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關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報告

關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報告

關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報告

關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報告

篇一:談談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的管理

從現階段我國肉類消費的結構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豬肉還將是最主要的肉類食品。再從解放初的“糧食穩天下”到現在的“豬糧安天下”的提法,可以看出發展生豬生產,保障肉食品供應的重要性。為此,20xx年國務院出台了《關於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國發[20xx]22號),出台了多項措施如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項目建設、能繁母豬飼養補貼和保險保費補助等政策,特別是國務院每年從中央財政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支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項目建設,對生豬生產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不但使生豬生產穩步發展,而且促進了生豬生產向生態和健康養殖邁進,減少養殖污染,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

對生豬標準化場的建設監管是一門新興的學問。本人在生產第一線工作,對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的管理有深刻體會,簡單介紹如下。

一、按要求做好項目申報工作

1、重視項目申報場的初選。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關於上報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投資計劃的通知》精神,按要求做好項目申報工作。在初選上報場時,除豬場必須是符合項目申報條件外,還應慎重考慮幾點:

①豬場申報標準化建設項目的目的要端正

所申報項目的豬場必須立足於長期進行生豬養殖,而且明白到本場的生存和發展壯大依靠的是自身養殖,項目扶持資金不過是加快豬場標準化改造,使企業加快發展的動力之一,而不是僅僅為扶持資金而申報。

②申報場要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這道理容易明白,如果申報場的場地受到限制,沒有發展空間和條件,他們爭取到項目資金後就沒有用武之地,扶持資金就不可能發揮其應有作用。

③申報場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如果申報場沒有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甚至負債累累,國家扶持資金就有可能被他們用於還債,無法實現專款專用。

2、進行綜合打分,嚴把複選關。

縣(市)發改和畜牧部門按相關要求進行申報場的初選後,按實報項目數量1.5倍的比例初報給地級市發改和畜牧部門,以上兩級部門組織人力對初選場進行打分,從高到低確定申報場名單,從好選優,巧妙避開領導關和人情關。

3、編制實施方案。

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的申報時間比較緊,申報場確定後,畜牧部門應協助建設單位趕快按《廣東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改擴建項目實施方案編制要求》編制好實施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實施方案必須從本場實際出發,一定能完成的建設項目才編制進去,不要為取得項目而編制不切實可行的建設內容,否則過不了項目驗收關。

4、及時上送申報材料。

發展改革部門和畜牧獸醫部門對養殖場的申報材料和實際情況進行認真審查核實,項目實施方案基本達到初步設計要求的,由縣(區、市)畜牧獸醫部門出具建設項目的技術審查意見,發展改革部門出具批覆,並對擬報送的項目在當地縣級以上的黨政機關報紙和當地縣級政府網站公示並確認無爭議後,再聯合上報市發展改革部門和畜牧獸醫部門。

各市農業(畜牧獸醫)部門會同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對各縣上報的項目進行彙總審核,經綜合平衡排序後由市發展改革部門和農業(畜牧獸醫)部門聯合上報省發展改革委和省農業廳。

二、抓好項目建設的監管工作

抓好項目建設的監管是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項目建設的重點。申報工作結束後,等待省發展和改革委、省農業廳《關於轉下達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該通知的下達,申報單位即正式確定。根據實施方案規定,畜牧獸醫部門作為項目建設的主管單位,要會同發改、財政等部門,加強對項目建設的監管,特別是項目的建設進度和工程質量、資金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要嚴抓,確保項目按期建成發揮其作用。我們的做法是:

1、成立機構。

為做好標準化項目建設的監管工作,成立市生豬標準化規模場建設項目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由市畜牧獸醫水產局、市發改局和市財政局等單位相關人員組成。

2、強調按實施方案建設。

召集建設單位的法人和負責施工的人員開會,明確項目建設責任,強調項目建設單位一定要按實施方案的建設內容、建設規模、建設期限進行,不能隨意更改。

3、加強對項目資金的管理。

①各項目建設單位首先自籌資金啟動項目建設,然後向市生豬標準化規模場建設項目領導小組申請劃款,經領導小組現場確認已開工的場可劃撥中央投資額的50%。

②各場收到劃款後要加緊建設,根據工程建設進度完成情況向領導小組再申請劃撥資金,經領導小組現場核實(查看建築物、發票等)已完成總工程量70%且自籌資金足額到位的場,可劃撥中央投資額的80%。

③各場完成工程建設後向領導小組提出初驗收申請,經初驗收合格後劃撥全部中央投資,不合格的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整改合格後撥付。

④雖然獲得生豬標準化規模場建設項目,但沒有開工建設的場,不能劃撥中央資金,或雖然開工建設,但沒有完成建設內容,或驗收不合格的場,不能劃足中央資金。

三、搞好項目總結驗收

建設單位完成了省批覆的項目實施方案要求的建設內容,並且環境保護措施達到有關要求的場,可視為建設項目已竣工。在開具有關票據,建立正規的項目建設專賬、健全生產管理制度和撰寫項目竣工總結報告後,即可向市生豬標準化規模場建設項目領導小組申請驗收。

四、項目建成後的管理

對驗收沒有通過的建設項目,要針對存在的問題發出整改通知書,責令並指導建設單位按要求改進,以驗收通過。項目建成投產後,作為主管部門要繼續跟進,通過實施單位對自身的擴建和改造升級,具備標準化場的硬件後,制度上牆、完善生產記錄等軟件建設要跟得上,不僅使豬場佈局更合理、生產管理更規範、產品質量更安全、生產環境更舒適、養殖污染更少和養殖效益更高,而且在當地起示範和帶頭作用,推動養豬業健康發展,以保證豬肉食品的供應和安全,發揮標準化建設應有的作用。

篇二:關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報告

為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肉食供應,確保人民羣眾吃上“安全放心肉”,建設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有利於增加豬肉供應,改善豬肉品質,確保肉食安全,有利於儘快消除高致病疫情造成全國生豬存欄量大幅減少、生豬供不應求、價格大幅上漲負面影響,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有利措施。

我縣區生豬養殖雖然具有一定的規模,但仍存在無龍頭企業帶動,養殖規模小,品種品質差,產業鏈條短,三元雜交所佔比率低,養殖方式較為傳統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傳統養殖方式所能解決的。生豬的規模化養殖和標準化生產是傳統養豬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唯一出路。通過標準化規模場的建設,可有效地提高我區的生豬質量,促進品種改良,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食品安全,更可通過有效整合利用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全面帶動產業發展,使我縣的生豬產業走向規模化標準化。通過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養豬場,採用合理的污水排放、糞便清理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及時清除和處理養豬所產生的污水污物,生產沼氣,製造有機肥,避免直接施用豬糞尿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保護環境,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推動我縣的新農村建設。

電白濱海新區桐林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做到選址適宜,佈局合理,設施完善,設備配套,防疫嚴格,管理規範,廢污利用,排放達標。採用天然黃土場生態健康的半散養方式,尤其重視養殖環境與水源潔淨,出欄的生豬肉質鮮美,豬肉產品全部實現無公

害化,其中40%以上的產品達到綠色食品AA級標準,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一、項目建設概況:

(1) 項目區基本情況

項目建設地點位於廣東茂名濱海新區電城鎮港頭村委港頭村,有水坭鄉道入場部,運輸條件優越,交通方便,供水、供電設施完善,遠離居民區,環境僻靜,排污方便,地理位置優越;該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温度在22℃至22.3℃,陽光充足,氣候温和,很適宜豬的生長髮育。豬場佈局分佈合理,豬舍的建設、佈局經過精心設計,並建有綠化帶。辦公、生產、生活三區嚴格分離,合理使用。豬場實行高度集中式封閉管理,後勤人員與生產人員工作區域全然分開;實行小單元、全進全出的最新設計模式,保育豬與育肥豬分區飼養。

(2)項目區內現有土建工程、儀器設備

廣東茂名濱海新區電城鎮桐林生豬養殖場,創建於2002年,擁有固定資產420萬元,佔地總面積45畝,建築面積2350m2,其中豬舍面積2100m2、辦公及生活區面積250 m2,擁有相關的配套儀器設備。現生豬存欄量1000頭,年出欄商品肉豬2000頭。

二、工藝技術方案

1.品種選擇

品種主要選擇優質長白豬、杜洛克豬和大約克豬。

2.規劃方案

桐林生豬養殖場實行自繁自養,採用全進全出制生產技術。即將養豬生產環節上相對集中的豬羣按生產過程組成配種、分娩、培育、生長、肥育等生產工藝羣,實施整羣進、整羣出的“全進全出制”連續流水線生產,達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豬舍空間和合理地進行勞動管理。

3.工藝流程:

採用分段制管理工藝流程:仔豬哺乳期4周,保育期5—6周,生長期7—8周,育成(肥)期7—8周,全程23—26周。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母豬產仔:每頭成年母豬平均年產兩窩,每窩產活仔10頭。 仔豬: 35日齡斷奶,成活率90%以上。

育成仔豬:仔豬斷奶後轉到育成舍35—42天,培育期成活率95%以上。

肥育豬:育成仔豬到70日齡轉入育肥舍,肥育期105天(15周),肥育期成活率98%以上,平均體重達到120公斤出售。

三、特色圈養

為滿足部分消費者對高品質生豬肉的追求。我養殖場借鑑日本畜牧養殖法,尤其重視養殖環境與水源潔淨。養殖過程中,嚴格規定養殖户僅用農家飼料,並實行天然黃土場地內的半散養,讓豬盡情拱食黃土,補充礦物質,這種養殖方式下出欄的生豬肉質鮮美,滿足不同消費的需求。

四、環境保護措施

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項目建設地周邊有大量的菜地、糧地和草地。通過這種生物循環的方式能有效地把各個環節的廢物消化於循環之中,變廢為寶,積極有效地防止廢物對外環境的排放,防止對外環境的污染;採取糞尿分離,豬糞經密閉發酵處理,部分進入沼氣生產,降低場內廢氣的產生量;實現雨污分流將自然水和糞水分離,收集的糞水用於農灌,通過農作物和土地對糞水中的氮磷進行吸收,實現循環利用;強化病死畜無害化處理,病死畜處理採用焚燒爐焚燒的方法,設臵焚燒設施;同時焚燒產生的煙氣採取有效的淨化措施,防止煙塵、一氧化碳、惡臭等對周圍大氣環境的污染。

綜上所述,本項目以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為標準建設標準化生豬養殖場,較好地解決了畜糞對環境的污染,實現養殖場生產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養殖場擬採用的污水處理工藝圖:

五、動物防疫

為保證豬肉品質,確保肉食安全,對生豬疫情防治控制工作確切落實。

養殖場防疫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在市畜牧獸醫部門的指導下,制定相應的免疫程序,擬定疫病防治、控制方案及撲滅措施,並嚴格執行。

飼養的生豬免疫密度達到應免數的100%,免疫合格率須達到國家相關要求。耳標佩戴齊全,免疫檔案規範。接受動物防疫監督 機構做好口蹄疫及流行性疾病等動物疫病的檢疫、監測及流行病學調查。如發現疑似病例,及時按程序上報,並採取控制及處理措施。

本場設置紫外線消毒室,進廠的工作人員及參觀人員先進入消毒室進行紫外線消毒。另外還應設置獸醫室、隔離舍、危險廢物臨時貯存場所。另外,應對養殖場及相應設施如車輛等進行定期消毒,採用高錳酸鉀噴霧的消毒形式。

採取相應措施隔離發病生豬,對病死豬進行焚燒、安全填埋等無害化處理。不將病死豬出售。

篇三:從江縣2010年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自查報告

按照省發改委,農業廳和州發改委、農業局《關於申報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和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的通知》要求和縣委、縣政府的要求。我縣於20xx年9月擬定了《從江縣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項目實施方案》。

從江縣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總投資4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25萬元,農民自籌16萬元。計劃建設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1個,發展項目20户。

按照黔東南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黔東南州農業委員會文件(州發改產業[2010]108號關於轉下黔東南州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2010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於20xx年10月底開始籌備、啟動建設,在該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縣依據項目的建設內容和要求以及按照制定的實施方案,認真進行了項目的實施。經過一年的實施,項目建設基本結束,根據項目的規定和要求,我縣項目實施單位對該項目進行了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項目建設年度

項目建設年限為20xx年—2010年;

二、項目建設完成情況

從江縣2010年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落實在貫洞鎮臘陽村實施,通過一年的實施。一是完成新建標準化豬舍設施800平方米,完成投資20萬元;二是完成新建糞污處理池設施80立方米,完成投資12萬元;三是完成生產道路硬化設施100平方米,完成投資25萬元;四是完成疫病了防治器械設施1套,完成投資2萬元;五是完成供水管道1000米,完成投資2萬元;六是完成安裝輸送電線設施1000米,完成投資2萬元;七是完成項目管理費用0.5萬元。

三、項目資金投入使用情況

根據中央、貴州批准項目建設內容,總投資4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

扶貧資金25萬元,按責任要求中央支持的財政預算扶貧項目資金分三期拔付,項目實施單位依據項目進度,向項目主管單位分別進行三次請款,即第一次於2010年10月25日請款撥付15萬元;第二次於2010年12月20日請款撥付9萬元;第三次於2010年12月1日請款撥付0.5萬元。

該項目實施以來實施單位向項目資金管理部門請款入帳運行共計投入資金25萬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已支出24.5萬元,餘款0.5萬元,其中支出情況如下:

(一)新建圈舍補助 12萬元

(二)建糞污處理池補助 8萬元

(三)生產道路硬化補助 1萬元

(四)疫病防治器械補助 1萬元

(五)供水管道補助1萬元

(六)安裝輸電線路補助 1萬元

(七)實施方案材料費 0.5萬元

四、主要措施和經驗

為提高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促進生豬生產穩定發展,保障市場供應。

一是項目在縣委、縣政府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由發展和改革局、畜牧獸醫局、項目建設户具體開展項目建設。項目實施單位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組織協調並解決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落實人、財、物檢查督促項目工作進程,制定具體的項目實施管理辦法,監督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實施方案執行,督促項目,實施的各項任務落實。

二是項目技術建設由縣畜牧獸醫局主持,相關項目建設業立項目鄉(鎮)共同參與實施。由縣畜牧獸醫局抽調技術骨幹力量組成技術小組,技術小組負責制定項目實施方案,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實地指導項目實施技術建設。

三是由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落實人、財、物,畜牧獸醫局技術小組負責對養殖場(小區)的圈舍建設,自動飲水裝置安裝設計、規劃,指導完成標準化圈舍的建設工作;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負責項目實施的監督管理和資金使用的調度,監督工作;貫洞鎮人民政府負責所在地的養殖場(小區)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項目建設業主負責全力配合,按照方案要求和技術標準,投入自籌配套資金開展建設生產。

四是為保證該項目的實施質量,縣畜牧獸醫局編印“新農村建設畜牧業科技培訓教材”,安排畜牧專業技術人員進駐項目村開展豬養殖及疾病防治技術培訓,主要採取理論授課,實地操作,日常諮詢和指導等多種形式進行,加大培訓力度,使項目區養殖户基本掌握豬的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技術,確保了項目的實施。

六是加強對資金的管理

1、項目的啟動結合政務公開制度,將項目建設的時間、地點《財政扶貧資金報帳管理辦法》的規定分3期進行撥款,項目資金到位後,嚴格資金使用程序,管好用好項目資金。項目實施人員摸清項目户建設基本情況後,分期分批進行登記造冊,項目户簽定蓋章後,將建設項目補助款全部兑現給項目户。

2、為了確保項目資金的合理使用,縣畜牧獸醫局按照管理程序,將每筆項目資金使用完畢後,執行嚴格的請款批准及使用制度,依照項目實施內容、規模和進度,項目實施人員分期分批經項目户簽字蓋章領取項目補助經費,然後由項目村審核,並加蓋村民委公章,再經項目鄉核實後加蓋鄉人民政府公章,項目實施單位負責人核實簽字後予以報帳。做到所有項目資金的使用均按照《財政扶貧資金報帳制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使用項目資金,保證項目按計劃進度實施。

五是為認真實施好該項目實施單位安排技術人員到項目村實施該項目,並嚴格按以下技術方案操作:1、指導項目户圈舍建設規格均按:①母豬舍長3.5米×寬2.5米×高0.9米。②仔豬保温間長1米×寬1米×高0.9米,③育肥豬舍長3.5米×寬2.5米×高0.9米,④種公豬舍長4米×高1.2米,⑤育肥豬舍每圈最多適宜養肥豬12頭,達到1頭/m2。

五、項目成效

1、經濟效益

通過項目的實施後對社會經濟發展,對提高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

濟作重大貢獻;項目實施後將新增產值184萬元,利潤98萬元;實施項目後可有效地帶動從江縣三元商品豬的發展為社會提供優質三元雜交豬,充分發揮商品瘦肉型豬養殖經濟效益。項目實施後將帶動50大户從事三元豬的飼養,同時帶動飼料加工,銷售及生豬購銷等,項目小區新增銷售收入160萬元。

2、社會效益

本項目帶動面大,一方面可解決剩餘勞動力參與項目建設,增強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使科技成果有效的轉化為生產力,充分利用科技指導生產,提高農民的科技養殖水平,帶動周邊地區農民參與生產。同時為從江縣農業結構調整樹立起典範,有力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在養殖户從粗放型向科技型,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逐步改變傳統的飼養方式,形成初具規模的養殖小區,湧現出大批的科技示範户,帶動農户從事優質豬規範養殖,實現增收致富的目的。

3、生態效益

通過項目的實施,使廣大農户積極參與優質豬的科學養殖,一是通過種植優質牧草有效保護生態自然資源;二是通過利用牲畜糞便發展沼氣生態農業,有利於改善生活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有機肥,減少化肥對土壤的污染。

六、主要問題及打算

(一)存在主要問題

1、項目建設資金壓力大。受市場物價上漲因素的影響,項目基礎建設成本大幅度上升,導致項目建設投資壓力的增大,項目建設户自籌配套資金有限,項目建設資金壓力加大。

2、生豬、豬肉市場價格不穩定性和波動性對項目的實施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3、項目户的文化素質水平不同,使生豬飼養管理技術跟不上,且農户經濟能力低,投入不足。雖然在項目建設上國家給予一定的補助,是引導項目户發展養殖業。

(二)下一步打算

1、縣畜牧獸醫局積極抓好項目的後續管理。爭取上級支持,對項目户後期資金的支持明確項目成果發揮持續效益。

2、繼續深入項目村搞好培訓等工作。通過努力,爭取早日達到先進地區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的水平。

3、加強養殖生產防疫措施完善和實施

4、根據我縣山區養殖業的特點,配套優質牧草的種植,提高養殖綜合效益,逐步建立具有從江縣山區特色的現代養殖發展模式。

項目實施中對存在問題我們要進行限期整改,不足之處,希望領導給予批評指正。

從江縣畜牧獸醫局

201x年3月5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jllk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