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兒童詩兩首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兒童詩兩首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兒童詩兩首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兒童詩兩首説課稿範文(通用5篇)

兒童詩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這些充滿童趣的願望,充分表達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對美的追求和嚮往。

根據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藉助拼音讀準生字“丫”“汲”,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目標:朗讀兒童詩,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學生讀寫兒童詩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獨立閲讀課文,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創作兒童詩的興趣。

二、教法學法

五年級學生正處在童年階段,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自主讀悟,合作交流,師生、生生互動,練筆嘗試等方法。

三、教學流程:

在教學這節課的時候,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上課之初,我會提出一個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此時,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幫你實現一個願望,那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呢?”

2、這一環節的設計能令孩子們暢所欲言,他們會説出許許多多稚嫩而美好的願望,從中我們可以更真切地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當孩子們紛紛説出自己的願望後,我便由此導入:是啊,美好的願望有那麼多,要是都能一一實現那該多好啊!這不,有一個孩子就把自己的願望寫進了詩裏,他的願望會是什麼呢?咱們趕緊去讀讀吧,此時板書課題。

(二)初獨詩歌,讀中悟學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孩子們自由讀詩,把詩讀通順,讀流利。在初讀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指導“丫”、“汲”的讀音。

接着指名分小節讀詩,讓孩子們整體感受詩的內容和節奏。這一過程中我會及時的給予朗讀的指導和激勵性的評價。接着我會適時的進行範讀,讓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

1、用斜線畫出朗讀的節奏。

2、哪些詞語重讀,做上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節奏和重音後再讓他們模仿讀,展示讀,想讀的自己站起來讀,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來讀,通過多種朗讀方式,激發孩子的朗讀興趣和熱情。

(三)精讀詩歌,品味感悟

讓孩子們再讀詩歌,體會每一小節裏作者都有什麼樣的願望,隨着孩子們的交流我進行板書。

接着引導學生説説在“我”那麼多的願望中,哪一個最令你神往?為什麼?

在孩子們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願望時,鼓勵他們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會是怎樣的情景、怎樣的感覺。如果真的把眼睛裝在風箏上,你可能會看到什麼,把自己種在土地上,你會變成什麼,會有收穫嗎?……

接着邊讀邊想象每個夢想的情景,你彷彿看到了一幅幅什麼樣的畫面。在這個環節裏可以通過以下問題進行引導:你好象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

比如:“牽着萬縷陽光”是怎樣的感覺?“成為柳絮和蒲公英,飛呀,飛”又是怎樣的感覺?請你帶着這種感覺來讀一讀你最喜歡的願望。

(四)賞析詩歌,領悟寫法

1、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全詩,體會這首詩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2、接着讓孩子們自由交流自己的發現:

他們可能會説出:每一小節都以“我想……”作為開頭,表達自己的夢想。

然後進行一個小練筆,模仿課文的結構,再寫一小節的詩歌,表達自己的願望,寫完後小組內進行評價,把組內幾位同學的小作品連起來就又是新的一首小詩《我想》。這個環節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四:總結延伸,佈置作業

童年,總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們記憶、有太多的場景值得我們收藏,同學們還可以多閲讀一些兒童詩,豐富我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下節課請大家按照這節課的學習方式自學《童年的水墨畫》。

兒童詩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兒童詩以其豐富的想象,表達無限的童真童趣而廣受學生喜愛。因此,我選擇了兩首關於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兒童詩,一首是《春天來了》現實寫出了春天將要來時動物們欣喜的心情,一首是《春姑娘》,寫出了小孩子們對春天的留戀之情,這樣能很好的組織教學。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正處在童年階段,有豐富的想象力。這兩首兒童詩貼近學生生活,能激發他們讀兒童詩和寫兒童詩的興趣,所以學生興趣濃厚,能把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融於寫作之中。

三、説目標

我設計了三個目標:

1、感悟兒童詩的特點通過兒童詩,感受春天的美麗。

2、通過品讀賞析,瞭解兒童詩的特點,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3、激發學生創作兒童詩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嘗試用兒童詩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説重難點

1、讓學生了解兒童詩的特點,並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創作詩。

2、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讓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盡情地表達。

四、説教學過程

一、播放動畫,導入課題。

以春天動畫和聲音,讓學生很快的融入到學習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激發學生學習春天兒童詩的興趣。

二、賞詩引路,捕捉詩意

通過適時出示兩首詩,讀詩品詩,比較兩首詩的異同,讓學生感受兒童詩的特點:想象豐富,充滿童真童趣,為後面的寫詩作鋪墊。

三、寫詩、讀詩

通過前面的詩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瞭解到兒童詩的特點,我再出示一些春天的圖畫,和一些學生寫過的關於春天的兒童詩,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寫詩的慾望,然後讓學生在《我在貴州等你》這首詩情畫意的歌曲中(因為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描寫春天的詩,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進行詩的創作,當學生寫完之後,挑選出好的向全體學生展示,從而達到我本節課的最終目的:瞭解兒童詩的特點,寫自己春天的兒童詩。

兒童詩説課稿 篇3

教材簡析:

《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麼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畫》以跳躍的鏡頭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如"街頭閲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個快樂場面。

設計理念:

在兒童的眼睛裏,世界是那麼美麗;在他們的世界裏,生命是那麼自由,所以,在他們看來,夢想可以無限飛翔,快樂可以無限傳達。因此,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朗讀,讓他們讀個夠,讀個透,結合誦讀,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文本,體會詩歌情感,並且鑑賞詩歌寫法,用詩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目標:

1、藉助拼音讀準生字"丫""汲",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粧、水墨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願望。

3、背誦喜歡的詩歌,感悟兒童詩的特點,嘗試寫一首兒童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閲讀課文,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教學難點:

比較兩首兒童詩表達方式上的區別,領悟兒童詩的寫法。

課前準備:

找幾首兒童詩讀一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我想》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此時,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幫你實現一個願望,那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呢?

2、是啊,美好的願望有那麼多,要是都能一一實現那該多好啊!這不,有一個孩子就把自己的願望寫進了詩裏,他的願望是什麼呢?趕緊去讀讀吧。(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詩歌)

(二)初獨詩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節讀詩(注意"丫"、"汲"的讀音)。

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並想一想,孩子的願望是什麼?

交流作者在每一個小節裏所表達的美好心願。(師隨機板書)

(三)精讀詩歌,進入情境

1、那麼多願望中,哪一個最令你神往?説説理由。

2、誦讀最神往的願望,品讀這一節詩句,想象畫面。

3、想象"我"是在怎樣的情景下產生這些願望?

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析詩歌,領悟寫法

1、生自由朗讀全詩,體會這首詩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2、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每一小節都以"我想……"作為開頭,表達自己的夢想。

每一小節裏都有一個疊音詞如"悠呀,悠──""長呀,──"這樣的語句。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3、生再次自由讀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

4、全體齊讀。

二、學習《童年的水墨畫》

(一)自由讀詩

生自由朗讀全詩,理解詩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讀詩,其餘生邊聽邊試着在每節的標題後加上動詞,概括主要內容。

2、生個別回答,教師隨機板書:"街頭閲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

3、分組讀詩,生概括全詩大意。

4、學生質疑,釋疑。

(三)賞析詩句

1、畫出文中精彩的語句,反覆誦讀、體會。

2、欣賞交流佳句。如:"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膝蓋""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魚兒和笑聲""像剛下水的鴨羣,扇動翅膀拍水戲耍"等語句,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讀。

(四)鑑賞寫法

1、默讀兩首詩,比較這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2、交流感悟。

3、小結:

第一首,每小節的結構基本相同,並且都圍繞"夢想"這一主題,語言比較跳躍。

第二首,主要通過捕捉鏡頭來記錄童年生活場景,有一種動態的美,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性。

4、模仿這兩首詩中的其中一首,記錄下自己的童年夢想與童年趣事。

5、生動筆習作,教師巡視。

6、交流作品,師生互動點評。

三、總結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們記憶、收藏的場景,請大家課外多閲讀其他兒童詩,豐富我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或者仿照課文寫法,記錄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與大家分享。

練習設計:

1、我的夢想是

2、仿照課文嘗試寫首詩歌。

教學建議:

1、重視朗讀訓練。《我想》節奏齊整,韻律感很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讀材料,教學中,在不同的環節安排朗讀訓練,但要注意層次性,提升朗讀的質量。《童年的水墨畫》則應重在讀出每個活動場景的趣味性。

2、鼓勵大膽想象。如:《我想》一詩,學生通過想象一個個心願的畫面,感受童年的異想天開,《童年的水墨畫》通過想象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瑰麗多彩。

3、借鑑詩歌寫法。學生自主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借鑑詩歌的表達方法,詩化自己的表達方式,及時抒於筆端。

補充資料:

愛 之 歌

黑塞(德國)

我是一頭鹿,你就是那小鹿,

小鳥是你,我就是那樹,

太陽是你,我就是那白雪,

白天是你,我就是那夢。

夜晚,從我入睡的嘴飛出,

一隻黃金鳥,飛向你,

歌聲嘹亮,翅膀斑斕,

它對你唱一支愛之歌,

它唱着我給你的歌。

兒童詩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詩兩首》中的第一篇,本單元選編的是四首中國現當代詩歌,要求學生能在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通過反覆誦讀詩歌,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領悟詩歌獨特的意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説重點難點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資源創設情境,並通過誦讀分析詩歌的意象,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意象的品讀是學習詩歌的關鍵,所以我把品讀詩歌的意象作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二、説學情

高一的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多篇現當代詩歌,對詩歌的誦讀技巧並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不是很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的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手法和藝術技巧總是處於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這就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才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會正確分析鑑賞的方法。

三、説教學目標

《雨巷》是現代派大師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本單元以《雨巷》為例子給學生展示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特點,《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悦耳的樂感。基於此,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品讀詩之韻律,品味詩之意象,領悟詩之意境,體悟詩之真情。

(二)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人論事,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四、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改明確提出新的教學理念: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雨巷》是一首新詩。因而在教學中,我採取以下教法:

1、情景導入法:情景的創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時空的距離,也為教學的開展,尤其是詩歌的教學,做了感情上的鋪墊。

2、導讀與誦讀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既可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分欣賞詩歌的音樂美,葉聖陶先生説過:“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學生在對詩歌的理解上教師要多加點撥和引導。

3、拓展與遷移法:“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説學法

新詩的學習對於高一的新生來説已經不陌生了,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學會用以下的方法來學習詩歌。

1、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鍊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覆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常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我想,誦讀是學習詩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聯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3、合作與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於一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他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人知識經驗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

總之,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新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所以我決定用一課時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針對本課重點我採用誦讀法來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針對學習的難點我用聯想與想象,討論與交流的方法來突破課文的難點引導學生把握鑑賞詩歌的重要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詩歌教學的基本模式就是鑑賞。鑑賞的主體是學生,鑑賞的方法是誦讀感知,因此在教學中我堅持“以讀促賞,以賞促讀”的原則,實施三個教學環節:初讀,賞讀,美讀。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採用情境導入法,以一段故事設置懸念,引發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導入語設計如下:1928年,一個悶熱的夏天。當時任《小説月報》編輯的葉聖陶收到了一位詩人的詩,詩名叫《雨巷》。葉聖陶一看,這首詩寫得那麼温婉哀愁,新詩裏帶着古典美美,就非常喜歡,當即發表了這首詩,還稱該詩的作者為“雨巷詩人”。這首新詩的`作者,當年才22歲,他的名字叫戴望舒。今天呢,我們就來學習“雨巷詩人”戴望舒的這首成名作《雨巷》。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是詩歌閲讀的第一步,也是整個鑑賞過程的基礎。一般來講,這一環節要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藉助閲讀資料瞭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況,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時能初步傳情達意,總體感知詩歌意境,等等,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自己去獨立地“發現、摘取”。讓學生自告奮勇地讀出自己內心的“雨巷”。

學生讀完後,我的點評顯得尤為重要,需句句切中學生的優缺點,在讀的實踐中使學生對詩歌有初步的感悟。我的示範朗讀環節不僅僅是我在讀,我認為更深刻的含義是挑戰自我,因為教師有感情的示範朗讀對學生也是一種引導和激勵。整體感知環節就是要把握學生初讀詩歌的“原始感受”,並讓學生把這種感受和自己生活當中曾經親身經歷過的人、事聯繫起來,深刻體悟。基於這樣的想法,我把初讀環節分為兩個部分:

1、學生讀:

我提出三點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能初步地傳情達意。師生共同點評學生朗誦情況,訂正讀音。

2、教師範讀:

要求學生談談初讀這首詩的感受,並舉出自己生活當中曾經有過的這種感受。

(三)細品賞讀,研討鑑賞

詩歌都帶有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表達了作者的審美理想。我引導學生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指向,挖掘文本中的審美情感,使學生從作者再現的秀麗的自然美和藴涵的精神美中受到強烈的感染。

這一環節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從意象、手法、思想內涵、詩歌的語言幾個方面分小組充分展開交流討論,先小組後全班。學情不同,對同一首詩歌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學生交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的過程。在交流討論中,我會適時點撥和板書,比方説我設計了“你認為哪一節寫得最精彩”這一問題,就是歷求突破傳統課堂按部就班的教學流程,尊重學生髮現的權利,讓學生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內心的想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緊緊抓住語言這一核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使學生陶醉於詩歌的意境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分析意象。

1、學生默讀,佈置思考問題:結合自己讀詩的感受,任意選擇一個角度鑑賞本詩。

2、分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在小組內交換見解。

3、各小組派一代表發言。

此環節我會特別注重對重點的點撥,賞析任何一點,都要突出“讀”。點撥:

(1)意象的選擇。

a、油紙傘。(課件:用油紙傘的圖片來激發學生的感受)

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暮春時節,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悽清,詩人塑造了一個“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

b、雨巷。(圖片展示來激發感受)

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c、丁香。(用古詩展示來激發感受)

整首詩説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二字。 丁香開在暮春時節,很容易引發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的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高潔、美麗、憂傷的代稱。《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源於南唐李璟詞《攤破浣溪沙丁香空結雨中愁》:“手卷真珠上玉鈎,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峽暮,接天流。”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

(2)象徵的手法

聯繫詩人的經歷和寫作背景,討論象徵手法。

a、雨巷:黑暗壓抑的現實;大革命失敗後,革命事業陷入低谷;人生際遇上的低谷。

b、我:一個心事重重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苦悶的、人生追求難以實現的知識分子形象;本詩可理解為愛情詩,“我”是一個失戀者的形象,表現失戀後仍苦苦追求的執著情感。

c、丁香般的姑娘: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可理解為詩人理想中的戀人形象;可理解為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

(3)詩歌的主題。

整首詩表現了詩人渴望遇上與自己有同樣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可理解為詩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後,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淪的精神痛苦與迷茫;還可理解為詩人追尋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心路歷程

(4)詩歌的音樂美。

全詩迴盪着一種深沉的舒緩悠揚的旋律。

a、復沓的妙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這些句式的運用形成了詩歌迴環疊唱、情感遞進的效果。首尾兩節運用復沓,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b、疊詞的運用。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往彷徨”;有進在詩節的他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詞的重疊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c、押韻。全詩一共七節,每一節都是六行,每一節押韻兩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詩行裏又重複一次韻腳,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迴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

(四)美讀回顧,外化拓展

這是在初讀、賞讀的內化基礎上的外化。學生能否在朗讀詩歌時傳情達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詩歌的理解程度。理解深透,內化率高,學生讀得就好;反之,就不能充分傳情達意。外化的形式可以是讀,也可以是寫。所以,在這個環節當中,我讓學生把詩歌改寫成散文。“詩能養人”,我很欣賞這句話,它時時讓我感動。怎樣通過課堂讓學生汲取詩歌營養,這是語文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

1、學生再次自讀課文,領悟詩中藴含的情感。

2、讓學生歸納鑑賞本詩的收穫。

3、佈置作業,以“邂逅雨巷”為題,把這首詩改寫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記敍文。

兒童詩説課稿 篇5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外國詩兩首》,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版塊對本課的教學進列説明。

第一版塊:説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外國詩兩首》編排在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共有5篇課文,分別是《沁園春雪》、《雨説》、《星星變奏曲》、《外國詩兩首》和《桂林山水歌》,所選的都是詩歌,都是由尋常的事物激起心靈之聲,語言優美且貼近生活,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前兩課是講讀課主要通過朗讀指導訓練,品味文中的語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後三課是自讀課,在前兩課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主賞析課文,掌握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達與意象之間的關係。

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閲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中的天然美景,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煉、優美的詩歌語言。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把本課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識記積累生字詞,掌握作家作品常識。

能力目標:分析兩首寫景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欣賞和熱愛大天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會學生本人賞析文章,尤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點定為兩點: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欣賞文章。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由於學生知識結構等的欠缺,為此,我把有感情的朗讀以及把握意象、感悟詩歌內涵作為本文的難點。

第二版塊:説教法

教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揣摩語句,感受形象,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詩的意境。教師只須作適當的點撥,為學生創設充分的體悟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另外就詩歌的題材看,課文的兩首詩都是田園詩,可以從田園詩的角度,對比閲讀兩首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採用下列方法,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1誦讀感悟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採取多種形式,有層次、有梯度地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

2聯想想象法;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想像,解讀意象,促進朗讀的提升;

3比較閲讀法運用同題材詩的擴展閲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4探究學習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發揮其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我還預備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手段加大課堂的容量,以便促進學生的理解。

第三版塊:説學法

《綱要》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據此,我預備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朗讀體會,聯想想像,記憶背誦。

第四版塊:説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面對大天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極為平常的昆蟲的叫聲,在詩人的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詩人的筆下也能變得美麗而熠熠生輝。今天,讓我們走進英國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和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去傾聽他們用身心和天然熔鑄而成的美的讚歌。

第二步,研讀賞析《蟈蟈與蛐蛐》

1、作者簡介(各學習小組交流在圖書館、網絡、材料室等收集到的有關濟慈的材料,整理後推舉出各組發言人)。

作者簡介: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來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

2、字詞積累(各學習小組組內交流補充,互相抽寫2——3個詞語,而後進列小組對抗)

此處完成知識目標

3、教師範讀,學生閉目聆聽,展開想象,用“我感受到”的句式講述聽讀之後的感受。

此處設計,在於讓學生抓住詩中的意象,想象詩中的畫面,進入詩歌意境。

4、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把握主旨。

進列朗讀感知,提出朗讀應思考的問題:在朗讀過程中,你在詩歌的情感表達上發現了什麼?交流句式為:我發現了。或文中“藉助的意象,表達了的情感”。

此設計,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讓學生感受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詩的主旨:這是一首大天然的頌歌,作者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天然美好如詩,永遠歌聲不斷,永遠充滿生機。

5、學生齊讀,生生點評,進而有感情的朗誦。

注意處理朗讀語調,注意語氣和輕重音的正確掌握,掌握讀詩的方法。

6、合作探究,賞析文章。

(1)各學習小組採用“朗讀詩歌提出見解或困惑”的方式展示本組朗讀能力,提出本組理解意見或困惑。

(2)學生自由發言,答疑解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j8w2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