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伊索寓言》説課稿

《伊索寓言》説課稿

篇一:伊索寓言説課稿

《伊索寓言》説課稿

教學內容分析:

《伊索寓言》屬於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本單元屬於故事集錦,由成語故事、文學故事、民間故事和寓言故事組成,其中成語故事中的兩篇故事都是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來自寓言的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辭方式等,來講明某個原理或者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嘲諷和勸誡的性質。

《伊索寓言》產生於希臘的古典時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結構短小精悍,內容博大豐滿,既有深刻豐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動的藝術性,適宜任何年齡的人閲讀本文講述了三則寓言,緊湊密切,意藴豐厚,以淺近的語言把角色描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使人讀後興致盎然,從其中獲得深刻的啟迪和教益。《狐狸和烏鴉》講狐狸吃不到蒲萄發語辭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棍騙鄉村居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有去幫忙他;《蟬和狐狸》講狐狸想吃蟬,便假裝嘉贊蟬的歌聲妙美,但蟬看穿了狐狸的企圖,沒有上鈎。每則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的成效。

教學流程安排:

一、簡介常識

首先以《自相矛盾》《濫竽充數》這幾則學生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介紹作者伊索其人及其寓言的特點。

二、感知大意

通過初讀由學生自己找出第一則寓言的詞語,掃清障礙,讀通讀順課文,弄清寓言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 課開始整體感知,給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語文本身就是一個文字符號與情感、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彩世界,其整體性特徵是非常鮮明的。 “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因此,要使閲讀教學真正具有整體的意義,我們就必須將課堂讓位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默讀、朗讀、誦讀,讓他們自己感知、揣摩、體驗、領悟,讓他們自己圈劃、查閲、討論、交流。這樣,他們就能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觸摸課文整體,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營養,獲取整體效益。

三、感受形象

本教學環節,我打算以狐狸的話“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為切入點,圍繞“你相信狐狸的話嗎?為什麼?”這個問題展開教學,抓住課文對狐狸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空白點,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知識積累,挖掘寓意豐厚的內涵,進行淺文深教,短文長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形象,在表演中活化形象,在描述中鞏固形象,為學生感悟寓意作好鋪墊。

訓練一.抓住“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這句話中的“成熟”,並結合插圖從色形味描繪葡萄成熟的誘人情景。

預設:“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那葡萄(葡萄又大又圓、又酸又甜、晶瑩透亮、酸溜溜、甜津津??顆顆葡萄像碩大夜明珠、晶瑩透亮??)

訓練二:針對 “狐狸看到了,饞得直流口水。”設計一項填補課文空白的想象訓練:這時,一隻___________的狐狸看到了,心想:___________ 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來。

預設:一隻又渴又餓(飢腸轆轆 四處覓食)的狐狸看到了心想??(哇,好大的葡萄啊!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哇!葡萄成熟了,我又可以美餐一頓了!??)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來。

訓練三:“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但是白費勁。”狐狸會想些什麼辦法來夠葡萄?可以表演,也可以用語言進行描繪。

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一些詞:往上躥 撿起 瞄準 扔 搬 疊 小心翼翼 踮起腳尖 踉蹌 四腳朝天

訓練四:狐狸感到無望了,只好轉身離開。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説:“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説説原因。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篇課文內容淺顯,學生通過初步感知在腦海中建立了狐狸的初步印象,為了調動學生的積累,開啟了學生豐富的想象,我抓住四個訓練點,不但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有益於學生情感體驗,積累了較豐富的知識,形成了良好的語感。”

課標説: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在表現,帶有濃厚的個性化色彩。句子“狐狸感到無望了,只好轉身離開。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説:“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中狐狸的心情是相當複雜的,有無能為力的沮喪,有對葡萄食之無力,棄之可惜的不捨,還有吃不着葡萄的不甘心,甚至有些惱羞成怒。因此,我打算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會,引導學生抓住不同的詞語,多角度、多層次讀句子。讀出情趣、讀出滋味,讀出感受,在學生的有滋有味的讀中,體會狐狸複雜的心理。

四、感悟寓意

接着我再次迴歸到狐狸的話:“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開始了感悟寓意的教學,我拋出這樣兩個問題: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也是十分想吃,可他為什麼要這樣説呢?現在你想對這隻好笑的狐狸説些什麼呢?

有了前面對故事形象的感受,緊接着又設計一項説話訓練:(預設:狐狸啊狐狸,你明明知道葡萄已經成熟,你卻説葡萄是酸的,真是太可笑了。

狐狸啊狐狸,明明是你無能為力,摘不到葡萄,你卻説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狐狸啊狐狸,你心裏明明十分想吃葡萄,卻又吃不到,你卻説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真是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

這兩個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將學生的思維由現象引向本質。對第一個問題,孩子們肯定很自然地便能説出狐狸死要面子,怕人笑他無能;狐狸騙人,可他騙人,最終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第二問,將學生置身於故事情節之中,針對狐狸的言行加以評議,學生或駁斥或譏笑,於嬉笑怒罵中對狐狸的可笑行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為寓意的揭示架橋鋪路。同時由學生對狐狸膚淺幼稚的評價,轉向伊索精闢的點評,很自然地揭示出寓意:“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説時機還沒有成熟”。通過對比及品讀體會寓意的精闢,及其諷喻那些生活中和狐狸一樣的某些“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種種藉口自我解嘲的人真正目的,由此將學生的視線引向生活,引導學生用智慧眼光來觀察生活,認識生活中的人和狐狸一樣的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的種種言行,並從中獲得教益: 紅紅今天考試成績最好,同學都羨慕,芳芳見了卻撇撇嘴説:“有什麼了不起,我認真起來比他好!”真是_____________

東東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也沒有和媽媽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溜溜球,他卻説_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 “蹲下來看學生”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寬容。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兒童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教師只有“蹲下來”,才能從兒童的立場思考問題,才可能看到屬於他們的美麗風景。但教育的責任是要讓學生成為成熟的“人”。教師“聞道在先”,有責任“引領”學生感悟人類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體驗人類情感的美好。學生是成長中的人,需要教師的呵護與寬容,更需要教師智慧的引領與啟迪。教學中兩個問題的鋪設為學生探究寓意架起了橋樑,水到渠成。

《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學習所得用在靈活的語境中,容納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與課程文本形成互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構築學生一生髮展的文化基礎。

五、辨證接受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眾所周知,其實這則故事也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較多見的一種心理現象。

當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阻力時,內心自覺或不自覺地會產生一種希望解脱緊張狀態、恢復情緒平衡的適應性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樣,對得不到的東西就貶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在心理學上就稱之為“酸葡萄心理”。這種能起到心理調節作用的機制,已沒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貶義。

設計意圖: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六、學習拓展

自己試着讀讀《牧童和狼》,小組交流明白的道理,完成課後練習題第三題,有感情地這則寓言故事。

篇二:小寓言 大智慧-伊索寓言説課稿

小寓言,大智慧

——《伊索寓言》説課稿

説課導入:

美國詩人華倫説:“世界是寓言,我們就是寓意。”有興趣閲讀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們確實可以找到許多生活的答案。

“從前,有一個國王??”故事就開始了,小時候我們剛認識世界也常常從這一句開始。正是大人們給我們講解的那些寓言,伴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給了我們一個個充滿遐想的小世界。

一、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種帶有勸喻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

《伊索寓言》是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本單元屬於故事集錦,由成 語故事、文學故事、民間故事和寓言故事組成,其中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辭方式等,來講明某個原理或者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嘲諷和勸誡的性質。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醜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奴隸伊索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説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本課所錄入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緊湊,意藴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後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講狐狸吃不到葡萄卻説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耍弄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狸》講狐狸想吃蟬,便假裝讚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狸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二、學生已有的閲讀基礎和閲讀的提升點:

1、已有的閲讀基礎:

二年級學過《狼和小羊》《狐狸和烏鴉》,課外讀過《狼來了》《龜兔賽跑》《誰的本領大》等相關寓言故事,本課學習理解內容基本沒有難度,寓意也明白如話。

2、閲讀的提升點:

異中讀同。把不同的寓言故事總結歸類,從不同的寓言中讀出相似的規律。 同中讀異。依託寓言塑造的形象,讀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故事,感知大意、緊扣語言,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託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獲得教益。

2、閲讀比較三則寓言故事,瞭解《伊索寓言》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3、激發學生課外閲讀《伊索寓言》的興趣,獲得更多的智慧。

四、教學重難點:

緊扣人物語言,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並從中獲得教益。

五、教學過程:

(一)瞭解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引入課題,初讀三則寓言,初知大意。

(三)品讀語言,感悟形象,理解寓意。

1、課文講了三個故事,很簡單。故事中的主人公各説了一句話,讀一讀。 比較三個故事中三句話的異同:都是謊話(自欺的謊話;欺人的謊話;奉承話)

2、.質疑:為什麼説謊話?(安慰自己;排遣寂寞;美麗的陷阱,可怕的陰謀)

(四)歸納特點,激發興趣

1、三則寓言有什麼相似之處?(分享關聯性)

2、結尾類似(寓言的一般套路:故事+道理);題目類似,以角色命名(伊索寓言的特色);有一個意想不到之處(故事有“看點”)。

如果課堂上還有足夠的'時間,我們還可以安排一個塊面:

説説新想法(閲讀的思辨品質)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説......如果葡萄架上有隻麻雀,它説......此時,狐狸會説什麼?

如果狼一直沒有來,那牧童的世界將會怎樣?如果蟬遇到了當初那隻烏鴉,它們會説些什麼?

如果所有的“如果”都成立,那麼,故事最後的寓意又該怎麼改寫?這樣的課內教學,學生課外再讀《伊索寓言》,一定會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見解,建構起“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閲讀方法,形成自己的閲讀品質。

篇三:《伊索寓言》課外閲讀説課稿

《伊索寓言》課外閲讀導讀説課稿

小語組:吳春豔 導言:

“世界是寓言 我們就是寓意”,美國詩人華倫説:“世界是寓言,我們就是寓意。”有興趣閲讀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們確實可以找到許多生活的答案。

“從前,有一個國王??”故事就開始了,小時候我們剛認識世界也常常從這一句開始。正是大人們給我們講解的那些寓言,伴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給了我們一個個充滿遐想的小世界。 錢鍾書先生説:“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讀的??”在《讀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筆評點伊索寓言中的幾個小故事,這也許是對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評價。不僅是關於動物的伊索寓言如此,還有許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讀的。 説教學目標:

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交流中豐富自己的知識。讓學生髮現並總結讀寓言故事的方法,能從簡單的語言故事中獲取正確的人生啟示,讓學生在第一環節好書推薦活動中,認識更多有益的課外書籍,感受讀書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外閲讀的興趣。

説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在好書推薦活動中認識更多有益的課外書籍,感受讀書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外閲讀的興趣

2、能從簡單的寓言故事中獲取正確的人生啟示。

説教學過程:

1、引入: 同學們,又到了我們的閲讀課時間,我有個問題想問大家,你們喜歡讀書嗎?(喜歡)經常讀書會使我們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還記得關於書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嗎?

(高爾基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説過“書籍是全世界人類的營養品”;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劉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從這些名人名言中,我們看出書的確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就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入好書大家享的環節)

2、由學生推薦,到教師推薦。教師推薦由一個故事引入,引出《伊索寓言》,向學生介紹這本書的作者。

3、由學生熟知的寓言故事,請學生説一説你知道的寓意

4、從目錄中選取學生陌生的寓言故事,讓學生猜猜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興趣。

5、發現《伊索語言》中,故事的寓意從不同的角度看有所不同,目的是讓學生對讀寓言故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6、提醒學生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果是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劃劃,也可以在書上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如果是借來的書,就要在自己的讀書筆記本上做好記錄,也可以自制讀書卡片,抄寫點明故事寓意的語句,採用多種方式留下自己讀書的痕跡。

7、給學生介紹其他寓言故事書目,擴大學生的閲讀面,不一定要侷限在《伊索寓言》當中。

篇四:教招初中語文優秀説課稿(伊索寓言兩則)

教招初中語文優秀説課稿(伊索寓言兩則)

一.説教材

知識是教不盡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獲得語用經驗,培養語感,練就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來做教學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師應該明白,教材無非是給了我們兩則學習寓言的例子,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從對這兩個例子的學習中,認識寓言、瞭解寓言並指導學生進行寓言創作,實現語用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赫》、《蚊》兩個故事,情節都很簡單,而且篇幅短小,很適宜初一階段的學生學習。拉·封丹説:“一個寓言可以分為身體與靈魂兩個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赫》採用白描的手法,講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裏問自己身價的故事,這是寓言的身體,而它的靈魂是文章的最後一句“這個故事適用於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所以,這則寓言身體與靈魂俱在。《蚊》也有着類似的結構,只是情節要比前者複雜一些,但學生通過閲讀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兩段,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想象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裏,瞭解自身價值,這是故事的起因和開端。第二層想象赫耳墨斯詢問雕像者,他從宙斯問到赫拉,私下認為自己的價值應該更高一些,這是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故事短小,構思精巧。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結局出人意料,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在人物描寫上注重心理活動描寫和對話描寫。

《蚊》在結構上與《赫》相同,故事情節較《赫》複雜一些,在寫法上側重於動作描寫,並將蚊子、獅子擬人化,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動物之間的關係來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清新、形象、貼切。文中描寫蚊子與獅子戰鬥的過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兩相妙合,毫無牽強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創作寓言也離不開生活,不能違背常理。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伊索寓言>兩則》做為語文學習材料,實施教學更應遵從這些原則。所以,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不放鬆,充分藉助繪畫、表演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多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儘可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參與的機會,以便他們能從對課文的解讀中獲得語用經驗、語感體驗。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要能夠領會聯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並激活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對《<伊索寓言>兩則》的教學,應做到將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激活、物化為學生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並運用於寓言創作之中。所以,教法上應做到走進例子解讀與走出例子創作並重,讓學生成為學習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過“畫畫講故事”讓學生帶着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初識寓言,接着在師生互動和小組學習中走進課文解讀例子,再以學生在解讀例子時獲得的語用經驗和語感體驗為基礎,進行自我創作,引導學生在實踐訓練中物化作者的語用經驗、情感和生活經驗為自己的語用經驗、情感和生活經驗,實現語用經驗的轉移、語感的遷移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學生如何學習這兩則寓言,我認為方法也是多樣的。在“小鳥找水喝”的故事教學中,學生的學法便是一種,他們通過畫畫講故事學習寓言。學習《赫》,我建議採用“讀讀—講講—演演—評評”的方法,即先自讀故事,然後講故事、演故事,最後師生互評故事説收穫。而學習《蚊》,由於前面已有兩種學法做例子,我將採用更大膽的方式,讓學生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前面的“拋磚”,直接產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將水到渠成。

三.説教學程序

教育應當貫穿於學生的興趣當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節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動。對知識感興趣並想擁有它、實踐它,是每個渴求知識的人所具有的情感衝動,任何一個可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東西,任何一項可能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知識或技能都是他們所感興趣的,極有可能使學生煥發出旺盛的求知慾,我們做老師的,要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鼓勵他們去表現,進而讓學習成為學生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基於此,整個教學過程由三步構成:

1.畫畫講故事,初識寓言

“如果你想記住什麼,你要做的就是將它與已知或已記住的東西聯繫起來。”套用這句話,如果你想讓學生學什麼,你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與學生已知或已記住的東西聯繫起來。在師生互動學課文時,我擬從學生的生活本身和他們已取得的經驗出發,採取“畫畫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以便學生從心理認識到學習(寓言)是一種快樂,也很容易,引導學生初識寓言,培養學習寓言的興趣。藉助多媒體投影向學生展示題為“小鳥找水喝”的一組簡筆畫(這組畫共四幅,展示出來的僅有三幅,一幅圖為小鳥在太陽底下飛翔,一幅為小鳥在一棵樹上歇息,並在小鳥的頭部畫一個小的問號,第三幅圖意為小鳥看到一個瓶子裏有水,但卻無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傾倒的虛影。而第四幅圖則為空白,用一大問號表示),

看。 請全班學生思考小鳥如何才能喝到水,並畫第四幅畫。鼓勵學生將自己畫的成果展示給大家

這樣做,我有兩個意圖。一是將學生在美術課上學到的簡筆畫知識引入到語文課堂中來,實現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運用。二是結合畫的結果,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講《小鳥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學習課文中的寓言故事牽移,實現生活例子與課文例子的銜接。我儘量藉助投影設備將學生畫的畫投影出去,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畫,然後請同學們結合所畫的想故事,並給許多學生以機會,讓他們講這個故事(這時學生必將因為自己的畫得到展示而高興,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完成講故事的活動)。老師對在講故事時想象出了小鳥心理活動的學生大加表揚,以問“我們應向小鳥學習什麼?”為結語,完成學生由已有知識和經驗(畫畫、講故事)向未知知識(寓言)的隱性轉換。

2.互動學課文,瞭解寓言

教學的第二步,便是與學生一起完成對課文中兩則寓言故事的學習。我以一個語文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與他們一起完成對《赫》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分讀、講和演、評三步,先由學生自讀課文,走進故事,然後讓學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礎上講故事,並請學生上台表演這個故事,結合學生講、演情況師生同評,找出講、演中的不足和優點,對故事的寫作特色作一簡要分析(側重於讓學生説學習收穫),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節,挖出隱藏的寓意,並找到人物描寫的側重點。

我再以一個積極的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對《蚊》的學習之中。學生分小組對《蚊》進行學習,我穿行於小組之間,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並及時解答他們的疑問,幫助學生清除學習路上的攔路虎。給一定時間讓學生代表小組宣講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與學生一起總結學習這兩則寓言的收穫,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節上的特點以及如何進行寓言創作等知識,從寫法上對學習過程做一個簡要總結。

3.聯想加想象,創作寓言

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説:“倘若從一般教訓出發,僅僅把寓言寫成寓意的,寫出來的準是一個惡劣的寓言。”這告訴我們,學寫寓言若僅有簡單的議論,而沒有生動活潑的故事是不行的。萊辛還説:“要是我們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特殊事件,用這個事件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裏大家可以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遍的道德格言;那麼,這個虛構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所以,對於寓言的創作,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故事要有生動活潑之處,故事裏所藏的寓意讀者一讀便能知,不給讀者設置理解障礙。二是人物描寫的手法要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靈活使用。如何藉助課堂教學的“舉一”,實現“反三”的歷練目標呢?我跳出《<伊索寓言>兩則》給學生設定的框架模式(先講故事後點明寓意),給學生呈現大量的可供選擇的原始創作材料,讓他們在其中選擇一個展開想象和聯想,進行創作。也只有這樣做,才能充分照顧個體的不同,給學生以廣闊的施

展空間,空間越廣,學生想象和聯想的餘地就越大,就越能讓學生自由發揮。

一是給出不同類的寫作題型。我列出給題目寫寓言、給開頭續寫寓言、給寓意寫寓言、完全自主創意寫寓言等多種寫作題型,並在各題後附一定量的參考題目,給學生提供多樣的選擇。

二是提出不同類的寫作要求。給題目寫寓言(太陽和大風、水滴與石頭、新龜兔賽跑、粉筆與黑板的對話等)、給開頭寫寓言(老虎回家之後??樹幹對樹葉説:“??”等)、給寓意寫寓言(告誡人們要保護環境、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等)、自主創意寫寓言(自擬題目,自找寓意進行創作)對學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體驗,有對問題的不同思考角度,寫出來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這樣既避免了雷同思維,又能讓學生給合各自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寫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寓言。

四.説課外延伸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課堂教學應給學生在課外進行延伸性學習以指導,僅藉助一節課兩個例子的教學是無法讓學生學得關於寓言的所有知識的,在課堂上創作寓言也因受到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功利性,這與語文學習的漸進性、廣泛性要求是不相適宜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學習的革命》一書中也説:“在學習方面,沒有東西可以替代針對個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業。”老師結合課堂學習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與之相關的“課外作業”是很有必要的。這節課,我將給學生布置兩類作業。

一是引導學生直接接觸相同類的語文材料,推薦幾本寓言故事集他們閲讀。這其中有中國寓言(如《中國寓言故事》),也有國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記下自己的收穫,給沒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在課堂上寫的寓言故事講出來,進行交流;也可以蒐集存於民間的寓言故事,舉辦一個“講寓言故事”比賽活動,把對寓言的學習延伸下去。

老師角色的恰當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導,學生主體性的激發,必將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帶着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運用自已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去解讀作者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進而實現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的轉化,再結合相應訓練在實踐中得以歷練,讓學生帶着語文課堂的收穫走向生活實踐,實現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這樣的教學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標籤: 説課稿 寓言 伊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9l32g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