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推薦】説課稿集錦9篇

【推薦】説課稿集錦9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推薦】説課稿集錦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牛津英語"教材把語言結構、語言功能和主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語言的信息輸入量大,選材廣泛、主體有序、內容集中,學習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本課主要讓學生了解迪斯尼樂園,瞭解華特迪斯尼,這兩項內容也是學生較為熟悉和感興趣的。課文本身內容比較簡單,所以我要求學生直接藉助於網絡進行查閲相關資料,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使學生的信息量有了大大的增加,由學生的被動的接受變成了主動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單詞create,character,amusementpark,應該説這些單詞的掌握並不難,開學初我已把單詞全部教完,在此只是重現和鞏固。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然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香港迪斯尼樂園明年將在香港開幕這一契機,讓學生扮演一位經理在開幕式上發言,通過這一環節,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

二、説教法

(一)教學設計的原則

1堅持“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原則

教師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單項灌輸的陳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合作精神,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更重要的是在頻繁的交流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

2遵循英語教學的交際性原則

交際性原則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指導性原則,教學最終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在交際性練習中培養交際能力,而培養這種交際能力,就是反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以主人翁態度,積極、主動、大膽地參與英語課堂練習活動的主體意識上。

3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體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課堂教學不僅要處理好老師、學生、教材等關係,還要儘可能地發揮三者各自的特長,這就是教學的最優化。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有意識的讓學生去感知、理解,又要讓學生不斷地感悟。

4拓寬學生的視野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認為,一定量的語言輸入是語言輸出的基礎,即語言的輸出有賴於語言的輸入。只有在大量吸收的基礎上才能提高表達的技能,也只有在吸收信息和表達自己意願的過程中才能培養語言交際的能力。因此,教師根據教材做了很大的擴展,要求學生儘可能用英語向同學展示你學習後的成果,你的愛好及緣由等,使教學更趨向真實。

(二)教學手段

1、直觀性:本課時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副語言行為,即通過教師親切的語調,鼓勵的目光、幽默的舉止,自然的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克服交際中的心理障礙。另外,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用一些色彩豔麗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使學生更加踴躍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

2、趣味性:對於課程學生非常熟悉,但是如果一味讓學生説,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儘可能把枯燥的內容形象化,把課堂知識由學生的間接需要變成學生的直接需要,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説教學程序

Step1Pre—taskpreparation

教師圍繞本課的內容,先通過一段學生喜歡的卡通片引出課文中出現的人物,並讓同學們進行親切的交流,談論他們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縮進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帶着輕鬆的心情融入課堂

Step2While—taskprocedure

通過卡通人物的呈現,順利的導入WaltDisney,讓同學小組討論WaltDisney和DisneylandPark,繼而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交流,這其實對是同學們通過網絡自查和歸納總結的成果的展示,也是對他們自我學習,合作學習的一種肯定。隨後讓同學們通過回答問題,完成關於WaltDisney和DisneylandPark的表格,這樣教師對他們學習成果也進行檢查,從一定程度上也為課文的快速閲讀並理解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邊聽課文邊完成Task1—Trueorfalse並進行校對。基於剛才的交流,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已經迎刃而解。之後,學生讀課文,進一步的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鞏固。隨後根據課文中的內容,完成Task2—ClozeTest,這其實也是對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Step3Post—taskactivity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抓住了同學們比較感興趣的香港迪斯尼樂園這一契機,,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如果你是一個經理,你會在開幕式上如何發言,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民族榮譽感。

Step4Homework

牛津英語的作業形式是多樣的,開放式的作業是牛津教材最明顯的特點,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我把課開始播放的一段動畫片作為要求,讓他們根據故事情節寫一則故事,既鍛鍊了它們的寫作能力,也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也樂意去做。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本課內容選自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第五課第一節第二框,由社會發展的最後決定力量和社會進步的主要標準兩目組成。本課是全書的教學重點之一,因為它是對前四課有關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關係的總結,是進一步理解人類社會總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原因所在,是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和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理論依據。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生產關係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判斷社會進步於否的標準等知識。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判斷是非能力。

(3)思想覺悟目標:堅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科學性、正確性;堅信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歷史必然性。並樹立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的信念。

3、重難點的確立及依據: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是貫穿全書的主線,是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動力的理論依據,判斷社會進步於否的標準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因有較深的理論難度,且與現實中人們總是以發達於否作為進步的判斷標準有很大的反差。

二、説教學方法:根據本框題內容及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為發揮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重點,按照初中生的認識規律我採用如下教法:

1、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進學生探究和發現。

2、直觀與引導發現法:按照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規律結合學生的課前預習,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打比方等理清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閲讀、分析、思維能力。

3、問題教學法:給時間、給機會讓每位同學提出自己的疑問,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4、談話法、講授法:它們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中,有利於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培養學生的語音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説學法:

1、發現法:學生通過預習,課堂閲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高了自學能力。

2、歸納法:結合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概括獲取知識。

3、聯繫實際法,結合教材聯繫同學的舉措和介紹,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4、圈點批註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回顧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概念,並説説奴隸社會的建立是怎樣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的。由兩個學生在講台上走幾步。再讓他們交換鞋子,走幾步,並讓他們各自説一説換鞋前後走動時腳的感受。通過這一舉措創設一個情境,給學生一個感性認識,為學習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原理作準備,有利於活躍課堂,提高學習興趣。

2、研討新課

(1)板書本課知識目標,使學生有的放矢。

(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大膽質疑勇於探索的精神,落實其學習主人的地位。

(3)老師設疑:根據學生的提問修改課前準備,提出下列問題與同學們共同探討。

a、什麼叫生產力,它由哪些要素構成?舉一歷史階段的生產力特點加以説明。

b、什麼叫生產關係,它由哪些方面構成,請説一説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有何特點?

c、用腳與鞋的關係給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打一個比方,並説一説它們之間的關係?這説明課本的哪一觀點請劃出。

d、鞋與腳什麼決定你是否會走路?這説明課本中哪一觀點,請劃出。

e、你有一雙健康的腳也有一雙漂亮的鞋你就能走得快嗎?為什麼?這能説明課本哪一觀點,請劃出。

f、你用什麼來判斷腳上的鞋子是好還是壞呢?這一判斷方法能説明課文哪一觀點?請劃出。

3、鞏固新課

閲讀左圖縱座標、橫座標、象限總結説明人類社會發展的觀點。

4、作業:為什麼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內容:

本課選自本單元中的第三小節,教材共2頁,分為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和觀察比較聲音的高低的變化兩個活動.與第一小節《聽聽聲音》和第四小節《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有着緊密的聯繫。是基於《聽聽聲音》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兩節課的基礎上來探索研究的,為後面《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科學概念目標: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按教科書要求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於觀察,並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繫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教學難點: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三)、教學材料準備:

1、分組材料:1把鋼尺或塑料尺、4個同樣的杯子裏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橡皮筋音高的變化”實驗記錄單、一個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師準備:、一個小鼓、尺子。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於聲音在各個方面都有基礎性的前概念。過程與方法方面,他們有了一定的觀察基礎,經歷了一些探究活動,會進行比較詳細的觀察並作相應的記錄,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識方面,他們知道聲音是不同的,知道聲音有大小的區別,並且經歷了探究聲音發生的過程,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在情感方面,他們對科學課有着濃厚的興趣,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願意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以上這些有利條件會對本課的探究活動起積極作用,但在孩子們的前概念中,往往將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與生活中的現象相混淆,他們聽到高音會誤以為聲音強,聽到低音就會認為聲音弱。如音高與音量分辨不清的話,就根本無法區別振動時產生的現象,更不能把觀察到的現象總結成規律。所以“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將會是孩子在本節課的學習上遇到的一個大困難。

三、設計理念

通過教師的啟發式點撥,引領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細心觀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展開合理的推測及驗證,總結其規律。在教學中,力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重過程,也注重概念的滲透,使學生真正理解科學的意義.

四、説教過程

(一)、激趣導入:

著名教育家於漪説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上課伊始,放一些聲音讓學生聽,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會馬上集中到課堂上,學生在在聽聲音時會產生有關聲音的疑問,”師抓住時機,讓學生帶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決的問題進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

活動一: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別敲擊出強音和弱音,讓學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聲音的“強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遊戲,讓學生強烈感受聲音的強弱.這近20秒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對“音量”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3、引導學生猜測:為什麼我們能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呢?學生的猜測可能五花八門,可能與真正原因距離較遠,教師可以做適當的引導,如:“我們知道物體能夠發出聲音,是因為振動的關係,那聲音的強弱與物體的振動是否也有關係呢?”

4、學生交流想法,提出試一試的要求。提示實驗注意事項。(不能讓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內要保持安靜,還要注意觀察尺子的振動狀態。)

5、學生利用直尺進行實驗,師巡視指導。

6、彙報觀察到的現象,總結,板書。

[設計意圖:我們知道,學科學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動手”實踐活動自可少,但這還不夠,學生還必須有“動腦”的理性體驗。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動手”的實踐活動的同時,更關注學生“腦”的活動,讓學生手腦並用,故在探究“聲音的強弱與物體的振動狀態的聯繫”的活動時,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學生在反覆的觀察和描述中,將聲音的強弱(大小)與尺子振動幅度的大小聯繫起來,從而建立起振動幅度大聲音強(大),振動幅度小聲音弱(小)的概念。]

活動二:觀察比較聲音高低的變化

1、認識聲音高低的變化

(1)用二胡分別演奏高音低調和低音高調兩種聲音,請學生分辨不同,學生馬上會發現強弱的不同。師再追問:除了音量不同之外還有什麼不同嗎?

(2)語言描述,並與音樂課和語文課相聯繫,幫學生建立感性認識。

(3)總結音高的概念,並板書。

2、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個杯子,問:如果用小棒敲擊,發出的聲音會一樣嗎?

(2)預測發聲情況,填寫記錄單(教材30頁)。

(3)實驗,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敲擊杯子可以發聲,這可能每個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經歷過,但裝入不同的水敲擊會發出什麼聲音,他們充滿了好奇。發表自己的推測後就迫不急待地進行實驗。

實驗中他們為驗證自己的猜測,仔細傾聽、認真記錄,儼然一副小科學家的模樣,當他們聽到與自己猜測一致的時候,興奮的不得了,成功的感覺溢滿心間,這不但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物體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同時也是對聲音的高低又進行的了一次分辨練習,幫助學生區分音高和音量,為突破難點做鋪墊。]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發高音和發低音時嗓子狀態有何不同?

[設計意圖:做這個補充活動,是因為擔心學生對音高的分辨只通過以上一個活動恐怕很難改變學生的前概念,所以我又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嗓子發出高音和低音,並提示學生用手摸自己的嗓子有何不同。這是對音高分辨的一個鞏固,也是為下面探究與物體振動之間的聯繫這個活動做鋪墊。]

3、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師:我們在研究聲音強弱的原因的活動時,發現了是與振動幅度有關,那你想過音高與振動之關會有什麼關係嗎?

(2)學生猜測,有的説是與用力的大小有關,有的説是與物體有關,有的説與振動的快慢有關……

(3)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設計意圖:教材在這個活動中是將橡皮筋掛在釘在板子的鐵釘上,我進行了更換,用了一個小盒子,既方便操作,又能解決聲音弱小不容易分辨的難題。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中學生較難理解的部分,所以用前面的一系活動做鋪墊,在實驗中教師要做好巡視指導。]

(4)彙報,分析實驗結果,總結規律,板書。

(5)引學生分析上一個實驗中杯子發出高、低不同聲音的現象的原因。

[設計意圖:共同分析剛剛敲過的四個杯子,為何發出高低不同聲音的原因,是將所學知識及時應用,真正落實“課標”中提出的“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的問題”這一目標,讓孩子在第一時間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拓展延伸

除了鬆緊能夠決定音高,物體的長短、粗細都會影響物體的振動狀態,也就是會決定聲音的高低。於是在課的結尾出示吉它,讓學生試分析"調絃鬆緊是為什麼?"然後遷移到“琴絃有粗有細,而且總是一手彈弦、別一手按弦,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上,引發學生思考“發聲物體的長短、粗細是否與振動的快慢有關”這個話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激活,有了本節課的探究經歷,在探究慾望極濃的情況下將小盒借給他們,孩子們會欣喜若狂,並告訴他們下節課要一起交流結果,這會讓他們的探究熱情更高,為下一節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做準備,拓展了科學課程的空間。讓“課”斷“音”不斷

以上只是我對這一節課粗淺的認識,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當,所以特別珍視這次學習的機會,期待老師同行能不嗇賜教!

板書:

3、聲音的變化

聲音的強弱音量振動幅度分貝(dB)

聲音的高低音高振動快慢赫茲(Hz)

附記錄單:

“橡皮筋音高的變化”實驗記錄單

實驗時間:記錄人:

拔動較鬆的橡皮筋時發出()音,橡皮筋振動()

拔動較緊的橡皮筋時發出()音,橡皮筋振動()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有關,振動越(),發音越()振動越慢,發音越()。

説課稿 篇4

教學內容: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五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中例4、例5有關5位數的認識。下面我就具體來説説本課教材的內容。

一、説教材

萬以內數的認識包括數數、讀數、寫數、數的組成、數位的含義、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近似數以及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內容主要是學會讀寫萬以內的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知道數的組成,掌握數位順序表。

數的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這裏將認數的範圍擴展到萬以內。在這一階段,學生將認識更大的自然數。它不僅是大數的計算的基礎,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必須讓學生切實學好。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進一步理解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係。

學會讀寫萬以內的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知道數的組成,掌握數位順序表。

2、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瞭解大數的價值。

3、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並與他人交流,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難點:

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會數萬以內的數,掌握數位順序表。

教學準備:

課前調查有關南京長江大橋的信息、課件、計數器,練習紙即一張空的數位順序表格。

三、教法學法

基於本課的具體特點,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探究、從已知到未知的方法。

教師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強調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認識數。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許多萬以內數的知識,這是學習本課內容的重要資源和必備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數學活動自主參與法。

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讓給學生,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為學生組織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數一數、撥一撥、猜一猜、寫一寫、比一比、説一説等,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數的表象,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遊戲和緊張有趣的活動中,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培養能力、發展數感。

學生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時間逐步培養。教師要重視學生數感的形成與發展,引導學生觀察、探究、發現、表述、應用的能力及創新精神,培養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數感。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設計意圖]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安排了這個環節。]

1、觀察規律,再接着往後數5個。

27、37、47、57、()()()()()

110 、210、310、410、()()() ( ) ( )

2、讀出下面的數。

375 2000 3693

誰能説説讀數時要從哪位讀起?怎樣讀?

3、想一想,999是幾位數?再添1是多少?它是幾位數?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準備練習複習舊知,為學生遷移性的學習新知做好準備。當然這個環節可以放在課前做為一個預備練習。

(二)講授新課

1、彙報調查南京長江大橋的公路橋和鐵路橋的結果,並揭題。

強調調查到的數學信息,學生彙報調查的數據,教師板書,説到南京長江大橋的公路橋和鐵路橋的長度時,教師課件出示,並請生認讀。那如果一千一千再往上數,更大的數又該怎麼讀呢?——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萬以內的數》,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調查、彙報,引入到今天學習的內容的同時,又讓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還能培養學生自主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一舉多得。

2、教學例4。分三步走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皇帝的新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話《女媧造人》;詩歌《天上的街市》《靜夜》;《寓言四則》。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或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醜惡,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讚美呼喚人間真情。想像豐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過這些富於想像力的故事,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醜惡,嚮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説。它借豐富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詩歌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着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我試圖加強朗讀指導,提高學生朗讀能力;通過探究調動學生想像思維。

2、教學目的:

⑴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⑵ 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⑶ 體會詩人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難點是:理解聯想和想像的作用並形成能力。

【説教法】

1、結構、層次:從教師教學角度主要設計為六個環節(引導入境──明確目標──指導朗讀──提問探究──小結鞏固──練習提高)。

2、思路、理念:

引導入境儘量簡潔明快自然得體。

明確目標為的是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並有利於學習活動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新課標認為“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所以朗讀指導重在示範,不在理論解説。同時這是重點之一,而且是下一環節的基礎,要視學生情況捨得花時間,學生朗讀訓練形式要多樣。

提問探究,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體會詩人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是教學活動的中國”“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夥伴間的互動互生是最接近‘最近發展區’的。”因此,這環節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許並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勇於提問質疑,討論爭辯。

小結鞏固要做到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練習提高,安排圖景和文字的聯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要求學生最好不作同類事物的聯想,還要要求所聯想的事物應該是美的。藉此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手段及依據:教學手段方面,設想運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做到實用、有效,不搞花樣。僅提供配樂朗誦以供模仿學習,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點作資料參考,圖片畫面的運用也僅為激發聯想想像而設,堅定語文課堂“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立場。

【説教學程序】

1、過程總體框架及各板塊的時間分配:

教學過程按教師活動分六步:

引導入境(1分鐘)

明確目標(1分鐘)

指導朗讀(15分鐘)

提問探究並質疑(15分鐘)

小結鞏固(5分鐘)

練習提高(8分鐘)

2、教學環節設計:

引導入境:(1分鐘)課件屏幕出現文字,教師口述引出“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羣星璀璨,那裏,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説,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讓我們跟隨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麗、那份新奇吧!”

明確目標:(1分鐘)課件屏幕出現,學生讀出明確“學習任務:①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②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師解説指出:這首詩很美,“美是需要發現的”請同學們從學習任務入手,帶上三個問題去發現詩中的“美”,問題是①如何有感情地朗讀?②怎樣聯想和想像?③詩歌表現的是怎樣的情感?

指導朗讀:(15分鐘)學生先個人試讀説説自己的理解,再聽讀感覺情感基調和節奏重音,接着教師屏幕顯示朗讀要點並提醒心境體驗和眼神運用,學生再聽配樂朗誦跟讀並核准節奏和重音,然後組織齊朗誦、小組內齊朗誦、男女分組朗誦等形式。

提問探究並質疑(15分鐘)分兩步,先探究內容。問題是:

⑴ 全詩共四個小節,你能指出哪些是寫實,哪些是想像嗎?

⑵ 你能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嗎?

再探究情感。先圍繞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是:

⑴ 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⑵ 詩人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説中的故事情節做這麼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⑶ 詩中反覆出現的“定然”“定”有什麼作用?然後再學生提問質疑,同學間互相釋疑。

探究過程中提醒學生利用好課前準備的資料,並根據需要提供有關“作者簡介”“詩歌背景”“聯想和想像”“牛郎織女圖片”等。巡視指導小組合作探究。

小結鞏固:(5分鐘)先齊朗誦詩歌一遍,再請學生概括自己對於這首詩歌的理解。最後老師作結“老師認為:這是一首極美的詩。首先,全詩語言優美親切,節奏舒緩,極具音韻美;其次,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又具意境美;還有,就是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練習提高:(8分鐘)如果探究討論熱烈可安排為課外作業。安排兩題:

⑴ 由兩副燭光圖片引發聯想和想像。

⑵ 課後練習,仿例續寫。

3、突破重點、難點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設計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學習梯級,為學生設計一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學習過程”;其次,輔助運用多媒體提供配樂朗誦以供模仿學習,提供資料參考,用圖片畫面作引導,增強直觀感受;另外,學生間的交流,也是突破重點、難點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説學法】

學法指導、能力培養、培優轉差。

從學生學習活動來説,這節課是四個板塊: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培養朗讀能力,更多關注基礎薄弱學生,落實本課最基礎的目標。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培養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學生為基準,達成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隱性目標。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通過語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學的分析理解能力,讓基礎薄弱學生有基本的情感體驗。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聽説讀寫” 為訓練主線,學生通過朗讀、模仿續寫、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擁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和思維形式。

學生接受的學習方法指導主要是:朗讀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書】

突出“美”:

音韻

意境情感

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微山縣傅村街道中心小學的王福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卡羅納》。接下來,我將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向大家做個彙報。

一、課題研究情況簡介

20xx年,我主持了《農村小學生責任心培養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內容:一是對農村小學生責任心進行調查與分析,瞭解農村小學生責任心的現狀。二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積極探索培養農村小學生責任心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課題研究達成的主要目標:通過研究,探索可實踐可操作的培養學生責任心的內容、目標、方法和途徑。經過實踐活動,喚醒並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學生對自己、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心。

責任心的研究屬於德育的範疇。作為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課堂教學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課題組很重視德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並把責任心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作為培養小學生責任心的一種方法和途徑。為此,我們課題組的實驗教師,積極挖掘各個學科課程中藴含的“責任心”內容的教育教學資源,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對學生責任心的培養和教育。

現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卡羅納》一課為例,談談課題研究成果的應用。

二、《卡羅納》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卡羅納》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愛的教育》。本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人真誠地理解他,熱情地安慰她,默默地關愛他,課文呈現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理解、互相關愛。課文情節簡單,但情意深厚,字裏行間散發着濃濃的愛的氣息,非常的感人。

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課題組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分層培養的內容及目標——對自己負責、對同伴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而《卡羅納》一課所呈現出的“真誠理解、互相關愛”,就是責任心“對同伴負責”這一層次的培養內容和目標。

(二)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身子女,缺乏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責任意識,所以在教這一課時,我把引導學生了解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大家是怎麼做的,從而激發學生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夠認讀本課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為:讀懂課文內容,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

(五)教學方法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我運用自主合作的教學法放手讓學生自讀,自學,自悟,真正做到讓學生處於學習的主導地位,只做適當的點撥、引導。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將學生的心裏感悟與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一次次深情的品讀,引讀和領讀,受到情感的薰陶、心靈的震憾。

(六)教學流程

因此,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以“相互關愛”為主線,設計了五個環節的教學流程:一是創設情境,渲染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拓展課文,延伸愛;五是佈置作業,増強愛。

在創設情境,渲染愛中。一開始,我藉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孩子們熟悉的《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曲,用深情的話語,創設出情意濃濃的教學情景,師生共聊一個話題——愛。告訴學生,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裏,每天都被愛包圍着。詢問學生你享受了哪些愛?告訴學生在這麼多愛中,母愛是最偉大的。我們每個人都因為擁有它而感到

幸福,可一位和我們年紀相仿的外國小朋友卻永遠失去了這份寶貴的愛。他是誰呢?他就是——卡羅納。這樣設計,不僅能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卡羅納》,而且還能達到“課伊始,情已生”的效果。一開始,便使學生有了要認識卡羅納、瞭解卡羅納的願望和想法。

在初讀課文,捕捉愛中。失去母親的卡羅納會是怎樣的?我提出閲讀要求,給學生充分時間去朗讀課文。通過自讀課文,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失去母親的卡羅納的傷心、可憐與不幸,從而激發起了孩子們關愛、幫助卡羅納的情感。

在研讀課文,感悟愛中。我以“卡羅納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得到了大家的愛。大家都有些誰呢?又是如何關愛他的呢?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尋找大家關愛卡羅納的句子,通過勾畫、批註、交流,自主體會大家對卡羅納的愛。然後,再通過學生彙報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進一步感悟大家對卡羅納的關愛之情。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將學生的心裏感悟與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把愛化作可觸摸的東西,通過學生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與把握,充分挖掘文字裏頭的情感,通過一次次深情的品讀、評讀及引讀,去體味老師、同學、長輩對卡羅納的關愛,最終使學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的薰陶、心靈的震憾。

在拓展課文,延伸愛中。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的環節:讓我們也加入到關愛卡羅納的行列中去吧!拿起手中的筆,把鼓勵的話,祝福的話,安慰的話送給卡羅納。通過二、三教學環節的學習,已使學生更有積極性。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説,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小番茄也是小朋友們早已認識並喜愛的水果。我還採用了鹽用輔助材料,讓幼兒觀察物體在清水和鹽水兩種不同狀態的奇妙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小番茄在清水和鹽水的不同的奇特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還為幼兒提供了簡單而可操作的材料,用小番茄做兩個不同的實驗,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仔細觀察運用實驗得真知的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番茄在鹽水中能浮起來。

(2)、學習用猜測、實驗、觀察、比較的方法進行驗證,進一步感知番茄在清水和鹽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實地記錄自己看見的東西。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小番茄在兩種水裏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透明塑料瓶(紅色、藍色)、番茄、鹽、記錄表

二、説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鋭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説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有趣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小番茄在兩種水裏的祕密。在操作活動中體驗實驗帶來的樂趣!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今天,我們要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我這裏有一個番茄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番茄放在水裏,番茄會怎樣?”

(出示實驗的材料,直接揭示課題並質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兒的興趣,他們眾説紛紜,表達自己的觀點。)2、記錄活動介紹表格“小問號表示什麼,小手錶示什麼”

探索記錄方法“我們可以用什麼符號記錄下來”

“請你們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結果記錄在藍色瓶子的旁邊。再把動手實驗的結果記錄在小手標記旁邊的藍色瓶子裏。”

3、操作活動“請你們去做實驗,仔細觀察一下小番茄放在清水裏會怎麼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有趣、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小組討論實驗結果,既提高了幼兒間的交流,又提升了幼兒在實驗中興趣。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將你們實驗的結果記錄在記錄板上,和你的好朋友説説你的實驗結果。”

引導幼兒用“我發現小番茄在清水裏會沉到水底”

請幼兒説説自己的記錄表,“你猜的是怎樣,結果又是怎樣呢?”

通過比較讓幼兒明白猜想和結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4、猜測活動“現在再給你們一杯清水,還有一小杯鹽,怎樣讓清水變成鹽水呢?”

(教師示範製作鹽水,這裏沒有直接出示鹽水,而讓幼兒自己來製作鹽水,給幼兒一個運用生活經驗的機會,並且可以觀察到鹽溶解的過程。)“請你們猜猜看將小番茄放在鹽水將會怎麼樣,將你們猜想的結果記錄下來。”

5、操作活動幼兒操作,先將清水變成鹽水。

“請你們去做實驗,然後把結果記錄在記錄板上。”

6、交流總結活動總結實驗的結論:小番茄在清水裏會沉到水底,小番茄在鹽水裏會浮在水面上。

7、總結,遷移出示兩瓶水:一瓶鹽水,一瓶清水猜猜看哪瓶是鹽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

8、延伸活動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東西放在清水裏沉下去,放在鹽水裏卻會浮起來?請你們回家後試一試,再把你發現的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嗎?

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更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着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課題課型: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3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小柳樹和小棗樹》。

2、教材分析:這篇課文以擬人的手法介紹了小柳樹和小棗樹各有長短。課文借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小柳樹因為自己長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棗樹;而小棗樹不因自己長得沒有小柳樹好看而泄氣,也不因自己結了又大又紅的棗子自高自大,相反還誇獎小柳樹。這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話故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

本課是第4單元的第3篇講讀課文,它直接體現了本單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一主題思想。所以,在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的同時,要讓學生懂得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領悟課文的深刻含意。

3、教學重點、難點:依據課文內容和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本課的重點應該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領悟課文所藴含的道理。難點是在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上,真正做到多看別人的長處。

二、教學目標:

小學二年級是小學階段發展的基礎階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以及本課課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1、認識8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知道小柳樹和小棗樹各有長處和短處。

技能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不同的語氣表現角色的不同性格。2、能把識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情感目標:感悟課文內容,在學習中體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

三、教法、學法:

教法: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材特點,我將採用“感悟朗讀法、讀書指導法、創設情境法”擴展思維法來組織教學,以讀為中心,導之以讀,導之以思,導之以説。把讀貫穿整個教學之中。

學法: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讀書為基本的三為主原則,讓學生運用朗讀質疑討論想象的學習方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

四、教具準備:

根據本篇教材內容和二年級學生的興趣特點,課堂上我將藉助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來組織教學,以求達到激發興趣,主動參與的效果。為了使同學們更加清楚的認識柳樹和棗樹的外部特徵,我還準備了柳樹和棗樹的圖片。

五、教學程序: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本課教學我以新課標和誘思探究思想為指導,以探究發現為手段,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理解和運用語言,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安排以下四個環節。

(一)觀察圖片,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識字寫字

(三)朗讀課文,以讀明理

(四)相互品評,達成目標

下面,我來説説每個環節的具體設計。

1、觀察圖片,導入新課。

為了課始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我以學生比較喜歡的圖片入手,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使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課堂。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圖片,你們喜歡嗎?那就請大家認真看看圖上畫了些什麼?對於説的較好的同學,給與激勵性語言表揚。接着,老師説:小柳樹和小棗樹他們兩個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15課《小柳樹和小棗樹》,同時板書課題。

2、初讀課文,識字寫字。

這一環節,我從以下4個方面來進行學習。

(1)範讀課文,瞭解大意。

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不但能起示範作用,而且能調動同學們讀書的願望。使同學們想讀、樂讀,急於知道課文告訴了我們什麼事?

(2)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直觀形象的圖畫,老師入情入境的範讀令學生有躍躍欲試的急迫感,這時發揮學生的自主權,把主動權還給同學們,你們想讀嗎?那就快行動起來吧!不過老師有要求:把字音讀正確、句子讀通順,不認識的字藉助文下樹葉上的拼音或查字典來解決。

在學生自己讀完課文後,運用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同桌互讀,互評,比比誰讀得最好,這樣一下子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勁頭。在範讀、自讀、互讀的基礎上,同學們從整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課文的情感,枯燥的課堂成了同學們表演的舞台,這時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圖文結合,識記生字。

當學生讀通課文後,我及時總結,提出下一步的學習要求:同學們,剛才大家都能認真地把課文讀好,老師感到高興,下面請你用鉛筆畫出本課要求認識的字和要求會寫的字,在學生劃詞的時候,出示本文的兩幅圖畫,圖與詞語結合,看圖讀詞,感知詞意。為了避免單調的識字,我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認讀課文中要求認識的字(出示在大屏幕上)。這樣學生認字的興趣就會很高,也都願意人人蔘與。在此基礎上,我就激發學生自主識記本課生字。二年級的學生識記生字有了一定的基礎。老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最習慣的方法識字,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讓學生動起來,解放他們的口、腦,使同學們的思維活躍起來,老師做了學生的引導者,開放性地教,學生獨立地,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情趣中學習,在愉悦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知識,獲得能力。

(4)指導寫字

課程標準指出:寫字教學重視寫字的質量,不僅要求把字寫正確,還要指導學生把字寫端正、寫美觀。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寫字,對字的筆畫,筆順規則已基本掌握,現在教學生寫字就不必再一筆一畫地指導,教師要注意提示容易寫錯的筆畫、筆順,特別是那些不容易寫好的字,而且要加強範寫和指導,這樣可以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在本課的生字中怎、思、穿、彎四個字是寫字的難點,課堂上我除了對這四字示範指導外,我還隨時觀察學生的書寫情況,寫得好的及時鼓勵,同時重視學生的寫字姿勢和握筆姿勢。

3、朗讀課文,以讀明理

讀是思的憑藉,是悟的前提,是説的準備,是寫的基礎,要內化語言,首先要加強讀的訓練,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不同角色的性格,這篇課文,我採用多種朗讀的方法來讀課文。

在進行這個環節教學時,我首先以問題導入:小柳樹和小棗樹,你們喜歡誰?為什麼?這時,可能有些同學會急於回答,我為了引導同學通過讀來回答問題,此時啟發引導,聰明的小朋友,你們可不要隨便説出喜歡誰,不喜歡誰?因為小柳樹和棗樹聽了會傷心,會不服氣的,説話一定要講道理,請小朋友認真讀課文,用小小發現家的眼光從課文中找出小柳樹和小棗樹有什麼不同。比一比,看誰發現的不同多,我讓學生以小小發現家的身份來朗讀課文,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同學們在輕聲自讀課文後,很快就會發現小柳樹和小棗樹長得不一樣,這時我讓同學們再讀課文,用不同符號畫出小柳樹和小棗樹外形特點的詞句,畫好之後,我讓同學們再品讀這些句子,要求同桌互相讀一讀,看誰讀得好,在學生讀好所勾畫的句子後,我相機提出:小柳樹和小棗樹除了長得不一樣外,還有什麼不一樣?聰明的同學會隨機答出:(他們性格不一樣),這時,我接着問,你從哪裏看出來,快點找出來讀一讀吧,此時,讓同學們採取選讀的方式,來感悟小柳樹和小棗樹説的話,體會她倆有什麼不一樣。如:

喂,小棗樹,你的樹枝多難看啊!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棗樹,你怎麼不長葉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從小柳樹説的話,我們可以看出小柳樹,得意、驕傲、不懂禮貌。

你雖然不會結棗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發芽長葉,比我綠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葉晚,再説,你長得也比我快,等你長大了,人們在樹陰下乘涼,那有多好啊!

從小棗樹説的這句話我們體會到,小棗樹寬宏大量,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

最後當同學們明白小柳樹和小棗樹的不同之處時,讓同學們採用評價讀的方法體會,小柳樹前後的表現有什麼不一樣。並從書中找答案説説你的理由。最終通過評價讀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小柳樹知錯就改,仍有她好的一面,到這裏學生對小柳樹已經有了新的看法,為了更好地培養同學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我採取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小朋友找與自己觀點一致的同學説説:我喜歡誰?為什麼?(努力用上書中的語言,體會小柳樹的情感變化),為了加深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最後採用分角色讀的方式,把課堂推向高潮,達到以讀促解,以讀悟理的目的。

4、相互品評,達成目標

教材的內容是教師和學生學習的憑藉,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富,為了達成本課目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小柳樹和小棗樹有一個願望,想請你們幫助實現。請問你們願意幫忙嗎?小柳樹和小棗樹的願望是:瞭解小朋友的長處和短處,此時,讓同學們以一個小小發現家的身份在誇誇同學、評評自已的過程中學會用賞識的目光看身邊的人,學會正確認識自我,認識他人。

六、板書設計:

長處:樹葉茂盛

小柳樹 短處:不結果

和 各有長短

小棗樹 長處:會結果

短處:光禿禿

我採用結構式板書,把小柳樹和小棗樹進行比較,抓住了課文的特點,概括了全文內容,突破了學習難點,是文章結構的簡縮,使人一看,就一目瞭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七、新課程理念和誘思探究教學論在本課的體現。

本課設計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問題為載體,以朗讀為主線,讓學生採取初讀、再讀、品讀、選讀、賽讀、評價讀、分角色朗讀等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有意識地創造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讀,達到以讀促解,以讀悟理之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發揮了課堂教學中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把學生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給他們創造自主的學習空間,使他們的思維潛能和創造精神得到充分釋放,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充分地張揚,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決策者、實施者的主體地位,同時,也給同學們創造了口語交際訓練的機會,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説課稿 篇9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7課《一分鐘》。

一、説教材

這篇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歎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臉紅的尷尬,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十分緊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體驗、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二、説學情

由於學生小,時間觀念不強,對於如何珍惜時間缺乏感性認識。本文是一篇十分優秀的文章,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創設情境,在讀中感悟,從中體會元元的焦急與尷尬,也使這件事成為寶貴的教訓,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對自己嚴格要求,珍惜時間、科學利用時間。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

四、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在朗讀中體會元元的心情,感悟時間的寶貴。

五、説設計理念:

1、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讀、寫。作為二年級的學生,自讀探究的能力還沒有形成,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行有效引導,潛移默化地滲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讓學生知道要“分秒必爭”。

3、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氣氛中學習,自主地讀、説;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一分鐘”,珍惜“一分鐘”、科學利用“一分鐘”。

六、説教法學法

教是為學服務的。選擇適當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依據課標理念、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本課我採用“一法為主、多法相輔”的策略,以“讀悟結合法”為主,情景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優化結合。

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本節課我將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具體的教法學法我會在下面的教學流程中結合着展開來説。

七、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步感知課文,通過範讀、自由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熟悉課文內容,在交流合作中認識9個生字,並會寫“歎、哈”等8個生字;第二課時在競賽和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體會元元的心情,感悟時間的寶貴。我今天説課的內容為第二課時。

八、説教學流程

一、複習鞏固

本環節以遊戲活動的形式展開,每個活動以一分鐘時間為限。

(1)“一分鐘”組詞。讓學生聽從教師指令,從“我會認”和“我會寫”的生字中選擇幾個,進行組詞比賽,看誰組的詞多。

(2)“一分鐘”找朋友。讓學生聽從教師的指令,用“找找説説”中的偏旁和字組成新字,看誰組得多。

(3)“一分鐘”猜謎。教師把生字編成謎語。如:門裏有市場(鬧),每人都用心(悔),過去一寸來一尺(遲),人戴大蓋帽(欠)……以組為單位讓學生猜謎,看哪組猜得多。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遊戲活動,既鞏固生字識記,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活動中體會“一分鐘”時間的意義,同時也完成了課後“找找説説”的練習,可謂一舉多得。

二、動畫複述

按順序出示課文的幾個鏡頭:睡覺、過馬路、等公交車、遲到進課堂、後悔,請同學們邊看邊讀有關的課文段落,然後進行復述。

設計意圖:故事複述的引導,一是可以內化課文的語言與情感,二是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訓練,三是複習課文主要內容,為重點問題精讀感悟做好準備。

三、精讀品味

1、討論。在上述複述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鐘,為什麼會遲到20分鐘呢?”然後,讓同學們再讀課文,自己思考,最後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課文的語句來談談自己的見解,從而知道前因後果。

2、品味。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2-6自然段,然後説説自己從課文中感受到了什麼。教師可讓學生自由説説自己的感受,但要説清從哪個句子或詞語,體會到了什麼。

(1)品讀2-4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要注意抓住“剛剛走過去、紅燈亮了”來體會元元“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的歎息和心情,並指導朗讀,讀出歎息、自責的語氣。第三自然段,要注意抓住“好一會兒”、“才”、“跑”、“眼看”、“車子開了”來體會元元又一次的歎息“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並指導朗讀,讀出焦急、後悔、自責的語氣。第四自然段,要注意抓住“等呀等”、“一直”來體會元元的焦急心情。教學時,先分別品讀,再把三段合起來進入情境引讀。

(2)品讀第5、6自然段。要抓住“紅着臉”、“低着頭”、“非常後悔”引導學生想象:元元此刻會怎麼想?如果你是元元,你會對自己説句什麼話?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抓具體語句來説説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想象、品味,感受元元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歎息、步行的辛苦和臉紅的尷尬、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從而感悟要“珍惜時間,分秒必爭”的道理。

四、表演朗讀

在小組裏,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表演朗讀。

設計意圖:在精讀感悟以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情感的感悟。同時,給學生創設展示能力與表達情感的機會。

五、拓展實踐

組織學生從活動中體會“一分鐘”的價值。

1、通過查找資料,説明人們一分鐘能做多少事。

2、以“我一分鐘能做什麼”為主題,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體會時間的寶貴。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安排,目的是通過自己的語文實踐,進一步豐富閲讀感受,延伸並深化閲讀感悟。

標籤: 説課稿 集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9jr7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