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7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7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7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91—92頁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多種活動,如平均分餅子、摺紙等,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認識幾分之一,能正確地讀寫分數,掌握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和判斷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究意識,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體驗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學重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教學難點: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幾分之一”的表象。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師生各準備正方形、長方形等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老師就給你們講一個鼠媽媽分餅子的故事好嗎?鼠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毛,一個叫二毛,哥倆長得挺機靈的,又非常喜歡鼠吃媽媽做的餅子。有一天,鼠媽媽做了4個餅子,想要分給兩隻小老鼠吃,要使兩隻小老鼠得到的餅子同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來幫幫鼠媽媽?第二天,鼠媽媽做了2個餅子,想要分給兩隻小老鼠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也來幫幫鼠媽媽?第三天,鼠媽媽有點累了,這天她只做了1個餅子,還想要分給兩隻小老鼠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再來幫幫她?(半個餅子用數字怎樣來表示呢?今天老師特意請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小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好的數學課,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小學生的特點是好玩、好動、好奇心強,對於色彩鮮豔、離生活較近、有趣味性的故事感興趣。本節課,我首先利用課件鼠媽媽分餅的故事創設了情境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求交流,獲取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鼠媽媽分餅子。

鼠媽媽先把餅子分成不同的兩份,大毛連忙説:“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聽也連忙搶着説:“我小些,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鼠媽媽看見哥倆互相謙讓的樣子,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她説:“好了,孩子們,不要吵了,我來重新分吧!”鼠媽媽重新把餅子分成同樣多的兩份,她説:“這塊餅子,你們一人一半,這種把餅子分成同樣多的兩份,我們在數學上把它叫做平均分。”

2、演示鼠媽媽分出平均分的餅子情境圖。

指出,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教師指導學生讀、寫1/2。中間的橫線表示平均分,橫線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橫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這個分數讀作二分之一。寫分數時,應先寫什麼?(先寫分數線,接着寫分母、分子)

3、小組活動:用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並用彩筆畫上斜線。把學生折出的1/2貼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師折出的1/2。

(教學小結:本環節先讓鼠媽媽把餅子分成不同的兩份,引發哥倆的“爭吵”——都要少的一部份,達到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互相謙讓的傳統美德。然後講解分數各部份名稱,讓學生對分數的了初步的認識。最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動手摺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1/2,進一步認識分數。)

(二)認識四分之一。

1、電腦課件演示,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摺,再對摺,打開,提問:把這張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讀作什麼?寫作什麼?

2、小結:像1/2、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3、剛才我們認識了1/2,1/4,認識了分數裏的分數線、分子和分母這個大家庭裏的3位成員,還有許多分數想和我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和它們見面嗎?教師課件演示1/3、1/6、1/8等。

(教學小結:分數裏只有1/2嗎?於是我又利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紙的1/4,告訴學生這也是一個分數。學生興趣來了,噢,我認識兩個分數了。於是我趁熱打鐵,説:“還有好多好多的分數想和我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和它們見面嗎?學生興趣空前高潮,為下一步教學的發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礎。於是接下的1/3、1/6、1/8等,學生一點就會,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鞏固練習,小結本節課內容。

這節課我們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的方法,認識了分數,明白了怎樣讀寫分數和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現在老師出一些練習題考考你們,你們願意接受挑戰嗎?(練習區1、3、4、5、7)

(教學小結:一節課上到這,學生大體都會了,為了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着強烈的求知慾望,於是我又設計一系列練習,讓學生在完成這些練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發展。)

四、智慧園:實踐探討,課後想一想。

媽媽買的一大塊巧克力裏有一樣大的8小塊,怎麼吃呢?方方説:媽媽吃3塊,我吃4塊,奶奶吃1塊。他們各吃了這塊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學小結:學生的好勝心理強,嚐到了成功的甜頭,但是仍然不滿足,於是我在最後的教學中,帶學生到智慧園去闖一闖,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餘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為下一節課幾分之幾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五、課堂作業: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2題。

六、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對於小學生來説,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課件鼠媽媽分餅的故事創設了以下的情境,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折出分數,學生的好勝心理強,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也真正上達到了預設目的。不過也存在着不足之處,比如在折分數時沒有放開手讓學生去折,而是不時的去指導,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説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説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並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繫,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遊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繫。

(2)、“認識幾分之一”通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通過動手摺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並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儘可能多的材料,通過學生折、玩、塗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説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説學法

1、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四、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從學生最熟悉的分蘋果出發,讓學生感知平均分)

1、創設情境,聰聰和明明分6個蘋果,怎麼分?

生1:……

2、師:這兩種分法哪種最特別?為什麼?(特出“平均分”)板書

3、如果兩個蘋果分給2個人,怎麼分?

生:每人一個

4、出示一個蘋果,分給倆人,能平均分嗎?怎麼分?

5、學生以圓為例動手操作,折出一樣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教學幾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樣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礎上再揭示分數,目的:傳授程度減少,讓學生自主探究)

1、請選擇信封裏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並把其中的一份塗上顏色。(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瞭解情況)

2、反饋:(把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並給它們編號。1/2有3個,1/3、1/4、1/8、1/6、1/16、1/32各一個,不平均分的2個)

師:這些圖形是不是平均分的?為什麼?今天我們先來研究能平均分。

師:為什麼認為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就是平均分)

3、觀察一下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麼不一樣?(1)(平均分的份數不同)

(2)把()平均分成()……

4、(根據第3問靈活提問,全部或有選擇的)讓學生説説圖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塗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師:(拿出一個圖形)這個圖形整個用1來表示,那麼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2份,這一份用什麼數來表示?(如果生説不出師自己説)認識1/2、1/3、1/4……(在此插入書寫方法)在圖形下板書各種幾分之一,教讀法

6、師:為什麼這一份用1/2,那一分卻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題:象這些1/2、1/3、1/8……我們都叫它為分數(板書:分數)

8、舉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還有幾個1/4?

8、練習:(判斷題)

三、教學1/2(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1、(師把學生作品用1/2表示的圖往下拉)我們來看這幾個作品,都用分數1/2表示,圖形不同,為什麼都能用相同的分數1/2表示呢?

小結:(能用1/2表示的這些圖的共同點)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師:空白部分用哪個數來表示呢?為什麼?

3、(再次強調意義)1/2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1表示什麼?

選擇一個分數説一説意義

四、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兩個同樣圖形)我們來看這兩個圖形,塗色部分用1/2表示,那個塗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這一塊,(可以剪下比一比)哪個大?為什麼呀?

(1/2表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書: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書:1/2>1/8>1/32

3、自由選擇兩個分數比一比大小,你發現了什麼?(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説一個更小的分數。

五、生活中的分數(分數就在我們身邊)看到這些東西你聯想到幾分之一?

A、用什麼分數表示想到幾分之一?

B、拓展練習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面積和麪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等環節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今天我所要講的是人教版小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與面積單位》這部分的內容。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培養能夠使用適當的參照物比較圖形面積的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增強動手操作、歸納與進行合理選擇的能力。

解決問題

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合理選擇測量單位,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情感與態度

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樂學”,在實踐操作中感知與體驗面的大小,讓學生積累學習感情,享受在求知過程中的成功體驗。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分別是:

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並對統一面積單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有三方面:

1、理解物體表面的這個“面”與它們的大小叫做面積的這個“面積”。

2、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

3、使學生從“線”的認識到“面”的空間飛躍,形成正確的表象。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這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

二、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上我主要採用的是活動教學與啟發式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方式就比較綜合了,有觀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這些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有所體現。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從以下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三、説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趣,導入新課。

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課一開始我儘量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我用一把米尺與一把卷尺,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這兩樣東西的用途,學生已經學過長度單位,所以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把心去動起來(板書:長度單位)這時再分別出示32開、16開、8開三張白紙,讓學生説一説,這三張紙你來選一張,你將用來幹什麼?為什麼?引出大小。(板書:大小)這時學生還沒有一種表面的意識,再讓學生摸摸身邊的數學書、文具盒、桌子的表面並説一説自己的感覺,讓學生親自感知什麼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為大家的這個發現起個名字吧,導出“面積”。(板書:叫做它們的面積)以上是我教學的第一個環節。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數學書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來,這時出示兩個難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圖形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此時課堂中定會起爭議,小組裏商量一下,用你們討論出來的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圖形面的大小。正所謂“學起于思,思起於疑”,這時學生的求知慾強、興趣濃。學生會用剪一剪、拼一拼來比較;或用圓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畫格子來比較,這時就會出現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這時學生對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已經心中有數,彙報後教師故意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拿不同的兩個組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來比較,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並讓學生選出一種最簡便好用的形狀來做為測量單位。這時學生已經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來比較物體面的大小是不正確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測量面積的單位來請學生們自己設計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釐米。這時就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平方釐米大小的東西,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能親身體會到的,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如果大的物體也用1平方釐米來量是很麻煩的,學生就會想着去找更大的面積來測量,就會發現還有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又用類似的方法讓所有的學生對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有個認識。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做到師生互動、學生主動。這是我進行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三)觀察比較,促進遷移

通過上面的活動,學生對面積與面積單位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們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如果此時安排適當難度的習題,讓學生在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層層深入,能使學生對所學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就是這個道理。對面積這一概念的強化中可以出示幾個簡單的圖形,並有些是不封口的,讓學生比較大小,這時學生就會明白只有圍成的平面圖形才能比較大小,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在面積單位的強化上,讓學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學生經過討論得出這根本無法比較或者是每小組用同樣長的繩子圍出一個圖來,各組一比較就發現周長相等的不同形狀的圖形面積卻不相同等等,這些不但發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還能讓學生的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使學生能從“線”到“面”的真正飛躍,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這是我設計教學的第三個環節。

(四)分層練習,鞏固所學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安排得很靈活,教師可以使用課本中已有的課後練習,讓學生做些選擇題或是填空題。其間教師可以進行巡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一個大概的評價。全班交流時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後進的學生。還可以在這裏滲透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

(五)全課總結

這個總結可以讓學生來進行,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從中瞭解學生這節課都學到了什麼。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我的課就説到這兒,謝謝大家!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雞兔同籠》是師大版的教材中的一節實踐活動課,郭**老師執教的《雞兔同籠》這節課給我的整體感受是:教學時直接引課,在列表解決問題前先鼓勵學生猜想、嘗試、猜測,通過學生的經驗猜想可能的情況,並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借勢再設計表頭進行列表。讓學生經歷猜想、列表、嘗試、不斷調整的過程,從中體會出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體現了做中學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本節課的優點有:

1、數學思維縝密。

在教學過程中環環想扣,引導學生思維有序,在列舉完猜想情況後,讓學生自主發現應該有序排放,列舉後讓學生觀察發現排列的規律,在後面的學習中學生熟練地應用規律。

2、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能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問題提出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共同研究討論。課堂氣氛民主、和諧,學生的思維活躍,老師課言和諧幽默,印象最深的一句“説的好不如做的好”,充分利用的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時應戰,達到了運用多種列舉法解決問題的目的。尤其是將多種列舉方法進行觀察比較,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體驗,參與學習知識的過程。

教學建議及改進措施:

1、課堂評價學生的方式再多一些形式,多一些學生的互評和自評,樹立學生的信心。

2、生活中的“雞兔同籠”讓學生自已列舉出一些現象,全班判斷,學生可能會更好地掌握“雞兔同籠”的“數學模型”。對培養學生的應用知識的能力可能會好一些。

本節課從學生的角度安排教學過程、呈現學習內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主動完成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九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P77《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初步認識,對於元為單位的小數,在日常生活學生有過較多接觸,如學生看到過商品的標價,商品廣告圖片上的標價……,如4。65元,學生有生活經驗,知道是4元6角5分。而怎麼讀學生有陌生感,整數讀法對小數讀法產生負遷移。因此,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元為單位的小數,學會讀寫元為單位的小數是本節課的任務之一。

小數可以改寫成“十進”分數,從這個意義上講小數的初步認識,也為分數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也為以後的小數加減法打下了基礎。學生又學過了三到五位數的加減法使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有了計算基礎。

二、教材處理

1、數學知識往往來源於生活實際,應用於生活實際,讓學生收集價格信息,在物品包裝袋上貼價錢。三年級學生對小數的具體概念陌生,而直觀生活經驗豐富。藉助他們的生活經驗引入。

2、小數的整數部分讀法與整數讀法相同,小數部分讀法有別與整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由學生自己解決,而小數的讀法先由學生嘗試,再由教師點撥引導解決之。

3、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也由學生嘗試進行,通過反饋校正進一步獲得知識。通過蒐集物品價格信息,培養學生蒐集信息能力,並達到培養信息的整理加工能力,從一個側面體現一些新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確定的:

1、本課是學生結合元角分知識來直觀認識小數,掌握讀、計算小數的方法。由此可確定為本課的知識目標。

2、學生通過收集生活實際中的信息來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並運用所學小數知識參與社會實踐,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可作為本課的情感目標。

3、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讓學生學會信息蒐集可作為能力目標。

四、重、難點分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階段小數部分教學的起始點,小數概念抽象,難理解,學生雖然對以元為單位的價錢比較熟悉,但是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會出現小數概念不清的情況,要引起重視。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由於學過整數加減法容易造成負遷移,而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又是今後學習小數運算的基礎。因此,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含義和小數的加減法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

五、主要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我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價格信息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溝通元角分與小數的聯繫,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歸納讀小數的方法。在教學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學生在愉悦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

六、教學準備説明

課前,由學生收集商品價格信息,並做成價格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運用多媒體投影中鮮活的圖片,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直觀認識小數知識。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引出新知

出示部分價格牌,引出小數

(二)加強直觀,探索新知

1、學生看書自學並試讀小數,師生共同歸納讀法。

2、鞏固以“元”為單位小數的讀法練習,練習形式分判斷、寫小數形式的價格。

3、小數加減法的教學,先口答數字簡單的價格加法,再進行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豎式計算教學,方法是先創設情境,再由學生試算,歸納計算方法。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獲取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初步概括並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加減法。

(三)實際運用,鞏固方法聯繫實際進行購物遊戲活動

以上練習的設計,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學生對小數含義的理解,提高了練習效率。

(四)拓展

哪些地方還用到小數?

(五)課堂總結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教材簡析:

教材在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小步子的編排方法,所以本單元學習的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分數加減法,分數的分母都不超過10,加減所得的結果都不要求約分,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後仍然關注的是理解分數的意義,以生活的事例和幫助理解的直觀圖來學習分數加法。學好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作些準備。教材中的例1,通過直觀的圖形,使學生理解為2個1/8加上3個1/8,結果是5個1/8,也就是是5/8。由於沒有講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可能有學生沒有觀察或者觀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觀的圖形,出現2/8+3/8=5/16的現象,這就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從分數的意義上讓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和方法這是關鍵。教材這樣的編排有助於加深理解分數的含義,並使學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的意義)才能直接相加。

基礎知識和技能:

通過學生對生活事例的再現和直觀圖觀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數相加方法。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法。

能力培養目標:

在學生體會到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並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法。

難點:受整數加、減計算法則的影響和對分數的含義不理解,分數加法學習有困難。

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有效地達成目標,遵循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引導學生聯繫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初步建立數感”的教學指導思想。

在教學方法上:

(1) 用直觀演示……

(2)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

在學法上:

(1)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學具操作建立分數加法的起始知識。

(2) 用練習法……

教學過程: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學習。

主要教學活動設計:

一是結合學生喜歡的四個學生過生日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在觀察交流中引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小紅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紅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裏面有幾個十分之一?等問題,在生活情境中練習,加強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和理解,初步認識到同分母分數的加法關係。

二是在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與小紅一共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思考。由於生活常識,學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紅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時,教師追問:你是怎麼想的?促使學生對這一生活常識進行理性的思考。也為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探索交流拉開序幕。此時,教師組織學生拿出實物圖,在觀察與拼擺中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十分之一加二個十分之一是三個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這一初步認識,出示書上的例1,讓學生通過直觀圖的觀察,理解二個八分之一加三個八分之一是五個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兩個實例的觀察理解中,讓學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學生中可能出現2/8+3/8=5/16這種現象。有了這一感性的認識,讓學生完成圖文並茂的練習,讓學生進行同分母分數的加法計算,在比較交流中,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分母相同的分數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一是圖文結合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練習,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在學習中體會到的正確方法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二是隻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練習,讓學生能正確的表述幾個幾分之一加幾個幾分之一一共是幾個幾分之一,就是幾分之幾,使學生能把方法抽象運用於習題的計算,三是結合生活場景的同分母分數加法應用題練習,讓學生在知識運用中體會的數學知識的用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是,結合課始的生日情境圖,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知識回答問題:如誰和誰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接着讓學生思考,三個小朋友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怎樣想?四個小朋友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怎麼想?使學生能夠靈活的進行知識的擴展,更好的理解分數的意義,進一步體會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原理與方法。最後讓學生思考,四個小朋友把整個蛋糕吃完了嗎?還有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在知識的衝突中結束本課的學習,為同分母分數減法的學習作好埋伏。激發學生進行課後思考與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教學理念:

在這一節課學習活動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條:

一是聯繫生活情境和直觀的圖形,讓學生體會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的計算原理與方法。

二是在知識運用中,讓學生主動的把知識進行延伸擴展,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是緊扣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與生活緊密相聯的環境中運用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上教學設計在中,肯定會出現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們批評指正,歡迎多提寶貴意見。非常感謝!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為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裏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一)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並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彙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後,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麼。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二)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彙報試驗結論,並説一説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彙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説一説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麼?

根據學生的彙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裏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彙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通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裏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出示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彙報,説説判斷的理由。

説一説: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設計意圖]藉助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和列舉哪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在描述、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

四、第二次摸球,進一步認識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一)認識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個紅球和2個白球,説一説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能確定嗎?為什麼?

學生猜一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請猜的同學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前一次摸到紅球后,下一次可能猜會摸到白球,這時讓學生親自摸一摸,想一想為什麼不能如人所願,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繼續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並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又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再摸一摸……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設計意圖]可能性作為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願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紅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我設計了第二次摸球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暴露學生的認識,並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於某一次摸球來説,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並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後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通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五、學習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六、組織練習,深化對確定和可能性的認識

(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二)根據結果設計放球方案,,説一説怎麼想的,並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紅球;

2.可能會摸到紅球;

3.不可能摸到紅球。

(三)猜一猜:東方超市的老闆會怎樣放球?為什麼?每種顏色的球放多少?

[設計意圖]設計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練習,讓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又有新的認識,學生的思維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並且為下一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xzyom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