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關於《理想國》的讀書報告

關於《理想國》的讀書報告

關於《理想國》的讀書報告

關於《理想國》的讀書報告

我所讀的書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 ,譯本是商務印書館20xx年版,由郭斌和、張竹明老師翻譯。事實上我覺得柏拉圖不論家庭背景、社會背景還是人生經歷都與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極為相似,他們的人生階段也大致相似,從壯志雄心投身政治事業到困心衡慮久而彌堅再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開始撰書立冊。而柏拉圖書札中對後人影響深遠、奉為經典的《理想國》是柏拉圖壯年時期的著作。整一部《理想國》以對話形式展開,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他人對話的形式(部分經考證為偽作)討論了社會生活人生哲理等一系列問題,綜合性極強。後人從中受益匪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此書被西方知識界稱為必讀之書。

全書有太多精闢地道的見解,難以用詞語來表達,其中思想還有思考的方法對於一般人而言要完全把握領悟我想是十分困難的,同時很重要的是,《理想國》一書是全篇是流暢的對話,從中攫取一段來闡明含義十分困難的,也可能有斷章取義之嫌。所以以下只是我個人對於全書部分內容的看法和感悟。

我覺得全書一二卷便很有意思,但是又難以把兩卷內容面面俱到地闡述完整,所以我就單講全書第一卷(P1—P43)的內容和我的感悟。全書第一卷主要圍繞“正義”展開討論。首先不得不説郭、張兩位老師功力極深,翻譯很到位,其次我對於辯論法運用的理解也更深了(雖然很多感覺上是詭辯,如偷換概念、轉移話題等),然後最重要的是其中對於“正義”的思辨。“正義”這個詞範圍極其寬泛,很難對它下準確的定義,而這正是這一卷所想做(雖然沒有得出結果),一開始的定義是西蒙尼得的説法“欠債還債就是正義”(P6),之後對什麼是“還債”進行了解釋,我的理解是“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也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P8),然後話題變成“正義的作用”,“正義在什麼情況下才是正義”(P8—P13),之後修改了之前對“正義”的定義(P13)(順帶對片面利用“正義”為所欲為的貴族進行了小小的批判),其後有個古希臘人忍不住了(眾人皆知,古希臘流行辯論),和蘇格拉底一番對話(P16—P17)之後(這段對話很有意思,就是兩個人互抓對方的語言漏洞)提出了對於“正義”的另一種定義“正義是強者的利益”(P18起),也就是説,它是一種用於不損害且為強勢者提供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很顯然的,眾人都不太同意這種觀點(P27),因為這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也就是我難道就該做一個強勢的人才最有利?才最能伸張正義?且不論這裏的正義到底該如何判定,單就成為強勢者而言,或許就會被認為是一個十足自私的人,因為很少有人會響應你。自然而然地,我們親愛的蘇格拉底提出了反駁(P27—P30),他的觀點大致來説就是:正義並不是強者的利益,而是在給予弱者利益的同時,弱者對你的回饋(這是對之前觀點的更正)。然後話題繼續轉移,變成“正義”對於生活是不是有益?蘇格拉底提出的觀點是:即便是不正義的存在,只要需要相處,也必須有正義來維持。同時在之後的對話中,話題不斷變換(正義的善惡問題道德問題等),雖然偏離了對“正義”下定義的初衷,但是其精髓在於對於“正義”的反覆辯證思考推敲,從對“正義”的思辨過程中發生智慧之間的交流碰撞。而個人認為事實上,這也是本書的魅力所在。“哲學”一詞在希臘語中原義為“愛知”,就是愛知識、追求知識;它注重結果但更注重這一個過程,從這一過程才產生了新智慧。

整一本《理想國》其實主要便是在從不同的角度上討論“正義”,什麼是“正義”?怎麼樣做才算是“正義”?個人的“正義”和城邦的“正義”(對於今天來説就是國家)有什麼關係?.......等等。而在這一整個對話中,柏拉圖借老師蘇格拉底之口來闡述瞭如何構建一個他心目中的理想國家(我認為這就是他對“正義”的定義和尋求“正義”的真正目的所在)。他把自己的經歷和思考整合起來,通過對話的形式,從生活所能涉及的各方面來説明他認為行得通的做法。整一本書的結構很嚴實,柏拉圖大概把他所能想到的治理完美國家所需的因

素都考慮到了。比如:對於一個理想國的政治體制和結構來説,他認為公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應當是分工十分明確的,即統治階層負責領導治理國家,羣眾則不需要承擔行政事務,僅僅進行生產就行了,也就是説,領導階層在受羣眾的供養之後,保證羣眾的生活、教育等問題得到解決(也就是之前所説的“正義並不是強者的利益,而是在給予弱者利益的`同時,弱者對你的回饋”)。但是我認為這其中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這個領導階層必須有相當多一部分羣眾信任,否則便是行不通的(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正義”就變成了完全的強者的利益而不顧及弱者)。也就是説領導必須要做得好才行。而柏拉圖顯然考慮到了這些問題,因此在之後的幾卷內容裏便談到了教育的問題。

同時,我覺得整本《理想國》出彩的地方不單是對於一個完美國度的規劃,它其中的對話技巧(辯論技巧)也很吸引人,一段段嚴密的論證、一次次尋找對方漏洞反駁對方觀點(裏面有很多辯證方法,還有不少我感覺是詭辯方法),這對於思維的開拓,語言能力的培養都十分有用,令我獲益匪淺。

總的來説,《理想國》的的確確堪稱經典,因為它不失語言的優美性(其中部分我想也歸功於翻譯者的功勞)的同時,又兼顧邏輯嚴密性。柏拉圖對於“正義”對於“理想國”的思考,對於一個青年的世界觀的塑造有很大的作用,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其實也有很多可以參考的地方(比如教育問題等等)。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思考了很多,邊讀邊思考,最後感覺學到了不少東西,但是還是覺得有許多地方可以繼續挖掘,我想這大概也是一本經典可以被奉為經典的原因吧!

第二篇:柏拉圖《理想國》讀書報告 3100字

一、書名:《理想國》(前五卷)

二、著者:柏拉圖

三、頁數:157

四、內容概要第一卷 蘇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參加祭奠之後被玻勒馬霍斯請回了家,與他的友人開始了關於正義的討論。在與克法洛斯和玻勒馬霍斯討論時,蘇格拉底運用了“精神助產術”,推翻了“正義是欠債還債”,“正義就是助友害敵”等錯誤主張。並讓克法洛斯意識到金錢不能代替內心的滿足和寧靜。特別是對於壞人。在接下來與色拉敍馬霍斯的論辯中,他通過討論利益和德性的問題,反駁了對方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的觀點、不正義是強有力的觀點。

第二卷 格勞孔向蘇格拉底提出質疑,他與其弟阿得曼託斯提出正義與不正義的後果和利益不同,認為不正義對自己會更有利。蘇格拉底“由大見小”,開始闡述城邦的正義。理想國的命題就此展開。討論了有關國家中的社會分工問題。他講述了怎樣組成一個健康的城邦。接着話題從關於“護衞者”的討論轉到了教育上。他認為真正善的城邦護衞者的天性裏把愛好智慧和剛烈、敏捷、有力這些品質結合起來。兒童易被塑造,要給兒童講最優美高尚的、編得好的故事。蘇格拉底認為詩歌和音樂不可褻神。不能把神描繪得醜惡不堪。

第三卷 進一步討論教育的問題。蘇格拉底認為文藝作品中不應展示假惡醜的主張,音樂也是一樣。通過討論“模仿”的問題,他表示對戲劇恨厭惡。這一切都是因為“音樂教育的最後目的在於達到對美的愛。”“音樂教育之後,年輕人應該接受體育鍛煉。”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訴訟或就醫之類的事情上。教育之後自然是考察。

第四卷 蘇格拉底提到了護衞者。講述了護衞者的責任、標準以及如何教育培養。“不讓體育和音樂翻新”、國家的四種品質;節制、勇敢、智慧、正義、國家由三等人——生意人、輔助者和謀劃者組成一樣,靈魂由慾望、激情和理智組成。蘇格拉底認為城邦的品質與其居民的品質是一致的。

第五卷 蘇格拉底想要論述很多不同種類的政體,講述了婦女和兒童的問題。他的主要觀點是女人應該歸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與任何人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樣地,兒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道誰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父母。他認為給男女提供同等的教育,二者的天然稟賦是一樣的,在工作方面男女平等;還談到了優生優育和幼兒教育問題。在士兵的行動準則之後,蘇格拉底説出了哲人做王的觀點。 還有關於什麼是“意見”的論證。

五、讀後心得:我印象最深的是蘇格拉底對於正義和不正義的論證。人們總是認為堅持正義的正直的人比起其他人來説會吃很多的虧,也會受很多的苦,色拉敍馬霍斯用牧羊人與羊的例子,來説明牧羊人只是想餵飽羊來使自己獲得最多的利益。認為不正義的事只要幹得大,是比正義更有力,更如意,更氣派。正義是為強者的利益服務的,而不正義對一個人自己有好處、有利益。即使是到了現在,當你用正當的手段朝着你的目標辛辛苦苦奮鬥時,有人會以一些非正義的手段來快速地實現自己的願望,看起來不正義的人總是比正義的人能力強,因為真正正義的人在做事時會受很多原則的限制。格老孔的兩個觀點:第一點--正義的本質

和起源。人們説:作不正義事是利,遭受不正義是害。遭受不正義所得的害超過幹不正義所得的利。所以人們在彼此交往中既嚐到過幹不正義的甜頭,又嚐到過遭受不正義的苦頭。兩種味道都嚐到了之後,那些不能專嘗甜頭不吃苦頭的人,覺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約:既不要得不正義之惠,也不要吃不正義之虧。打這時候起,他們中間才開始訂法律立契約。他們把守法踐約叫合法的、正義的。任何一個真正有力量作惡的人絕不會願意和別人訂什麼契約,答應既不害人也不受害--除非他瘋了。第二點。那些做正義事的人並不是出於心甘情願,而僅僅是因為沒有本事作惡。他認為在任何場合之下,一個人只要能幹壞事,他總會去幹的。大家一目瞭然,從不正義那裏比從正義那裏個人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阿得曼託斯認為正義不是人甘心所為,為名聲出節制和正義固然美,但是艱苦。縱慾和不正義則愉快,容易,他們説指責不正義為寡廉鮮恥,不過流俗之見一番空論罷了。他們説不正義通常比正義有利。他們慶賀有錢有勢的壞人有福氣,不論當眾或私下裏,心甘情願尊敬這些人。他們對於窮人弱者,總是欺侮蔑視,雖然他們心裏明白貧弱者比這些人要好得多。這也就是説人雖然都知道正義是對的,可是迫於現實,不得不低頭。雖然嘴上對不正義人不屑一顧,但心裏還是很羨慕不正義所帶來的利益的。甚至有人認為正義是無能的代名詞,因為他沒有能力通過所謂的不正義的手段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從而就把自己歸為“正義者”的行列之中,由此落得了個好名聲。我認為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但這種人的行為稱不上“正義”,是偽裝出來的,真正正直的人是由內而外的,即使有比較偏激的人認為一個無知加低能的人一定是善良而又正直的,正直也並不代表着無知和低能,正直的人有自己的處世原則,不會專靠玩弄卑鄙的手段為生或者達到自己的目標。蘇格拉底認為一個城邦之中,護衞者的責任很重要,護衞者除了要有強健的體魄外,還應是意氣風發的,同時應該對自己人温和,對敵人兇狠。否則,用不着敵人來消滅,他們自己就先消滅自己了。一個好的護衞者必須是一個既温和,又剛烈的人,這是兩種相反的性格,但對於他們來説二者缺一不可。蘇格拉底又説:“我們可以在一個真正善的城邦護衞者的天性裏把愛好智慧和剛烈、敏捷、有力這些品質結合起來了”。所以説不正義的人未必就比正義的人有力。正義的人也可以是出類拔萃的人。不正義的人和正義的人都會是聰明的,但只有正義的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正義的人比起不正義的人究竟有多吃虧呢?行為誠實正直的人有時難免會為不正義人的作為感到忿忿不平。《聖經》詩篇37篇裏有一段非常有意思,描寫的就是正義人該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不正義人的行為,怎樣看待不正義的人的結果比正義人好。文中是説: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因為他們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乾,另有一處是説:義人的的路,好像晨曦,越照越明,直到日午。蘇格拉底在與色拉敍馬霍斯的辯論中提到:一個又聰明又好的人,不願超過和自己同類的人,但願超過跟自己不同類而且相反的人。但是一個又笨又壞的人反倒對同類和不同類的人都想超過,不正義的人同時想要勝過同類和不同類的人,正義的人不願超過同類而只願超過不同類的人。正義者跟又聰明又好的人相類似,而不正義的人跟又笨又壞的人相類似,所以正義的人是好又聰明的,不正義的人是笨又壞的。正義的人聰明能幹,而不正義的人根本不能合作。當我們説不正義者可以有堅強一致的行動,我們實在説得有點不對頭。因為他們要是絕對違反正義,結果非內訌不可。正義的人是有真正智慧的人,因為他懂得怎樣讓自己的道路越走越光明。 ,

阿得曼託斯在與蘇格拉底德對話對話時還提到一個問題,年輕人多半會用品達的問題來問他們自己:“是用堂堂正義,還是靠陰謀詭計來步步高昇,安身立命,度過一生?”年輕人是否能從這些高論中得出結論,知道走什麼樣路,做什麼樣人,才能使自己一生過得最有意

義嗎?或許這也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曾經思索過的問題,三年前,我的中學課堂上,一位老師舉了個有趣的例子:有三個誠實正直人A、B、C,為第一組;三個卑鄙詭詐的壞人D、E、F為第二組,F和D出現激烈矛盾後出走,剩下E與D一同對抗第一組,由於二人卑鄙詭詐,終於得逞,第一組的人陷入被動,F加入了第一組,後悔想回去看看,因為第一組的人做事實在太守原則,結果發現D將E趕走,E很狼狽地流浪。F猛然發現,原來和第二組的人是永遠做不成朋友的,即使處於同一戰線,依舊是相互利用,彼此勾心鬥角,不論結果是否成功,都有可能鬥爭地你死我活。而與A、B、C可以成為朋友,可以朝着一個正確的目標努力,有一天會實現夢想。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與正義的人為伍,但正義的定義還是需要自己去把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997g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