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日月潭》説課稿

關於《日月潭》説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日月潭》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日月潭》説課稿

《日月潭》説課稿1

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人教版第四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課描繪了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作者是按照這樣的遊覽順序描寫的:首先介紹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優美風光;然後介紹了日月潭名稱的來歷;最後介紹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異的秀麗風光。語言流暢優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學生品詞析句的好文章,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文中還配有一幅日月潭風景的照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指導思想

根據新大綱的精神,站在素質教育的角度,結合本教材的特點,我將教學本課的指導思想確定為:情境促讀,讀中悟情。

認知目標:

1學會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弄懂課後思考、練習。

能力目標:

1瞭解日月潭名稱的來歷和那裏的秀麗風光。

2感悟文中的優美詞句,邊品邊想象那裏的美麗景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情意目標: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描寫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體會那裏的美麗。

教學構想

1給學生濃濃的“情”。

記得李吉林老師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倘若語文教學舍棄了情感,那麼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教學,必然走進繁瑣、機械、無效的死衚衕。這句話給我極大觸動,沒有靈魂、沒有情感的生命是可悲的;雖有靈魂然而情感麻木的生命是平庸的;只有高尚靈魂和細膩情感相結合的生命才是豐富的。所以,作為教者,最重要的是要給學生一個豐富的生命。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地給學生最濃的“情”。

這裏的“情”首先指我對學生的關愛之情,我對課堂的投入之情。假若沒有我的拋磚引玉,又怎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呢?

這裏的“情”還具體指為學生創設一個濃郁的情境,讓學生從中受到薰陶和感染。在導入中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精心創設了“乘飛機旅遊,聽導遊介紹”的場景。這個情境再現的是兒童生活中的場景,當學生進入了這個情境時,必然會激起情感,進而激發起對學習的興趣,從而有助於他們體會到課文字裏行間藴含的情感。

這裏的“情”還具體指作者在字裏行間所流露出的對日月潭之美的讚賞之情。要體會這種讚賞之情,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日月潭之美。於是,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要他們從文中找出自己覺得最美的地方。所以“你覺得什麼美?”是我教育的主線,只要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美,那麼這種“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2引學生細細地“品”

《日月潭》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景色的秀麗和作者的讚美都藴含於文章之中,隱藏於文字之下。為讓學生欣賞到這裏的秀麗風光,感悟到作者的讚美之情,我採用了“品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如品讀第一段的第三句話。剛開始,學生只能淺顯地感覺到這句話美,可是究竟是哪裏美?卻説不出所以然。這時,我讓學生再讀,讀後看看圖和多媒體畫面,再來體會哪裏美,學生就能感受到“樹木茂盛”很美、“羣山環繞”很美、“許多名勝古蹟”也很美。並且學生還能用動作演示的方法來理解“羣山環繞”這個難點詞。這時再指導朗讀就使“品”得以深化。教師的示範品讀意在以9小學教學設計2003年第6期教例評析jiaolipingxi(((“(情激情中調動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融入文章之中,使教師、學生、作者三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品”中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在“品”中培養學生的協作互助能力。除了引導學生品讀之外,還利用模具演示的方法指導讀。如第二段中對日月潭名稱的來歷的理解,就通過拼圖的方式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讓學生真正地“活”

小語教學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語言的實踐活動。為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教學應是沒有強制的活動,禁錮的要解放,潛在的要誘發,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為了讓學生能在課堂中真正地活起來,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貼近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開課導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小旅客去日月潭遊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活躍起來。

(日月潭)説課,標籤:小學二年級語文説課,二年級下冊語文説課,

(2)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重在引導。相信學生能把書讀好,一次沒有讀出來沒關係,讓他們繼續讀,直到能讀出來為止。如“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這句話,剛開始學生只覺着美,可是到底怎麼美卻感受不到。這時我就讓學生再讀,並且邊讀邊看圖體會。果然學生自己通過讀、看,感受到了“湖水碧綠”很美,我及時肯定了他們的讀法,並鼓勵他們再讀看能不能又有新的體會。於是,學生又通過自己讀感受到了“很深”也説明日月潭美。就通過這樣短短的一句話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讀書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給他們一個結果。這種過程就是一種活動。

(3)為學生創造活動的時空,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要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四人小組無疑是較好的一種形式,但一定要落到實處。針對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將他們的學習任務制定為:成立一個四人導遊小組,用自己的方式為“客人”介紹日月潭。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指導背誦的過程。最後讓他們上台介紹時效果相當不錯。

新世紀,人們疾呼,要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什麼是真正的語文課呢?我想,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一種生活的樂趣,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能夠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展,能夠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也算是一種真正的語文課吧。這也正是我在這節課中努力追求的。

《日月潭》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課描繪了台灣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風光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台灣,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文中介紹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優美風光;然後介紹了日月潭名稱的來歷;語言流暢優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學生品詞析句的好文章,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文中還配有一幅日月潭風景的照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我將教學本課的教學主旨確定為:圖文並茂悟情感,巧抓詞句激想象。本課教學時間是本課安排為第四課時,該課時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1.鞏固生字詞,理解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理解句子意思。

能力目標:

1.瞭解日月潭名稱的來歷和那裏的秀麗風光。

2.感悟文中的優美詞句,邊品邊想象那裏的美麗景色。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描寫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體會那裏的風光秀麗。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有三個自然段,詞語豐富,文字優美,語言清新。在充分了解課文與學生的特點後,圍繞本課的三維目標,設計出了本課的教法和學法。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圖文悟情、理解想象、情感朗讀等方法,這樣,既能鞏固學生語文知識點,又能拓展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點,從而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

三、説學生

本班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和訓練,在生字學習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像趙子毅,張平平,劉彥鵬三位同學已經具備了自學生字的能力。他們能夠自己拼讀音節,説結構,找出偏旁部首和數筆畫等。張弛,趙玲,王瑞能夠説説字的結構,找出偏旁部首。因此六年級,我對本班學生制定的目標是:能力強的同學能夠正確朗讀課文。能力一般的能夠朗讀句子。能力差的同學能夠跟讀句子。經過開學兩個月的訓練,同學們普遍都有了提高。張弛同學就有最明顯的進步。他從最初的不認識字,不會寫字。到後來會寫字,會認字,不會讀書。現在已經能夠正確的朗讀篇幅短小的課文。如本冊書的第四課《祖國》,是一首兒歌,他已經能夠正確朗讀。因此在每堂課,用一半的時間用來讀書,反反覆覆地讀書,已經看見了效果。同學們的自信心,學習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

四、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欣賞,激發情感課前讓學生欣賞一組祖國迷人秀麗的風景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河川秀美,景色逸人,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並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為生長在這樣美麗而偉大的國家裏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奠定整節課的情感基調。讓學生以遊客的身份進入情境,學習課文,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二)圖文並茂,品讀課文

1、複習詞語,為讀書做好準備

卡片出示詞語:日月潭,台灣省,大湖,圓圓的,彎彎的,碧綠,大玉盤,明珠,茂密,樹林,倒映,湖光山色,非常美麗

2、出示課文,品詞品句

出示課文,學生齊讀

老師一邊指學生一邊讀。這是幫助學生知道如何去讀書。因為有的同學手裏拿着書,眼睛不看字,注意力不集中。這是訓練學生集中精神做事的良好行為習慣。

齊讀後出示第一句話:日月潭是我國台灣省的一個大湖。指名讀,多找幾個學生讀一讀。然後提問,你從這句話知道了什麼信息。學生會回答説,知道日月潭在我國的台灣省。

出示第2段,指名讀一讀。師提問:誰能夠告訴同學們它的名字為什麼叫“日月潭”呢?多叫幾個同學讀一讀這句話“日月潭裏有一個小島,把潭分成兩半,一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一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使學生知道知道“日月潭”名字的來歷。在這時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找出小島,找出日潭和月潭。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

師問:日月潭的風景美嗎?你從哪句話知道的?出示句子:兩潭湖水相連,像碧綠的大玉盤,小島就像玉盤中的明珠。這時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日月潭的美麗。

出示第三句話,學生讀一讀。

先讓學生找出你不理解的詞語,理解句子。

再讓學生找出你喜歡的詞語,如“湖光山色”,“茂密”等

師:日月潭風景美麗,有很多遊人去遊覽,他們照了很多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日月潭美麗的風光。

出示圖片,欣賞日月潭的美景。

齊讀最後一段“我愛美麗的日月潭,我愛祖國的台灣島。”

師:日月潭很美麗,台灣省還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欣賞其它地方的美景。

五、拓展情境

愛國教育課文學完了,你覺得日月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這裏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讓學生將學習本文後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增強學生熱愛寶島台灣的感情,形成初步的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另外,在學生個個都説“日月潭真是個好地方”,個個都想“到台灣去”時,老師再動情地講述: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和祖國大陸分離了,至今還沒有迴歸。台灣人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祖國,台灣的小朋友也在嚮往早日能回到祖國的懷抱。從而增強學生期盼祖國統一的意識。

六、課前預設

這是一篇描寫景的文章,文字優美,需要學生髮揮想象力,可是智障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優於抽象思維,因此在課上準備了許多直觀形象的圖片,這樣有利於學生有直觀印象,幫助他們觀察思考,交流體驗。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説一説你覺得日月潭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這是檢查學生詞語積累的情況,和運用詞語的能力,以及正確的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希望學生能將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從而豐富學生的詞彙量。使語文課真正發揮它聽説讀寫的作用。

《日月潭》説課稿3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中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滲透讀法,自由朗讀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創造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去讀,促使他們在讀中積極開展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對所學內容的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開門見山,直接揭示課題: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日月潭的傳説》。今天我們接着學習這一課。好故事,得讀出味來。想讀好它,你有什麼好辦法?誰來出出主意?生交流:一邊讀一邊想像畫面,就像放電影一樣,讓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腦中活起來。這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交流讀故事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易於進入故工作節之中,提高讀書的效率。

二、交流感受,整體把握

在學生津津有味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傾聽。緊接着,教師以“讀故事時,你隨着情節的發展難受嗎?緊張過嗎?快樂過嗎?憤怒過嗎?來,一吐為快,有一説一。”請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與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樂,置身於情境之中,達到忘我的境界。同時,這也是再次整體把握課文的過程,為下面人物形象的交流作了鋪墊。

三、突出重點,感受形象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文中語言文字,與文本進行對話,把握文章主旨的過程。結合本篇課文,關鍵是把握段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入語言情境,從文本的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薰陶。

(一)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如果“領”的設計合理、優化,可以從根本上克服閲讀教學支離破碎、雞零狗碎的現象,同時也能較好地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學生了解了課文懂得主要內容,對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惡龍,救出日月的過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沒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讀講。《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我認為,能抓住關鍵詞句,聯繫上下文朗讀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這篇課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學生提出要求:“你認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樣的人?請默讀第3、4、5自然段,找出重點的詞句來説説你的看法。”以此為“領”引導學生繼續挖掘文本資源。

(二)活化文本,深度體驗

在整體默讀、圈畫的基礎上,學生進行交流。那這篇課文的每個段落是不是都值得花大力氣進行朗讀訓練。我以為不是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在於把握和挖掘值得進行朗讀訓練的段落,引導學生深度感悟、朗讀,培養其語感。我認為真正值得去品讀的段落是課文的三四兩個自然段,這樣,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刪繁就簡,訓練就得到了有效保證和落實。

交流第一處:“就在人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年輕的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惡龍。”從“挺身而出”看出他們的奮不顧身,見義勇為。

學生能夠找到這一最能體現人物形象的句子,但就此句講此句,對人物形象的突顯顯然分量是不夠的,而是要把這個放到具體的環境中去體會。“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挺身而出的呢?”引導學生讀第三自然段,進而讀好兩個問句“可哪兒去找水性特別好的人呢?怎麼才能得到阿里山的進斧頭和金剪刀呢?”聯繫上文理解“一籌莫展”的意思,展開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會説些什麼呢?”通過整體把握,上貫下聯,使學生通過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救民於危難之中的高大形象,加深對中心的體會。

交流第二處:“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從阿里山的山洞裏拿到了金斧頭和金剪刀。”從這看出他們不畏艱難,勇敢頑強。十二個字“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千辛萬苦”寫得太簡略了,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太大了:他們是如何翻山越嶺,披荊斬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麼克服的?請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閲讀積累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交流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文本的描述創設四種情境,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面對重重磨難,他們是怎樣克服的?

四、看圖説話,個性表達。

我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時有講講這個故事這一項,為了降低難度,也為了幫助學生把故事講得生動精彩,能夠活化課文語言,加進自己獨特的感悟,我設計了看圖説話這個教學環節。

“在跟大尖哥和水社姐同呼吸共命運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幅幅生動又感人的畫面(出示四幅圖),這些畫面雖然沒有聲音,但這背後又有多少精彩呀!請同學們來給這些畫面配上畫外音,可以用課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展開想像。”

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形式,多媒體畫面的出示,把學生引入了遠古時代,為學生的口語表達創設了情境,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後自然有話可説。

五、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應該説,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歷經千辛萬苦後還沒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化作兩座大山這樣的結尾是挺讓人遺憾的,孩子的心理也是這樣。於是我號召學生改一改故事的結尾,最後應該還是要回到“人們重視到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兩座青山,永遠地守衞在潭的兩邊。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為民造福的年輕英雄,就把兩座山命名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這個潭叫做日月潭。”怎樣使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犧牲,又要有二座山,看誰説的結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來的那麼淒涼。

這個説的設計是在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的基礎上誕生的。就像作文訓練只有在學生“情動辭發”的基礎上進行一樣,閲讀教學中説一段話的介入,也應該是在學生有説的願望下展開。

標籤: 日月潭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lnpx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