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説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説課稿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説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説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説課稿1

一、説教材、學情:

1、關於教材:

《我與地壇》(節選)選自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第一個大專題“珍愛生命”下的第一個子專題“精神支柱”,它隸屬“文本研讀”的範疇,是高一年級的學生步入高一下半學期之後要學習的第一篇課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須教材打破以往以文體為依據組合單元教學的體式,着重凸顯文本中的精神價值對學生的影響,就《我與地壇》而言,它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珍愛生命”這個大主題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

課文節選了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的前兩節,第一節寫地壇,寫自己在遭遇人生變故後在地壇中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其中的景色描寫直搗作者對生死的解讀;第二節寫母親,寫自己在地壇中對母親的追思與痛悔,作者用“我”與母親之間的細節及議論性語言放大了悲傷的力量,直擊學生的內心深處;而連接一、二兩節的則是藏在“我”與地壇背後的一隻眼睛,那就是母親的眼睛。

2、關於學生:

十五、六歲的學生正值青春最美的季節,關於生活和命運、苦難和坎坷、生和死,他們尚且處於一種似懂非懂自以為懂其實又不甚懂得的狀態;而在初中階段,他們已經學習過有關生命話題的文章,也積累了散文閲讀的一般知識和能力,基本能夠熟練地掌握“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散文寫作特點,而關鍵在於“景為什麼能夠成為情的依憑所在?”,即就是説,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為什麼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啟示這裏形成閲讀障礙,由此導致學習難點,也因此也形成了我的教學難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會視情況而定,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這堂課得到或多或少的感動與感悟。

二、説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由淺入深的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尤其加深對多音字的記憶;

(2)課文第一節,品味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以及景物背後藴含的情感脈絡。

(3)課文第二節,體會作者對母親態度的變化,並在變化中感受作者與母親之間濃烈而複雜的愛。

2、教學重點:由於課文一、二兩節在語言特色和情感表達上各具特色,所以(1)第一節,重在析景——通過對景色的賞析,讓學生明白地壇能夠給作者帶來生命啟示的原因。

(2)第二節,重在內省——通過文本中母親的“眼睛”讀懂母親的苦難與偉大,並從作者與母親的故事中走出來,去反窺自己,對母親對生活內省於心。

三、説教學過程: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後,我安排了兩課時來完成《我與地壇》的講解。第一課時,以地壇中景色描寫為線索;第二節,以母親的“看”為線索。下面我將重點談一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

我想通過“角色扮演”和“誦讀涵詠”的方法,讓學生在有聲的情感中身臨其境的去觀賞地壇中的景色,並從自身出發設身處地去理解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感悟。我具體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導入:

首先,我用多媒體投射兩張史鐵生的照片,讓學生去看,去觀察照片中的時間、環境和史鐵生的姿態與表情。

之後,角色扮演——我是記者,學生們都是史鐵生,一部分學生是照片1中的史鐵生,另一部分學生是照片2中的史鐵生。然後開始模擬採訪,我會提出問題:“請問您此時的心情是什麼,您希望二十年後您的生活是怎樣的?”

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類似遊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打破上課之處的沉悶與緊張;並且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可以以自己的視角去靠近史鐵生的人生,對作者的遭遇和承受,去假想去體會。如此不僅可以直接拉近他們與作者和文本的距離,而且很直觀的激發了學生對作者人生經歷的同情與好奇,直逼生死的主題;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隱喻了他們自身的幸運與幸福。

最後,由我總結,介紹作者生平,交代史鐵生在遭遇不幸的前後,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變化,同時提出疑問:是誰讓這個終年與輪椅為伴,與疾病廝守的人笑得如此燦爛?或許我們可以從《我與地壇》中找到答案。由此走入第二個教學環節。

2、研讀課文,探尋作者的心路歷程。

這是第一課時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分四步走:

(1)一讀全文,奠基調,點重點。

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一、二兩節,標自然段、留意生字詞、並簡單概括一二節的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的語言(平實而舒緩)和情感基調(壓抑悲慟)。

之後,我會和學生一起通字詞,特別強調多音字“剝、捋、雋、熨”。

再由學生自己概括課文兩節的主要內容(一:我與地壇;二:我與母親),我再簡單的點出:在我與地壇的後面有一隻眼睛,那是母親的眼睛。

這一步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初步去感受課文平實而舒緩的語言所營造出的那種壓抑又略帶悲痛和希望的情感基調。在有了初步感知和整體把握後走第二步:

(2)二讀部分,賞景色,抓線索。

由學生自己自由的讀第一部分,可以默讀也可以朗讀,思考:我與地壇的關係。——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走進第一節,意在引導學生去關注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和宿命。

之後,全班齊讀第一段第一句話“我在好幾篇小説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緊接着我再讀這句話,我會重讀“好”、“小説”、“都”、“實際”,意在強調地壇對“我”的重要性,讓學生馬上關注作者對地壇的描寫。

接着由學生分組討論:我和地壇的緣分表現在哪?——通過這個所謂的“緣分”很自然的引出後面對地壇景色的描寫;同時在他們的討論中我能夠了解學生對這個緣分的理解,或許會有新的想法和認識的生成。第三步:

(3)三讀景色,尋變化,悟緣分。

這一步就是析景,是第二個環節中最為重要的一步。

首先,找同學有感情的大聲讀第三段,並説説第三段為我們描寫了一個怎樣的地壇。我會點出,在“剝蝕、淡褪、坍圮、散落”背後的“愈見蒼幽”和“茂盛”,意在引導學生意識到,與廢棄荒蕪同在的還有那“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

之後,再找同學讀第三段,沉澱我與地壇相遇之初的情感,明確:家與地壇的近,讓這個曾經無比輝煌而此時荒蕪冷落的園子,迎來了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殘了雙腿的年輕人,可謂惺惺相惜。

同樣道理,先找同學讀第五段中的景色描寫,我再讀一遍,爭取讀出一種輕快地節奏。再讓學生回答:這個時候,地壇是怎樣的,我又是怎樣的?

——學生對第三段的景色和情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以此為基礎,我希望能夠讓他們自己去悟我與地壇的相識之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自己去體會景色中飽含的生命跡象,聆聽生命競相生長而發出的聲響。我再點出,第五段,作者實際是放大了對微小生物的描寫,用地壇中不常被人關注,但依舊鮮活的生命,去感化和鼓勵自己,讓自己努力做到殘疾但不頹廢。

最後一景兒——第七段六個譬如,我先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放空一切,去聽去想,聽過之後説説自己的感覺。之後,我點出:“默坐”、“呆想”之後,耳邊的嘈雜、紛亂的思緒儘可拋諸腦後,所有的風雨所有的跋涉,即便艱辛甚至痛苦,也都是一種強大的釋放,是生命重歸零度的返璞。

再讓全班齊讀,用齊讀的力度帶起學生們內心的悸動和震撼,讓學生儘可能多的去感受那種來自生命中苦痛的力量,捕捉風雨中若有若無的彩虹。在分別賞析了三處景色之後,進行第四步:

(4)四讀全景,析語言,沉思想。

再把第一節從頭到尾讀一遍,出聲的讀,將地壇中三處景色描寫串起來,我會提醒學生,讓他們注意第七段第一句話“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以此明確,作者用大量筆墨寫地壇中的景色,實則是在寫自己那時那刻無處釋放的感情,借我在地壇中的所觀來訴説我在逆境中的所想,對生、死的感悟也就自然的流於其間。

最後,反問學生,作者何以在地壇中重拾活的信念,重燃生的希望?——這個問題是在迴應初讀第一節的那個思考“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是什麼?”,在瞭解了景色和思想的變化之後,沿着作者在地壇中走過的路,去找作者的心路。此時,學生已經可以自己概括出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距離的相近和精神的趨同,給我與地壇的相遇、相識、相知增添了一種緣分和宿命的味道。

走到這兒,文本研讀這個環節就進行的差不多了,對於地壇中景色的變化及其中所飽含的作者的心路歷程,學生已經能夠了然於心了。在此基礎上,就要讓他們從文本中走出來,低頭看自己。也就是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

3、總結文本,反觀自己,昇華情感。

再次投射史鐵生的兩張照片,讓學生注意照片下面的小字,帶着學生回到上課之處的那場採訪中,提出最有一個問題:如果不再是扮演,而是真的,你們願意做史鐵生嗎?

我希望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沉澱這一節課所講過的,關於文本的語言,關於地壇的景色,關於作者的感悟等等,繼而再一次引發一種深度的,關於疾病與苦難,關於生命與生存的思考和討論,由學生們各抒己見,我也會説出自己的想法。

通過第一課時,我想告訴他們:當我們抱怨生活不如張三李四的時候,要想到,就命運而言修道公平;當我們因各種無法逃避的事端而遭受苦難的時候,要明白,正是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悲壯凝重的色彩;當我們心中的苦悶與痛楚無處安放的時候,要看到,愛我們的人正默默地陪在我們身邊,為我們遮擋窗外更大的風雨。

最後一個環節,佈置作業:

4、作業:你在地壇中無意的.碰到了史鐵生,你想對他説?

這個作業可大可小,意在發散學生的語文思維,讓學生們在課下繼續沉澱,繼續讀,深化他們對課文第一節的理解,並且能夠自由的説自由的寫。下面是我的板書:

從作者靠近地壇,與它相遇;到走進地壇,與它相識,深入地壇也深入自己,這一待就是十五年;再到走過地壇,走過自己人生的起起浮浮,與它相知。這其實是與文本研讀中的景色分析相對應,直觀的體現了作者借地壇景色變化而抒發的情感變化。

我的説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説課稿2

【教材分析】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高中語文分別在第一冊和第三冊共安排了三個單元的散文教學,其中第一冊的散文教學要求要使學生在初中散文學習的基礎上對散文的欣賞能力有所提高。這個單元的散文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在二單元的前兩篇散文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鑑賞散文的基本方法,針對《我與地壇》這篇自讀課文,我將着重培養訓練學生快速閲讀文體的能力。抓住核心內容,瞭解文本特點。

《我與地壇》(節選)這篇散文第一部分寫地壇,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寫自己感受母愛後對生存有了更深層的領悟。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藝術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決定了這篇課文解讀的核心內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學習並借鑑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與學生的分析,我安排了兩課時完成這篇自讀課文。並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説出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藴的情感。

3、學習此文後,能產生勇敢面對生活的信心,有親近關心母親的衝動。

【教法學法】

教法:啟,拔,導

學法: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練筆強化。

【第一課時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學設想:完成教學目標1、3。分四個環節展開。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導語引懸念,激發出興趣。學生在大目標的指引下展開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約11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於是,退家靜思,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於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你們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變過程嗎?”(教師板書課題:我與地壇)(1分鐘)

[設計意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我設計導語時儘可能引起學生的閲讀文本的興趣。

2、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快速閲讀全文,並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約10分鐘)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閲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閲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閲讀方法,提高閲讀效率。”“發展獨立閲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閲讀時間,並要求閲讀後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覆訓練,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第二個教學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出示具體學習目標後,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第二次對話。(約7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3、教師出示具體學習目標:(約1分鐘)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

4、學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閲讀。(約6分鐘)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有利於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個教學環節:在學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礎上,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約20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4、逐一落實具體學習目標。

(1)落實具體目標1,並給定學習方法:找,讀、議。(約10分鐘)

教師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引導學生談一談“你對生命的理解與史鐵生有無相同之處?你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

[設計意圖]由於學生個人經歷與人生體驗不同,決定了各自對文本的解讀,對生命的理解也不會相同。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體驗,重在讓每一個學生有所領悟與體會。貫徹素質教育課堂要面向全體的要求。

(2)落實具體目標2,並給定學習方法:説,議。(約10分鐘)

教師設計了兩個小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其問題依次是:讀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你從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根據學生髮言情況,我適時補充三個素材引導學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個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個是“西西弗的神話”,第三個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設計意圖]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情感薰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7gljl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