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再別康橋説課稿3篇

關於再別康橋説課稿3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説課稿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再別康橋説課稿3篇

再別康橋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脱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説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這節課我採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説明,體現課文內容,並利於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雲彩。

再別康橋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山水神韻第三課《再別康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設計思路這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這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詩,此篇教材無論在本單元還是整個高中語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從人的認知規律看,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我準備只花一個課時的時間來教學這首詩。但高一的學生對新詩這種新的文學樣式接觸不多,因此,對現代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會有些困難。針對上述學生情況,結合新詩的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能夠從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這三個方面分析詩歌的“美”。

(2)學生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兩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課前學生能夠收集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課上反覆朗讀《再別康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歌意境和詩人心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徐志摩真摯熱烈的浪漫主義個性,瞭解作者對母校劍橋大學的一片深情和無限崇敬

(三)重點難點

1.重點:《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以及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

2.難點: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來感知“三美”。

“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他的論文《詩的'格律》中所強調的。音樂美強調音節,繪畫美講求辭藻,建築美則要求節和句的勻稱,這是“新月派”創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同時,中國古代離別詩不勝枚舉,徐志摩作為一名留洋英國的學者,他對中國傳統離別詩歌意象的繼承和對外國詩歌意象、的借鑑必有其獨到之處,因此,這也是重點之一。但是如何從詩歌的意象來感知一個詩派的創作理念,即如何從形象思維轉換到抽象思維,這對於高一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者詳細分析和引導。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採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這其實也是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使他們學會自己主動探索知識並發現規律。因此我將具體採用以下教學方法:朗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法、比較法、視聽結合法。

2.學法: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課前找有關本課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則要積極參與討論,課後根據老師佈置的課外作業進行鞏固和遷移。

三、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備好課,做好PPT課件,找到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黃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別康橋時的朗誦片段,同時找到《再別康橋》的英文版朗誦和原文,並儘可能多的掌握有關徐志摩的創作情況和本詩的創作背景及與之相關的材料。在課前兩天佈置學生預習該課,讓他們能主動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先設置三個問題:詩歌的感情基調怎麼樣?從詩歌的開始到結束,這種感情有否發生變化?如果有,是怎麼變化的?播放黃磊朗誦的視聽結合的《再別康橋》,讓學生視、聽、觸三覺結合,初步體會詩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簡介

聽完學生的回答,老師加以引導,對作者徐志摩的經歷、思想和創作情況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進行補充式介紹(因為課前已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在這裏特別要強調“康橋情結”,這樣同學們能夠對詩歌的創作背景等有一種宏觀上的瞭解,便於接下來詩歌的整體賞析。

3.整體鑑賞

(1)朗誦全詩。

①讓學生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②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鑑賞《再別康橋》。

①宏觀上明確: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從每一詩節入手,我帶着學生一起分析詩歌每一節的內容大意。

②微觀上,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燈片上列舉中國古代離別詩的意象,讓同學們瞭解意象的疊印才使得詩歌充滿美感,然後由我分節朗誦詩歌,讓學生找出每一詩節的意象。

分組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③從詩歌的形式入手:介紹‘‘三美”。介紹‘‘新月派”這個詩派,重點是把聞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論進行分析。我認為在“三美”中,繪畫美最難,因此我重點分析本詩的繪畫美,而其餘二美則由學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導和總結。

4.小結本文

5.佈置作業。(知識拓展)

(1)閲讀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2)運用三美理論賞析聞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進行拓展閲讀能力。

6.再次播放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在朗誦中再次體會並結束這一課。

四、設計思路

這節課的設計思路首先考慮到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後結合教師的介人授課風格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年齡特點來展開。在取得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同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同學們在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並發展能力。

板書設計

詩歌三美:音樂美――音節(押韻)

建築美――勻稱(句式)

繪畫美――辭藻(意象)

再別康橋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單元地位、作用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應該喜歡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學習本單位的新詩一定會激發那些有興趣的高中生來寫寫新詩。

2、教學目標、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並結合學生實際,我把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和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設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在於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誦讀法

《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

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聖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覆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象《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採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並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3、點撥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在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中,教師適度的

點撥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促進課堂預設的生成。

三、説學法:

作為高一學生,他們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體會較膚淺,並且缺乏一定的鑑賞詩歌的能力,常常拿着這樣一首詩歌,他們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品味詩歌的意境,所以我將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體會詩歌感情作為這節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想法,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説課堂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目標,我採用以下教學步驟:

(一)情感激趣,導入新課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我的導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的銜接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二)時空鏈接走近作者

(1)簡介徐志摩

(2)關於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着學生的發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並用幻燈片展示。儘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誦讀涵詠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範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我為這首詩的朗誦配上《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範吟誦,注意節奏、輕重、情感,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帶動學生有感情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製造了情境,範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羣體感受,從而體味本詩音樂美的藝術性特點。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為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為下文對詩意的鑑賞蓄勢。(學生帶着對康橋的憧憬進入--

(四)激發想象賞景悟情

A、品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為什麼不選取周圍的建築、那裏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並解決教學重點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B、悟真情

步驟:將全詩分為三個版塊,分別賞析。抓住詩中意象,賞析重點詞語,把握詩人情感變化。

第二、三、節:通過重點賞析"新娘""水草""盪漾""招搖""甘心"等詞語,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由依依惜別時的感傷無奈而陶醉留戀於康河美景。

第四、五節:通過重點賞析"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放歌""笙簫"夏蟲"等詞語,體悟詩人情感的發展高潮。

第一、七節:通過重點賞析:三個"輕輕的""悄悄""不帶走一片雲彩"詞語通過比較第一節和第七節,體悟詩人離別母校之時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同時感受詩歌的迴環之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覆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果什麼也得不到。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啟發聯想、再現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的講與新課標提倡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讓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課的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也達到了體味詩歌繪畫美的目標。

(五)比較閲讀,剖析情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寫離別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試着比較異同。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離別之情的不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

(六)綜觀全詩,發掘詩歌的建築美

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並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課堂教學任務到此基本完成,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重點)

(七)餘音繞樑收束全文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雲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雲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為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八)作業佈置: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朗誦並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裏有密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九)評價與反思

《再別康橋》是一首精美的詩,因此,在説課方案中,我確立了朗讀—鑑賞——比較這一教學思路,將朗讀和鑑賞作為教學的重點,尤其是採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朗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去體驗詩歌的情感,品味詩歌的語言和音樂美。在教材處理上,摒棄一般的從詩歌的開頭講到結尾的方式,從詩的中間入手,再説開頭和結尾,這主要是根據詩的結構特點來確定的。直接抓住康橋的景物描寫進行鑑賞,充分欣賞這首詩景中含情,融情於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説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j7nq0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