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哲理作文 >需要作文 >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5篇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5篇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

你的生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變化的?

初一是小升初的轉折期,都在慢慢適應初中的節奏,所以大家的生活是一團糟。每天起牀的時間比較早,都是我媽媽叫我的,經常是在答應一聲以後就又沉睡過去了。之後再一睜眼,就是在幾十分鐘之後了。

洗漱之後不管做沒做飯,拿起書包就趕忙跑去學校了。在學校裏上午的課程都是主課,而且那時不喜歡上數學課,正是因為不喜歡,覺得時間過的很慢,一下午的副課後,七點半才放學,回家後又是每一門都有很多作業。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度過了漫長的三百六十五天。

不過,在兩個月的暑假訓練中,讓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過本人的性格脾氣還是人前是女乖乖,人後是女神經。一般熟人都是看透不説透的。

升初二後的一星期裏,我成功將暑假生活中的儀式感轉換成了課堂生活中的儀式感。每天早上聽鬧鐘準時起牀,洗漱後可以吃完飯再走,在學校的每一節課都要好好珍惜而且越來越喜歡上數學課,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星期四的課:體育,音樂,微機。簡直就是學霸和學渣的共同福音啊!

可惜現在只能感歎時光飛逝了,彷彿一瞬間從初二開學一下子穿越到了期末考試前的第四個星期。總之有了儀式感的生活真的好了很多。

我們只要給生活多加點儀式感,生活就會變成你滿意的樣子。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2

儀式感,似乎常常被人所提及,卻極少有人真正去詮釋它到底是什麼,或是其中所藴含的特殊意味。儀式感彷彿是每個人心中都存有的一個模糊的感受,但又難以被看得真切。也許在每個人眼裏,儀式感的含義各不相同,卻又有所相通吧。

在我眼中,儀式感是理想境界與現實世界之間溝通的媒介。儀式感讓理想的曙光照亮生活,讓平和的內心仰望未來。

我總喜歡在吃早飯前,先去一趟教室,空無一人的教室之中,四周的桌椅雜亂零散,我的心卻異常得平靜。在這個無人注視的地方,在這個略微昏暗的空間,拋去擺在他人眼前的姿態,自我地享受這專屬的片刻安寧。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卻連這短暫的片刻清淨都不懂珍視,不願追求,更是將“儀式感”視為無用的負累,只想敬而遠之。殊不知在這個空虛的社會中,只有這種帶有輕微的盼望和真切的渴求的方式,才能在跨越所謂的理性,帶來稍許來之不易的動容。

也許是現實與所思所想之間那不可逾越的偏差,使得大多數人甘於無奈而沉溺在絕望之中,將先前高唱的夢想深埋,將朝氣蓬勃的自我遺忘。但亦有一部分人,他們的眼中光彩依舊,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了橋樑,對於每一天的生活都有獨特的品味和思考。而這道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正是這無處可尋或是無處不在的儀式感。

儀式感,是感性理性間的權衡。今人總是驚羨歌頌古人的一舉一動,不管是待人處事時的灑脱逍遙,還是與山河比肩的豪邁肆意,抑或是痛哭朗笑的純粹真情。殊不知生活中的我們也能夠輕易做到,因為儀式感,也是一種對任何事物放下成見的迴歸本心。

時代的洪流裏,儀式感正在消失,而面對正在消逝的儀式感,我們要去堅守的不是刻板的規章,而是一份熱愛生活的態度和相信自我的信念。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3

那怎麼有個香蕉皮啊?拾起來扔了吧!

垃圾箱怎麼還有這麼遠啊?還是把垃圾扔到地上算了。

有時走在大街上,看見地上的紙屑便會拾起來扔到垃圾箱裏;有時看見地上的紙屑,卻把它們越踢越遠;每天夜晚都會和朋友在操場上吃着晚飯散着步,有時會把手裏的垃圾扔到遠處的垃圾箱裏,不管有多遠;有時卻把手裏的垃圾隨手扔到地上,即使垃圾箱近在咫尺,也懶得多走一步;有時同學們問我數學題時,我會認真講解到他們聽懂為止;有時我卻會一點而過,甚至直接把他們打發走;有時朋友和我交流時,我們談的有説有笑,有時卻對他們愛答不理。

在家時,我有時會整理我的房間,把屋子打掃的乾乾淨淨;有時我卻對如垃圾堆似的房間視而不見;有時我會把剛穿過的球鞋洗得很乾乾淨淨,有時我竟會沒有鞋穿,球鞋個個瀰漫着令人掩鼻的“芳香”。有時我會説到做到,必定履行承諾;有時卻只會高談闊論。

有時放學回家我會先寫作業,讓筆在書本上肆意揮灑;有時我卻會先拿起手機,讓手在手機屏幕上劃出優美的曲線;有時我會為自己做一個周計劃,每天有秩序地按照計劃學習;有時我卻將計劃仍在腦後,每天懶散的活着,沒有計劃,更沒有目標;有時我會心血來潮的認真做一件事情,但當這種勁頭過了後,便會變成行屍走肉般了。

這就是我特殊的儀式感,屬於我的這種心血來潮的儀式感,但慢慢的我要將這心血來潮的儀式感穩定下來,時時刻刻都要有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4

古往今來,“儀式感”宛若一葉扁舟,它帶領着我們走向成功的彼岸時,也燦爛着生命的春天。

農曆二月十二,是古人的一個節日——花朝節。這一天,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人人都盛裝出席,卻不得穿得比花鮮豔。這一天,大家都是那麼整潔、講究、素雅、落落大方。曾經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女子,每年花朝節都要舉行一場派對,以慶祝今年花開得美麗與茂盛。而有一年,花卻出人意料地含苞未綻。可她仍然舉行了一場聚會,用以思念昔日的繁花盛景。

可見,花朝節於古人而言,並不是毫無意味的儀式的堆砌,而是內涵豐富的儀式感的載體。儀式感,是一種讓我們熱愛生活的方式,是一種我們獲取巨大力量的源泉。但是,儀式感,已經在今朝“改頭換面”,已經逐漸被現代人所漠視。

可能是科技的發達,導致瞭如今的隨意與敷衍。以往的除夕,一家團圓,圍坐桌前。或是其樂融融地閒笑談心,或是團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抑或是在跨年的煙花下激動不已。但是,現在的年味被“手機”驅散,大家不再是大家,而是被一個個屏幕支配的'傀儡,麻木地進行着搶紅包、玩遊戲的重複,年味慢慢地從現代人身邊消逝,曾經的儀式感,也煙消雲散。

儀式是什麼?是不被遺忘的、值得紀念的。而儀式感,是要用心去營造的。一些祝福,團聚,文化,愛意,還有尊重,何嘗不是儀式感在生活中的縮影呢?

生活需要儀式感,是認真、敬畏、鄭重,而不是刻意、矯情、做作、虛偽。儀式感讓人於世間不是生存,而保佑一味生活的樂趣。就彷彿古代的花朝節,在儀式中保有對花的尊重,對美好的欣賞。

讓我們過一種有神聖感、儀式感的生活,將生命燦爛成一個瑩亮的春天!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5

月華如水,靜夜無聲,輕巧地擰亮枱燈,温柔地摩挲紙頁,品味着安然卧在泛黃紙面上的詩句。雖然有時總覺得難解其意,但如此的端坐閒情,可能也算得是至簡的儀式感了吧?

初見儀式感,在腦海中閃現出的是激昂國歌下國旗冉冉升起,是萬人歡呼下盛大的開幕式,是莊嚴肅穆下人人的盛裝出席……這時,我不禁納悶,儀式感難道只存在於如此宏大的場景中了嗎?但除此之外,我又實在憶不起些什麼了。

我只好帶着惆悵,翻開詩集,尋找真諦。看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趣,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愜意,我心中的嚮往之意油然而生。心想,這是儀式感嗎?這樣的儀式感有什麼用呢?為什麼只有詩人在尋覓它呢?

偶爾閒暇,翻開了一本雜誌,認識了一個原本陌生的節日——“花朝節”。那是古人為花聚會的日子,有着各種習俗和規矩。初時,我心中大為不屑,“區區小草小花,怎值得如此浪費時間?”。可反觀現代人機械般的生活,又不禁一陣冷汗。

從往昔人們對花草山水富有情趣,到現在對世間美景麻木不仁,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因時代的變化,越來越沉溺在世俗紛爭之中,為了所謂的簡省和高效,省去了一切“麻煩”和“無用”,卻也消磨了儀式感,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儀式感是一種情調,是一種心靈與現實溝通的方式。它使得生活不再只是物質,而是更具有感情基調和自我意識。它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儀式感是生活和生存間的壁壘。希望這最後的情調得以被珍視,生活似花一般的美好得以綻放。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6

《小王子》裏説,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然而,現實生活中那些為滿足虛榮心而“做”給別人看的“偽精緻”的行為所體現的儀式感比比皆是。不妨問問自己,生活還需要儀式感嗎?

誠然,古人男子二十行冠禮,女子十五行及笈禮,修禊事時焚香沐浴等等儀式讓平淡的生活變得有意義。而到了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會精緻地打扮一番後去圖書館,隨手用手機拍下某本文藝風書籍的封面或其他,然後再上載到社交平台上獲取那一瞬間的虛榮感。在當今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往往注重於微信朋友圈的點贊、評論,卻忘記了儀式背後行動。

儀式感與行動密不可分。精神上我們要莊重敬畏生活,不張揚不輕率,靜下心,將有形化無形,不需要任何儀式,也能使想法免於空想,口號免於做作。

真正的努力,都是直行不猶豫,朝着目標前進,不需要做給任何人看。

跑步健身不是朋友圈中身着運動服在塑膠跑道上的擺拍,而是真正於晨霧寒風中感受到的血液的沸騰,心臟強有力的跳動,是每一滴汗水的暢快。同樣的,學習不是考試失利後喊出“下次努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的口號,而是用喊口號立flag的時間來反省糾錯,埋頭理好每一條思路,筆下不是一行行無謂的雞湯,也不是為施行的計劃表,而是一聲不響,抄完錯題做好總結立好目標的清晰字跡。

總之,學習不需要儀式感,但它又確實需要莊嚴的態度,也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努力。

張愛玲在每次寫作前都會先焚香沐浴,然後再開始創作。表面上她在追求一種寫作的儀式感,其實,倒不如説,是在追求沐浴後寬鬆、心情舒暢而靈感乍現的那刻。張愛玲的“儀式感”更多在於對寫作的熱愛尊重。

儀式感,其實並不是精緻體面的生活,更不是流於形式的口號,而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它讓你隨時對生活敬畏、莊重。敬畏每樣存在的事物,莊重對待每次選擇。

生活不需要現代式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7

“生活裏要是沒有儀式感,就會弱化對彼此的想念。”我十分認同這句話,我在生活中就悟到了這句話的意思。

我現在依舊很想念我的一個小學同學——潘彥臣,儘管我以前總是欺負他,但至少我現在感覺自己有太多對不起他。如果我現在整天刷題,彈琴,或許並不會想起他。我嘗試着玩我們曾經一起玩過的遊戲,在同樣的畫質,同樣的音效裏,唯獨沒有他的身影;在我最愛玩的模式裏,也不再會收到他的遊戲申請;在“好友簿”裏面,他的頭像已經不再會亮起來。我突然非常地想念他,這個遊戲彷彿空蕩蕩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對我來説,這個遊戲好像變得沒有以前好玩了,但我還是開啟了一局遊戲,以此表達我對他的思念之情。玩我們曾經一起玩過的遊戲,就是思念最好的儀式感。

時隔兩年,我又來到我們曾經一起運動過的球場。投一個三分球,進了,我卻還在幻想着你會去撿球,然後回來和我一起練習。因此,我站在原地一動不動,球已滾出老遠,好一會兒,我才回過神來,你已經不是我的同學了,而且我還沒有你的聯繫方式。整個球場空蕩蕩的,就我一個人打着自己的假想敵,沒有一個人能給我傳球。打着打着,我不禁潸然淚下。在曾經與你一起運動過的球場打球,就是思念最好的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不然就會弱化對彼此的想念。”我的生活中時刻有着這種儀式感,因此心中也常有思念。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8

儀式感,使我們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有意義。

——題記

儀式感究竟是因什麼樣儀式的舉行而衍生的呢?如果是為了某種情緒,某種心底的懷念,那麼並不需要跟隨其他人一起在某個特定時間去進行。就好比清明掃墓,大可以在想念祖先時就去掃,不需要非要等在清明節這一天。對於儀式感而言,節日這一因素並不必然。曾經的天才詩人海子,在大學時有一個心愛的女生。畢業後,海子每天為她寫一首詩,這也是一種儀式。

遇到一位老師後,我對詩歌非常得沉醉,也期望寫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樣優美的詩句,也想擁有海子那樣驚世的文采。我試着寫詩,一竅不通的情況下,詩句總是亂七八糟,每天寫一首詩對我來説是很艱鉅的。妥協於“才智所限”,我的每一寫一首詩,暫時變成了每天讀一首詩,品一首詩。

我想我選擇這一儀式是對的。樣梵説過,“詩歌會喚起那些被我們忘卻的東西,那些被浮華繁華遮蓋住的美好過往,那些已經陌生着婉約,隱逸,跡簡,意淡的詩意生存。生活本就是充滿着離亂與温暖,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着初心的嚮往與詩意的安放,便顯得尤為彌足珍貴。”詩歌總是很美,愛讀詩的人總不是為高雅而讀,而是為那一份輕盈的觸動。也許是出於儀式感,我讀詩總要放幾首純音樂,讓詩句中充沛的情緒在樂聲中跳躍,讓品詩更有意境。

儀式感是一種“感”,藉助於外物來加強儀式是必要的嗎?我想不是,心中的美好,才是儀式感聚焦的終點。

馬德説,相思是“燭滅了,燈亮了;燈滅了,月上了;月隱了,朝出了;夕陽盡了,大地暗了,心亮了。”這句話不只用於相思,我覺得用在儀式感再適合不過。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9

人是很複雜的生物,種種不同的感官造就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儀式感並非高大的詞彙,它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需要不同的儀式感。因此,生活中的儀式感的存在形式也不同。

比如在我們家,太祖母信佛,她每日必在老家堂屋供佛的桌上換好新鮮瓜果。每逢家裏有人生日,也必焚紙元寶,為之做法祈禱。春節頭日,老人家定集廣大信佛之友,號令家中上下食素。自己則整日唸經,以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家人如意吉祥。除了遵循信佛之儀式,太祖母還有聽戲的癖好。每晚不聽不睡,一曲終了方罷休。

奉瓜、焚香、唸經、聽戲,可算是太祖母生活中已成定勢的儀式。而在我的另一位長輩,外祖母身上,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外祖母與祖父生活在寧波象山,從無錫驅車需三小時,甚至常因堵車延至五六個小時方能到達。因此,父母與我只能借節日之便回去看看。每逢去時,老人家皆大開盛宴,歡喜漫天。對我這個寶貝外孫女,真是有求必應,心疼萬分。

何為儀式感?從長輩們的生活習慣中,大約能略知一二。生活中的儀式感可以是不同於常人的習慣,也可以是特有的癖好。或盛大,或微小,卻粧點着我們平淡無奇的日子。

試想,如果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一樣,每個人保持儀式感的方式都一樣,那是一種多麼可怕的麻木與機械!生活也將失去樂趣與色彩,不再五光十色。美好人生,需要更豐富的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0

相識多年的好友生日即將到了,思索幾日也不知道該送什麼。忽然記起兩人曾經聊天時提過的紙星星,便拍板決定,給他折一片星空。經過反覆的挑選,終於選定了一種喜歡的摺紙,又買了一個精緻晶瑩的許願瓶,為我即將折成的星空找到了安居的“宇宙”。

因為就讀的是私立學校,每日空閒時光不多,只好不斷地去擠壓老師們口中所言的時間海綿,珍惜每一滴落下的時光。午休時,放棄每日最在意的睡眠時間,可能只是為了幾顆或十幾顆紙星;晚飯後,一改平日時慵懶的動作,只為了讓那片星空多幾顆耀人的星星;深夜就寢了,一個人躲在唯一能亮光的廁所裏藉着那幾絲微光,去築成這片星空。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的星空日漸燦亮,摺紙成了我生活的一種儀式,也是儀式感所在。但幾日前,和那位好友發生了爭執,所有的友情回憶一瞬消磨,我知道那片未完成的星空再無送出去的機會,但我仍想折完這片星空,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回憶,也是為了那份久別重逢的儀式感……

記得曾經聽人説起過這樣一件事,少年即將遠行,離別前與那位相識的好友在一起寫了一封信,用見證友情的信封裝訂,相約少年歸來之時在一同打開……這或許只是一件離別前的小事吧,但這份少年的青澀和深情卻因為這份莊重的儀式感而顯得格外唯美。我想,那兩封信件也一定會成為兩位少年一生的珍寶吧!

無論是我那片尚未完成的星空,還是那兩位十年離別的約定,其實都是對生活中小事的尊重,是為了讓生活代替生存的靈動,而這便是儀式感……

那天,你問我能否為你折一片星空。

而我説,好。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1

在冬夜裏,寒風扯過我的髮梢,寂寥清淨的城市中,想聽見一陣車鳴、一聲輕語已是挺稀罕的事了。你要問我這時候幹什麼最好,我會告訴你那便是看一本可以品味真諦的書。而現在的我,正安坐在書桌前,點着枱燈,翻看一本名叫《米格爾街》的書。它的每篇文章樸實無華,卻温言細語地道出了一個個富有真諦的故事。

要説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書中的那位詩人。或者殘酷點來説,他便是那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乞丐。當他到達主人公家之前,並未執迷於物質上的追求,而僅僅是想仰頭觀望那在芒果樹上的蜜蜂,並堅持每一個月寫一句詩,比如“今夜的繁星是幽深的”。他沒有太多的期盼與渴求,一個每日要接受飢寒審判的人卻能在一次次的考驗中保有對物質的漠然和對精神的重視,我相信,他想作為一位詩人,讓自己的生活富有儀式感。

在我看來,儀式感是詩人豐沛內心的必要土壤,而今儀式感的土壤愈發貧瘠,詩人也漸趨寥寥。在這個發展迅速的社會中,生活的儀式感和詩意變得無用且奢侈,人們似乎已經忘掉一點最為重要的真諦:我們到世上是要生活的而不是生存的。儀式感便是生活的前提,或許儀式感並沒有人們所排斥得那樣龐大且不可負擔。儀式感可大可小,對於一位遠在異鄉的人來説千里迢迢返鄉是一種儀式感,而對於在家生活的人來説細膩地感受幸福也是一種儀式感。

所以我認為,儀式感不管大或小,只要它將你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變得精緻靈動。也許,這也正是儀式感的本意。《米格爾街》中的詩人以看蜜蜂和每一個月寫一句詩來作為自身的儀式感。在冬夜中看書的我,聆聽着風聲,飲一口熱水,時而望着星空這也許一種儀式感吧。在繁雜的城市中,樸素與堅持的儀式感也許就是生活的樂趣吧。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2

生活,需要儀式感,即使是最平凡不過的生活。

——題記

農曆的二月十二日,是一個傳統節日——花朝節。過去的過去,大家會在這個節日走親訪友,互相贈送花卉種子。有能力的富足人家,也不吝惜財物,往往在聚會時舉辦盛大的花卉展覽,讓大家盡情欣賞花木之美。那時候的古人,是擁有儀式感的。

可是,現代信息紛雜,這個節日早已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之下了。網絡技術的發達,溝通通信的便捷,恰恰導致了交往中的隨意敷衍。儀式感隨着長大而被逐漸遺落,就像年少時,為一個人提筆寫信、自制賀卡的專心真摯,早已變作QQ一句冷冰冰的祝福。

可回溯過往,再小的儀式感,都含着最真的愛意。女孩給男孩發了一條信息,説,她想吃城門口的燒烤,於是男孩就冒雨繞了一整圈,買到了女孩最喜歡吃的燒烤。但是,女孩回報的,連一聲謝謝都沒有。男孩很失落。但是我很羨慕他,能在最美的年齡如此淋漓盡致地做一件事,對自我的誠懇之心的追尋或許比他人的認可更有意義。

這份真心卻也正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儀式感最大的誤解所在。比如,在朋友生日的時候,所送的禮物只貴重在價格,而不帶絲毫真心,僅僅只是因為“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但是,儀式感與刻意,矯情,做作,虛偽無關,它只是我們熱愛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們應該用心給他人,給自己製造儀式感,如此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能找到久違的歸屬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3

有多少人的生活是過得充滿儀式感的?也許很少,也許沒有。

儀式感,或許只是看似與日常的生活格格不入。海子説過這樣一句話:“儀式感不一定帶來昂貴,但一定可以讓人尊貴。”就像農曆二月十二的花朝節,人們約定集會賞花的着裝要端莊素雅而不隆重豔麗,即能顯現對花神的尊重又不奪走花朵的光彩。年年如此,人人恪守,這是一種多麼優秀的儀式感。正如《小王子》一書中寫道的,儀式感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儀式感,是行為負擔背後的心靈放鬆。我的母親,是一個儀式感的奉行者。家中,無論是客廳還是卧室,都一定要擺上一瓶鮮花,時常澆水換新,或是剪掉枯萎的花瓣。我問母親每天這樣累是為什麼。她答道:每天看到這些花兒都有好心情。我想也許這些花兒有神奇魔力,可以讓工作了一天的母親舒心放鬆,也許這也是一種儀式感吧!

可現在的人啊!簡省了一切他們以為的“繁雜”,卻同時遺失了生活的滋味,而未曾知覺。當人人必備的手機代替了書頁泛黃、略帶墨香的紙質書,人們對於知識的敬佩也少了一分。當瞬時即發的消息代替了字字深情、親筆書寫的一封信,人們對與好友的誠摯也少了一分。現在人們所缺少的儀式感,也許是在越來越追求便利簡省的浪潮中,無論怎麼找也找不回來的。

所以,請在生存中一點點拾起生活吧。再小的儀式感中其實都藴含着最為真實的愛意,每天十分鐘的臨帖,時而一篇文章的抒發,都能為心田撒下一片美好的星光!

只是樸素的我們,忘卻了本不該忘記的東西。如今的我細想,我還是願意認同我的母親,因為儀式感可能就是一份堅持,堅持在宂雜萬事中抽身留一片靜謐給自己,堅持在沉鬱夜幕中灑下星星點點的微光,再匯成燦亮的星河。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4

在一片浩瀚的星海中,總有幾顆特別閃耀的星星,正因有了它們的存在,整片星海就變得獨一無二、令人痴醉。我們的人生中,也藏匿着令人驚喜的“星星”,只有把握它們,創造它們,才能繪就獨屬於自己的星空。

農曆二月十二是花朝節,在古代,人們都要在那日走親訪友,帶着自己滿心的歡喜,與愛人、友人、親人,互相贈送花的種子。有能力的人家,還會舉辦花卉展覽,參會的人們都會穿着淡雅乾淨的衣裳來共賞花卉之美。這一節日出於人們對花的愛慕與尊重,也使平平淡淡的日子中增添了幾抹絢麗的色彩。

清明節去掃墓,重陽節去登高,中秋節與家人團圓,在獨特的時刻做獨特的事情,享受那一分一秒的不同,在記憶中留下美好這就是人們追求儀式的意義所在。但現在很多人把儀式感扭曲了,過分追求儀式。例如明明承擔不起巨大的開銷卻還因面子的脅迫執意辦一場盛大的婚禮。其實唯有物質軀殼的昂貴禮物,其實還不如一個真情實意的擁抱,一顆無法代替的心。

儀式感不需要特別的隆重。在寫作業時,陽光正好灑進房間,而你把書桌整理得乾乾淨淨,掩上門,安安靜靜地寫作業,享受筆尖滑過紙的舒暢,這也是一種儀式感。窮苦不堪的男子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生活在一起,每天都要拿起那本讀過千百回的詩集,一臉深情地對着女子讀詩,女子也同樣幸福地望着男子。這些儀式感都是平常生活的小事,但都在用心豐足生活,而儀式感也正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在早晨太陽升起時,靜靜躺在牀上聽聽鳥鳴;在傍晚夕陽西下時,朝着夕陽的方向悠閒散步;在夜晚月光灑下時,獨自欣賞皓月瑩亮。拾起生命中的點點星星,不辜負生命,不辜負自己,不辜負那繁花開放、歲月靜好的日子。

生活需要儀式感作文15

午後總是鮮少有人經過,只有行車在瞬時間馳過窗外的殘影。雲常擋住陽光,繪下時明時暗的光影。幾聲零落的喇叭在耳畔響起,伴着生鏽的車輪“嘰嘎”的呻吟。或許只有在這樣的午後,陽光燦然,世間萬物都慢下了步調,才能尋得一刻坐在窗前看書作文的古韻愜意吧。

古人的儀式感不僅在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典上,更在日日尋常的午後。或是立於窗前吟詩作賦,或是面朝山河縱覽春景,亦或是鋪一張毛氈,蘸一筆濃墨,縱筆揮毫,抒情立志,豈不美哉。若是像李白之輩一般放蕩逍遙,更可簡裝易行,遊山玩水,昂首飲酒,肆意作詩,也甚是歡快。

端午時的賽龍舟、吃粽子,中秋時的賞圓月、享團圓。這種種儀式不僅是中華歷史的傳統,更是中華人民生活意趣的縮影。而現如今,我們忽視了太多儀式,也消磨了生活的千滋百味。

在眾多諸如“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了緊迫感的威脅下,我們用複製粘貼的祝福代替了親筆書信的莊重,在花朝節卻不留一點空閒賞花喝茶,將豐富充實的儀式隨意刪減,空留下完成任務般的冷漠死板。

其實儀式感很小,小到沒有我們所想的那般讓人難堪重負。劉亮程就認為,躺在田野裏,聽着蟲鳴是一種儀式感。蕭紅認為,看火燒雲從一邊到另一邊是一種儀式感。留一個午後的目光追隨繁花游魚的倩影,或是在合適的時間靜心看一本好書。沉浸在連貫的文字之中,聽憑作者領你走進一個故事。這生活的片刻就能帶來難以言喻的幸福與滿足。

其實儀式感很容易,難以跨越的只不過是我們日漸焦躁的心。我們的生活,其實一點簡單的儀式感就足夠。

標籤: 儀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elizuowen/xuyaozuowen/7krj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