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説課稿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説課稿

長方體是底面為長方形的直四稜柱。其由六個面組成的,相對的面面積相等,可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説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説課稿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説課稿篇1

一、説教材

本課是在學生掌握認識長方形以及長方形的面積,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端,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知識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均起着關鍵的作用。

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初步認識長方體,瞭解長方體的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及空間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使學生在探索長方體的特徵的過程中,體會教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模型等

學具準備:長方體的長方體模型等

二、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學生有了較強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表現慾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説教學方法

基於《教學課程標準》中,學生是教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現代教學理念,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因此,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更廣、更寬的操作、思維空間,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在本節課中,採取“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四、説教學過程

基於上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並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俗話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便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因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所以我以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為新課作好鋪墊。

(二)教師引導,自主探究

安排學生自學,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為進一步探討長方體的特徵奠定基礎。

讓學生思考“對看似簡單,生活中常常見到的長方體中隱藏着些什麼祕密?”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1、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的特徵

讓學生應用自己的學具(長方體紙盒)通過摸一摸,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實踐活動,發現長方體面的個數,每個面的形狀,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長和寬是相等的,每個面的面積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積完全相等。接着讓學生交流獲取的知識,同時運用課件演示,鞏固新知。

2、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長方體的“稜”和“頂點”的特徵。

用課件出示學習任務

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每組準備12根小棒,分別是綠色、紅色、黃色小棒各4根,各種顏色的小棒長度相等,8個三角接頭。為學生提供一個操作,探索的空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拼出長方體。教師引導學生“觸摸”感知長方體的稜和頂點,通過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發現長方體稜和頂點的特徵,完成學習任務。

讓學生彙報長方全的“面、稜、頂點”的特徵,其他同學補充,教師用課件演示,並歸納。

長方體是由6個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主體圖形。它有8個頂點,12條稜且12條稜可以分成三組。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通過實物演示讓學生明白,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放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於每個頂點的三條稜都可以叫做長、寬、高。

4、讓學生觀察講台上的長方體紙盒,圍繞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展開討論,引導學生不定位觀察,定位觀察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5、指導學生畫長方體,看得到的稜用實線表示,看不到的稜用虛線表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形體觀念。這樣的設計可以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有效突破教材難點。

(三)鞏固練習

這部分我主要設計了三類練習分別是針對練習,基本練習及拓寬性綜合練習。這樣,體現了《數學課程》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四)課堂體驗

該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並用類似“你有哪些收穫”、“你想提醒同學們什麼?”等語言,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本課從“以人為本、關注發展”的理念出發,在整堂課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動性,為求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台,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説課稿篇2

一、教材分析:

《長方體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節課。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長方體的特徵,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通過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打下基礎。

幾何知識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這節課又是學生初次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

二、教學目標為: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的能力,並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③思想品德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為:掌握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和認識長、寬、高。

教學難點為: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主要採用講授法、觀察發現法、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採取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內容屬於幾何知識中的概念教學。立體圖形的教學必須在利用實物模型的直觀活動中,通過分析、比較、綜合,初步概括形體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圖形。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程序為:

1、直觀(實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徵),抽象(圖形)

3、具體化(應用)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步:聯繫已知、觀察實物、建立表象—導課:

首先,計算機顯示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強調“平面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為下面講“體是由平面圍成的”埋下伏筆。接着,老師出示長方體教具並引導學生觀察:“它是由什麼圍成的?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這樣的?”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微機示墨水瓶盒等各種長方體物體,告訴學生這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讓學生初步感性認識長方體。然後老師適時提問:“怎樣判斷一個物體的形狀是不是長方體呢?我們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徵,就能夠準確地判斷了。”這種利用計算機複習舊知,提問題導課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並激起了求知慾,自覺、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標,合作學習,概括長方體的特徵,抽象圖形在這個重點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教學層次。

1.觀察實物或模型,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讓學生仔細觀察,並用手摸一摸,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大腦的分析活動,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計算機進行演示,然後用下定義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學生對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留下深刻的印象,為展開研究長方體的特徵鋪平道路。

2.師生共同研討長方體的特徵,解決重點。

我打算採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要討論的問題放手給學生。我列出這樣三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

(1)長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的?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相對的面有什麼關係?

(2)長方體有多少條稜?你是怎樣數的?哪些稜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數一數、比一比、量一量,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並用計算機動態顯示驗證:大家請看。

(1)這是演示讓學生數面,並驗證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這是演示把稜分成四組,有規律地數出有12條稜,並驗證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3)這是顯示有8個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適當引導,循序漸進。比如在數面和稜的多少時,通過先讓學生自已數,過渡到老師指導下的有規律地數,不僅教知識而且教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大有益處。並且採用了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精神。

3.抽象圖形,並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由實物到幾何圖形,是認識的又一次飛躍,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憑藉,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準備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並討論:“你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每個面畫出來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有的面畫成了平行四邊形?為什麼有的稜畫成了虛稜?”並運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從實物中隱化、抽象出長方體物體的圖形。並與前面學習的長方體的特徵,在學生頭腦中共同構建,由實物特徵圖形,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認識長方體圖形的基礎上,計算機演示並講解長、寬、高的概念,突出強調由於長方體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長、寬、高也隨之變化,然後讓學生練習實際測量其長、寬、高,加深學生的認識,解決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

第三步,具體化(應用)內化新知

數學概念的形成與深化,不僅靠直觀感知,還要輔以靈活、有趣、有層次的訓練與練習。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深化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2.應用練習:要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多長的鐵絲?

拔高性的趣味練習:兩個長方體玻璃筒,要求兩學生往裏面倒水的形狀是長方體,看誰倒的快。這個練習既鞏固了新知,又開發了學生智力,使學生的學習意猶未盡。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我採用了綱要信號法,簡明扼要,一目瞭然,重點突出,突出強調了長方體的特徵。(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6個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稜12條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採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並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益。

以上是我對《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設想,不當之處,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説課稿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能夠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圖形以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均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依次展示)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展示)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過程與方法:在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形式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學習的快樂

而讓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中,多媒體、長方體紙盒是我要準備的教具;小棒、接口、長方形紙片等是這節課要準備的學具。

(二、説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合理地運用遠程教育模式二進行教學,提供大量可操作素材,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後交流合作,通過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學生既獲得知識上的體驗又獲得成功的喜悦。

(三、説教學過程)

按照新課程理念,我將衞星接收的遠程教育資源與實際情況進行取捨整合,構建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拓展應用的新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在裝有很多物體的魔袋中摸出長方體的小組活動,通過大家交流摸的成功經驗,建立起長方體的表象,從中明確面、稜、頂點的概念,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課題。

第二個環節: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小組合作,操作實驗)首先我出示一個蘿蔔,讓學生猜一猜:要將蘿蔔切成長方體,至少要切幾刀?再利用多媒體演示切蘿蔔的過程,使學生從中明確長方體有6個面。

接着提供小棒、接口和長方形紙片等材料,讓同學兩兩合作製作長方體,並填好實驗操作單,明確要求後,學生互相交流,在動手實踐中,探究長方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成果展示,交流探索)當創作完成,我讓他們在小組裏交流,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並鼓勵學生上台展示,介紹製作材料、方法。同時利用多媒體,隨機提問、演示:你用了幾張什麼形狀的紙片圍長方體?圍成的長方體中有沒有形狀大小相同的面?哪些面完全相同?插成的長方體框架中,用了幾根小棒和幾個接口,哪些小棒同樣長?也就是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徵?

教師精心設計的提問,以及農遠資源和教學內容的合理取捨整合,使長方體的特徵和空間位置關係清晰形象地顯示出來,實現了學生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思維的過渡,給學生以感性認識,逐步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很好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了師生共同合作,共同學習,再讓學生將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填寫好實踐報告單,利用投影儀進行彙報展示,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得出長方體的特徵。

接着以表格形式進行小結,使學生對長方體特徵有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認識。

(深化探索,實現飛躍)最後我出示一個包裝箱,讓學生觀察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明確從左前方看到的長方體畫出來只有三個面(出示實物圖),看不到的稜我們用虛線表示(出示透視圖)。多媒體演示,由實物抽象出長方體平面透視圖,這是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實現的。

然後直接説明長寬高的概念,並不斷變換長方體的放置方式讓學生指出長寬高,説説長方體一共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進一步明確長方體有12條稜,可以分成三組,每組互相平行的四條稜長度相等。

接着提出:“我想用小鐵絲做一個如圖所示的長方體框架,至少需要多長的鐵絲呢?”先讓學生明確求鐵絲的長度就是求長方體所有稜長的總和,再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最後引導得出計算長方體稜長總和的最優方法,讓學生在掌握長方體特徵,認識長寬高的同時,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不斷積累中形成,在形成中發展。

第三個環節:鞏固應用,發展提高

根據遠程教育的示例資源,結合實際情況,我加工整合了一個打撈海洋垃圾的倡議(出示),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愛護環境的教育。

從基礎知識,到生活中的運用,再到深化拓展,由淺入深,使孩子們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還增強了環保意識。

第四環節:交流評價,體驗成功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

教師的提問,再一次把學生推到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的評價,讓學生既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培養自我評價的能力,又總結了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終身學習者。

整節課,我始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突破傳統思路,在摸——做——説——議——玩的線索中,組織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會數學和會學數學的能力。

(四、説板書)

這節課我的板書是隨教學過程的展開逐步完成的,直觀形象、一目瞭然,而且體現了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建構。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將衞星接收到的遠程教育資源與實際情況合理的取捨整合,製作出適合自己教學的多媒體,真正彌補了農村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使農村孩子和城裏孩子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的認識》説課稿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掌握它們面積和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端,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圖形以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均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綜合能力和小組合作探究能力,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實際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難點: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具準備:長方體實物及相關課件、配套學具等等。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法、討論交流法和小組合作法,並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採用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2、學法分析

波利亞説:“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所以,本節課,我突出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做到“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説理。”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的頒佈,為我們教師展示了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學生們,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節課我按照

激趣引入——引導探索;自主學習——鞏固應用;發展提高——交流評價;能力培養——體驗成功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

設計意圖:

為什麼我要按照這4個步驟來進行教學呢?因為從研究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形成發展中的一次飛躍。在引入時,我首先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在讓學生觀察和説説生活中的長方體,不僅在學生頭腦中建立長方體圖形的表象,點明瞭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目標,還讓學生體會了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本節課的概念比較多,學習內容較為枯燥,如果僅靠傳統説教式和灌輸式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我讓學生以摸、看、量、算、比等多種形式分別感知長方體,不僅有助於學生更好的認識長方體的特徵,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學生按預定的流程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在設計練習的時候,我設計了基礎題和發展題。基礎題主要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以此來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發展題是對所學知識的深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理解和運用,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板書時遵循了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再現學生的思維過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這就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歡迎批評指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x7yl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