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錦集九篇

【精華】説課稿錦集九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説課稿錦集九篇

説課稿 篇1

《石縫間的生命》是作家林希寫的一篇託物言志的散文,字裏行間湧動着對高昂生命力的讚頌。作者運用象徵的手法,借謳歌石縫間的生命,把從自然現象中得到的啟示延伸到了人類生活,用石縫間的生命象徵了困境中人類的拼搏精神。本文文質兼美,有很強的感染力。我從教材、目標、過程、方法、評價五個方面來談談這篇課文教學的設想。

一,説教材

《石縫間的生命》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的一篇

自讀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的主題是“面對逆境”,要求學生通過閲讀,領悟到,面對逆境必須保持不屈不饒的精神,讓學生在接受挫折教育的同時,達到這樣一種共識:一個人身處逆境,不要怨天尤人,過於悲傷、沉淪,而應該頑強拼搏,奮力前進,這樣的人生才是充實的。文本適合八年級學生閲讀,也有利於對學生進行頑強拼搏的教育。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作者“託物”所言之“志”,通過對石縫中三種生命:野草、蒲公英和松柏的描述,告訴人們在面對逆境時,要像野草般看重“生”的權利;像蒲公英般戰勝環境,成為強者;像松柏般改變環境,開闢天地,證實自己的價值。也啟迪人們,越是在困厄的境遇中,越要頑強拼搏,努力向上,嚴峻的生存環境是扼殺不了自然界的強者的。

二,説目標

八年級的學生正在慢慢擺脱稚氣,他們願意把目標轉向社會和自然,開始關

注人生,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這些都是文本和學生心理結構的最佳契合點。

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結合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擬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誦讀、圈畫、討論,認識石縫間三種生命的頑強生命力,培養學生在逆境中奮勇拼搏的精神。(重點)

2,理解並學習象徵手法,感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難點)

三,説過程

這是一篇主題鮮明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喊口號、説空話,在教學

中要引導學生沉浸到文本的字裏行間,通過圈畫和反覆誦讀,真正領悟文字背後作者要傳遞的信息,對“面對逆境要頑強”有深刻的感受。

1,用來展示大自然豐富的景觀,讓學生打開視野,欣賞自然界壯美的景色。領略自然界的精彩,感悟生命的美好與無處不在,為下面課文的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學生以主動積極的心態投入對課文的學習中。

2,整體感知課文,發現生命。學生通過快速瀏覽課文,跟隨作者的目光,發現石縫間三種生命具有共同的性格特點:倔強。以“石縫間倔強的生命”,為什麼“常使我感動得潸然淚下”為本堂課的主問題,引出對課文內容的探討和思考。

3,精讀課文,認識生命。學生圈畫出作者着力表現生命倔強的句子和關鍵詞語,反覆有感情地誦讀,認真品味。如描寫野草,文中抓住了葉子的特點“三兩片”、“長長”、“細微”、“瘦”、“自己生長”等等,學生反覆誦讀,然後去挖掘這些文字背後所具有的內涵。

4,聯想遷移,拓展思維,感歎生命。解讀文本最後一段,明確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通過形式,出示有關名言,全班齊讀、感悟。

四,説方法

對學生進行頑強拼搏精神的教育,容易變成空洞的説教,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教學語言來營造教學氛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等等,都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的內涵。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生活體驗,實實在在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切忌拔得過高。在學生朗讀、交流、體會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美好情感的薰陶。

五,説評價

1,教師可以讓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逆境中拼搏者的事蹟。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由文本解讀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和體會。

2,交流學生積累的有關名言警句。

3,請學生用“面對困境,我會……”的格式寫一段話。

整篇課文,通過對“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縫間的生命的描述,讚美了石縫

間的生命倔強和崇高的品格,闡述了生命的內涵就是拼搏,啟示我們要做駕馭生活的強者。

綜觀整個教學設計,我將以文本為起點,以生活為範疇,以學生主體活動為手段,充分體現學生在教育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學會教育的大語文觀。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談中國詩》一文,是談論中國詩歌的特徵。先交代談論中國詩的根本立場,即採取比較文學的立場。接着概括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外國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後有抒情詩。中國則不然,先有抒情詩,後有戲劇詩,沒有史詩。然後闡述中國詩的四個特點。一是篇幅短小,“中國詩是文藝欣賞裏的閃電戰,平均不過兩三分鐘。比了西洋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裏面的輕鳶剪掠”。二是富於暗示性,“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富於暗示,“是一種懷孕的靜默”,“説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説出來的話,隻影射着説不出來的話”。三是筆力輕淡,詞氣安和。“西洋詩的音調像樂隊合奏,而中國詩的音調比較單薄,只像吹着蘆管”。這是由於中國詩調較輕,比不上西洋詩調的沉重;又由於中國古代詩人“對於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中國詩“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四是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文章最後指出,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像各國人都是人一樣,中國詩和西洋詩,共同點多於不同點。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運用比較方法展開論述的寫作特點,體會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的積極作用。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瞭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二、瞭解中國詩的特點,欣賞旁徵博引的論述風格。

三、感受本文生動、機智的語言,體會其深入淺出、化抽象為形象的妙處。

三、説教學和學法

1《談中國詩》一文課文容量很大,旁徵博引,涉及範圍很廣;不少內容深邃,牽涉一些理論問題,這給學生閲讀帶來不少困難。為此,建議由教師提供一些相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進圖書館或者上網查閲有關資料,以幫助理解課文

2.反覆誦讀,瞭解大概。本文寫得典範古雅,但凡遣詞造句、行文佈局、佳構機巧、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覆吟誦。

3、.串通文義,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於開篇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後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徵,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4、不求全貌,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於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生動奇巧的妙言妙語,要用心揣摩體會。3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在查找資料的基礎上讓他們敢於説出別的不一樣的聲音

5、學法:感受鑑賞 思考領悟 發現創新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麼,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瞭解詩的特點,那麼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鍾書先生是怎樣説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個單元教學主題是“語言的藝術”,共四篇課文。通過學習文言文、劇本、相聲、記敍文使學生感受話言表達的藝術,並通過綜合性學習,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來表達。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説《世説新語》,該書是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説,在中國古典小説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這篇文言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雖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風趣睿智,語言靈動,人物鮮活。通過記敍楊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時機敏而巧妙地應答,不僅使一個聰慧機智的楊氏之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文言文語言的簡要與精當也得到清晰地凸顯。課文對於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五年級孩子,還是很新奇的。

2、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覆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2)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初步瞭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字詞,將課文讀通、讀懂、熟讀成誦。

3)學生能從文中體會到男孩應對語言的巧妙,能從課內外延伸結合中進一步瞭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3、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它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用詞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難點在於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且抓住人物對話,感悟楊氏之子的聰慧,語言的精妙。所以我將此作為難點來突破。

4、教學準備:相關背景資料,課件

5、教學時間:1課時

二、説教法

閲讀教學的核心是讀,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讀,因此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熟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讀思議相結合,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的過程,使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導入課題。

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與人交流溝通,説到語言,我國古代言語非常精練、簡潔,例如以前我們學到過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出示課件)

1、剛才我們説到的語言稱為文言,以文言寫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世説新語》的文言文——楊氏之子(板書)

2、讀題,解題。“氏”指對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稱,“楊氏”可以解釋為楊家,“楊氏之子”意思是姓楊人家的兒子。那你就是——(指2個不同性別的學生回答。)

(二)反覆朗讀,感悟添趣

1、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板書:文言文),文言文中每個字或詞也許包含豐富的意思,在朗讀上和白話文也有很多不同之處,試讀出古文的韻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頓,用停頓線在文中做上記號。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2、讀句藉助註釋理解意思。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楊氏子與孔君平的對話。出示對話,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讀懂他們兩人的話外之意了嗎?

2、小練筆:當然孔君平也絕非凡人,後來官至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國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楊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會誇怎麼楊氏子?而聰慧的楊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謙虛地應答呢?可以學着古人或現在我們説話的樣子來寫寫他們之間的對話嗎?

課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兒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3、展示白話文和古文兩組對話,在對比中進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煉、簡潔的特點。

(四)熟讀成誦,課外延趣

1、熟讀成誦。

2、讀《世説新語》中的故事兩則。

四、説板書

根據課文內容我將課文中重點知識呈現出來,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感受到課文是從“孔、楊”兩姓上做文章,引發出歡樂的故事,使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精妙之處。

10楊氏之子(兒子)————————甚聰惠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楊————楊梅

(在姓上做文章)

楊氏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孔雀

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民美術教育出版社小學美術教材第六冊第六課《威武的盾牌》(板書:威武的盾牌)我準備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具準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課堂延伸六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本課屬於新課程標準裏的“設計、應用”領域。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利用身邊容易得到的材料,合作創作、設計威武的盾牌。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選擇各種彩色紙,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剪、貼、搭配及繪畫的表現形式,創作出各種新穎、生動、威武的盾牌作品。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盾牌的用途,並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自己動手創作盾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及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從小樹立自我防範意識,建立心中的盾牌。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我把它定位在學生了解盾牌外形、圖案及色彩,並能進行設計和創作。而本課的難點是盾牌的'圖樣和色彩的設計,還有就是怎樣在設計中體現盾牌的威武。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盾牌的瞭解大多是通過書和影片中所獲得的,對他們來説盾牌是遙遠而神祕的,根據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可以肯定他們對盾牌具有濃厚的興趣,這一點非常重要,而且,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美術知識與製作能力,他們的思維普遍較活躍,有較好的探究和創新意識,他們敢於表現,樂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製作好的盾牌。

四、教學過程

㈠、激趣導入

在此環節中將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讓學生了解盾牌的作用;二是欣賞《扶盾武士俑》並從中引出課題中“盾牌”和“威武”二詞。

1、學生們觀看電影,看後教師問“士兵手裏拿了什麼武器”,學生回答“盾牌”教師板書盾牌後再問“為什麼士兵要拿盾牌呢?”學生回答“為了防禦和保護自己”。

[設計意圖:其一,是教師創設動態教學情景,力求營造一種輕鬆、自由的氛圍,通過直觀感知,給學生一個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引導師生共同進入良好的參與狀態,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角色。其二,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直了解到了盾牌的作用節省授課時間。]

2、出示《扶盾武士俑》圖,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描述並讓全體學生模仿。導出“威武”一詞出示完整課題——威武的盾牌

教學意圖:學生細心觀察《扶盾武士俑》一圖後,模仿傭的姿勢,培養學生觀察力的同時,調動全員參與熱情,此時學生求知慾望強烈,教師能快速切入主題

㈡、新授

1、首先讓學生了解盾牌的對稱特點。教師出示盾牌圖片,讓學生觀察找出其特點。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2、出示的盾牌讓學生觀察,問:盾牌的哪些方面需要設計?

學生小組討論思考後回答。教師板書形狀、圖案、色彩

[設計意圖:運用小組討論培養學生日後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能力讓學生明確設計盾牌的思路。以便於以下具體分析設計盾牌的形狀、圖案、色彩]

①、研究盾牌形狀。

學生搜索記憶裏能做盾牌的形狀。並請兩名同學上前設計出盾牌的形狀當板書。教師展示學生設計的盾牌形狀,並播放看還有哪些形狀你沒有想到,以便於豐富學生思維.

[設計意圖:在形狀的設計上由淺入深,為下個環節圖案設計做鋪墊,反覆的讓學生設計和欣賞其主要目的是加深盾牌形狀的印象和豐富學生設計思維。]

②、探討圖案設計。

在剛才學生設計的盾牌形狀上,分別粘上小兔子和老虎的臉。問:哪個更適合用在盾牌上當圖案呢?再出示兩個老虎的圖案(出示老虎圖案)問:哪個看上去更威武?為什麼?並讓學生表演一下威武。

[設計意圖:層層深入讓學生了解威武一詞的含義及如何創作。學生在描述老虎威武的時候,如瞪大眼睛,張大嘴巴,露着尖利的牙齒……這一環節潛移默化中把威武含義描述了出來。為創作圖案做了鋪墊。]

③、色彩搭配。

教師出示兩個盾牌。

問:你們喜歡哪個盾牌,為什麼?此環節通過對比讓學生觀察,簡單明瞭的解決了在用色時學生會出現色彩搭配不明朗的問題。

[設計意圖:比較是提高觀察力的有效方法。以上在探討盾牌的設計上,老師創設懸念能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並以“懸”牽住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比較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觀察、比較,以及認真地分析,最後自己得出結論,突破了本課重難點。]

㈢、播放,作品欣賞。

[設計意圖:出示學生作品,引導學生分析,開闊學生的眼界,請學生評價作品的優缺點,並可以在下一步的製作中學習和借鑑。]

㈣、藝術實踐

教師佈置合作任務,提出要求及注意事項。學生創作,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教師在學生製作前出示注意事項,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時能夠分工明確提高合作效率及作品質量。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以便於學生更好的設計出作品,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及創作熱情,讓學生在製作過程中獲得喜悦和成就感,增加學生對美術課的喜愛。]

五、教學評價。

1、自己覺得很棒的小組由小組長代表拿着盾牌走上前台,向大家介紹。

[設計意圖:讓自己認為很棒的學生上台介紹自己小組的作品,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並可以通過學生的介紹,在普通的作品中,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同時,也能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樂趣。]

2、每小組選出一個成員裝扮成武士,拿着設計好的盾牌,讓學生擺出威武的姿勢,教師播放有戰爭氛圍的音樂。

[設計意圖:通過音樂創設情景,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入古出新,思維緊跟其後,情感為之波動,教學隨之進入高潮的尾聲,又一次誘發了學生創造力的想象,學生在表演中豐富了直覺,享受了成功的快感,自我表現受高漲情緒影響,自信十足,情感體驗得到迅速昇華。]

六、課堂延伸。

通過盾牌的延伸,讓學生運用“智慧”來防禦和保護自己在心中建立起無形的盾牌。

[設計意圖:由古代威武盾牌的引申,讓學生從小在心中要樹立起自我保護的意識。]

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課題是《挑山工》。首先我説一説對這篇課文的理解。這一篇課文被放置在快與慢單元中,意在培養目標如一,堅持不懈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時間觀念。但從本篇文章的題材來説是一篇寫人記人的記敍文,單純強調道理也容易犯道德説教之嫌。如何發揮出語文靈動的人文氣息,從站在人的角度,來看人的品質精神及長年累月下來所積累下來的人生道理,將更有易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打通了學生與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交流。所以我將嘗試着以分析挑山工的形象為視角、以感受挑山工精神特別是目標一致堅持不懈的精神為重點,有利於整體把握文本,而挑山工對目標如一,堅持不懈道理的揭示則將在人物形象分析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

四年級的學生具體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基本讀懂課文內容,但認識能力比較有限,看問題較膚淺、片面,不容易發現文字下面所包藴的豐富內容,所以還要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加強前後文中的聯繫,細讀品味。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生會的上面打圈圈,我們教給學生是他暫時不會的但讓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樹上的桃,這種發現的驚喜肯能激發出他們學語文的興趣。

通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1 學會寫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並積累節奏、平衡、心悦誠服、意味深長等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讀出“我”的詫異和欽佩,讀出挑山工的得意和憨厚。

3 感受挑山工樸素而平凡的人物形象,學習挑山工不畏艱辛,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目標如一才能順利達到終點的人生智慧。

對此,我選用以下教學方法:

1 變序教學法。

不採用從段到篇的程序教學,而是圍繞着挑山工人物形象,感受、品析,這樣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演示教學法

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藉助於形象,對於摺尺形路線是直線的兩倍如果藉助於簡筆畫,就能讓學生一目瞭然了。

3 文本細讀法

引導學生抓住意藴豐富的詞句深入挖掘,如“得意”、“二十年”、“笑”等等,感受一字一詞下所包藴着的人的精神世界。

4 對比導析法

為什麼挑山工的速度並不比遊人慢,挑山工講的理到底是什麼,對這些難點的理解,要通過遊人與挑山工在攀爬的態度上比較。

5延伸拓展法

聯繫自身,這是一個將挑山工的精神品質,深刻的認識內化昇華為學生的精神營養為目的的教學方法。

學法:1 質疑探究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圍繞有用,相同與不同進行思考,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 合作、討論法

合作、討論,既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智力上得到互補,在思維衝撞中有新的發現。

二課時

説教學程序:

一 導入:

同學們敬佩什麼人?有沒有人敬佩幹體力活的?有一篇文章是寫泰山挑夫的,他們長年幹着又苦又累的活,靠氣力吃飯,但是就是這樣的人還讓作者這樣的大作者敬佩不已,他們身上有着我們可以缺的一些東西,想不想知道呢?好,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挑山工》。

這樣的導入是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入手,讓學生從情感反差中認識到幹體力活的人也有可貴的品質,這樣的開頭能為學好課文定下一個好的情感基調,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是一種切實的引導。

二 自學生字詞。當堂聽寫一些詞語。完成教學目標1

三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其中包括兩個小環節:

(1)選你喜歡的一段,在由四人組成的小組裏讀。每人都試讀一段,其它同學糾正。

(2)再次讀文,以默讀為主。同時想想讀完課文了,你能不能用一兩句話跟我們介紹挑山工。

初讀部分是讓學生對挑山工有個大體上的認識,讓學生自由言説,教師不做評議,為後文提升學生的認識,讓學生感到有新的收穫做好準備。

四 細讀文本,感受挑山工樸實的形象。

1 挑山工是一個怎樣的職業?

2 挑山工的行走路線?

什麼是摺尺形?用簡筆畫,一目瞭然。為什麼要走摺尺形?(歸納出三點)。摺尺形的有沒有缺點?

“走的路程大約比別人多一倍”暗含着挑山工的辛苦和不易。

3 品讀有關於挑山工外貌、神情描寫的句子,體會挑山工不畏艱勞,樂觀開朗的精神。

比如“一天一個來回”“二十年”、“黑黝黝”、“長不高、又矮又粗”等。

生活這麼艱辛,工作這麼辛苦,他們是怎麼面對的?

笑對人生。

4 體會挑山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過渡語:這樣的挑山工多嗎?對,從“隨處”一詞可以看出來,但就是這樣毫不起眼的挑山工卻讓“我”感到奇怪,“大吃一驚”,還"心悦誠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約比遊人多一倍,但速度並不比遊人慢”

挑山工説“不一樣”,怎麼個不一樣?引導學生能過對比,認識到遊人輕裝上山走直線,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摺尺形路線。遊人上山是玩賞,挑山工則是工作。遊人是走走停停,玩玩鬧鬧,挑山工一個勁兒往前走。

這就是挑山工所説的“理”勾畫出挑山工説的話,反覆朗讀,讀出那種厚道質樸的口氣。

挑山工這些話我們可以不可以把它想得更寬一點,例如做事上是否也跟走路一個理兒呢?

進而揭示出挑山工話中包藴着的深刻的普遍哲理: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看準目標勇敢直前,就能達到成功的頂峯。

能不能舉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説明這個“理兒”?正反兩方面的例子。

5 挑山工的話對"我"有沒有什麼影響?你是從哪看出來的?理解“需要”“它”等詞。

五 小結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品質,聯繫生活,合理遷移

使學生對挑山工精神領會得更深刻、更具體,有助於貼近生活的穩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真正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説課稿 篇6

一、説對教材的理解

《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是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物質的變化”教學單元第三課的內容。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物質變化主要有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這個單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質的化學變化。《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這篇課文是學生學習了化學變化這一科學概念後,開始系統學習物質的化學變化的第一課。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重點,在整個單元中起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後面學習《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鐵生鏽了》、《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等打下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米飯在口腔裏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物質是藍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過程和方法目標:用細心體會,分析推理,實驗驗證的方法獲得結論。通過實驗驗證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米飯、澱粉與碘酒的化學變化實驗。

教學難點:米飯產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據顏色的變化來判斷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三、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教法有:

1.假設——檢驗

這種方法我主要運用在米飯、澱粉和碘酒的反應、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這兩個實驗中。

2.對比法

品嚐米飯時,讓學生比較剛開始嘗和咀嚼1-2分鐘後味道有什麼變化。

3.講解、歸納

每部分內容結束時,我都進行適當的歸納、小結。

4.演示實驗

我這裏的演示實驗就是在課堂上做神祕信件的魔術實驗。

本堂課我準備採用的學法有:

1.親手準備

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實驗所需要的食物,準備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2.親身體驗

讓學生嘗一嘗米飯,摸一摸澱粉,滴一滴碘酒,目的是讓學生有一個親身的感受。

3.分組實驗

學生四人一小組,分工合作,通過假設,分析推理,驗證得出實驗結論,培養協作精神。

4.記錄、整理

在做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的實驗中,邊做邊記錄,然後整理結果。

四、説教學準備:

本節課上我準備的教具有用澱粉寫過字的紙、白紙、碘酒、噴壺、多媒體課件。將碘酒噴在用澱粉寫過字的紙上,進行魔術表演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本堂課需要探究的問題和重難點知識,形象、直觀,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我準備的學生分組實驗的器材有:米飯、澱粉、碘酒、滴管和課前要求學生準務的蔬菜或食物,用於學生分組實驗,親手操作、親歷猜測、驗證的過程。

五、説教學過程

科學課堂必須是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着力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以這個為基點,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魔術表演,激發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裏我把教材安排於最後的製作神奇的信件的魔術提到這裏進行表演,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本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品味米飯。

首先讓學生品嚐米飯,在品嚐時應注意,在嘴裏要細細咀嚼,不要嚥下去,體會味道有什麼變化。然後拋出下面這個問題:“米飯為什麼有甜味?” 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根據我的經驗,部分學生可能有澱粉和唾液這方面的知識,他們通過討論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那麼就讓學生閲讀教材30頁上的資料,幫助他們解決。 最後強調兩個重點: 因為本課着重學習的是物質的化學變化,所以在課堂上我會強調米飯變甜產生了新的物質,是化學變化。二是米飯是富含澱粉的食物。

(三)米飯、澱粉和碘酒的實驗

1.實驗前的指導

米飯澱粉和碘酒的反應是本節課的重點實驗。所以在實驗前,我先指導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讓學生摸一摸澱粉,看看碘酒的顏色。2、滴管正確的使用方法以及滴碘酒後等30秒再觀察。3、實驗室裏的東西不能輕易品嚐。4、取少量米飯、澱粉做實驗。指導這些內容的目的在於強調實驗操作的規範意識、安全意識,讓實驗得以順利進行;還有就是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因為米飯、澱粉的多少不影響實驗效果。

2.分組實驗,對比

(1)實驗一:在米飯上滴碘酒,觀察到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到米飯變成了藍色,這時可能有學生概念裏已有澱粉遇碘酒變藍色的知識,所以一看到米飯變藍色,就會喊“是澱粉的作用”,這時我沒有急於認可,只是強調變藍色一定是澱粉起的作用嗎?這裏應該是我們的猜測吧。我這樣做是為了先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假設,然後啟發學生尋找證據,設法去證明。

(2)第二個實驗:在純澱粉上滴碘酒,觀察到什麼?這就驗證我我們之前的猜測,也驗證了書上資料的內容。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假設——驗證的過程。

(3)比一比。然後讓學生比一比兩種藍色有什麼不同?學生髮現純澱粉遇碘酒變成的藍色更深一些。這時我會幫助學生分析:因為米飯中澱粉的含量不如純澱粉高,所以表現出來的顏色深淺也不同,這裏為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做好了鋪墊。

3.揭示實驗結論

實驗結束時,我會小結一下:米飯里加上碘酒,變成了藍色,使米飯發生了化學變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物質。我們還可以用變藍色這一特性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澱粉。

(四)食物澱粉的鑑定

1.展示所帶食物

展示食物,主要是檢查一下學生有沒有去認真的準備,還有就是看看食物的種類是否齊全。

2.假設

做實驗之前讓學生先猜測一下,食物中有沒有澱粉,並把表格中猜測這一欄先填好。然後讓學生去驗證。

3.小組實驗

(1)切切口

用小刀在被鑑定的食物上切一個小切口,把碘酒滴在切口上。因為如果不切個切口,那麼食物與碘酒很難起反應。

(2)滴碘酒檢驗

可以把要檢驗的食物都滴上碘酒,然後再來觀察。滴碘酒檢驗就是用剛學的方法來檢驗自己的假設。讓學生再次經歷假設,實驗驗證,獲得知識的過程。

4.觀察顏色

在觀察顏色時,學生可能會發現食物上所反應出的藍色有深有淺,有濃有淡。這時我會解釋,大部分食物中或多或少含有澱粉,顏色變化明顯一些的,是富含澱粉的食物,顏色變化不明顯,是含少量澱粉的,我們就歸於含微量澱粉的食物,根據這個,我把教材中的表格重新設計了一下。

5.師生共同運用這個表格對實驗的結果進行記錄、整理、歸類 ,以達到知識的系統化。

名稱

猜測(會不會變色)

觀察到的現象(顏色)

結 論

富含澱粉

微含澱粉

土豆

西紅柿

麪包

蘋果

(五) 製作神祕的信件

1、製作神祕信件的方法

首先我講一下這個魔術實驗我是怎麼做的:找一張表面較光滑的白紙,用温水調好澱粉溶液,用毛筆蘸澱粉溶液,在白紙上寫上幾個字,在太陽下曬乾。把實驗室裏的碘酒稀釋一下,裝進噴壺裏,最後把稀釋的碘酒噴灑在白紙上。教參上建議我們把這個實驗放在課外做,但我把它放在課堂上做,因為我覺得一是用這個實驗很自然在揭開了課前魔術的祕密,同時能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科學的興趣。第二是對本課知識的拓展運用,進一步鞏固教學重點。還有是讓學生知道很多迷信活動都是騙人的,我們要相信科學。

2、課外延伸

因為這是個很有趣的實驗,我會鼓勵感興趣的同學回家去做這個實驗,我相信有些孩子在課外會把這個魔術表演給其他人看。這也正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科學課不應因下課鈴聲響起而結束,應把學生引向廣闊的課外活動乃至整個生活世界,讓學生置身於廣闊的背景中學習科學。體現科學教學的開放性。

六、説板書設計:

米飯+澱粉 化學變化 藍色(含澱粉)

好的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我這樣的板書,理清教學內容的思路,將教學內容結構化,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助於學生記憶,便於學生理解相關內容,也便於學生記錄和課後複習。

説課稿 篇7

我將從教材理解,學情分析,課標要求,目標定位,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幾個方面進行説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與作用:

《雨巷》是來自語文出版社高一年級使用的第一冊的第二單元。本單元“閲讀與鑑賞”部分,選編的是八首中國現當代詩歌,本單元要求學生能在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通過反覆誦讀詩歌,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領悟詩歌獨特的意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雨巷》是現代派大師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本單元以《雨巷》為例子給學生展示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特點,《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悦耳的樂感。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學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徵意義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是高一年級的新詩單元的第二篇,雖然是高一年級,但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十多篇的現當代詩歌,對詩歌得誦讀技巧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並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得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手法和藝術技巧總是處於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只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就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得正確的分析鑑賞的方法。

三.課標要求

1.培養鑑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閲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藴,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觀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3.學習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徵,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藴,不斷獲得新的閲讀體驗。

四.目標定位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徵,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鬱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度。

五.教法學法探討

1.教法

情景導入法:情景的創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時空的距離,也為教學的開展做了感情上的鋪墊尤其是詩歌的教學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

導讀與誦讀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可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份欣賞詩歌的音樂美,葉聖陶先生説過:“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學生在對詩歌的理解上教師要多加點撥和引導。

交流與討論法: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和創新,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就能很快突破難點,在意象和象徵意義中尋找到溝通兩者的橋樑。

拓展與遷移法:“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2.學法

新詩的學習對於高一的新生來説已經不陌生了,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學會用以下的方法來學習詩歌。

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鍊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覆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常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我想,誦讀應該是學習詩歌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

聯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於閲讀個體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也該是個有效而簡單的辦法。

總之,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新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所以我決定用一課時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針對本課重點我採用誦讀法來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針對學習的難點我用聯想與想象,討論與交流的方法來突破課文的難點引導學生把握鑑賞詩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語文教學取的顯著成效的關鍵,我將打破“先介紹作者、背景,再瞭解作品”的傳統教法,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設計了“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這四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

1.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節,我將在上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大家閉上眼睛傾聽音樂。教師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接着請學生們説説聽完歌曲的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內心的憂愁,唱出了內心的孤獨,唱出了作者內心無盡的惆悵。接着我請學生們打開課本,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閲讀和鑑賞,不斷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多媒體導入,用流行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二環節。

2.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閲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閲讀鑑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 我要求學生根據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1)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

學生很容易把握:這是一首優美中充滿惆悵的詩歌。誦讀的形式很多,配樂朗讀就是一種的很好的形式,音樂促進學生對詩歌情感基調的把握,也為學生整體感知作品打下基礎。

例如:“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學生品讀詩歌每一次關注的目標都不一樣,第一次關注詩歌的韻腳,第二次關注詩歌的重疊句子,第三次關注詩歌重複的詞語。教師明確:押韻復沓 疊句 重章等概念。

(3)最後,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的朗讀詩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把握詩歌感情基調,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其成因,達到了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三環節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齊,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等)和內在形式特徵(意象,意境,象徵,陰喻等),感受,領悟作者透過景與事抒發的情感,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徵” 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1)詩歌中包含着怎樣的情感和情緒?

(2)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裏來的?

引導學生髮分析詩歌意象: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牆……)

第一個是油紙傘。(視頻:油紙傘的製作過程來激發感受)

因為油紙傘本身就給人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圖片展示來激發感受)

特點:悠長、寂寥

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古詩展示來激發感受)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説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彷徨、悽婉迷茫的。容易消失離去的。

第四個是籬牆:(古詩展示來激發感受)

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衰敗的感覺。

第五個是“我”:我是冷漠、悽清、惆悵的。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詩歌是通過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情感,溝通意象和象徵意義之間的橋樑就是閲讀主體的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閲讀經驗的遷移,因此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閲讀經驗來正確地解讀詩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總之 本環節採用的是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信息時代對人的一種要求。心理學家認為:合作與交流,可以是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有利於互相啟發,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地探索活動。意象和象徵意義之間的這種聯繫在小組交流中得以強化,在小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聯想中得以溝通,使感性的認知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領略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特點,至此完成本課教學上的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徵意義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徵,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接下來進入我的第四環節。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課後作業)

“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這樣美麗的意境,這些傳統而又現代的意象,怎麼能不鈎起讀者的共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感情深有感觸。那麼拿起我們自己的筆,假設我們是詩歌中的主人翁,結合詩歌中的意象,寫一段你想象中那個雨巷邂逅的場面。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雨巷那種獨特的意境”。

(2)這朦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説什麼?

七.結束語

到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我設計瞭如下的結束語:

“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濛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通過音樂的感染和教師富有抒情性的語言,學生們在悠長而又哀傷的氣氛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即獲得情感的體驗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識。

八.板書設計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徵意義

雨巷 —— 幽深、寂靜、 心境

油紙傘 —— 復古、懷舊、神祕、迷濛

籬牆 —— 哀怨、淒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 —— 美麗、高潔、愁怨 戀人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我

説課稿 篇8

《一路花香》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第七冊第四單元,這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講了一隻有裂縫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慚愧,挑水工卻告訴它説,從它的裂縫中漏出的水澆灌出了美麗的花。從而告訴我們:世界上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我們既不能驕傲自滿,也不能自卑,要正確地看待自己。“一路花香”是挑水工挑水時利用“破損的水罐”漏税的特點形成的美好景象。

這篇寓言分兩課時教授,下面我就如何上第二課時談一談我的想法。

我認為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寓意,並從中受到啟發,所以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能力目標:

1、讀懂故事內容,理解寓意,即明白做人既不要驕傲自滿,也不要自卑,要正確看待自己,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分角色朗讀。

教學重、難點:讀懂故事,體會寓言要闡述的道理。

目標確定後,如何在課堂上達成我的教學目標呢?我本着“三點一線”的原則進行了教學設計。“三點”即切入點、拓展點、創新點,“一線”即貫穿文章的一條線索。

一、找準切入點。

我以“完好無損的水罐、破損的水罐,你喜歡誰?為什麼喜歡它?”這個問題作為本文教學的切入點。拋出一個話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説的機會,在師生的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在這一環節中,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出的“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一理念,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在回答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想法,教師要適時點評,對於説的比較好的學生,應給予表揚。但教師要注意的是:網撒出去,適時收回。

二、適時拓展。

在學生答道喜歡破水罐,因為它澆灌出了一路鮮花時,我以鮮花作為拓展點,讓學生有一兩句話來形容鮮花,因為插圖中的鮮花很美,而且破水罐也因為看到鮮花而感到一絲快樂,但文章中卻沒有做詳細的描寫。這一點的拓展,也為下文做鋪墊,面對這麼美的鮮花,破水罐它的心情為什麼只有一絲快樂呢?

三、抓住破水罐的感情變化線。

面對美麗的鮮花,破水罐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以此過渡到破水罐的感情變化線:十分慚愧——一絲快樂——傷心。因為每次只能運半罐水,讓挑水工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所以它十分慚愧,即使面對美麗的鮮花,它也只有一絲快樂,從而體會出破水罐一直處在自卑和自責之中。

四、創新拓展。

寓言旨在告訴我們一些道理,而且這些道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由寓意聯想到生活實際。在我們的身邊,就有許多學生和文中的“破水罐”一樣,他們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弱點,所以總是處在自卑、自責中,所以我以此事例作為另一拓展點,一方面考察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寓意,另一方面幫助身邊的“破水罐”重新找回自己,樹立信心。

讀完這篇寓言,總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由得會想到:破水罐聽了挑水工的話後會怎麼樣呢?所以我進行了這樣一項作業設計:讓學生髮揮想象,為寓言的結尾在敍寫一個片段。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鼓勵學生大膽去想、去寫。

板書是文章的濃縮與精華,我將依據教學步驟適時板書,具體設計如下:

14 一路花香

完好無損的水罐 驕傲

有裂縫的水罐 自卑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一直是我教學中的座右銘,以上就是我的説課內容。至於如何在課堂上實現師生間靈性的互動和智慧的對話,還是我繼續努力的方向。

説課稿 篇9

教學目標:

繼續瞭解故事的主要情節,知道中國“世界之最”的名稱。

學説故事中簡單的對話,對故事表演感興趣。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月亮船第二教時,對故事有興趣。

(材料準備) 《月亮船》掛圖;長城、天安門、喜馬拉雅山若干

重點與難點:

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名稱,能講出故事中簡單的對話。

教學過程:

一、看蒲公英畫面,回憶故事

1、觀察畫面,提問:前幾天,我們聽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這個故事裏説的是一件什麼事?

2、鼓勵幼兒大膽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故事的大概。

二、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1、邊聽邊思考:蒲公英媽媽説的這些世界之最到底是哪裏?

2、幫助幼兒小結: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最高的山——喜馬拉雅山,最寬闊的廣場——天安門廣場,最長的城牆——長城

三、再次聽教師講故事,感受故事中的對話。

1、鼓勵幼兒學説:好心的蟋蟀説了什麼?善良的螳螂説了什麼?

2、仙女和蒲公英又説了什麼?

3、師生對話,感受對話遊戲的快樂。

師扮演仙女,講仙女的問話;幼兒扮演蒲公英,回答仙女的問題。

4、對話遊戲若干次。

四、幼兒結伴,扮演故事遊戲。

1、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數量,討論分角色扮演故事的方法。

2、幼兒自由結伴分配角色,分別扮演故事中不同的人物。

3、教師做旁白,帶領分組講故事,觀察幼兒對話的情況。

重點和難點: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名稱,能講出故事中簡單的對話。

五:看圖片或掛圖,更換角色,結伴講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y28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