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5以內數的減法》説課稿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5以內數的減法》説課稿

一、立足文本説教材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5以內數的減法》説課稿

5以內的減法”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教材將減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減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從一個數裏“去掉”一些用減法計算,並計算出結果。例題和“做一做”是與加法相對應的減法計算,“想想做做”讓學生説一説,再計算。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自己的想法,體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過程,真正體會減法算式的含義,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二、立足學情説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剛步入簡單的學習階段,雖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減法,但是比較簡單,所以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説並不是很難。本班學生在入學前大多數都接受過學前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在加上之前所學習的分與合的內容,對5以內的減法已能脱離手的幫助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是太難,我特別注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對教材有了充分的認識並翻閲了與本知識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徵,最後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幾點作為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減法並理解減法的含義。

2、通過觀察操作實踐活動,掌握5以內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理解減法的含義,理解和學會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在觀察、操作實踐活動中,體驗問題情境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掌握5以內減法的計算。

三、立足學生説方法

教法:情境式 啟發式 情感式 活動式

學法:動手操作 合作探究

四、立足目標説流程

教材上的主題圖是一個小丑娃娃手裏原來有4只氣球,飛走了一個,還剩幾個?學生根據圖所表示的含義列出算式。以前學生在練習中不知道是從哪裏去掉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瞭解減法的含義,上課前我到小賣部買了4包零食,學生看見我拿着零食都歡呼起來,有的已垂涎三尺了,看見同學們的激情那麼高,我順勢説道:“這節課誰表現的好,老師就把零食獎給誰?”一下子鴉雀無聲了。

我左手拿一袋,右手拿一袋,怎麼列示?生:1+1=2.理由:就是把1袋和1袋合起來。我左手拿1袋右手2袋怎麼列示?生:1+2=3學生紛紛説明理由,這對我們前面學的加法意義進行了整理和複習。接着我説:“下面看誰的眼睛是火眼金睛?”我一隻手拿4袋,停留了片刻,把兩袋放在了郭佐羅的桌子上,看見老師這幅圖怎麼列示?王錦文同學迅速舉起小手,只見他脱口而出:2-2=2(這是我要的回答,也是以前學生最容易犯得錯誤)我沒有及時的給出判斷,而是把這個算式寫在了黑板上,我回頭看時已有好多隻小手舉起,讓我驚奇的是王錦文也舉起了小手,於是我還是把機會給他,他答到:2-2=2這個算式是不可能的,我順勢問道:孩子們這個算式可能嗎?為什麼?學生説應該等於0.(我欣喜,説的多好,可能性居然在這一節課體現了出來,十年的教學都沒有發現,看來課堂中多給學生空間,其實是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那到底應怎樣列示?生1:2-2=0.生2:4-2=2,出現了兩種情況,到底哪種是對的?學生進行了爭論,爭論過後我還是沒有給出評論,於是我又把剛才的情境重複了一遍,並讓學生跟着老師的動作敍述,老師手裏拿了4袋,放在了桌子上2袋(在這裏有個小插曲可好笑了:有的説放在了、丟了、送走了、飛跑了、吃了、扔了、丟垃圾桶了)老師的一個小動作居然跑出這麼多的詞。最後老師手裏還剩下2袋。我反覆的重複我的動作,孩子們反覆的説,然後我問:怎樣列示?生異口同聲地答道:4-2=2,為什麼?生:因為有4袋,去掉了2袋,還剩下2袋。你們同意嗎?那這裏的4指的是什麼?2指的是什麼?等號後面的2指的是什麼?這兩個2相同嗎?孩子們對答如流。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我都不知獎勵誰呢?

有時把孩子們無心回答一笑了之了,可今天猛然覺得他們的每句話都是有價值的。我説到:剛才同學們説拿走了、飛跑了、去掉了、丟了、等等,像這樣的情況我們用什麼方法做?生:減法。揭示課題。教師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從一個數中去掉一部分,求還剩多少時,我們就用減法計算。通過總結讓學生知道減法的意義,知道什麼情況下用加法,什麼情況下用減法計算。接着讓同學們在桌子上擺出5朵花,接着拿走2朵,學生邊操作邊説算式,體會2朵是從幾朵裏面拿走的。結束本節課後,我點了4個學生代表板演,效果很好。

五、立足課堂説板書

板書作為課堂教學語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應具有啟發性、指導性、應用性。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不僅粘貼學生所提問題,這樣安排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六、立足效果説反思

我們的數學課堂應來源於生活,農村學校沒有電腦,沒有精美的課件,有的是黑板+粉筆和書本,如何在課堂中讓學生表現出主動、投入、自然和和諧應該來源於貼近孩子生活化的情境和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應該是生生、師生之間思維火花的碰撞。

讓學生經歷數學文化的創造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不能是一味的聽講、模仿和練習,更重要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師生、生生間的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應該是學生自己體驗、探索、實踐的過程,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做”數學,“想”數學,儘量減少直接“灌輸”,這正是我們常説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本節課由於時間的關係,沒能讓大部分學生去盡情地説,設計地遊戲也沒法完成,如何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有效的完成預設的目標這正是我所追求的高效課堂吧,我會向着這個目標去完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kmv9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