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必備】説課稿彙總10篇

【必備】説課稿彙總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説課稿彙總10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整冊書的落腳點。所有的教育都在解決一個問題:培養什麼樣的人。二十一世紀對青年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創新精神和團隊精神,以及是否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所以,青年學生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理解終身學習對個人,對社會的意義,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

2.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肩負民族振興的使命。

能力目標:接受社會新事物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的能力等;初步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知識目標:當今時代對青少年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終身學習的意義。

3.重點、難點

(1)時代對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下面闡述確立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依據:

針對的問題:現今教育體制存在的弊端在學校生活中有所體現。一些學生只會死讀書,讀死書,沒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缺乏開拓進取精神。這大大阻礙了學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有的學生只顧自己,缺乏合作和團隊精神,不懂得與他人和諧相處。或認為學習就是在校的時候的行為,認為畢業了,工作了就不用學習了,學校生活就是自己學習生涯的頂點,以後就不用再繼續學習了,這種錯誤觀念需要得到及時的更正,教育學生樹立終身教育觀念。這樣才更有利於學生自身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

學生的需要:對於新時代的青少年不僅需要學習知識,更要有終身學習知識的理念和行為,以及創新精神和團隊精神,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現代化精神所需要的人才,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二、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不確定的,或者説是開放性的。因此本課內容應以學生的探究活動和老師的點撥指導為主。教師應儘量多地提供情境,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的活動和交流中,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體驗、感悟、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主要是啟發學生結合新的時代特點進行分析、探討,生成新的知識。

教學是門藝術,既需要規範性,更需要創造和有所實踐,針對本課內容,我根據我校導學案要求設計了以下幾種教法:小組活動探究法、啟發式教學法、創造性思維培養法、當堂訓練法等。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對事例、材料的分析,歸納出有關的觀點和原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綜合能力,同時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學法

針對本課特點,我指導學生用以下學法:分析歸納法、討論法、知識遷移法總結昇華法等。這樣有利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框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1、導入新課:首先大家欣賞一個視頻《科技放飛夢想 挑戰成就未來》提問:課前我們觀看了一段視頻。視頻中的小明做了一個夢,他夢到了哪些場景?

2、講授新課:

(1)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近100多年的時間裏,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研成果層出不窮。

日常生活中,你所瞭解到的科技成果還有哪些?

學生回答,可能有——互聯網、納米、克隆、3G……

確實,人類進入21世紀,知識門類激增,知識更新週期縮短,信息化特徵明顯。我們在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着新的挑戰、新的要求。那麼,時代究竟對我們中學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

學生回答,可能有——創新精神、團隊精神、終身學習……

(2)師:剛才有同學(或那位同學)提到要有創新精神。

我們在開始的視頻中看到的是科技方面的創新。其實,生活中,創新無處不在。

接下來讓我們來認識一位善於創新的重慶小女孩。

師:這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女孩子。她的父親得了重病,連穿衣服都很痛苦,她想減輕父親穿衣服的痛苦。怎麼辦呢?大家幫她想想辦法。

學生回答,可能有——……

師: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小女孩。她通過努力,不僅減少了父親的痛苦,減輕了母親護理的難度,而且也為殘疾人、老人等生活不方便的人們提供了幫助,造福了人類。她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可貴品質呢?

學生回答,可能有——愛心、孝心、愛思考、愛動腦、創新精神、合作意識……

師:大家概括得非常好。

許重寧身上確實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可貴品質。其中,她的創新精神顯得尤為可貴。

那麼,創新精神究竟有什麼重要性呢?

學生個別回答。

師: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許重寧的發明創造減輕了那麼多人的痛苦,她也收穫了成功,實現了人生價值,也從中獲得了成長的快樂。

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創新帶來的快樂。

我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做一個小遊戲。

(教師點讀——遊戲的內容和要求。)

教師點評,評分,填上黑板的表格。

(3)我們今天合作完成的小遊戲,以及今天的小組合作學習,都體現了我們同學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

師:我們請第?小組談談他們組活動過程的體會及獲得成功的經驗。

學生髮言。教師適時提問: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有哪些?

(才能更好地施展才華,實現自身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團隊的創造力,形成文明和諧、團結高效的集體,推動社會進步。)

(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師:團隊精神,我們在初二思想品德課上有所接觸。

團隊精神是團隊內部形成的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無私奉獻的羣體精神,其核心是集體主義,是合作共享、樂於奉獻。

獲得20xx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選院士就是一個善於發揚團隊精神、獲得事業成功的典範。通過18年的努力,他帶領的團隊對激光照排技術進行了革新,為報業和印刷業的技術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也被譽為“當代畢昇”。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P141王選院士關於團隊精神的闡述。

師:剛才的這幾段話不僅反映出王選院士謙虛的美德,同時也説明社會發展既需要個人的智慧,更需要發揮團隊的力量。

(4)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討論,我們知道,迎接社會新挑戰,我們應該具備創新精神、團隊精神等等。

飛速發展的社會,對我們青少年的素質還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學生回答,可能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修養、環保意識、法制意識、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心理、各種技能、紮實的科學文化知識……

師:對,大家歸納得很全面。

剛才有同學提到,我們應該具備紮實的科學文化知識。人類進入21世紀,知識門類激增,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接下來,讓我們走近一位可敬的老人,他就是一位“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

鄭孝燮,1916年2月出生,現在擔任國家歷史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城市建築史學會顧問。鄭老認為,學習是終身的職業,他把“學海無涯,熱愛祖國,匹夫有責,讀書有用”作為一生追求的信念。他説:“我的老年生活,沒感到有什麼失落,因為我忙多閒少。忙,不論是勞心還是勞身,歸根到底都是運動,都是生命在於運動。”看來,不斷的學習和充分的腦力勞動讓鄭老的晚年生活充滿樂趣。

根據材料,結合書本知識,思考下列問題:

(1)你還能説出哪些體現終身學習理念的名言名句?

(2)有人把人生分為兩個階段——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學習階段在學校完成,工作以後就不用再學習了。你贊成這種觀念嗎?為什麼?

師: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終身學習既是個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同學們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肩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

(3)結合自身實際,談談你打算如何向鄭孝燮老人學習。)

3、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應該象鄭孝燮老人那樣——把學習作為終身的職業。我們現在就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不僅要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而且要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養成主動學習、持續學習的習慣;將來無論升學還是就業,同樣要把終身學習落實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因為, 21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一個更加註重開發人類自身的資源、潛力與價值的時代,我們要不斷增強創新意識,發揚團隊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肩負起民族振興的使命,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抱美好的未來!!!

4、板書設計

一、新時代、新要求

二、我創新、我快樂

三、齊合作、共發展

四、活到老、學到老

5、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 《思想品德作業本》相關練習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位於蘇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的一篇遊記散文《藍藍的威尼斯》,這是一篇介紹威尼斯奇特、瑰麗的風光和文化藝術,展現威尼斯水都美、建築美和秋色美,稱頌中意兩國人民悠久而深厚友誼的自讀課文

文章語言生動形象、魅力絢爛,充滿着詩情畫意,藴含着作者對威尼斯美麗景色的無限熱愛的情感。

初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學過《阿里山紀行》等遊記散文,對散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由於本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小,閲歷甚淺,他們對文章語言的品味、鑑賞能力相對還比較薄弱。所以根據以上這些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 領略威尼斯綺麗的風光;

(2) 體會中意兩國人民深厚的友誼;

(3) 理解比喻修辭手法對增強文章語言魅力的作用。

同時,將教學目標中的“領略威尼斯綺麗的風光”和“理解比喻修辭手法對增強語言魅力的作用”這兩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取:學生自主閲讀、感悟,教師適當引導、點撥的方法,讓學生領略威尼斯瑰麗的風光;同時採用分組討論、班級交流等手段培養學生對美的感悟。

接下來,我就重點談談我對這篇文章教學過程的設計。

這節課,我是按照“導入新課-----預習交流-----感知欣賞-----拓展質疑”這幾個板塊進行的。

首先我從“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是亞德里亞海濱的一串明珠”這句話直接進入課文,帶領學生一起去欣賞威尼斯美麗、獨特的魅力。

隨後,我請學生將他們在預習過程中的重點字詞和其他同學交流分享,同時請其餘同學補充、指正,然後再將收集的字詞集體朗讀以便加深記憶。

當字詞的障礙掃除清楚以後,我就可以和學生一起整體感知課文。我請學生一邊朗讀課文一邊畫出文章中表示作者行蹤的詞語或句子;同時畫出文章中表現威尼斯城市特點的詞語。當學生朗讀課文結束後,學生兩人相互交流文中得到的答案,明確文章是按照移步換景的方法來組織材料的;同時明確城市特點的詞語是“瑰麗、奇特”。教師乘勢再問:“奇特在哪裏?

瑰麗在何處?”學生再次到文章中尋找答案,明確:奇特在它的交通工具,瑰麗在“聖馬可廣場”、“教堂”、“歎息橋”等建築及兩岸的風光上。它將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築美”、“秋色美”等展現的一覽無遺。教師還可以再問:文章到此結束了嗎?其實沒有,文章最後一小節還寫到了中意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

文章寫的內容基本上清晰了,教師再請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文章為什麼以“藍藍的威尼斯”為題?學生討論、交流後,教師總結:藍色的是大海的色彩,它符合威尼斯水都的地理特點,同時它又不僅是一種自然的色彩,在文中也表現為一種人文景觀,它是美麗、和諧、幸福的象徵,聖馬可廣場的來歷、建築、遊客等都是一種人文景觀,這種景觀構成了一幅寧靜、和諧、幸福的生活畫卷,這些正是威尼斯的內在特徵,也正是它串聯起了文中看似繁多而無關聯的內容,這很好的體現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美麗的威尼斯需要用美麗的語言描繪,在下一個環節中,請學生將他們最欣賞的句子找出來和大家分享。可以提示學生從修辭等方法入手尋找。學生找出之後,再請他們有感情地讀一讀,讓學生讀出關鍵的詞語,注意讀出重音,注意抑揚頓挫。如果學生朗讀不到位,可以請其餘同學再讀或教師範讀以此感受那種幸福、美麗的美,在讀的基礎上還要學生講一講喜歡的原因和理由。

例:

1、一片蔚藍色的世界:天,是藍的;地,也是藍的。水天連接的遠處,聳立着幾處高樓和尖頂教堂,彷彿在藍色的盆景裏點綴着一簇簇的村落

這段文字描繪了一個藍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藍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築則是“藍色的盆景裏點綴着”的一簇簇村落。這個新鮮貼切的比喻,不僅緊扣了題目,描繪出威尼斯給人的整體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變得瑰麗美妙起來,使遊客產生了急於去觀賞個究竟的衝動。

2、118 個島嶼,177 條大小河道相互溝通,由 401 座各式各樣的橋樑串聯綴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顆顆珍珠連綴起來的瑰寶。入夜,燈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亞德里亞海濱像進入了水晶宮一般,真是人間奇景。

這裏運用了兩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前一個比喻寫水都白天之美,後一個比喻寫水都夜晚之美。這兩個比喻的共同特點世“閃閃發光”,給人以光彩奪目、如詩如畫的感覺。燈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寶……這是多麼絢麗燦爛的“人間奇景”呀!

3、深秋的威尼斯,絢麗多姿,遊客如雲,廣場上成千上百隻灰鴿爭相啄食,供人拍照、逗樂,穿梭來往的船艇,迎着飛翔的海鷗,構成了一幅美麗、和諧、幸福的畫卷。

這段文章是聖馬可廣場的秋景。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營造了一種和諧、幸福的氣氛,給人以陶醉的感覺。文中的三個比喻也恰如其分,尤其是“畫卷”,這一比喻帶有綜合美,富有詩情畫意。

再次品味了威尼斯的美麗,同學們肯定願意當一回小導遊,將今天學過的威尼斯的美麗的景點、人文風情等向沒有到過威尼斯的或者沒有學過本文的朋友講解。要求:講出特色、講究語言流暢,可以適當引用文中語句,注意講解時的語氣和語調,可以適當添加手勢等。用這種方法帶領學生又一次和文本對話,感受水都的美。

在以上過程的基礎上進入到質疑環節,讓他們講學習中有疑問的地方向同學或老師問一問。

最後在多媒體展示一組威尼斯景色的圖片中結束本課,教師佈置課外作業。

説課稿 篇3

活動目標:

1 、情感目標:欣賞散文詩,體驗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安全、甜蜜的感覺。

2 、能力目標:願意用簡單的語言介紹自己的爸爸。

3 、認知目標:理解爸爸的辛苦,樂意大膽表達對爸爸的愛。

活動準備: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遊戲的圖片、《好爸爸壞爸爸》 flash 、錄音機、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出散文詩。

1 、談話:剛剛我們已經認識了,我可都記住你們了,你們還記得我是誰嗎?(湯老師)以後我們就都是朋友了啦!今天這裏有很多客人,我們跟他們打個招呼吧!

2 、出示圖片,引出散文詩。

教師:我還有兩位朋友想介紹給你們認識,現在來把他們請出來吧!(出示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圖片)。

提問:

⑴你們認識他們嗎?

⑵你們知道他們是什麼關係嗎?

⑶你們猜他們是在幹什麼?(玩遊戲)

教師小結:你們一定也和爸爸玩過很多好玩的遊戲,那你們都玩過哪些遊戲呢?

(可用自己和爸爸玩的遊戲來引導,你們玩過這樣的遊戲嗎?你們還怎樣玩過?鼓勵幼兒大膽説)

總結過渡:我們都喜歡和爸爸玩遊戲,我們玩的遊戲各種各樣。今天,湯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散文詩《我爸爸》。散文詩裏説的是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在一起開心地玩各種有趣的遊戲,他們玩的是什麼遊戲呢?我們一起來聽聽。

二、幼兒完整欣賞散文詩《我的爸爸》。

1 、教師配樂朗誦散文詩《我爸爸》。

2 、教師提問並根據幼兒回答表演。

問題:

⑴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玩過的遊戲,你記住了那一個?

――爸爸舉起我,像什麼?

――坐在爸爸翹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麼?

――爬到爸爸的大腿上再滑到腳上,像玩什麼?

――我往爸爸背上爬,就像爬什麼?騎上爸爸的脖子,就像到了什麼地方?現在誰最高?

過渡:你們想玩這些遊戲嗎?那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吧,把散文詩裏的遊戲記住了,回家和爸爸一起玩。聽的時候可以和老師一起做遊戲的動作。

再次完整欣賞散文詩,可引導幼兒在欣賞的同時根據散文詩的內容做動作,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三、通過提問,激發幼兒愛爸爸的情感。

1 、 小頭爸爸能把小偷兒子舉的高高的,力氣真大,真了不起!你們的爸爸也都很了不起。現在,湯老師想請你們來説説自己的爸爸。告訴大家,你的爸爸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他都會做哪些事情?什麼事情做的最棒?爸爸為什麼要這麼做(辛苦)?你的爸爸這麼辛苦,你想你想為爸爸做些什麼事情讓他高興?想對他説什麼?

2 、教師説自己的爸爸,引起共鳴。

我的爸爸也是一位老師,我的爸爸每天晚上都看書、改作業,他的字寫的很漂亮。他喜歡釣魚,也會説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們經常一起打掃衞生。我喜歡我爸爸。

四、欣賞《好爸爸壞爸爸》,昇華愛爸爸的情感。

你們喜歡自己的爸爸嗎?看得出來你們都是懂事的乖孩子,老師很高興,送你們一首好聽的歌曲《好爸爸壞爸爸》,這到底是一個好爸爸還是壞爸爸呢?我們來聽聽!

欣賞歌曲第一段:你聽到這個爸爸做了哪些事情?他是個怎樣的爸爸?

教師小結:

爸爸有時候也會打我們,那是因為我們做了錯事,爸爸想幫我們改正過來,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棒!其實爸爸還是愛我們的。

欣賞歌曲第二段:現在我們接着往下聽,也可以學學爸爸在做事情的樣子。

教師小結:

爸爸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是一直愛着我們的,你們一定也都愛自己的爸爸,把你們今天説的想為爸爸做的事情,回家真的為爸爸做一做,想對爸爸説的話也對爸爸説一説,爸爸一定會非常高興。回家別忘了和爸爸一起玩玩我們今天玩的遊戲哦!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喂——出來》是一篇科幻小説,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五篇課文。本單元以人與自然環境為主題,所選的五篇課文都是科學文藝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特點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日本科幻小説作家星新一的《喂——出來》作為其名作之一,一改現代科幻小説多以感官刺激為目的之惡疾,寄寓了作者真正的人文關懷,且不是以其刻板地講述道理著稱,而代之以出人意料的情節和流暢生動的語言來引人深思,樸素中透着深層的人類反思。小説通過這個“漏洞”,讓我們得以“洞”窺世人、“洞”窺社會,也“洞”窺了我們自己,以此表達了他對我們現代社會的隱憂和反思。 二、教法與學法

這是一篇構思奇特、想象豐富,生動有趣的科幻小説,情節全然出於幻想,理念卻發人深省。教學時,引導學生把握情節,讓學生尋找關鍵詞,以畫“情節鏈”的形式走進文本,在此基礎上覆述課文,感悟文章的主旨。閲讀這篇小説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不顧環境污染,漠視環境污染,苟且偷安,終究要自食其果。破壞大自然,必將會遭到報復。另外,深入品味文本想象豐富的特點,並學以致用,通過續寫課文,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熱愛科學的情趣。

結合這一理念,以期達到如下目標:

1、品讀分析小説關鍵字句,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現和社會的荒誕行為。

2、注重學生自讀、自悟。本篇課文比較適合學生自主閲讀,教師只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感悟更加深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管是學生自主蒐集概括文本信息還是師生共同探究,都強調學生的真實體驗和主動參與。

3、能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適時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發現並挖掘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諧因素,激發學生靈感,引起共鳴。

4、在小説的特定語境下,創作性地續寫結尾,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並與小説原結尾的對比、碰撞中進一步深入文本,發出學生自己的聲音。 三、教學過程: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注重“參與式”學習,強調個性培養。在繼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幻小説的特點,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文章中心。 2、瞭解科幻小説,訓練想象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把握情節,感悟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科學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精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瞭解科幻小説及作者生平貢獻

1、科幻小説: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

2、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説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特》。

3、科幻小説之父是法國作家凡爾納,代表作品《海底兩萬裏》。

4、中國著名科幻小説家高士其。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讀一讀,寫一寫 2、掌握詞語

3、根據情節鏈複述課文內容

四、對比-研討-探究

1、課文中深深的無底洞有什麼用場?

2、現實生活中人們是怎樣處理城市中的垃圾的?

3、小説中深不可測的洞最初給社會環境帶來些什麼?(用原文中的話來説明) 4、“喂——出來”這個叫聲,工人覺得奇怪,你覺得奇怪嗎?這預示着什麼? 5、結尾那位工人聽到的聲音,是從哪裏來的?

6、“啊,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美好啦!”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7、結尾的“小石頭”的出現意味着什麼? 為什麼説“小石頭”是“微不足道”的?

五、揣摩理解

1、文章中哪些人去探洞了?他們各有怎樣的行為表現? 2、關於主題,有以下幾種説法,你同意哪種?説説理由。

六、思考交流

1、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環境? 2、這篇小説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七、拓展延伸

為更好地保護環境,建立美好家園,你認為我們應該怎麼做?試提出一些主張和建議。

八、佈置作業

《喂——出來》續篇

面對着這麼一個深不可測的洞,人們有着各種各樣的表現,而小説的結尾更是奇特,天上掉下那塊石頭後,又會發生什麼呢?讓我們跟隨着作者的想象,大膽地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吧。寫200字左右的續篇,要有承前性,合乎小説情節的發展。 四、教後反思

小説語言比較淺顯,情節也耐人尋味,學生對此比較感興趣,從課堂效果看,應該説比較成功。學生的參與面比較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是時間比較緊張。同時也覺得課堂教學的創設往往只是一種預設,就象此設計,上述的一些問題就是教師所預設的。而真正在課堂上,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教師備課時意想不到的情況或情景,需要教師作出敏鋭反應與判斷的。學生自主地發展已經成為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如何把這一理念落實到閲讀教學中,應該是我往後教學所應特別關注的問題。

就我這堂課的教學預設而言,教學設計的新穎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揮。也許是一個典型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不默契表現,兩者沒有自然融合造成了課堂的僵硬。這是我今後最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本次失敗最沉重的收穫。我想,首要原因是課堂組織的稚嫩和教學經驗的匱乏,所以出現問題後就不免緊張,而課堂組織者和引導者的這種緊張狀態不僅影響到了課堂的從容和節奏,也影響到了學生的情緒和發揮。這急需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關注自己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間的融合,更關注自己的課堂組織能力的培養,更關注自己對課堂“火花”的抓取和課堂機智的訓練,以求課堂組織的成熟和圓潤。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歌曲《銀盃》是一首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調民歌。歌曲為C大調,四四拍。曲調婉轉、流暢、動聽有濃郁的蒙古族民歌優美的旋律、獨特的韻味等特點。歌中滲透了蒙古族的樸實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開闊的胸襟。每當節日聚會、招待賓客的時候,主人便會在飲宴的過程中載歌載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對賓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詞多為珍重、尊老愛幼、提倡團結的格言警句。

教材編排的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的多民族音樂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樂於主動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把握,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立為:

1、知識技能目標:通過學唱《銀盃》這首歌,讓學生感受蒙古人民對美麗草原的熱愛和熱情好客的嚎爽之情。

2、音樂素養目標:引導學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樂特點,學會聽辨樂段,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鑑賞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學習蒙古民歌及瞭解相關文化,使學生喜愛蒙古民歌,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點:感受、欣賞歌曲《銀盃》理解歌曲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蒙古民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風格及特點,聽辨樂段。

二、説學法

根據音樂新課標,我認為: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得過程,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在學法的指導時,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堅持以學生自悟探究、自主練習、自信表演等學習方法,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注重發展學生的能力它所藴涵的內容本身很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音樂藝術想象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我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始終。把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在教學中我打破傳統、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把音樂和多媒體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所提供的形象、生動的畫面,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聆聽音樂、理解音樂,為音樂所表達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萌發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從而激發學生去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三、説教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説:“老師在教學中只是協助學習活動的助手,讓學生在創作的活動中學習。”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教學中力求將學生對歌曲的感受和參與音樂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學生在多聽、多唱、多想、多做、多動的環境中學習這首歌曲。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以激趣誘導、體驗學習、情境練習等方法,讓學生在“參觀那達慕盛會——遊玩草原——篝火晚會”等一系列圖片展示中,體驗蒙古的民族音樂、舞蹈及有關風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學習和繼承蒙古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藝術,拓寬學習的視野。並能進行一些創新,培養學生即興創造的能力。養成共同參與羣體意識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四、説教學過程

(一)興趣導入

讓學生感受“美”,上課一開始,我會跳一段蒙古族舞蹈,然後提出問題,讓學生猜一猜這個是哪個民族的舞蹈。再引入蒙古族的音樂與舞蹈相結合,讓學生領略蒙古族文化的美。一堂好課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導入作為前奏,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一些蒙古族風土人情的圖片,介紹馬頭琴的相關知識以及聲音片段,讓學生在觀看中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與本課學習有關的文化,同時也建立起學生與我的人際交往關係,為課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漫談蒙古族,然後播放多媒體,是學生進一步瞭解這個民族,拓展學生的知識。

(二)逐層聆聽

新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學會聽。引導學生養成聆聽的習慣,逐步擁有音樂的耳朵,是我們音樂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為學習歌曲設計了聆聽歌曲、體驗感受的環節,分為:

1、初聽全曲,整體感知。使學生從歌詞和音調兩方面來感受歌曲的特點。

2、再次聆聽,聽辨樂段。引導學生從速度、音區、力度、節奏上聽辨並感受歌曲兩個部分的內涵及情緒。

3、深入聆聽,體會情感。通過介紹蒙古人民與草原的密切關係,深入聆聽,啟發學生體會情感在歌曲中的表現。

4、感受風格,作曲練習。感受風格,學習致用,完成課本上的練習。

(三)學唱歌曲

節奏練習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演唱歌曲,我拿出歌曲中出現的較難的節奏讓學生進行練習

試唱歌譜隨教師伴奏或多媒體課件以視唱為主,難點樂句可用跟唱法

完整的演唱歌譜自由的朗讀歌詞把歌詞帶入歌譜中試着演唱

模唱歌曲當學生初步感知歌曲後,引導學生輕聲跟唱歌曲,使學生再次獲得審美體驗,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薰陶。

老師給與糾錯和指導

完整的演唱

(四)豐富體驗

學習蒙古族問候語

創設情境,隨着音樂進行與蒙古族有關的情景,讓學生充分體會氣氛。分成小組,請學生模擬並展開想象。模擬在蒙古包中宴請親朋好友,按照蒙古人民的風俗和禮節,相互問候並演唱酒歌——《銀盃》一起跳起蒙古舞蹈。營造全員參與的氣氛,注重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表現熱情,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體驗蒙古族音樂舞蹈所表現的奔放情緒。喚起學生心底的遐想,激發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的興趣和喜愛。

最後完整的演唱歌曲《銀盃》

五、説板書設計

銀盃

一、説教材

二、説學法

三、説教法

四、説教學過程

蒙古族的問候語

節奏練習

五、課堂小結

六、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教師總結的説: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蒙古族歌曲《銀盃》大家都唱得特別好,我們也一起了解了一些蒙古族風情的特點,一起唱起他們的酒歌,跳起好看的蒙古舞,同學們的表現真棒!我們生活在一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裏,悠久的民族文化使我們每個民族都擁有獨特的一面,比如説每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服飾,比如説我們的牛皮大鼓,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才構成了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老師想在座的同學們也一定有少數民族吧!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去發現就一定能看到他們的美。下課以後同學們一定要去了解一下自己民族的特色特長,然後很好的傳承下去。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是一家人所以我們每個民族都一定要團結在一起,共同進步,一起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同學們要認真的學習好文化知識,鑽研科學技術,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心聲》。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説説我對本課教學的設想。

一、教材分析:

《心聲》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這個單元選編的主要是寫少年生活的小説,要求學生能結合自身生活理解主題,分析人物,品味語言,並能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和藝術的享受。《心聲》通過刻畫感人肺腑的學生李京京形象,表達了眾多受教育者的心聲——呼喚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呼喚珍視學生的美好情感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達對美好生活執着的追求。揭示了社會生活和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明確指出: “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要讓學生“在聽説讀寫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依據以上理念,我把本文的學習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

把握小説情節,理清敍事思路。學習運用心理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和評價小説人物形象,理解“心聲”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本文主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創新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學習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執着追求,促進健康的師生關係。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按照小説教學的規律來引導學生學習。本課雖語言通俗流暢,脈絡清晰但情節卻富有波折,在教學中如果學生體會到了主人公心聲的內涵,並由此生髮開,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但是,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過主人公一樣的經歷,還有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對於“心聲”內涵的理解、作品主題的挖掘以及本文對人生的啟示也便成了一大難點。依據以上實際,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立為:

教學重點:理清故事情節。瞭解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揣摩“心聲”的深刻含義。聯繫生活實際,探討小説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方法:

教法選擇:

在教學中,為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結合學科特點和教材特點,我將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激趣、啟思、點撥式教學。運用多種閲讀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涵,並品析課文語言,培養語感。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見解,在誦讀中進入作品情境,體驗人物內心,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題。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是一羣剛脱去稚氣、臨近成熟的個體,對人生、社會僅有一點懵懂的認識。由於各種原因,知識層次參差不齊,在成長的路上,他們渴望得到知識,極需正確的引導、親切的關愛。本文通俗易懂,脈絡清晰,情節感人。文章無論從主題的表達、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內容的現實性都極容易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學法指導:

因此我遵循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法指導上我主要採用的是讀、品、議、入。

讀:嘗試多種閲讀形式:速度課文整體感知,選讀瀏覽把握要點,示範朗讀和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內心。

品: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揣摩人物內心世界。

議:討論課文主題思想,交流心聲。

入: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人物內心世界。

四、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學生預習課文,解決字詞疑難,並給段落標上序號。

五、教學過程

根據上述的理念和方法,我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上以“感悟心聲”為切入點,力求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這節課教學思路擬訂為“情景導入抒心聲——整體感知聽心聲——讀思結合悟心聲——真情表白訴心聲——拓展延伸寫心聲”。

(一)、情景導入抒心聲。

本課開始我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由一組圖畫導入:從這組圖畫裏你看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拉近師生距離,為活躍課堂氣氛張本。(二)、整體感知聽心聲

1、檢查預習,鞏固基礎

(1)、簡介作者(2)、檢查字詞(3)明確文章的體裁——小説。(三要素)

【設計意圖】:此環節目的是檢查課前準備情況,讓學生積累字詞,鞏固基礎。併為下面感知課文打下基礎。

2、速讀課文,梳理情節。

引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按照時間順序,事情的發展,地點的轉換,給文章劃分層次,梳理故事情節。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置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準確把握故事情節;訓練概括能力。並進一步激活課堂,提高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

(三)、讀思結合悟心聲

1、學習故事開端

(1)、老師選讀1——10段中有關伏筆的語句,讓學生體會他們在文中的作用。

(2)、分角色朗讀11——16段,教師指導評價。

(3)、齊讀17段,激發情感,探究“心聲”之一:渴望平等相待。

2、學習故事的初步發展

引導學生速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文章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麼描寫?抒發了人物的什麼心聲?教師可以範讀片斷(21、23),激發學生情感,體驗人物心聲之:渴望温暖親情,渴望純真友情。

3、學習故事進一步的發展

分角色讀33——41段。齊讀42段。體驗人物心聲之四:渴望理解尊重。

4、學習高潮結局部分

京京的心願最終實現了嗎?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實現的?他讀得怎樣?

【設計意圖】在以上的環節中,我按照小説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梳理情節,並採用懸念設置、讀思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故事,不僅培養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突出了教學重點。課文篇幅較長,因此選讀有代表性的語言揭示情節梗概。分角色朗讀和齊讀既體現個性特點,訓練朗讀能力,又能激發學生情感,體會人物內心世界,感悟“心聲”內涵突破了難點,也品味了文中深情精當的描寫語言。

5、交流探究話主題

出示這樣的幾個思考題,引導學生探究交流。

(1)、課文對京京的刻畫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主要是什麼描寫?從中可以看出京京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請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2)、文中對程老師的着墨並不多,但性格鮮明,請你談談對程老師的看法。 課文通過程老師這個形象想説明什麼?

(3)、李京京,一個在老師的眼中不聽話的孩子,卻憑着自己的執着、勇敢,最終實現了自己心願。這個小小的故事到底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學生與老師面對面交流,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題,明確心聲的含義,探討教育問題,引導學生從中獲得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健康的師生關係的形成。答案可多元化,鼓勵個性化體驗。從而突出教學難點。

(四)、真情表白訴“心聲”

同學們,在成長的歷程中你有過和李京京相似的經歷嗎?在與父母、老師、朋友的相處中,你一定有許多心裏話想説吧。請同學們敞開心扉,勇敢地説出自己的心裏話好嗎?(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

【設計意圖】在內容與情感的雙重延伸中,走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情感,與上一環節一起突破教學難點。

(五)、拓展延伸寫心聲。

“放學後,李京京又來到小樹林子裏......”李京京會有怎樣的心理和行為呢?

結合小説內容,模仿本文描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續寫一個場面。(300字左右)

【設計意圖】:此作業是在學生理解主題的基礎上,表達內心真實情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以此指導生活,實現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也鍛鍊了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在《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氛圍裏結束這堂課。讓學生感情得到昇華。)

六、板書設計 :

在一堂課中,板書有着畫龍點睛的作用,它能幫助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行整體把握,也是自己教學思路的一個整體體現,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要求朗讀

練讀課文

指出錯誤

勇敢救場 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遭拒絕 憶往事 受嘲笑 抒真情

綜述:

本節課的設計我力求以課堂改革的精神為指導,以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為依據,以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為基點,意在以學法為重心,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達到心聲的共鳴。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私塾先生”》,下面我將從教材理解、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意圖這三個板塊一一陳述。

第一個板塊我先講講對教材的理解。

《“私塾先生”》是浙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第8課,是本冊第3單元的第2課,重點鞏固練習注意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的特點。前一篇課文是《憶鐵人》,後一篇是《“我是您的兒子”》。這是一篇寫人為主的記敍文,記敍了抗日戰爭時期,擔任新四軍軍長的陳毅同志到張八嶺工作時發生的事。生動地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本陳毅同志大智大勇、臨危不懼的革命大無畏精神。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四段。

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

2、理解詞語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特別是讀好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能詳細地複述課文。

3、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臨危不懼、大智大勇的革命大無畏精神。

4、初步學會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閲讀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詞語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臨危不懼、大智大勇的革命大無畏精神。

教學難點:初步學會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閲讀方法。能詳細地複述課文。

第二個板塊我來説説教法和學法。

 我先説教法:

1、朗讀感悟法。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綱》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課堂上,我將讓學生自由讀、合作讀、默讀、齊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2、情境感悟法:鬆軟適度的土壤有利於種子的萌發,寬鬆的環境有利於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教學中我將設計多種學習的形式,創設多種感悟的情境,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愉快學習。這也是新課標的一個理念。

我再來説説學法:

“強而勿抑,開而勿達,異而勿牽。”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教師,更屬於學生。在教學中我將讓學生通過自學感悟、討論交流、集體評議、師生共同探討等,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

第三個板塊我來重點説説教學過程的設計及意圖。

我分四個環節來安排我的教學:

第一個環節:談話揭題,導入新課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三個環節:研讀課文,感悟中心

第四個環節: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接下來我分步來敍述:

第一個環節:談話揭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並朗讀,理解“私塾”和“私塾先生”的意思,並讓學生質疑,隨機板書有價值的問題:私塾先生是誰;為什麼要用上引號;課文寫了“私塾先生”什麼事。

這樣簡潔的導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要求:

①認讀生字詞,讀通課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多讀幾遍

②課文着重寫了一件什麼事?接着檢查交流,先讓學生認讀詞語。再説主要事件。最後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給課文分段,可分四段。

這一環節設計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理清了課文的脈絡,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達成教學目標1。

第三個環節:研讀課文,感悟中心

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打算採取“先開頭結尾,再中間突破”的閲讀順序。

因此,我分三個步驟來實施這個環節。

第一步:虎口脱險

第二步:剖析脱險的原因

第三步:激發情感

在這幾個步驟的實施中,我將突出一個研究的主題,立足一個語言訓練的根本,展示一種讀書的過程,創設一種對話的情境,運用一種大語文的思想。接下來我分步來敍述一下。

第一步:虎口脱險

1、我打算抓重點詞語來學習第一段。首先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一段,説説從中瞭解了什麼?學生朗讀交流,從中知道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在這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潛入”、“包圍”兩個詞語,先理解詞語的意思,然後在這基礎上來體會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學生肯定能感受到那種緊張、危急的氣氛。隨即進行朗讀指導,把那種緊張、危急的氣氛通過朗讀體現出來,自由讀,個別讀。個性化的理解,個性化的朗讀,體現“以讀為本,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2、用“知道了事情的起因,那結果是如何的呢?”過渡,引出文章的結尾部分,讓學生自由讀,説説明白了什麼?學生交流,知道了事情的結果:仲先生原來是陳毅同志,他安然脱險了。

3、引導學生首尾對照,提出疑問:在鬼子重重包圍之下,陳毅同志為什麼能安然脱險呢?

這一步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了整件事情的起因、結果,並留下懸念:陳毅究竟是怎麼脱險的?為重點段落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步:剖析脱險的原因

我打算讓學生圍繞上面問題讀議第二、三段的內容,讓他們緊緊扣住“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點”進行。

首先複習單元提示,再次明確學習的方法。

接着用“在鬼子重重包圍之下,陳毅同志為什麼能安然脱險呢?”過渡把學生引向第二、三段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細讀三句“私塾先生”的話。

A、“寫字心要靜,不管有什麼情況都不要緊張,不然是寫不出好字來的。”

1、引導學生自由朗讀這句話,然後説説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寫字的時候,一定要靜心,不能受外界干擾,不能緊張,否則的話是寫不出好字來的。隨即進行朗讀。

2、然後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想想先生是在什麼情況下説的,讓學生明白是在鬼子來搜查前為了穩定學生的情緒而説的,最後再來理解這句話含着的意思。剛才通過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理解所處的環境,通過逐步引導,學生肯定能理解含着的意思:鬼子來搜查時,千萬別害怕,也別亂説亂動,只管一心一意寫字就是了。從而體會到“私塾先生”臨危不懼、沉着冷靜的品質。

3、就請學生來噹噹“私塾先生”,冷靜地來説説這句話,先自由朗讀,然後表演朗讀。

4、最後對這句話進行學法小結:讀—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含着的意思—體會人物的特點—感情朗讀。

B、“共產黨的沒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

對於這句話的教學,我打算讓學生運用剛才的學法進行理解。

1、首先抓住“泰然”來體會,理解泰然的意思:形容心情安定。

2、然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句子,先生在什麼情況下泰然地回答。出示句子:隨着一陣腳步聲,一小隊日本鬼子殺氣騰騰地闖進學堂。一個小頭目怪聲怪氣地問道:“共產黨的有?”讓學生自由讀句子,説説讀後的感受是什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會從“殺氣騰騰”、“闖進”等詞感受到鬼子的兇殘,氣氛的緊張,充滿火藥味。於是馬上引導學生把兩者進行對比,面對如此緊張危險的場面,先生卻是泰然地回答,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仲先生那種臨危不懼、英勇無畏的品質。

3、最後進行感情朗讀,先自由讀,然後分角色朗讀。

C、仲先生説到這兒,哈哈地笑了。

1、引導學生聯繫上文質疑:仲先生為什麼這時候要講書法家的故事?讓學生先在文中找句子:“日本鬼子既不走也不查問,只是一邊聽,一邊察看。”然後説自己的理解,可能學生此時説不出,教師馬上引導,看看日本鬼子搜查方式有什麼不同,學生會發現:從“問”到“察看”再到“一邊聽一邊察看”,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敵人搜查是越來越嚴密了。……………………

從中體會到仲先生機智勇敢、膽識過人的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這個自然段。

最後再次小結學法,使能力目標得以落實。

這一步驟的教學,通過抓住陳毅的言行來體會他的品質,以及用鬼子的嚴密搜查來襯托,使他的形象更深刻更飽滿。又是教法學法的體現。

 第三步:激發情感

在敵人重重包圍的情況下,陳毅同志憑藉自己過人的膽識,臨危不懼的品質最終安然脱險了。此時此刻,學生的心中肯定有很多話想説,就讓學生拿起筆寫寫心中的感想,可以是對陳毅同志説的,也可以是對自己説的。

在這裏安排讓學生寫一寫,既有利於學生對人物的深入理解,又進行了很好的思想教育。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一環節的安排環環緊扣,通過“先開頭結尾,再中間突破”的教學順序,使學生一直保持一種高漲的學習勁頭,從而更好的感受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臨危不懼、大智大勇的革命大無畏精神。教學重點得以實現。

 第四個環節: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一堂語文課需要一定廣度,但更需要一定的深度,而拓展廣度的目的是為加深對文本的感悟服務的。因此我選擇補充有關陳毅元帥的故事,激發學生對他的敬佩之情。

圓形教學告訴我們要從起點回到起點,這樣符合“整體—部分—整體”的認知規律,因此在教學快結束時我讓學生再次回到課題,來理解課題為什麼要加引號,根據剛才對文本的理解,學生肯定已經掌握,因為那不是真正的私塾先生,而是陳毅同志。最後根據板書複述課文,既鞏固第九冊複述課文的能力,又落實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難點得以突破。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動能與勢能”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六節“合理利用機械能”中的一部分內容,主要是介紹能量、動能和勢能以及機械能的初步概念,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功”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今後學習各種形式的能的起點,因此,引導組織學生學好,能為後續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動能、勢能、機械能的概念;

(2)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相關因素。

2、能力目標:

(1)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對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分析與歸納概括物理規律的能力;

(2)進一步瞭解利用“控制變量”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現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重視實踐,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心理品質;

(3)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學難點: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二、説教法:

1、實例講授法

能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於它比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時,運用舉例法進行教學,並結合實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推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2、實驗探究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規律、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對於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學則採用實驗探究法進行,以實驗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

3、交流討論法

對於實驗結論的正確與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學性,則採用交流討論法,讓學生相互交流實驗情況形成共識,得出可靠的正確的實驗結論,從中也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

此外還採用講練結合的方法鞏固本節的知識,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説學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怎樣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和總結出物理規律,這就要指導學生主動的根據實驗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考察,綜合分析,達到從實踐到認識上的飛躍。另外要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幫助理解,拓寬知識。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複習提問:

1、物理學上所説的功指的是什麼?它包括哪兩個必要因素?

2、功的單位是什麼?

(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單位的講授做準備)

(二)舉例引題,建立能量、動能、勢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關於“能”方面的俗語,如風能、水能、電能、太陽能、能源等,引入“能”這個概念。

2、從實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義。如流動的水、風、張開的弓、壓縮的彈簧、舉高的鐵錘等都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並能夠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即都能對其他物體做功,從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就説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強調做功的過程就是能的轉化過程,從而指出能的單位與功的單位一致也是焦(J)。

3、針對實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這一因素,並結合實例中的物體是由於運動還是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等而能夠做功,得出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

在講完概念後再舉一此實例讓學生分析,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例題:公路上奔馳的汽車具有_______能;空中飛行的飛機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壓彎了的撐杆具有_________能。(三)進行實驗探究發現物理規律

實驗探究1: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探索課本圖8-35和8-36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探索出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和規律。

實驗1:利用同一個鋼球來控制質量相同時,從不同的高度滾下(速度不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鋼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運動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實驗2:利用木球和鋼球(質量不同)從同一高度滾下(控制速度相同),觀察被撞擊的木塊在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木球和鋼球做功的多少,從而判斷出動能的大小,得出動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以上兩次實驗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兩點結論的基礎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導學生閲讀“加油站”中的信息。

實驗探究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探索課本中圖8-37和圖8-38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研究、探索出決定勢能大小的因素和規律。

實驗1:同一重物從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特製的小方桌上,觀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進而推斷出重物的勢能與重物所處的高度有關——高度越高,勢能越大;

實驗2:讓兩個質量不同的木塊和鐵塊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觀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進而推斷出重物的勢能與重物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勢能越大。

實驗探究3:彈性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將一隻彈簧橫放在一個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將一小鋼球向固定端壓縮彈簧,叫學生認真觀察放手後能將小鋼球推出多遠。用大小不同的力壓縮彈簧做兩次,再引導學生探究,最後得出決定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結、鞏固練習

1、讓學生對本課中的知識要點進行小結,訓練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

2、鞏固練習:

例1:跳傘運動員勻速下落時,動能、勢能、機械能怎樣變化?

例2:一物體機械能為35J,勢能為27J,則它的動能是多少?

例3:灑水車沿街道勻速行駛,將水灑向路面。在此過程中,它的動能將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佈置作業:課後作業第1題;《學生用書》P116補充習題中的(1)和(2)

五、板書設計:

第六節:動能與勢能

1、能量的定義:物體能夠對別的物體做功,就説物體具有能量。

動能:物體由於運動具有的能

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或發生彈性形變具有的能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

2、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

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具有的動有就越大。

3、決定勢能大小的因素:

物體的的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物體的彈性勢能與物體的彈性形變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具有的彈性勢能也越大。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棗兒》是一個話劇小品,它是新時期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盛開的小花。全劇運用象徵手法,圍繞“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全劇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它的象徵性。因此,教讀這個話劇小品,重在領悟其中藴含的象徵意義,體會作品的象徵手法,理解作品的 主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劇情,瞭解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瞭解現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徵手法。

過程與方法:

1,熟悉劇情,領悟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節、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徵意義,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狀況,正確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封閉,走出傳統,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徵手法。

教學難點

領悟劇本所藴含的象徵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二、説教學方法

1.演讀法

2.討論法

3,延伸拓展法

三、説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自行製作的動漫flash,一顆棗,兩顆棗,一筐棗,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狀,一個小男孩雙手作喇叭狀呼喊……

教師畫外音:數不清的棗兒,爹喊自己的娃來吃,別人的娃卻來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邊卻只是別人的爹。他們使勁喊,娃不應,爹也不應。漫山遍野無人應。田野裏只回蕩着祖孫二人無比熱烈卻又近乎無望的呼喊。為什麼這飽含着爹孃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喚不回從小也是由它奶大養大的兒孫?這棗兒啊。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

1.學生自薦朗讀課文,一人讀老人,一人讀男孩。其餘同學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範,讀出較強的人生滄桑感和濃濃的鄉土氣息。

2.選一位同學概括劇情。

(三)、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揣摩劇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體顯示:

關於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認識老人的心態?

2.老人對男孩的態度如何?

3.如何評價老人這個形象?

關於男孩

4.請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關於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你對劇中未出場的這兩個人物怎麼看?

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關於棗兒

6.棗兒在劇中起什麼作用?

7.關於棗兒的童謠在劇本首尾出現兩次,這樣寫,有什麼特殊的表達效果?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長記錄發言要點,並代表小組全班交流,其餘小組成員可補充,也可點評。

(四)、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台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徵意味。

多媒體顯示: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 嘻,爺爺,我説棗兒個兒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裏挑了顆熟透曬乾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 (拿起熟棗兒放進嘴裏)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 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 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麼了?

(5)男孩 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 來呢,你的棗兒甜!

(6)男孩 我娘説,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裏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2.探究棗兒的象徵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採用了象徵手法,“棗兒”象徵着什麼?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優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延伸拓展,深化認識

提示:聯繫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瞭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為他們做點什麼?

學生暢談見聞、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兒童。

(六)、課堂小結

《棗兒》是香甜的棗兒,也是苦澀的棗兒。那一聲聲蒼涼的、稚嫩的呼喊.發自內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噴湧。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孃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繫和生命依託,正是這呼喊健全着他們神經。仁滿着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我們相信,爹孃享用那移栽他鄉的奇異的甜果果時,會品出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孫回鄉品嚐爹孃留給自己的棗兒時,仍會由衷地讚歎“還是家鄉的棗兒好吃”。

(七)、佈置作業

1.劇中,爺爺要求男孩“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來”;後來爺爺見男孩不高興了,又説“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

2.自選角度,針對《棗兒》寫一篇戲劇短評。

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中《找最大公因數》 。教材中直接呈現了找公因數的一般方法:先分別找 12 和 18 的因數,再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現探索的過程。本節課,為學習約分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 、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2 、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

大公因數。

三、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和交流,經歷探索的過程,因此,確定教學重、難點為“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四、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探究發現法、討論歸納法,調動了學生高漲的學習情趣,從中發現、提出並解決問題,互相合作、歸納總結了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五、教學理念及教學手段

本學段的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相對第一學段而言更為豐富,解決問題的慾望更為強烈。因此我在教學中激活了學生先前的經驗,創設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中去歸納、總結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六、評價方式

在本節課中我主要運用了激勵性語言“你真了不起,你太厲害了,及你來當老師等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它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加強學習的自信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七、教學流程設計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根據這一認識,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一)、複習導入、學習新知

因為學生已經能很熟練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導入學習新知。

(二)、嘗試練習,合作探究、總結方法

先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通過比比誰最棒,先自己找出12和18的因數,他們的公因數是哪幾個公因數中最大的一個是多少。然後出示集合圖,讓學生明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讓學生總結出用列舉法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接着通過填一填讓學生自主探索總結出兩個數是倍數關係時,較小的數是它們的最大公因數。通過快速反應讓學生找出互質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1,並讓學生小組探究什麼樣的兩個數為互質數。

(三)、鞏固練習、體驗成功

讓學生積極彙報自己掌握的方法很快求出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並能把它們分類。鞏固所學知識。

在教學中能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學生們在這樣的氛圍中積極的參與數學活動,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和喜悦,提高了自已的判斷能力。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本節課的收穫,學生們有的説學會了怎樣找最大公因數,有的説我總結出了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學生們能用自已的語言非常清晰的總結出自已的收穫,提高了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能力提高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瞭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標籤: 説課稿 彙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x3pdz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