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我與地壇》優秀説課稿範文

《我與地壇》優秀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優秀説課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與地壇》優秀説課稿範文

《我與地壇》優秀説課稿1

一、單元教學理念:

本單元是散文單元,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借鑑吸收,同時進行適當的分析評價。因此,要從文章的內容着手體會作者創作意圖和情感。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二、單元教學思路:

閲讀課文,對課文的內容、寫法和語言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內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當的評價,並從課文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一、 地位與作用: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七課,也就是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而老版本教材卻將此課安排在第二冊。從教材體例的系統上來説,第一冊重在“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第二冊將“篩選信息”、“研究探討”、“分析評價”作為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訓練要點;從這個角度上看,教材對散文的鑑賞要求有進一步提高,以適應新世紀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説,《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兩篇文章對“整體感知”這一訓練點進行了鋪墊,那麼在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點這麼簡單。

二、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獨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對生命的認識。

2、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揣摩語言。

(設計依據: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三、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四、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

(設計依據: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五、文章特點與關鍵:

《我與地壇》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為“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成了一對矛盾。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勞週期較短的現象;而課文説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5分鐘裏將學生的注意力儘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六、教學方法

通過“提問—啟發—討論—評價”的步驟學習課文。

七、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課

(使用依據:本文是通過學生默讀、誦讀去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通過討論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節課中利用多媒體將幾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顯示出來,並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去思考。)

八、課時安排

一課時

九、指導學習

課前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設計依據:根據本文篇幅較長的特點,課前預習,自學是必須的。自學指導的要求是通過作者直接的語言去理解文章。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十、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挫折對於每個人來説幾乎是必將經歷的。有些人面對命運中的挫折望而卻步,使成功從手中流逝;有些人卻能夠勇敢面對,昂首前行。這些人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為人們所尊敬,例如:司馬遷、張海迪、貝多芬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了雙腿。他歷經磨難,經過一番苦苦的掙扎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史鐵生有這樣一句話用來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着,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着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體現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設計依據:通過作者自己對名字的解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經歷下的特殊情感,使學生感受更為真切。)

2、讀準下列字詞:

宿命 坍圮 玉砌雕欄 亙古不變 撅捋 蟬蜕 窸窸窣窣

嘈雜 熨帖 猝然 倔強 雋永 恪守 焦灼

(設計依據: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

3、思考問題: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幾小節是對地壇景物的描寫?

②作者是怎樣理解地壇的意圖?(用文中的話)

③比較3、5兩段的景物描寫,有無發生什麼變化?如果有,這種變化意味着什麼?(請位同學朗讀課文第5節,其他同學思考)

④在地壇,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地壇又為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

第二部分:

①如果説地壇是作者精神的家園,那麼母親則是作者生命的航標,是母親的愛和理解幫他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但這也使得母親成為“活得最苦的母親”請你談談如何理解這一點。

②第二部分哪幾小節是對母親的描寫?

③作者通過哪些場景去描寫自己的母親?反映了母親怎樣的心境?

④通過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發生了哪些變化?(討論)

4、重點研討,總結評價

①提問:作者逐漸領悟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領悟到創作也“並不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你認為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

②課文最後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從全文看,此處的“車轍”“腳印”是可以有象徵意義的。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徵了什麼?

5、課外拓展:如何面對苦難。(舉例?探討)

6、作業:有人説寫作是“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堂課的作業就是以《地壇給我的啟示》或者《父親》為題寫一篇文章,不計長短,關鍵要發自於你們的內心。

板書設計:

附一:

我與地壇:絕望——思考——希望(怎樣活)

我、地壇、母親

我與母親:頹廢——理解——堅強

附二:

送“我”——理解——(行為描寫)

憂“我”——堅忍——(心理描寫)

找“我”——焦急(關愛)——(側面描寫)

(二)母 親

對 象

(一)地壇

附三: 特 點

荒蕪但並不衰敗

作 用

生命感悟

堅忍、毫不張揚

生存啟發

《我與地壇》優秀説課稿2

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本,“珍愛生命”專題中的《我與地壇》。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專題“珍愛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塊下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作家史鐵生自傳性的散文,講述的是作者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充滿了其對於生命的哲思。教材節選了兩部分內容。一是我與地壇,二是我與母親。本課主要學習第一部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文本的資源優勢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人物情感的理解和體驗。

二、説學情

學生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58人。學生大多數對閲讀有一定的興趣,基本上能靜下心來讀一篇課文,並能簡單的表達自己的閲讀感受。

學生預習情況:

學生上課之前已經預習了課文,查詢了史鐵生的資料,抄錄了字詞,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從上述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學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體會作者對生命以及苦難的感悟。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領會地壇使“我”豁達地對待生死。

3、品味語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寫與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之間的關係。

四、説重點難點

1、作者傳達了怎樣複雜的情感。

2、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五、説教法學法

1、以讀促悟:在教學中,通過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史鐵生情感的變化。

2、小組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地壇景物的特點中體會史鐵生對於生命的思考。

六、説教學程序

為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圍繞上述構想,我將本課設計為以下三大環節:

一、課文導入

二、文本探究

三、課堂總結

第一環節:課文導入

只要分為三個方面:

1、照片導入,由史鐵生的照片導入課文

2、換位思考,假設你在21歲遭遇了殘疾,你會怎樣?

3、引入課文

第二環節:文本探究

本環節是本課重點。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圍繞殘廢之初作者的心境,從地壇與作者的相似之處中體會二者的同病相憐。重點解讀描寫地壇外貌的句子。第二部分,抓住地壇“荒蕪並不衰敗”的特點,圍繞課文第五自然段中對地壇景物的描寫,小組探究這些景物的特點以及其中所藴含的作者對生命的感悟。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從為何生到怎樣活的一個過渡的思考,由兩個問題,即“生是什麼,死是什麼”進行過渡。最後簡單解讀了一下作者看透生死後地壇展現的新景象。

第三環節:課堂總結

1、從“作者喜歡地壇嗎”這個問題入手,要求結合前文學習,讓學生概括地壇對作者走出逆境起到的作用。從而對整節課作一個總結。

2、 佈置作業

以上是我的説課,希望各位老師多給我提意見。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2z2k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