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徵文 >

關於教師節的徵文(通用3篇)

關於教師節的徵文(通用3篇)

演講稿是為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表達自己意見、看法或彙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演講稿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那麼,怎麼去寫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教師節的徵文演講稿(通用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教師節的徵文(通用3篇)

教師節的徵文1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在漫長的旅途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多數人在做出選擇時會左思右想,猶豫不決,尤其在選擇職業問題上,更是如此,而我在做出此選擇時卻急不可待,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這陽光下最崇高的職業——教師。對於我的選擇,以前無悔,現在無悔,將來還是無悔!因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知識的傳播者,是人們心目中最神聖的稱號!

從小我就喜歡老師,崇拜老師,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光榮人民教師,用我美的語言給學生注入高尚的思想,用我美的語言讓知識的源泉不斷流入學生的心田,我要帶着我的學生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盡情暢遊,使他們練就一身過硬的功夫,將來讓他們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穩穩地挑起建設祖國的重任。這美好的理想在我心裏深深紮根,恣意生長,它左右着我,鞭策着我,使我勇往直前,向着這一光輝目標而努力奮鬥,當我面對職業選擇時我怎麼能不義無反顧呢?

長大了,我對教師的理解更深入了,更成熟了,教師是平常的,但他們從事的事業卻是不平常的,他擔負着育德育人,傳授知識的雙重任務。從古至今,沒有一個社會沒有教師,沒有一個國家沒有教師。沒有教師就沒有現代文明,沒有教師就沒有現在的一切。説到這裏可能會有人説:“這話有點太絕對了吧!”不!不絕對!請問:現在的一切是由誰創造的?是人民羣眾,是當今的建設者。建攝者知識貧乏思想落後行不行,不行!培育這些建設者的又是誰呢?是教師!是這些默默耕耘在三尺講台上的平常人!

春蠶到死絲方盡,教師就是那吐絲的春蠶,把自己的知識毫不吝惜地傳給下代。嘔心瀝血,目的是為祖國培育出棟樑之材,從而造福人類。沒有教師就沒有鋪路的架橋工程師,沒有教師就沒有發明創造的科學家,沒有教師就沒有知識豐富的勞動大軍,沒有這樣的勞動大軍,國家就不能論興盛,社會就不能談發展。到現在,我們怎麼不能説教師是當之不愧的,是不平凡的,是最崇高的職業?作為平常人,能擔負起不平常的事業,我從何而談後悔呢?

現在,通過十幾年的教師生涯,又使我對教師的理解更實在了,更有內容了。當我面對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望着一雙雙好奇的,充滿求知慾的眼睛,我就會對自己説,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我有責任把他們培養成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我要用我畢生的精力在一塊塊純淨的心田裏去我的藍圖。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動手動腦,走進數學的天堂,語言的天地,共同探索知識的'奧祕。課下,我坐在孩子們中間,唱歌、講故事,共同探求偉大人物的高尚情操,我對我的學生有奉獻不完的愛心,説不完的愛意。當我嗓子嘶啞時,面前會有一杯熱茶,當我講完課後,就會有人不聲不響地替我放好椅子,當我滿頭大汗時,就會有人遞給我一塊乾淨的小手帕,當天上下起小雨時沒,就會有幾把小傘悄悄伸在我的頭上,當我走在街上,就會有“老師好!”的聲音傳來,每當這時門外就會從心底裏感到一絲甜意,一絲欣慰。所有這些又怎能使我對我的選擇後悔呢?

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因為我熱愛這一職業,我要用青春去譜寫這一偉大職業的序曲,用我的心血去澆灌那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這裏我要向世人説:“我對我的選擇以前無悔,現在無悔,將來還是無悔,教師——是我終生無悔的選擇!”

教師節的徵文2

鄭老師初中時教我歷史,那時四十五六歲,高高瘦瘦,頭髮已經半白,整天笑呵呵的,人很和藹。

那時侯,我們最討厭的是地理課,那個徐老師講課實在是與眾不同:往講台上一坐,照本宣科的念課本,他念一句我們抄一句,唸的和書上一字不差;最喜歡上的是鄭老師的歷史課。鄭老師上課,對課本上有的,只是稍稍一提而已。

點到為止,大部分時間是海闊天空、旁徵博引的講些書上沒有的,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的歷史課成績,同學們都私下裏用功背本上的東西,以便上課時騰出時間來聽“故事”。應該説,我後來喜歡看歷史書籍,和那時培養起來的情趣不無關係。現在想起來,鄭老師講課的內容,基本上是考試用不着的,可是我們從中學到的東西,卻不是用分數可以衡量。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對兩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武則天和雍正。他評價武則天:如果她是個男人,她會是中國最優秀的帝王,可惜她是女的,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和心機用於彌補她性別的劣勢。對雍正的評價是:敢想敢幹,至少比他那個愛遊山逛水的兒子強。那時,十幾歲的我們,無法確定他的這些話是對是錯,但至少對於我來説,後來看書時,對這兩位帝王級的人物是格外上心的。

初二下學期快結束時,一天,我們看見鄭老師和一個高個子女人在學校園散步,看他們有説有笑的樣子很親熱。就在同學們胡亂猜測的時候,一個消息在學校裏傳開,鄭老師要走了,同時證實了我們的猜測,她是鄭老師的未婚妻。同學們對鄭老師要走一事反應強烈,同學們找到班主任老師,要去找校長,請他無論如何不要放鄭老師走。為此,班主任老師專門開了一次班務會,大概的給我們講了鄭老師的事。

鄭老師是老一代大學生,學的是理科(記得是數學,記不準了)。不幸的是,他剛走出校門,就進了監獄的大門,受父輩和祖輩的牽連,他被扣了頂“歷史xx”的帽子。在監獄裏,鄭老師表現好,加之人們同情他的無辜,他被分派管理監獄的圖書室,從此,他一頭扎進書堆裏,直到平反出獄。鄭老師是不幸的,但他在不幸裏沒有沉淪,而始終保持着一顆上進的心。

在監獄的近20年裏,他博覽羣書,對歷史鑽研的尤其深、透;他還自學了繪畫、書法。平反出獄後,他選擇了做老師,沒回他的家鄉,就近在我就讀的學校工作。在學校裏,鄭老師以他的才華和敬業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他教過物理,代過數學課,因為缺少歷史老師,後來他又改教歷史。班主任老師説,鄭老師無論教什麼課,都能如魚得水、瀟灑自如,贏得學生的喜愛。他還畫得一手好畫,尤其是人物肖像。

學校裏大部分的老師和同學都找他畫過像,但他認真畫人物像我只見過一次,是給我們美術老師畫的,那凝視的眼神、逼真的膚色,栩栩如生。他平時畫肖像多是素描,一枝鉛筆,三塗兩抹,一個個形象躍然紙上。鄭老師教的是歷史,但學校業餘美術班卻是他帶班、美術老師做副手。

鄭老師入獄時,原已訂婚的女友離開了他。平反後,年屆不惑的他孑然一身。親戚朋友們紛紛幫他介紹對象,都因他的歷史問題而告吹,最後,老家的親戚給他介紹了我們見過的鄭師母。她比鄭老師小近十歲,在他老家教書。她敬重鄭老師的人品和才華,又不嫌棄他的歷史,這使的鄭老師由衷的感激她。到了談婚論嫁時,兩地分居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她不願離開家鄉,鄭老師也想“葉落歸根”。經多方奔走,調動的事很快落實了。她這次就是來接鄭老師一起回“家”的。

教師節的徵文3

在盪漾着秋韻的日子裏,我們即將迎來第36個教師節。作為教師,我喜歡九月,因為金色的九月不僅僅丹桂飄香,更有捷報頻傳;我喜歡九月,因為金色的九月不僅僅有收穫的幸福,更有耕耘的甜蜜;我喜歡九月,因為金色的九月不僅僅有飽滿的果實,更有學生最深的祝福……

九月,是平平凡凡的日子,卻有着輝煌的內涵;九月,是平平淡淡的日子,卻有着繽紛的色彩!因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9月10日”,這個普通的日子,變得偉大而神聖!

無論是草長鶯飛的春天,還是激情四射的盛夏;無論是碩果累累的秋季,還是瑞雪飄飄的嚴冬。教師手中的教鞭,橫下是橋,架起求知與理想的橋樑;教師手中的教鞭,豎起是帆,揚起通向幸福彼岸的風帆。講台上,激昂慷慨;書桌旁,循循善誘;校園裏,談笑風生;家訪時,苦口婆心。在經濟大潮的澎湃聲中,我們,堅守着寧靜的一隅,雕塑着精神的形象。

然而,這些美麗的光環不能代替,不能代替的是——我們也累啊!我們也有家、有孩子、有老人……我們也要付出常人所擁有的情感啊!

四年前,女兒上高中、父親身體不好、工作變動,極大的壓力下,我曾職業懈怠過,我也曾迷惘過……我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如果,我能置身於荒漠廢墟之中該多好,那我就會靜靜地,埋在流沙中等待風沙的吞噬。如果昏埋在荒漠廢墟中的我,可以詮釋孤獨,那我就會傲然站起,凝望亙古的遠山和詭祕的夕陽;

如果,我能置身於森林曠野之中該多好,那我就會悄悄地,隨着萬物生靈一起自生自滅。如果奔跑在森林曠野中的我,不再咀嚼痛苦,那我就會停住腳步,聆聽山鷹的呼喚和大地的喘息;

如果,我能置身於浩淼海洋之中該多好,那我就會慢慢地,乘風順勢隨波逐流平安一生。如果漂泊在浩淼海洋中的我,能夠雙臂生翅,那我就會駐足海心,尋找升騰的心境和久逝的激情;

如果,我能置身於冰天雪地之中該多好,那我就會沉沉地,睡在久遠冰山凝固心中思緒。如果僵死在飆雪堅冰中的我,可以化作山巔,那我就會魂消雲端,觸摸天際的星月和蒼穹的靈氣。

這首詩表達了我極其困惑之後,再次崛起的心境。那份理智告訴自己——我不能放棄。因為,因為我是一名教師啊!我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面對的是求知的雙眸,面對的是火熱的心靈……為了心中那份愛,所以不允許我有絲毫的懈怠。要想無愧於“人生導師”這一崇高的稱號,就要繼續努力,去燃起生命之火。

親愛的老師們,為了心中那份愛,用心靈的陽光,撒向每一片新綠,用希望的雨露,滋潤每一個蓓蕾,給春筍拔節向上的力量,給雛鷹以翱翔藍天的翅膀;親愛的老師們,為了心中那份愛,用熱情如春風,吹拂每一棵新苗,用摯愛如小溪,流向每個人心房,給心靈走向遠方的勇氣,給意志以百鍊成鋼的堅強;親愛的老師們,為了心中那份愛,用母愛撫慰受傷的心靈,用真情扶起跌倒的希望;親愛的老師們,為了心中那份愛,用汗水編織美麗的花環,用勤勞奏響美妙的歌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zhengwen/xn9ng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