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電容器的電容》説課稿範文(精選3篇)

《電容器的電容》説課稿範文(精選3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容器的電容》説課稿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容器的電容》説課稿範文(精選3篇)

《電容器的電容》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和特點

《電容器的電容》位於高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三章《電場》的第八節。主要內容包括電容器、電容、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和常用電容器。

本節既是電場知識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學習電磁場的基礎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初步瞭解了電容器學習了物理方法為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對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的態度科學的思維方法有着特殊的意義。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電容器”對學生是一個新的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

1、知道電容器的構造、作用及充電和放電。

2、理解電容的概念、公式CQ/U並能用來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公式Cε/π及其含義。

4、瞭解常用電容器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研究培養的科學探究能力、在討論歸納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觀看多媒體動畫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3、重點和難點

重點“電容器”對學生是一個新的知識通過學習讓學生正確理解電容器及電容的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

4、難點

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知識抽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教法: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法和多媒體直觀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

電容知識抽象難懂為了讓學生理解教師只是引導、啟發給學生以思維空間讓每個人都能主動思考、積極探索。

多媒體直觀教學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知識變的形象具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講課過程中突破難點。

為了更好地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為引導課前預習還用了目標導學法、為幫助理解電容用了比較法、實驗法。

三、説學法:

學法: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組織引導學生採用自學法、觀察法、歸納法進行學習。

1、自學法

指導學生有目的、有層次地閲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觀察法

通過觀察瞭解電容器的結構讓學生髮揮想象力、創造力。

3、歸納法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四、説教學程序即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的環節有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反饋練習、知識小結、佈置作業

一)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創設物理情景由勻強電場聯繫到電容器。

1、什麼是勻強電場

2、那裏有勻強電場

學生回答兩塊互相靠近、互相正對的金屬板之間這兩個金屬板就構成一個電容器。

引出課題《電容器》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前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

二)講授新課

1、電容器

首先講電容器用實物、教學模具、幻燈片讓學生明確電容器的結構把廢舊的電容器讓學生親手扒開了解其組成。

讓學生參與做充放電實驗觀察電流計的偏轉。

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觀看理解充電、放電。再啟發引導學生分析電場能量的轉化。

提出問題電容器能帶多少電哪引出電容。

2、電容

通過演示比較水容器來理解電容器水容器能盛水電容器能“盛”電來理解電容器。

複習電場強度的定義EF/q方法來定義電容器的電容CQ/U使學生對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掌握。不僅易於消化知識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達到鞏固重點的目的。提出問題最常用電容器是什麼引出平行板電容器。

3、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

藉助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與板間距離d、正對面積S及兩板間電解質的介電常數ε有關係並給出公式CεS/4πkd。不僅有平行板電容器實際上還有很多不同的電容器。

4、常見電容器

藉助實物、幻燈片、教具讓學生在閲讀教材基礎上熟悉常用的電容器及物理符號。

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知識小結

歸納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提煉知識精華

四)佈置作業

本節作業P123

練習七1、2、3、4

查資料瞭解電容器的實際應用。

本節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是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主線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為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電容器的電容》説課稿2

1、説教材

“電容器與電容”一節是學生在掌握靜電學知識的基礎上來認識一種新的電學元件,抽象出元件工作的物理過程,並探究平行板電容器電容大小的影響因素。這不僅是對前面所學的靜電學知識的應用,同時也為後面學習交流電路、電磁振盪奠定基礎。

2、説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及本節課的特點,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對於知識與技能:讓學生了解電容器的構造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會分析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理解電容的概念及平行板電容器電容的影響因素,並通過本節課的實驗操作,提高實驗操作技能。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使學生能抽象出電容器充、放電過程的規律;學習“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及進一步學習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列舉電容器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實例,讓學生體會物理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並通過探究過程,體驗交流合作的意義及成功探究的喜悦。

3、説教學難點、重點

由於本節要用到靜電場中電荷、電勢差的知識,若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理解不夠,分析起問題來就會顯得吃力。同時,在學習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時,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概括及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生抽象思維能力水平不高,所以此處易成為學習本節的難點。在學習平行板電容器時,需要學生猜想影響電容大小的因素,並設計實驗驗證。由於中學生好奇心強,對實驗有着濃厚的興趣,所以這一點作為本節的重點應當很容易掌握,並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説教學過程

根據課程標準,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行如下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引入新課。一開始上課時向學生展示收音機電路板上的電容器,介紹電容器在家用電器中的應用及投放各種不同的電容器圖片來引入新課,使學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到課堂上來,慢慢進入課堂教學環境,同時所舉實例也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對於新課的教學,我把它分成了兩個小模塊和一個大模塊。

第一個小模塊是電容器模塊,包括電容器的構成及充、放電過程。

由於日光燈啟輝器上的電容器結構簡單,容易解剖,所以在學習電容器的構成時學生通過解剖這樣的廢舊電容器來了解電容器的構造,然後在教師的講解、引導之下概括電容器的構成。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了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並提出應積極探索多媒體與物理實驗的結合,實現對物理實驗的實時控制及對實驗數據的自動化採集和處理,以便更好地發揮物理實驗的教學功能,所以在分析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時,教師利用朗威微機輔助高級中學物理實驗系統與多媒體相結合來演示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得到這兩個過程的電壓—時間圖線。學生通過觀察計算機作圖,分析電壓—時間圖線而得到充、放電過程的規律。

在完成第一個小模塊之後,為加深學生對充、放電過程的理解及對電容器功能的瞭解,教師引入這樣一個小問題讓學生思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電源就可以直接供電,為什麼用電容器來儲存電荷呢?它究竟有什麼比電源更特別的作用呢?鑑於學生的知識水平,一般學生是無法思考出正確答案的。這時教師用電容器在照相機閃光燈應用的實例來解答。學生對問題的“冥思苦想”與教師解答後的“豁然開朗”可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本節課興趣,同時又能加深學生對電容器充、放電過程的理解。

新課教學的'第二個小模塊是電容的概念。

由於電容概念的抽象性,所以在此引入一個演示實驗。先讓學生根據充、放電過程對極板所帶電荷量Q,極板間的電勢差U之間的關係進行猜想,然後通過演示實驗驗證猜想,得出結論。雖然是個演示實驗但仍然按照科學探究的原則來設計,並且這個演示實驗不僅為引入電容的概念做鋪墊,同時也為後面的學生探究實驗奠定了基礎。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不是把外部知識直接輸到心理中的過程,而是主體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動構建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徵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引出電容的概念時通過聯繫密度、電場強度、電勢的“比值定義法”及演示實驗,學生自然想到用Q與U的比值來表徵電容器存儲電荷的特性,即引出電容的定義式。然後教師運用多媒體以不同的容器裝水及電阻與電容進行類比。這樣將抽象的物理量用直觀形象的事物及已學的知識進行類比,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同時也是教給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體現出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方法的理念。

新課教學的一個大模塊是“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這一部分內容將演示實驗改成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體會“控制變量法”的具體應用。下面我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線索,介紹一下這部分的教學設計。

(1)第一階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開啟探究之門。學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是要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所以作為探究的開端問題的提出不是由教師完成,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生活實際抽象出探究的問題:影響平行板電容器電容大小的因素及影響關係。充分體現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2)第二階段:猜想與假設。這是科學探究的核心環節。首先由學生觀察平行板電容器及可變電容器實物,根據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在學生對問題的猜想過程中,教師應儘量減少對學生猜想與假設的干擾,待學生完成猜想與假設後,教師再引導學生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及科學性原則對學生的猜想與假設進行評價、梳理、總結。

(3)作為第三階段,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設計出的每一個實驗方案,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實驗參考資料,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改進,而不能從單純意義上對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評價。應鼓勵學生大膽實踐自己的實驗方案,課堂上不能滿足條件的,可在課下為學生創造實驗條件完成

(4)在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階段,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查各組實驗情況,對學生遇到的問題予以啟發式指導。

(5)第五個階段——分析論證交流合作,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經歷此過程,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完成對重點知識的建構,同時品味成功的喜悦,增強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這樣,作為本節的重點,這一大模塊就完成了。

新課教學的最後一點內容是常用電容器簡介。教師對這部分內容簡單介紹後由學生觀察各種不同的常用電容器實物。

新課教學完成後,由教師精選題目進行鞏固練習,完成後進行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不再拘泥於課本知識及僅由教師總結的形式,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來完成。通過學生自己對知識的總結,理清本節的知識結構;通過對方法、過程的回顧與思考,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佈置兩個課下學習的小任務。課下學習的內容首先有利於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鞏固,同時還利於學生拓展知識面,增強對探究問題的興趣。

5、總結

以上是對“電容器與電容”一節的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設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兩個突出特點:

一是現代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的整合。將數據採集的信息化及計算機實時測量技術應用於物理教學,形成多媒體實驗教學環境,使傳統的物理實驗儀器擴展了新的功能,給基本的物理實驗賦予了新的內容,從而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二是科學探究方法的運用。不僅在“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部分採用科學探究的方式完成知識的建構,即使是演示實驗,也是按照科學探究的原則來實施的。

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電容器的電容》説課稿3

一、説教材內容

(一)説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與作用

《電容器、電容》是高考的熱點,是電場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它是學完勻強電場後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後面學習交流電路(電感和電容對交流電的影響)和電子線路(電磁振盪)的預備知識,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⒉教學目標

從知識上要求學生了解電容器的構造、作用,明確電容器的兩種工作方式,掌握電容的概念,並會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問題。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空間想象、動手、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

⒊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確定電容公式的建立、理解與應用為本節的重點。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用的教材確定衝、放電的過程的建立為難點。

(二)説教材處理

新教材中《電容器、電容》一節把電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電容器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形成兩個重點,課堂容量大,難點集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差、能力低、空間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下,大膽進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內容《平行板電容器》放到了下一節進行,從而使本節內容緊湊、容量適中、難點分散重點突出。

對電容器帶電量與兩極間電壓成正比這一結論,教材是直接硬灌給學生的,不宜於學生接受,我從網上下載了衝放電模擬演示實驗,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讓學生通過描點,畫線,親自探索出電量與電壓的關係,順其自然引入電容的概念,從而掌握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不僅易於消化,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鞏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對電容器的衝放電過程教材説的過於簡單,加上內容抽象,微觀運動又無法演示,學生接受困難;而這部分內容又是後面學習電磁振盪的基礎,為突破難點,不僅用實物演示,還採用了計算機模擬,讓學生親眼看到了電子的運動過程為後面教學鋪平了道路。

對電容器的構造教學,讓學生親手扒開電容器,使學生感到可信,通過動手實驗,本來不易於接受的較為陌生的電容器構造,一下變清楚了,使學生認識到就是前面講過的兩塊平行金屬板,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主線,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動態的微觀世界真的動了起來,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説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教育心理理論,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動靜結合。利用演示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來調動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即為“動態”。教師適時設疑使學生靜心思考,即為“靜態”。整節課始終處於一種動靜交替的節奏之中。

2、教學方法採用了教師啟發點撥與學生探索分析想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對電容器電容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自己探索電量與電壓的關係,教師引導得出電容器的公式,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侖茲力演示儀傳統教學手段,又用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兩種教學手段並用,既激發了興趣,又增大了課堂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説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通過演示感應起電機演示,使學生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放電情況,教師順勢指出:“出現這兩種情況與這兩個大瓶子有關,它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它就是萊頓瓶,是一種存儲電荷的裝置,現在叫電容器”這正是學生腦海中想問的問題,教師順其自然導入新課。為激發學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機電機教具展示有無電容器電機啟動情況的不同(無電容器電動機不轉,只有用手推才可轉動,而電容器加上後動機可以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確電容器的重要作用,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首先,學生動手實驗,把開電容器展示電容器的構造。

2)演示電容器的作用,引導學生得出“電容器可以充當電源。”從而建立電容器具有存儲電荷的作用。

3)根據上面講過的實驗,指出“使電容器帶電這一過程叫充電,使電容器失去電荷的過程叫放電”,接着利用模擬實驗演示充電、放電過程,從而建立起電容器的兩種工作方式的模型。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4)電容器的電容概念的建立,我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演示電容器的帶電量與電壓的關係,讓學親自畫出它們的關係曲線,引導學生得出電容定義式,為鞏固這一概念,又進行了電容器與水容器的對比説明,從而鞏固了電容與電量、電壓無關的結論。

(三)反饋練習

根據學生底子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確定練習內容。

(四)歸納總結

讓學生知道電容器的結構,明確電容器的作用,瞭解電容器的工作方式,重點掌握電容器的電容概念,知道它們與電量、電壓無關。

1)存儲電荷

2)放電

2)定義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evnv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