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摩擦力説課稿範文

摩擦力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摩擦力説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摩擦力説課稿範文

摩擦力説課稿1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認知目標:知道摩擦力的種類,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難點:摩擦產生的原因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對滾動摩擦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講,這在初中還是適當的。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髒了。老師給他們洗乾淨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台20秒夾球)

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麼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敍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認識什麼叫摩擦。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三)關於第二個環節的學習,我打算請學生上講台來完成書本上138頁的“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實驗。一個學生上台實驗過程中,其它學生仔細觀察,如發現台上學生操作有誤,即可舉手取而代之。這樣做有幾點好處:其一、台上學生得到了動手的機會;其二、台下的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也由於有了驅動力,就不僅僅只是看“熱鬧”,而轉為聚精會神看“門道”了,這樣即使他們沒有上台,但對這個實驗也絕對印象深刻;其三、實驗是同學動手做的,而不是老師包辦的,故而實驗結論更有説服力;其四、實驗裝置只須一套,對實驗器材簡陋的部分學校,這個方案應該是可取的。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起着從旁引導的作用。一開始提出問題:如果要測一個力,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是測什麼力的?(拉力);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裏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這時再讓學生仔細閲讀書上的這一實驗,然後再點一位同學上台操作實驗。完成書本138至139的實驗後,再讓同學開動腦筋想想:如果想通過實驗知道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誰大誰小,可以怎樣來設計一個實驗,誰想到誰就上台來操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第三個環節是“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邊事例進而總結得出理論。

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接觸面脱離。

接着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1、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為什麼先要擦上鎂粉?而當他想要做迴環動作時,雙手又不能抓得太緊,為什麼?

2、某鄉親想清除黃豆中的砂粒,他把黃豆放在傾斜的桌面上,黃豆就順着斜面滾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這主要是由於:

A、砂粒比黃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黃豆體積小

C、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大

D、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小

3、一輛重100牛頓的小車,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勻速直線運動,需用推力10牛頓,這小車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種類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時的摩擦

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的摩擦

行駛中的汽車輪子與地面的摩擦

(六)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在人類生存繁衍的自然界,無處不存在着摩擦。那麼,在我們的身邊究竟有哪些常見的摩擦呢?

當太陽重又點亮一個新的黎明,你睜開雙眼,此刻你的眼球和眼皮之間已經完成了今天的第一次摩擦而你卻全然不知。

接着,你撩開被子伸手去抓衣服,衣服被抓過來靠的是它與手之間的靜摩擦。如果這力消失了,即使你勉強將衣服攬在懷裏,但鬼才知道你如何才能將它穿到身上,因為你根本抓不住衣襟,鈕釦一個都甭想扣上,姑娘的裙帶是永遠系不住的。

穿好衣服蹬上鞋子,你邁步走向洗漱間。這時,鞋子與地面及鞋子與腳之間都產生了較大的摩擦力,使你穩步前進。

接下來牙刷又利用它與牙齒之間的滑動摩擦幫你除去牙垢。我們口腔中的牙齒根據功能可分成切牙、磨牙、尖牙等不同種類。其中磨牙(口腔裏側偏乎的牙)的作用是磨碎食物,有人認為食物是被壓碎的,這純屬錯誤,不信你可以做一個咀嚼動作體會一下。這使我們馬上意識到一個正常的人用餐是離不開磨牙的,而磨牙的工作是離不開磨擦力的。

完成上述事情之後,你可能去上學或去上班。當你登上自行車時,你可曾知道,它的後輪是主動輪,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起動力作用;而其前輪則是從動輪,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後的,起阻力作用。當你拐彎時千萬要減速慢行,因為拐彎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面與車輪之間的摩擦力提供的。因為這種摩擦力是有限的(最大值叫最大靜摩擦力)故車速也是有限的。如果地面上有冰雪,更要注意,因為這時摩擦力是很小的,弄不好會人仰車翻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你想剎車,千萬不要誤認為只有軋皮與車輪之間才有摩擦力。車輪與地面之間摩擦力也起制動作用。

如果你在機關、學校工作或學習;那麼寫字和畫圖是常用鉛筆和圓珠筆的。用鉛筆時,“鉛”是靠紙將其磨掉而在紙上留下徑跡的;圓珠筆筆端的“圓珠”只有受到紙的摩擦力才會轉動,從而把油墨引出來,留下印跡。在特別光滑的紙面如油紙上是無法使用鉛筆或圓珠筆的。

如果你在工廠、倉庫或碼頭上工作,那麼傳送帶該是一件常用的工具了。正是傳送帶給了物體一個靜摩擦力,才使物體隨其所動,達到傳送的目的,如果,失去此力,就會只是皮帶走,不見物體動,即原地打滑。

你知道砂輪、砂紙、砂布都是做什麼的?它們都是專門製造摩擦的。如果你做的是金屬器件的拋光工作或油漆工作,你肯定離不開它們。

如果你是車工,會發現車刀工作一段時間就變熱了。這是因為車刀與工件之間產生了摩擦力,木工也會發現鋸子或鑽頭工作一會時間變熱的現象,這也是它們與木料之間產生了摩擦所致。

牢累了一天,你可能打算痛痛快快的洗一個熱水澡。當拿起搓澡巾時,你會想到為什麼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嗎?它也是為了和你的皮膚產生一點不可忽視的摩擦啊!

當你上牀脱去毛衣時,會聽到“霹、啪”的輕響,有時還刺疼了你的皮膚。這是因為毛線之間摩擦產生了靜電的原因。接着,你將合上雙眼酣然入夢,這樣你的眼球與眼皮就完成了一天的最後一次摩擦。

如此看來,摩擦無時不有,無所不在,它滲透在我們的衣、食、住、行工作當中,離不開,甩不掉。它有時十分可愛,有時又相當討厭。我們應當經常觀察它、研究它、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很好地駕馭它。

(七)課後作業:

(1)以“假如沒有摩擦”為題,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摩擦力説課稿2

1)、説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本節的知識與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階;特點之二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通過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3、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4、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大小計算,正確理解什麼是最大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內容的難點,準備在下節課重點介紹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動摩擦力的應用。本節課的重點是兩種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兩種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教學難點:對靜摩擦力存在的認可和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

2)、説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並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通過做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3)、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繫,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4)、説程序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課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讓學生將手指壓在導學案中的四種材料上往前,往後摩,從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結合導學案第一部分啟發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麼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學生對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實驗演示或用“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通過對由傳感器得到的圖像分析,和實驗觀察驗證,得出最大靜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與最大靜摩擦力與壓力有關。並引出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標討論影響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方案設計→選擇實驗數據處理方案→探討試驗中的注意事項→計時實驗探究,結合導學案第二部分完成實驗。

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評估和交流。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

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其比例係數由接觸面的材料決定,稱之為動摩擦因數(μ)即: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沒有單位。[閲讀P59表1瞭解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在上面的實驗中,我們還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結論:

①與面積無關;

②在速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也無關。

4、結合導學案第三部分師生一起總結回顧本節課的收穫。

並提出下節課的目標。

5)、板書板畫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徵,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z7zg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