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蜀道難》,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做解説。

一、教材分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普通高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學習目標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提高對詩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獲得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本文是李白在長安時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屬於一篇古體詩。

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瞭解李白豪邁飄逸的詩歌特點,整體感知詩歌寓意。

2.反覆誦讀,鑑賞詩歌的意境美,瞭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3.提高學生閲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為:把握與體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閲讀鑑賞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點撥法。只有反覆的誦讀學生才會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要適時的啟發、點撥。

教是為了學,教師的教授只有在學生那裏轉化為學習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我所任教的班級屬於音樂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並且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本課根據詩歌的特點採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教學手段上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學過程

本課我計劃一課時完成,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回憶李白的詩句導入,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想到“牀前明月光”“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等詩句,由此得出李白詩歌一個很大的特點,奇特的想象,誇張的表現手法。從而引出《蜀道難》。此環節意在由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引發他們更大的學習新課的興趣。

【環節二】、認識李白。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瞭解課前預習情況。

【環節三】、誦讀感悟

詩歌學習重在誦讀,所以,此環節首先設計由學生推薦一名學生來朗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然後師生共同欣賞flash配樂朗誦《蜀道難》,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此時,學生的情緒已被詩歌感染和打動,再以配樂的形式讓學生學生集體朗誦,加深理解。

【環節四】、討論文本

學生上一環節通過充分地感受詩歌,已經有較深的印象,本環節主要用討論法、啟發法來理解詩歌內容,分析藝術技巧。新課標對古詩文的學習要求是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討論解疑.把提出的問題交給學生解決,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並且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教師在這個環節要給予正確的點撥。

例如當學生討論本首詩歌的主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説法,最後確定一種最有據可循的説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又使理解不發生偏差。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藝術技巧上,由於學生對誇張這種修辭很瞭解,所以會很容易發現原文有多處誇張時,而學生沒有意識到的手法,則需要教師點撥。

例如學生提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時,教師要適時的補充虛實結合的手法。

這樣,看似無序地問,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環節五】、拓展延伸

課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評析詩歌主要運用的藝術手法並且與《蜀道難》進行比較閲讀。此環節意在擴展學生課外知識,同時深化對教學重點的理解。

【環節六】作業設置

背誦詩歌。意在通過背誦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高中語文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我説課的課題是:蘇(人、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選修),模塊《》。這課文在本冊課文中的地位是:

學習本課有以下幾個作用:

2、教學目標及依據。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3、重點與難點突破及途徑。

本節教學重點是:

難點原因:

突破途徑: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及對策:

2、內容的組織安排: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控制變量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認識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學習方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如:(自學法、實驗探究法、控制變量法、知識遷移法、模型法、類比法、由簡到繁法、動手動腦)

3、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板書、錄音機等其作用是:

四、教學程序設計

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分鐘)

l導入……激發興趣,(激發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慾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第二環節:(分鐘)

新課學習:

第三環節:(分鐘)

課堂小結:

為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的教師總結學生被動聽教學模式,為學生小結教師適時引導補充,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

第四環

節:(分鐘)

佈置作業:

分為兩部分:

(1)書面作業p……和複習本節。

(2)預習下節內容,目的是為了鞏固本節知識和順利學習下節課做準備。

第五環節:

教學體會

總之,本節課我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採用(實驗探究法、控制變量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認識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電教媒體等教學手段,把學生探索知識、培養學生興趣和能力、滲透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的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第六環節: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説課稿3

一、説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閲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閲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閲讀,學習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説。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説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説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説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和鑑賞小説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説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

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説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説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

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導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着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

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

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 人 檔 案 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徵 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高中語文説課稿4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這首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最後一首詩。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鑑賞唐詩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係,而本課的教學難點則是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也就是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下面我將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説明。

三、説教法

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只有通過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採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覆吟誦,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鑑賞中,由於學生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説:“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絃響起來。”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台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和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四、説學法

學生也將採用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開展學習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要求,我將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將設計為如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將用這樣一段話: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刺骨的寒風凜冽地吹着,江邊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渾濁的江水滾滾翻騰,向前奔湧。幾隻孤鳥在天空中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走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滿身疾病,步履蹣跚……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愁潦倒,孤獨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讓他時刻不忘的國家此時也是戰亂頻仍。重陽佳節獨自登上高樓,面對萬里江天,面對一片衰敗,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共同去領略詩聖的才情,觸摸其慷慨的靈魂。

(二)整體感悟,把握詩歌

在整體感悟環節,將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首先我會配樂範讀詩歌,通過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並給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學生聽讀後自由朗讀並結合註釋體味,就能對《登高》一詩的悲哀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並在誦讀的過程中培養其語感,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三)研讀寫景的詩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應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麼?此問題設計承接上環節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閲讀經驗、知識積澱有限,大多數學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則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設計如下的兩個問題:

首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登高秋景圖。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以上的兩個問題設計解決詩歌是怎樣寫景的問題。學生通過聯繫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領略詩中天地蕭颯悲涼、悽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遠的境界,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的無盡的悲涼,並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四)研讀抒情的詩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關於詩人悲己、悲生命之秋這個層面,可在學生結合文本研讀頸聯的基礎上,適時的提出這樣兩個問題:詩人僅僅悲歎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宋代羅大經指出此聯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呢?

此時可結合多媒體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本詩作於安史之亂後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於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於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髮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歎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歎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歎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於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鑑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後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讀尾聯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麼?

此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尾聯中的“艱難”一次並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艱難在這裏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初中時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更寫出了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推己及人的偉大胸懷。由此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於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討論,最後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五)課堂小結

在最後,我將對本課進行總結:“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裏有對自然秋景的悲傷,有對自身命運的嗟歎,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讀這首詩,應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明代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確實如此。”

(六)作業設計:

要求學生課下研讀杜甫的其他詩作,並以小課題的形式寫出一篇關於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

佈置這項作業,一是引導學生課外閲讀,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悲自然之秋

頸聯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聯憂憤無奈悲國家之秋

總之,這堂課將在美妙的誦讀中開始,在學生的思考中結束,我將盡全力去創設温馨、和諧而又創新、熱烈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説課稿5

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説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形成自我觀點後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於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鑑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究。

説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瀰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鑑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説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於《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並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於中關於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於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於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後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敍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於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並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於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於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於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説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鑑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於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展示。這樣有助於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後,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在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於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於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閲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脱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繫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麼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託,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採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温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説課稿6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選自《論語》,是選修的內容,本文用九則話語闡述了什麼是“仁”,怎樣實施“仁”。

2、該課的地位和作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高中語文選修第一單元的四篇講讀課文。單元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尾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認知目標:識記本節選中的基礎知識。

b.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

c.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

4、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點理解“什麼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麼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二、説學生:

1.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階段與必修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已掌握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獨特之處,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地加入到背誦,瞭解大意,歸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中來。不過,由於文言文語法較難,絕大部分學生對詞語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當的難度。這就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相應對策:通過聽讀、示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以讀帶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自主地進行文言知識的總結歸納。

三、説教法:

1、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串講法,文言文詞語的積累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3、學生的互相學習法

4、探究拓展法:學生擴展閲讀的材料,聯繫顯示,鞏固所學知識,開拓視野。

四、説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五、説課時安排:1課時

六、説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從孔子及《論語》説起。

(二)介紹《論語》相關背景。

(三)整體感知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①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後再精讀細研。

1.聽讀全文,糾正字音: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註有疑問的內容。

3.再次自讀課文,小組互助。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4.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嘗試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

(四)學生共互助,理清主旨。

1.什麼是仁

2.怎樣實施仁

(五)探究拓展:

現實生活中的“仁”

我們所知道的“仁”

(六)課後作業

高中語文説課稿7

一、説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關照女性命運”中的一篇文章,節選自《詩經》,是一首著名的棄婦詩。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國古代婦女在婚姻問題上的悲慘命運。我想借助這一文本讓學生了解女性的處境和心聲,通過對這首詩的詮釋,完成對女性命運的初步關注。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對高中文言文教學要求是:“重視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學習和文化傳統的繼承”依據此要求,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能力目標 :

(1)培養學生結合註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

(2)背誦課文,培養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標 :

感受古代燦爛的文化,思考古今愛情觀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詩歌的敍事情節。

(2)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領會比興手法的藝術效果

三、説教法

1、運用誦讀法,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誦讀中理解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的凝鍊性。

2、運用問題法、討論法

聯繫詩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關鍵詩句,讓學生討論明確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詩歌的比興手法。

3.運用多媒體豐富課堂容量,加強直觀性,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四、説學法

新課標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教學要繼續提高學生的感受、分析判斷能力,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讓課文的學習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求未知領域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在語文的詩歌學習中,應注重誦、讀、記、析、探等具體的學習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約2分鐘)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書寫愛情。《上邪》中寫道:“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這是怎樣感天動地的痴情的絕唱啊!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時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報。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詩經》中的《氓》,看看詩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麼。

(二) 預習內容的設計及反饋(約5分鐘)

1.基於對文本的分析,我預設了如下的預習內容:

(1) 易讀錯和需要重點掌握的字音的落實,掃清誦讀障礙

(2) 掌握《詩經》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學傳統、內容及表現手法

(3) 結合課下注釋,掌握重點的實詞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詩的內容。

(4) 理清文章的結構

2.通過批閲學生上交的預習學案,在預習反饋中需訂正的問題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爾 漸(jiān)車帷裳(cháng)

靡(mǐ)室勞矣

(2)言既遂矣/靜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詞,沒有實義。

以爾車來的“以”是介詞,用

總角之宴的“之”是助詞,的

(3)課文結構 :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

(三)課中改進(約28分鐘)

針對學生預習中出現的問題,我在課中改進環節設計了三個問題。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説自己的婚後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2. 這首詩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到結婚到婚變到最後被遺棄的故事。在這場重大的人生變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3. 你認為“氓”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設計第一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能從文本中找出運用比興手法的相關詩句,進而能深刻體會比興手法能激發聯想,增強意藴,使形象更鮮明的作用。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設計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能分析把握詩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通過女主人公婚前婚後生活的強烈對比,及其面對生活中被拋棄這一重大的人生變故所表現出來的處變不驚,堅強面對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徹的理解這一典型人物。

設計第三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女主人公的悲劇根源,真正對學生有所觸動,明白女性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重要意義。

怎樣更好地解決這三個循序漸進的問題?我的做法是把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小組內合作探究。具體實施方案是:第一小組討論比興手法;第二小組探討文本中還有其他地方採用比興手法嗎?聯繫以前學過的文章,舉出其他比興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組討論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徵,第五小組討論氓的形象,第六小組討論造成女主人公悲劇的根源。各小組中心發言人展示組內的討論成果,教師對閃光點給予表揚鼓勵,不足之處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説自己的婚後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輕貌美

②比喻戀愛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亂終棄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借斑鳩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於愛情

2.這首詩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到結婚到婚變到最後被遺棄的故事。在這場重大的人生變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1)痴情——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不見覆關,泣涕連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2)温柔體貼,遷就男子——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補充提示:遷就男子,子無良媒,男子易怒,都為後來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

(3)樸實,純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4)善於反思——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卻只是男子生活的調劑品,所以“寄言世間小兒女,莫將心事輕許人”。

(5)勤勞堅忍——三歲為婦,靡事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勞——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變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貧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7)清醒的認識,斷然的決絕,剛烈的性格。

3.你認為“氓”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1)男主人公“氓”可以説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許是真摯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愛,無情地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傢伙。

(2)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

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繫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對這一悲劇有無責任?對我們有什麼警示意義?

初戀時:過於主動、過於熱情;

熱戀時:過於投入、過於痴情,忘記自我、放棄自我;

錢鍾書《管錐編》雲:“蓋以私許始,以被棄終。初不自重,卒被人輕..”

我相信於情於愛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愛,是要用真心、赤誠。但是,千萬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圍繞着另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畫圓時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應銘記的箴言。

正如《簡愛》中説“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感情嗎?我向你發誓,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無法離開我,就像我現在無法離開你一樣。雖然上帝沒有這麼做,可我們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換來尊重!

(五)限時作業(約10分鐘)

1.默寫

①氓之蚩蚩, 。 ,來即我謀。

②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③總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湯湯, 。女也不爽, 。士

也罔極,二三其德。

2.閲讀鑑賞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峯,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歎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説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徵着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着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脱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着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裏。

板書設計:

戀愛--------------------婚變--------------決絕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為期 無與士耽 亦已焉哉

《氓》説課稿《氓》説課稿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qg4n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