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3篇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3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幷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於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鑑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藴,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裏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聖陶先生曾説“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是本課的着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説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 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於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鑑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並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説教學程序

(一)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 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 詩中聖哲。

學生藉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於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第一步 )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鑑賞的關鍵。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麼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瀰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後,播放名家範讀。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2

各位專家: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收放時空,凝境顯情》。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各位介紹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屬同一詞牌創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三位詩人的不同風格。從比較鑑賞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細細品味之處。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韻和諧;都有不流於俗的語言,言簡意“遠”,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詞都以數點筆墨,通過虛實情境的靈活選用,藉助時空的變化,來串聯意象,成功創設各個不同的豐厚意境,表情達意。這無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國詩人布萊克説“手掌裏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現實時空是有限的,但文學的語言要求在有限中給人以無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練的古典詩詞,更是如此,這其中,便有時空收放的藝術。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誦讀揣摩,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時空變化。

2.迴歸情境,感受時空變化對提升詩歌意境,豐富詩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三首詞的比較鑑賞,體會時空安排與意境情感的密切關聯,體會虛實之間展現的藝術張力。

二、説學生

【學情分析】在學習古典詩歌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思維僵化,淺嘗輒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僅流於機械式的賞析,眼中只看到了詩歌大的輪廓,不願讀透,從而無法品味詩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詩內”;二是摳挖字眼,執着於表面的字義詞義,肢解作品,將體味詩中的韻味、作者複雜多元的感情拋之腦後,“出不得詩外”。如何讓學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詩中,體悟情感出得詩外,便是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需要反覆實踐的重心。

三、説教法與學法

1.比較鑑賞法

圍繞一個鑑賞點,將三首詞比較閲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繫比較中理解詩歌意境情感的不同,來體會時空虛實情境設置在此間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重難點上,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多角度多層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比較鑑賞,文本較多的情況下,將本課中幾個關鍵性的結論以提綱的形式羅列,讓學生有更好的'整體把握。

四、説教學過程

本課共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結反饋。

(一)引入新課:

以介紹大師的金句入手,陸機在《文賦》中説道:“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這句話不難理解,“四時”、“萬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時間和空間。詩人們在四時的交替中歎息,在觀萬物後引出紛繁的思緒,這實際上明確道出了詩人與時空的緣分。以此帶入新課,以這組小令為例,和學生一起來粗淺的感受古典詩詞中時間和空間的運用藝術。

(二)讀詩,梳理概括:

引出這一概念後,帶領學生落實文本。在誦讀之後,先就常規的鑑賞思路,自然地請學生把握三首作品整體的意境和情感,為後面的品析打好基礎。

1.提問:這三首詞各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

蘇軾:雪後小橋,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營造了素淨空明的意境

牽掛期盼歸“鄉”之思

秦觀:緊風,曉寒,冷霜,陋舍,鼠窺,人馬喧鬧,營造了淒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淒涼羈旅之愁

納蘭:落紅,冷簟,孤燈的景象,營造了迷離冷清的意境

忐忑輾轉迷戀之苦

這三首小令,意象特點明確,抒發情感的關鍵字眼清楚,情感把握的難度不大。

2.接下來,請學生在理解了詩歌情感的基礎上梳理出時空脈絡:

提問:三首詞在營造意境時,除了選取典型的景物,還交代了怎樣的時間和空間背景?有沒有變化?

明確:時空

蘇軾:過往冬日雪後如今春日雨後黃州小橋京城玉堂

秦觀:一夜驛舍內

納蘭: 之前(偶遇)如今(輾轉)未來(寂寥)金井房內

有的學生可能在梳理時會有錯亂,教師可以點撥,怎麼把握時空呢?學會關注詩歌的時間空間順序,如暗示時間的詞、點明季節的特徵景物,和人物的活動軌跡。

(三)品詩,思考探究:

明確了時空背景之後,便引入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分組討論,有選擇性的思考“時空”對於詞作意境與情感的作用

提問:其實詩歌時空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且對錶情達意都有一定的作用。這裏,請同學們結合其中一首或兩首,來具體談一談你的閲讀感受。

這裏的設計意圖是促動學生去體會,詩歌作品的時空組合,往往會讓詩歌有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生髮出獨特的魅力。學生可能做不到深入鑑賞,看得比較淺,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來引導,如秦觀詞,引導學生去發現時空的高度緊縮的特點,關注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異常細緻的描寫,從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兩者存在的反差,再去體會時空的緊縮對刻畫這一特定時刻的詩人形象的獨特作用。(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時空越緊縮,感受卻越豐富,感受越豐富,越又顯得環境越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途中,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文本,去啟發學生,比如納蘭詞,我們可以援引《雨霖鈴》中相似的時空跳脱的方式,詞中三次時空的騰挪,甚至是交疊的手筆,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而詞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心緒,更因此而得以強化。這種張力,便是時空在凝境顯情方面“點鐵成金”的妙筆。

這一環節,教師預留比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覆的研讀文本,加深認識。需要説明的是,三首詞在時空的運用上各有不同,都有豐富的作用,不必強加給學生教條式的結論。名家有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不拘泥於形跡,只要學生能抓住“神韻”即可。

附:

時空的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蘇軾:這首詞清淡自然,空明灑脱,詩人因眼下春雨淋漓,又到耕種時節,就回憶起當年在東坡耕作的悠閒快意,表達了思歸之情,當然,這裏的思歸,並不是歸鄉,而是回到他曾經生活過的有深厚感情的黃州,更可能包含作者對遠離官場紛擾,堅持自我氣節的一種寄託。這本是一首很簡單的詩,情感清晰,寫景也接近於白描,但詩人在時空上做了一個突破,引入了對過往離開黃州時記憶中的那座小橋,架構了另一個時空支點,這個支點,使眼下的春意盎然與離開後的雨雪霏霏,京城的江上春意和黃州的小橋寥落形成了反差,意境更為豐富,牽掛的那個地方便也有了具體可感的畫面,身處京城的詩人時刻牽掛的卻是離開時那破敗的那一抹畫面,思歸的情感也就有了落點,表現的更為真切。

時空的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秦觀:這首詞時空高度緊湊,選取了詩人在貶謫途中住宿荒野客棧的一個晚上來展開。短短一個晚上,閉塞狹窄的空間中,時間凝結於一點,而詩人卻着力於這一點,不管是霜風緊吹,短睡驚醒,或是飢鼠窺燈,曉寒侵被,户外嘈雜,詩人細緻入微、不厭其煩的描述着這一夜在客棧房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環境越緊湊,感受卻越多,感受越多,越顯得環境的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中的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時空的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納蘭:這首詞是學生最容易體會到時空的騰挪變化的。起筆是回憶當初在一個落紅滿地的暮春時節在金井旁邂逅了意中人,此後突然跳脱,到當下表白自己的心緒,急切猜測對方是否對我也有意呢?誰能理解我的心事呢?誰省,誰省?有哀怨,有期盼,有忐忑,眼見詩人鬱結於心的情緒應該噴湧而出了,卻又戛然而止,再跳入另一時空,以一幅未來的詩人於冷席之上孤燈難眠的畫面,來結束全詩。由過往,到如今,到將來。當然,學生可能對這首詞的時空判斷意見不同,實際上這首納蘭的愛情代表作,評論家也有很多的解讀,“滿砌落花紅冷”既可以理解為當時邂逅之景,看基調又可以理解為如今看到金井的蕭條景象,映襯詩人此刻的低落忐忑;“從此簟紋燈影”既可以理解為將來的落寞場景,亦可以理解如今已是這番光景。詩無達詁,不管學生作怎樣的理解,如何對這首詞進行時空組合,都不妨礙我們體會到在時空的穿梭裏,詩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無奈情感。而時空的變化多樣,穿梭甚至交疊,也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

(四)悟法,小結反饋:

藉助探究環節的反覆推敲,以這三首小詩為基點,實際上是可以讓學生粗淺的瞭解到詩歌中時空收縮,拓展,交疊穿梭的幾種組合。當然,時空的組合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一節課並不能囊括。但通過這節課以及課後的遷移閲讀,讓學生明白,詩人在營造意境時對時空的靈活運用,或實或虛,實際上能夠在拓展詩歌的意境,映襯詩人的形象,支撐詩歌的情感方面有“點睛”的妙用。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所説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學生只有悟出這一點,才算更進一步的真切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獨特的神韻。

五、作業佈置:

時空收放藝術是古典詩詞具有極大藝術張力的重要手法。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時空嵌套的手法,讓人叫絕,“離”的惆悵中有憧憬的温馨,“合”的美滿中卻藴含回憶的酸楚,短短二十八字,兩度時空交錯,凸顯着人的聚散離合。課後請學生試着賞析,並再舉幾例,通過對更多古典詩詞這一技巧的品析,加深對此的認識。

附:説板書設計:提挈綱領,簡潔明瞭

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時空組合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瞭解柳永及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俗話説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

二.詞的基本知識:

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餘”;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響:

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眾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四.整體感知。

1.請同學聽錄音,注意詞中生字的讀音,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場景?並試着説説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受?

2.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於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每句的字數、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於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五.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作者的情志。如《天淨沙秋思》中前四句為染,最後一句為點。結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

(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着從城市規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通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了大都市的風彩。

(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六.小結。

這首詞着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七.板書。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歷史傳統史

3.自然景觀

4.市井面貌

5.生活圖景

八.作業:背誦這首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rp939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