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1

複習課的教學一直是令許多老師感到棘手的一個問題,在許多複習課上,學生往往很沉悶,老師的教學熱情也因此大受挫傷。如何提高複習課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複習課的功能不只是將所學知識進行一種枯燥的回顧和歸納呢?如何讓學生通過複習課的教學不僅能將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礎上對知識的理解有一個昇華,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我根據各部分知識的不同特徵,多次地嘗試着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試圖優化複習課的`教學。我始終認為,上好複習課的難點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下是我所上的一節初三“力”部分知識複習課的教學情況和課後反思。

俗話説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能把舊知識當新問題來思考,我嘗試了一種打啞謎的方式來引入複習課。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開始進入期末考複習階段。這一學期所學的內容不少,我想把這些知識分幾個塊進行復習,第一塊就是力,這部分內容很重要,前一階段同學們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基本達標,但也有一些缺漏,希望通過複習,我們能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我們準備用兩個課時完成這部分內容的複習。師:現在請同學們注意看(放慢語速),聽清了,是“注意看”,老師給你們出一道題。

學生的興趣馬上被調動起來了,有學生急切地問“看什麼?看什麼?”我笑而不語。他們滿臉困惑,但卻個個都在緊張地注視着我,生怕錯過了每一個細節。我上課是使用擴音器的,我沒有把發射器別在腰上,而是用手抓住。我從講台的一端緩慢地走下來,故意發出一聲較響的腳步聲。然後我一步步從教室的前頭走到後頭去,再走回到講台上。先拿起講台上一張白紙,將它攤開着用力去擦黑板上殘留的粉筆字跡,效果不好(這時我轉頭看着學生,引起他們對這一現象的關注),於是又換用黑板擦先輕擦,效果也不好(我又轉頭看着學生),後用力地擦去黑板上殘留的粉筆字跡,然後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而剛勁的“力”字。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2

本節是第六章的總結性的內容,也是介紹性質的內容,以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為核心,向宇宙學發展歷史的兩頭延伸。經典力學的基礎是牛頓運動定律,而萬有引力定律更是建立在牛頓物理學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應先向學生介紹什麼是經典力學,就以前的學習內容,包括整個高中階段所學習的範圍都屬於經典力學:宏觀,低速,弱引力。考試要考的也就是這句話,學生掌握就可以了,但作為擴展知識面的課還得細説。

從低速到高速,我們的世界就是低速世界即速度遠小於光速世界,同時讓學生了解物理學的體系中還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知識即接近光速甚至大於光速的世界,以故事趣味性讓學生了解三大效應:質量增大,長度收縮,時間延緩。

從宏觀到微觀,讓學生了解還有量子力學的知識。經典力學是從日常生活中的機械運動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因此所觀察到的`物體都是宏觀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人們相繼發現了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超出宏觀的日常生活經驗的領域,發現它們不僅具有粒子性,而且具有波動性,它們的運動規律不能用經典力學描述。20世紀20年代,建立了量子力學,它能夠正確地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的規律性,並在現代科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經典力學的適用範圍:只適用於低速運動,不適用於高速運動;只適用於宏觀世界,不適用於微觀世界。

從弱引力到強引力的內容中,引導學生了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是一種新的時空觀與引力理論,這是對牛頓萬有引力的修正,從而體會任何一個知識都是在修修補補中逐漸完善的。

課堂中需改進的:

1、鼓勵學生學生對照“科學漫步”的內容查找課外讀物擴展視野。

2、對於尋找的資料學生上課分享,以學生主講。

3、多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內容,生動形象。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3

浮力是力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採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課:

由於本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課堂容量大,為了節省時間,我採用直接點題的引課方式,通過把梨、木塊、泡沫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麼會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

二、新授:

通過上面的實驗得出什麼是浮力後,教師板書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學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列舉出放飛的氫氣球是豎直向天空飛的,有的列舉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鬆手後乒乓球豎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學生能根據這樣的生活現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興。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給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把一個鋁塊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所看到的現象,學生看到鋁塊在水中下沉,根據這一現象,我提出問題,下沉的物體受不受浮力?你們能不能用你身邊的器材進行研究,並敍述你的實驗過程及看到的現象和結論。接下來是學生的分組實驗,教師巡視,並對個別不會的小組加以指導。學生們通過研究,能利用稱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從而我也自然引出什麼是稱重法。為了讓教學的重點、難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我然後讓學生用手中的橡皮泥進行造船比賽,看看哪一組造的船承載的硬幣數量最多,並觀察,放入不同的硬幣,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你認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接下來就是學生的造船活動,有幾組造的船還沒等承載重物就已經沉沒,有四組同學造的船承載了三枚硬幣。為了是活動推向高潮,我用同樣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學生進行比賽,結果我造的船承載了5枚硬幣。我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老師造的船比你們承載的硬幣多呢?你們看出了有什麼不同?這時有不少學生齊聲喊道:“老師造的船比我們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開的水多。”之後我讓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鈎碼重複一次稱重法測浮力,並注意觀察:“當鈎碼接觸水面,到全部浸沒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時測力計示數的變化,並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從看到的現象中能分析歸納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來?”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基本上能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與它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這樣使教學的重點一點點突出,而難點在學生的實驗中逐步被化解。

在學生完成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為學生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即利用稱重法測量同一個鈎碼在兩種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對他們有什麼啟示?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學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樣難點逐步被化解,重點也越發突出。

另外,在這節課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由於本節的內容較多,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總是害怕時間來不及,因此也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交流討論,甚至忘記了在實驗前告訴學生實驗的注意事項。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多應該學習如何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真正做回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僅僅關注教師怎麼教。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4

理論力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系統性較強,各章節之間的聯繫密切,想要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必須適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有助於靈感的閃現,創設愉快的情境氛圍有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良好的思維情境是一種主動、積極的迫切探求新知的學習環境,是一種敢想善思創造性學習的情境。這種情境的產生來源於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我們堅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做到“六讓”,即:讓學生獨立觀察,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動口表達,讓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標新立異,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誘導、激勵,如“為什麼”和“擴散性提問”,如解決這個問題有哪些可能性,除此之外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創造一種寬鬆富有活力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創造靈感,積極地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二、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主渠道,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促進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我們注重思維過程和思維特點的培養,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發現過程和探索過程,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1.注重思維過程和特點的訓練

思維是人們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迂迴間接的途徑尋求問題答案的認識活動,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活動,它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聯繫和關係,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等特點,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們根據思維活動的特點,加強對學生思維活動間接性和概括性的訓練,精選精講授課內容,着重講清“問題是什麼”,“問題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此問題的現象反映了什麼”,讓學生通過思考掌握基本概念,弄清基本知識、基本概念間的內在聯繫,在每章節結束後將所學的知識總結概括成一幅思維流程圖,形成一個高層次的概要性認識,以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例如:在講靜力學內容時,着重講解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力系的簡化和力系的平衡,最後引導學生總結概括成一幅思維流程圖,並對圖進行反思與引申,提出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產生內效應時其內部還會產生什麼,物體變形的形狀與外力有無關係,有什麼樣的關係?當力系中所求的未知量多於所能列出的獨立平衡方程數時,如何求解等問題,為材料力學及結構力學內容教學埋下伏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2.教授科學的思維方法,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教授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有可能開闢一個新天地,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引導學生用歸納、類比及逆向思維的方法分析教材,深化理解教材。如:在解決平面一般力系問題時,常常將其分解成平面匯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的'問題來求解。組合變形中複雜的變形問題可以分解成簡單變形問題的組合進行求解,作複雜的彎矩圖可以分解成一個個簡單荷載的情況後,用“疊加法”求解等。由此就可以歸納出在一定條件下,複雜問題可以分解成簡單問題的組合來求解的思維方法。再如:講材料力學內容時,常將各種杆件變形形式進行類比,將相應的各截面應力分佈情況進行類比,將求結構變形、位移的方法進行類比。講理論力學內容時,將平動與轉動進行類比,將力對點的矩與動量矩進行類比,等等。使學生學會用類比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3.培養多觀察勤思考的思維習慣

敏鋭的觀察力和多角度的思考是培養思維靈活性、廣闊性的重要基礎。開展一題多解的分析討論和集思廣益活動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一題多解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求解同一例題採用不同的基本方法,二是雖採用同一基本方法,但在求解某一關鍵步驟時,所選擇的途徑和運算技巧不同。開展一題多解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分析問題的內在聯繫和隱含條件,並進行廣泛聯想,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5

今天與學生交流,好多學生説物理難學,我也從自己學習物理的經歷感覺了一下,自己的高中物理幾乎是在自學的基礎上,通過感悟而學的,成績也曾經不好過,但因為喜歡從沒有過放棄的想法,一直堅持至今。別人的傳聞不要管,專心思考自己的問題就成。

站到了講台上,再讓自己的學生象自己那樣去感知,絕對不合乎實際,想了又想,高一是基礎,是興趣,高一砸了,這物理就會放棄了。在這個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學生們抽象思維太欠缺了,迫使我們對自己的教學做出新的嘗試。

將高中物理內容整體思考了一下,重點就是研究力和運動的關係,在高一打基礎的這個時候,力的範圍就課本上學過的那幾種力。學生較易理解。教學中應將生活實際中的`情景搬到課堂上,讓學生去體會、去感知。讓他們覺得物理就在身邊,即使他的成績不理想,但他也覺得物理有趣,這就會使他在興趣的驅使下逐步提高成績,應付考試。一直到運用物理思維去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若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即使他能在考試中拿上高分,也能進入大學,但物理這們科學我覺得不會對他的成長增添任何樂趣,在他的印象中,那隻會是一堆煩躁的公式、公理、定理、規律。

因此,將生活中與物理教學內容有關的情景聯繫起來就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當老師的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而不是死守課堂,緊盯着手重的那幾本資料及習題。只要我們老師將生活與課堂聯繫起來了,在你的潛移默化下,學生自然而然也會逐漸學會理論聯繫實際,這樣的學生,就不會是一羣只會考高分,只會讀死書,而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6

“力的分解”是整個高中物理力學的基礎之一,與“力的合成”內容相輔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也是對今後對向量分析的基礎。

一、課堂設計思路

本次課堂設計,我的思路源於“新課改”的教育思想,將“情景設置”引入教學中,輔以多媒體現代教育手段,增強師生間的課堂互動,讓學生融入一個“情,景,理”的思考與鑽研的過程,將以往的學生適應課堂的模式轉化為課堂適應學生的模式,以期達到學而有趣,知識固化的目的。

二、課堂進行過程

在上課之初,我先設置一個通俗易見的實驗,即如圖(1)所示,這個實驗學生也可以自己試着做,而且實驗效果明顯,即讓學生自己分析出:重物的重力效果有兩個作用效果:一是使繩子對手指有拉的作用效果;二是使輕杆對手掌掌心有壓的作用效果。在這個探索的情景裏,學生有了知識的準備以及興趣的激發,給整節課的學習氛圍奠定了良好的基調。

然後我們回顧了力的合成的內容,並再次強調了力的'合成滿足平行四邊形法則,從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並利用多媒體動畫模擬和三維視頻模擬,以及師生的討論,總結出,在不設限制條件下,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之後,近一步重點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況的兩種情形,而後給出拓展思考,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學習情緒下區鑽研更深層次的物理規律。

而後,我給出了兩個鞏固練習,題目設計由分析物塊放在平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到分析物塊放在斜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兩個練習難度遞次增大且有着嚴格的邏輯性和統一性,典型具有代表性,在講解練習的時候,充分發揮師生間互動,鼓勵並抽取學生上台與教師共同解題,在知識上始終強調“按需分解”以及“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兩個原則,並解釋“力的分解最終目的是力的合成”,讓學生及時將新學知識在應用中固化。

最後,對課堂進行小結。

三,課堂實施效果

本堂課完整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整堂課志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促使其在興趣驅使下對物理規律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並掌握新學知識。本堂課的實施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學生由情景實驗入手,表現了極大的學習興趣,給整堂課奠定了良好的氛圍基調。

在課上,黑板的板書輔以適當的多媒體動畫模擬和三維視頻模擬,表現了較高的教學效率,充分解放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快接受物理情景,從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物理問題思考。

知識與鞏固練習均環環緊扣,難度遞增,有代表性,使整堂課雖氛圍輕鬆卻知識緊湊,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掌握過程,體現了國家對於高中教育新課改的指導思想。

課堂上教師在授課方式上的激情投入和引導,也在一定程度感染了學生;師生間的互動,也使學生了有學習的“主人翁”精神,並從中提出了創新的思維,如學生羅樹菖在課上大膽的提出非常規的利用合力中點作並行四邊形的方法,可以説是本節課的亮點。

課後學生反映以及作業練習情況均表現出本堂課在知識的授予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大體上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並“按需分解”。

四,課堂教學反思

課後,幾天的觀察和反思,總結以下幾點尚需改進之處:

1、課堂引入應更簡潔,把時間儘量留給課堂教學重點,使課堂教學重點突出;

2、課堂上的知識點要及時小結,在課堂最後來一次總結,使課堂教學更富層次感,也能使知識能在學生心中逐步固化;

3、課堂上研究問題的提出要精練且有條理,不宜給出難度過大,覆蓋面過廣的問題,善於把大的問題分成幾個小的問題解決,否則學生易失去學習信心及興趣;

4、拓展思維點到為止;

a)板書必須有條理,作圖必須認真嚴謹規範,且禁止在同一個圖上多次作圖。本次上課這個環節是我最大的疏忽的缺陷,鑑於此,今後應攜帶三角尺作圖;

b)課堂教學要前後呼應,如總結的時候可以重新提一下課前的情景實驗;

c)課堂教學要善於聯繫舊知識,如本次課的授課時不應脱離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的內容;

d)鑑於學生基礎參差,課堂內容的編排和難度的取捨要照顧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本次課堂內容編排略為過大,鞏固聯繫最後一題難度過高,基礎差或精力稍微不足的學生恐難跟上;

e)物理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授課時須時時注意用詞的精闢性,言多必失,要給學生一個正確的表率。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7

“力的合成與分解”可以説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個重點與難點,也是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的第一個台階,其豐富的教學內容正是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和發展物理能力的有效載體,尤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承接力的合成,又為數學向量的運算打下一定的基礎。所以平行四邊形定則依然是本節的重點。本人認為可從如下幾點對其教學功效進行挖掘。

1、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在課堂上的再現。此部分的教學內容的傳統教學方法模式為:教師舉例,學生想象,教師點撥。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小實驗:用拇指和中指頂住一端削尖的鉛筆,筆的中部吊一小重物。讓學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的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2、滲透“等效替代”的思考方法。力的分解是當幾個力的作用效果與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時,可以用幾個力來代替一個力的作用效果。這種等效替代的方法是研究物理問題的一種常用方法。本節課的內容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這種思考方法。

3、加強作圖訓練,培養抽象思維能力。高中階段作圖法(或圖象法)是許多物理問題解決的手段之一,且要求很高。因此在力的分解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加強作圖的訓練,在此處不但能在習題中找到許多作圖的素材,而且在新課的教學中也有許多相關的內容。在作圖中涉及到平行四邊形、圓、垂線、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老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不但能訓練學生的作圖基本功,為今後的物理作圖打下基礎,而且能提高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數、物”知識的綜合應用中提高了抽象思維的能力。

4、精選習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習題往往涉及多種解法,通過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此外不少習題還涉及較深的數學問題,特別是一些極值問題與三角函數和幾何知識都有密切的聯繫,通過訓練能有較地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5、滲透對立統一的觀點。力的分解與合成互為逆運算(對立性),都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統一性),利用這一規律向學生滲透矛盾對立統一的世界觀教育。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8

白家礆中學王永慶這是一節有關力學知識的內容。包含有:什麼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相關的內容。涉及到的生活層面很廣,雖然知識點都淺顯易懂,但學生很難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加以精闢的解釋,容易在層出不窮的知識點中把握不住重點,迷失方向。因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點撥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現象進而揭示其本質。理清一條思路,配以自然的過渡銜接,巧設小實驗,讓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簡單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濺出一池漣漪

長言道:“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語會對一節物理課教學,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平淡無味的導語不僅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會起抑制作用。本節課我以“課前熱身”導入,讓同學比比誰的氣球吹得最大?同時不忘體驗兩腮的感覺。學生很興奮的接受了這樣的開始,帶着老師的要求,自然而然的步入到課堂中來。

學生的潛概念中,對力的.認識還是有基礎的。所以我在讓同學們體驗力的同時給他們看了一組生活中其他領域的產生力的場景,目的是激起學生有更進一步的學習慾望。從而為學習”力”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談談除了人類還有哪些物體也能產生力的作用?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體都是可以的。再配以幾幅各物體產生力的圖片,讓學生總結得出“什麼是力”。

二、闢之妙問,因勢而利導

課堂教學中的過渡是指教學過程中某兩個教學環節或某兩個知識點的教學銜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上一個問題已經結束,而下一個問題尚未開始之際,情緒最易跌入低谷。如果不注意這其中的銜接,會使得物理課堂變得過於生硬。所以,稍帶有懸念的過渡或富有藝術性的轉折,就有利於學生振奮精神,以全新的姿態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在講授“力的相互作用”前,請學生舉例各個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分別是什麼?而後手拉橡皮筋問相同的問題,學生輕易能回答,正當他們覺得毫無難度時繼而又拋出第二個問題:”手有什麼感覺?”另外,講授力的“作用效果”時當學生能瞭解:力作用在比較軟的物體上時物體會發生形變,那麼作用在比較硬的物體上呢?是否也會發生形變?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意見。學生的好奇心立即被激發,迫不及待的想去找出答案之所在。“牽一髮而動全身”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中去。

三、敢試牛刀,享受動手快意

初中物理課堂重視的是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我多次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起,講講生活中哪些顯現涉及到力的知識。同時也不忘讓學生利用橡皮筋、氣球等生活中的小物件時時體驗一下力的存在。這些其實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可學生們未必都能用力的知識加以解釋,這樣多次的訓練就能幫助他們找出規律。淺層次的接觸無法讓學生得出一系列的規律,所以必要的動手實驗能夠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使潛在的能量盡情的釋放。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讓一節普普通通的物理課在簡短的小實驗中充滿着活力與情趣。

四、傾之聲情,感動幾多情愫

我常常思考怎樣的一節課才算是成功的?記得有人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學生能聽懂,學生能參與!”是啊!如果課的形式質樸得無法再出彩,如果言語匱乏得無法再生動,那麼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問話那鼓勵的一個眼神,在學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漣漪更有那波濤洶湧般的熱情。

在講授硬的物體受力是否會發生形變時,學生們各執己見,有個女孩説出“力小時就不會發生形變,力大時就可以”我當時對她的話進行了更正,但無論是我的列舉否定還是多媒體演示時的論證,我始終都沒有把視線從她的眼睛上移開,我想讓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這樣她看着我,輕輕的點點頭,我知道她懂了。這之後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踴躍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這正是在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的彼此間都要達到的境界。

新課標下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中要“敢放”“能收”。在設計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唯一覺得遺憾的是:課堂機智還是不夠,學生有的回答離自己設計的答案相差很遠時,我不能及時作出正確的評價。還有一部分同學的參與熱情不高,似乎總是抱着看熱鬧的心態觀看其他同學的“表演”,而不能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一節課下來,淨心沉思,我深刻的明白只有不停地汲取教學成敗的養分,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揚長避短,精益求精。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9

在現行九年級物理教材中,力學從第十二章第四節開始,教學順序是第四節力——第五節牛頓第一定律——第六節二力平衡——第十三章第一節彈力彈簧測力計——第二節重力——第三節摩擦力。從表面看起來,這種安排似乎沒有什麼不妥,但走進實際物理教學,我們往往會發現一些問題,如果不對力學的教學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教與學都會顯得很吃力。

在力學第一節中,按教材的安排,教學內容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單位、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什麼是力和力的性質,接着進行第二節牛頓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然後再是測量力和重力。第一節中我們會發現學完力的作用效果後學習力的單位及三要素有些知識聯繫不上,學生都不知道什麼是力,談什麼單位和三要素,教材編排者的本意是希望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認識什麼是力,因為力的概念很粗象,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所以希望瞭解了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因為有力而產生一系列的效果再來認識力更好。這種本意是好的,但後續安排沒跟上。個人認為,第一節教學可先通過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後現學習什麼是力,接着學習力性質和力的'三要素,最後學習力的示意圖。本節內容安排2課時教學為宜,畢竟學生初次接觸力,還是有一些難度的。

學完第一節力後,不必馬上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可按着安排第十三章的彈力彈簧測力計,因為在前一節學習中,我們讓學生明確了力是有大小的,接着學習力的測量似乎更符合認知規律,這對學生剛學習力也是一個緩衝。學完力的測量後,繼續學習第十三章的第二節重力,畢竟重力是力學中應用最多的一種力,在第十二章的二力平衡中有大量應用,如果沒有學習重力,很多二力平衡都不好説明。學完重力後,可適當補充介紹壓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圖,然後繼續補充合力的知識。合力在現行物理教材中沒有介紹,但在市教科院的考試説明中是有要求的,同時這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也是有幫助的,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條件是物體不受外力,而我們又在實際中找不到這樣的物體,我們可將一個所受合外力為零的物體理解為不受外力的物體,還有平衡力中,平衡力的實質就是合力為零。

學完重力後再可返回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然後再跳到第十三章第三節摩擦力。

力學複習的教學反思 10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需要建造各種各樣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首先要滿足安全上的需要。因此,在對建築物進行結構設計或施工時,必須把力學的分析與計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學好建築力學可為將來的崗位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但學生總感覺學習起來枯燥無味,難度大,甚至有些學生放棄了學習這門課程,而教師總感覺教學效果不明顯。仔細想一想,這可能與班級的學風有關,也可能與這門課本身的內容有關。反思10多年的力學教學體驗,得出以下幾點體會,是為求教。

一、反思目前的建築力學教學狀況

(一)學情反思。近幾年普高熱方興未衰,普高大規模的擴招,致使職業學校為了自身的發展而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這樣就加劇了生源素質的下降,學生基礎知識較差,對所學知識缺乏基本的瞭解和足夠的興趣,對於基本的像“正弦”、“向量”、“位移”等數學、物理概念都一知半解。特別是建築工程專業學生對本課程有畏難情緒,學起來吃力,甚至學生還沒有開始學就打退堂鼓,加之本課程對數學、物理等學科要求較高,教學更是舉步維艱。

(二)教法反思。教師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不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缺乏反思精神,認為老師只需要完成備課,講課,批改作業這些教學環節就行。許多教師未能真正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授課方式仍採用傳統模式,不去摸索一套適應當前學生個性化較為靈活的教學方法,只是被動傳授應付,這勢必造成課堂上教師缺乏必要的激情,課堂氣氛呆板無趣、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教與學嚴重脱節。

二、反思力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一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一般認為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差,但對專業技能應該倍感興趣,其實不然,我認為職中學生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樹立學習自信心,只有通過專業知識介紹,分析就業形式,典型事例引導,優秀畢業生回訪作報告等方式讓學生找回自信,讓學生真正感到“我能學”、“我想學”,有了學習的動力,才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專業知識的教授有兩個途徑,其一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其二是專業技能的訓練。有的同學認為理論知識枯燥乏味,無興趣,不如實踐訓練,我們不妨適當增加實踐課,既提高學生興趣又增強學生記憶,多讓學生見習已建或在建建築物,以實踐課帶動理論知識的學習,以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樣相輔相承,相得益彰。

三是適當進行心理輔導。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常抓不懈,這就需要我們包括專業知識的指導、心理心智的培養,讓學生一步步的成長,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教師要不斷反思教學方法,改革課堂教學理念,適應職教形勢發展。

一是將情感教育寓於教學過程中。要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必須具備一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中職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渴望老師尊重他們。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不傷學生的自尊心,滿懷真誠與愛心,與學生坦誠相見,耐心細緻地激勵學生,給學生恰當的期待;循循善誘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增強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從而幫助學生調節情緒,平衡心態,增強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厭學等心理。

二是由淺入深,分層推進。建築力學學習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時要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多做基礎練習切忌死記硬背。這樣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具體施教過程中應注意:低起點、高要求、打好基礎、先慢後快;教學有步驟;練習有目標;考核訓練有層次。

三是要加強實踐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興趣。將力學知識同實際生活相聯繫,儘量讓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在介紹材料的合理利用與建築結構的安全性之間的關係時,用厚紙板讓學生親自體驗改變形狀可以提高紙板的承載能力,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創造的快樂,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在講解樑的內力圖時,如果不懂樑的內力分佈,就會錯誤的配筋,就會引起樓梯的'折斷等等。

四是突出工程應用,加強與工作崗位的聯繫。建築力學課程的核心內容是直杆軸向拉伸和壓縮、直樑彎曲、受壓構件的穩定性,教學過程中應以構件分析為主線,通過工程實例分析,突出工程應用,培養學生從事建築工程施工的崗位工作能力。

五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對方法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體驗,圖文並茂,使學生“能學”。例如:在約束的簡化、常見樑的力學計算簡圖的建立過程中,結合橋樑等工程實例進行具體分析,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在直樑彎曲課題中,通過對特定樑的內力圖的討論,分析樑的內力圖的規律,總結應用該規律簡捷繪製一般樑的內力圖的方法,促進從特殊到一般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的養成。

教無定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建立一種良好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機會,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激發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創造的靈感、創新的能力,成為勇於創新的優秀人才,更好地服務於當地經濟的發展,真正體現出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位,以創新為目標,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思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3849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