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小學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實用的小學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小學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這篇課文主要寫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向一個12歲的小姑娘學習穿戴和整理的事,反映了他熱愛科學事業和謙遜的美德,同時也表現了小姑娘的率真、可愛。課文按時間順序來敍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藉助對人物語言、外貌、動作等方面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體會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事業、謙虛好學的品質以及小女孩的活潑率真。

本文是第八冊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為“親情依依”。本文記敍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一個小女孩偶然相遇並相處的生活片斷,表現了愛因斯坦潛心科學研究、忽略生活小節的平凡而偉大的品格,以及他關愛孩子,樂天與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按時間和事情的發展順序,全文可分為四段,情節簡單,語言樸實,抓住典型的生活細節來刻畫人物。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是本文導讀的重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愛因斯坦潛心科學研究,不拘生活小節的品質和關愛孩子、樂於和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

二、説教法

五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日益增加,但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對文字內部的含義難以形成深切體會,可是在長期的訓練中也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而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憑藉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體會愛因斯坦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學習他謙虛好學的美德。即“愛因斯坦是不是最偉大人”。整堂課我始終圍繞這個中心問題,變換不同的問法(如“愛因斯坦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此時的愛因斯坦是個怎樣的人?”、“你讀出了愛因斯坦怎樣的品質?”)、改變學習方式(從扶到放),讓學生真正領悟愛因斯坦的偉大之處。

三、説學法

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老師任務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快樂。因此我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上課時先再一次理清文章的思路,讓後精讀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一次相遇過程,初步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然後再引導學生體會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二次相遇;最後徹底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悟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三次相遇。其中“愛因斯坦是不是最偉大人”這個問題始終貫穿課文學習的全過程。

四、教學流程:

一、初讀感知。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説説自己所瞭解的有關愛因斯坦的情況和對課題的理解和猜測。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做適當的補充,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初讀,要提示學生讀準生字字音。在讀得正確、流利的基礎上,讓學生説説愛因斯坦與小女孩從偶然相撞、到相遇、相邀、相處的過程。

二、精讀感悟。精讀環節要着力指導學生感悟的是人物的對話部分。可以模擬當時當地的交際情景,抓住人物動作表情和對話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演示、體驗,從而感受並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品質。第一次相遇,要抓住愛因斯坦的動作、語言、外貌,體會他平易、寬容、坦蕩的胸懷以及只知“思考”科學問題,不拘生活小節,不修邊幅的性格。第二次相遇,有兩次對話,第一次對話,要注意體會愛因斯坦的謙遜誠懇,第二次對話要體會愛因斯坦對孩子的愛心和自己的一顆童心。第三次相遇,讀小女孩的話,要讓學生明白,愛因斯坦的“變”,一是因為接受小女孩的教誨,二是因為他要請小女孩作客。讀愛因斯坦的話要體會這位大科學家的平易和童心 。 課文學完了,相信現在每位同學都會認為愛因斯坦很偉大,他到底偉大在那裏呢?請你快速瀏覽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寫一寫愛因斯坦的偉大之處。(結尾處的寫話其實是考驗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一方面鍛鍊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貫穿全文的中心。)

説板書設計

18、愛因斯坦和小女孩

偉大

專注思考 不拘小節

平易近人 充滿童趣

潛心研究 為人謙遜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得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

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説→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詩文精粹,要根據課文特點相機安排語言文字的訓練。

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3、理解寓言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4、能複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來體會寓言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有感情地讀好吳王和少年的對話,能複述課文。

教學時間:2課時

二、説學情

由於農村六年級的學生都認識螳螂、蟬、黃雀,也有些甚至玩過它們,對之覺得有趣,只要上課時出示有關圖片、課件,他們會有躍躍欲試的心理,就容易完成教學目標。

三、説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瞭如下手段和方法:

1、重組課文,落實重點。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説、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象、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2、訓練語言,注重創造。

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複述、表演這個故事,藉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複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3、訓練思維,凸現主體。

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

四、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麼動物?

2、板書並認讀生字螳螂蟬

3、指出他們屬於左形右聲字,便於識記。

(這三步設計從具體的圖象到抽象的文字,並且點出了螳螂二字的構成特點,從而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在課題中就讓學生輕鬆識記了本課的兩個生字。)

4、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在這裏教師設置疑問激活了學生的閲讀期待,從而也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並做上記號。

2、指名逐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字音。

3、交流:你通過讀,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明白?

(這兒,主要通過學生自問自答的形式並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生詞的意思,為感悟課文掃除了障礙。)

4、指名説一説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再讀課文,看看你能否知道各自然段寫什麼,課文按幾部分內容寫,各寫什麼?

(四)學習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齊讀。

2、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為何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勾畫有關語句。

3、對此,你有何看法?

(五)指導書寫。

螳、螂的結構和筆畫筆順。

(六)作業。

1、抄寫生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聽寫鋪墊。

1、師生同寫課題,齊讀課題。

2、聽寫五組詞語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麼聯繫。

3、教師依次念五組詞:

(1)蟬 悠閒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着彈弓 瞄準

(5)不堪設想 隱伏着禍患 恍然大悟

(這兒,通過默寫五組詞語,不僅是檢查與鞏固生詞的掌握情況,更是在暗暗幫助學生記住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為後面地複述課文埋下伏筆。)

4、學生對照屏幕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

5、齊讀五組詞語。

(二)學習第二、三段。

1、投影出示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標)

2、自由朗讀第二段(211節)、第三段(第12節)內容。

3、從轉來轉去、毫不介意、一連轉了等詞句中,體會到什麼?(讓學生體會出少年的決心、勇氣和智慧。)

4、指名朗讀。(瞭解學生是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生練講故事。

(這個設計面向全體學生,是在上面聽寫五組詞語作為鋪墊和根據掛圖進行練説,這是一個具有梯度的教學流程。)

6、指名複述故事,師生邊聽邊評。

(學生在上面第5點已有練講的技能,在此便在輕鬆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複述。)

7、同桌互講互評。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體,訓練學生説、評的能力。)

教師總結。(略)

8、同學們説説蟬、螳螂、黃雀、少年之間的關係。

(出示圖片5。讓學生演示螳螂等事物的動作,感悟到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

9、默讀全文,看看你能否發現課文中還有哪些角色之間存在着類似螳螂捕蟬的關係?

(訓練學生髮現能力,讓學生明白吳國的眼前利益是什麼?而隱伏的禍患又是什麼?明白故事與現實之前的共同之處。這樣,學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幹,訓練了評析文章的能力。)

(三)品析人物。

1、那個少年為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2、小組討論之後,集中交流。

3、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勃然大怒)少年説了螳螂捕蟬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恍然大悟)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在這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學生表達肯定個性鮮明,但這一切都要依賴於學生對文章的正確解讀,做到有理有據。)

4、你認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裏又給學生搭建了表達的一個平台,讓學生再去迴歸課文認真讀書從而對吳王有個準確的評價,學生除了可以感悟到吳王的專制蠻橫,當然也可以體會到他的可愛之處。)

(四)表演深化。

(表演僅僅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通過表演能讓學生在語文層面上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在這裏,我設計了合作表演的環節,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化體驗內化語言,並在此基礎上有創造性的表現。)

1、激趣。

我可以這樣説: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用上這樣的導語學生的表演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2、組織。

尋找合作對象,練台詞。(這兒的台詞主要是課文中人物的對話)

3、設計。

在練台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4、演練。

5、表演。

在表演過程中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6、評價。

(五)鏈接名著。

1、《伊索寓言》

2、《中國古代寓言》

(有人説過:下課是新一輪讀書的開始。在這裏我借本課的文章特點因勢向學生推薦一些關於寓言的讀物,把學生的閲讀興趣向課外延伸,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遇見或聽説過類似寓言中的故事嗎?請舉例談你的看法。

(七)總結全文。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八)佈置作業。

回去寫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

五、説板書

10、螳螂捕蟬

捕 啄食 打

蟬 螳螂 黃雀 少年

攻打 乘虛而入

楚國 吳國 其他諸侯

不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眼前的禍患。

好的板書設計,既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質疑解難,加深對課文的認識與理解。這一板書設計就吻合了這些方面,並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

1、教材簡析

《晏子使楚》是省編義務教育六年制語文第10冊教材中的第12篇課文。這篇歷史故事記敍了春秋時期齊國派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仗着自己國勢強盛,想侮辱晏子,晏子針鋒相對進行反駁,三次挫敗楚王,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這三個回合的較量,充分表現了晏子聰明的才智、能言善辯的口才和愛國思想。

2、我對課文重點段落內容的理解。

我今天重點要説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課文的3、4、5三個自然段,以三個精彩有趣的小故事展開情節:第一回合,寫楚王瞧不起晏子,抓住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缺陷,不開城門卻開了個洞讓他鑽,進行人格侮辱;第二回合,楚王又説齊國沒有人,諷刺齊國沒有人才;第三回合,楚王越發變本加厲,和他的官員門羣起而攻之,一起嘲諷齊國人沒出息,做強盜。故事情節到了高潮階段——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來……如此咄咄逼人、扣人心絃的場面,一般常人可能會驚慌失措、束手無策,陷入十分被動、難堪的窘境。而主人公晏子卻能處驚不慌,冷靜、機智、針鋒相對地、甚至是談笑風生地進行反駁、回擊,將楚王駁斥得理缺詞窮、啞口無言。楚王本想侮辱晏子,卻一次次反遭侮辱。楚王從開始的瞧不起晏子,瞧不起齊國,為此而處心積慮地對晏子展開一次比一次更刻薄、更惡毒的侮辱和嘲諷。但經過三個回合的較量,楚王不但再也不敢繼續侮辱晏子,反而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180度的大轉彎,究其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晏子實在太厲害了,是個出類拔萃、聰明絕頂、口才超羣的人才,是個出色的外交家。因此,楚王已打心底裏服了他,竟向晏子老老實實地和盤托出自己的初衷: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所以正如文中用了五個“只好”這一畫龍點睛之筆,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地刻畫出楚王的無奈和失敗,並且含蓄地讚揚了晏子挫敗楚王、大獲全勝的輝煌和卓越才華。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好教材,引領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必須把握住三個回合的較量這一精髓之處,引導學生讀懂、理解內容、學會欣賞作品的文學性和思想性,感受晏子的才能和精神。

二、教學目標的.設定根據教材特點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發展學生的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我確定了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 、認知目標:重點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義。

2、技能目標:學習課文,精讀晏子與楚王針鋒相對的話,感悟晏子成功反駁楚王的辯論技巧和思維方式。

3、情感目標:體會晏子維護國家尊嚴的思想品質,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精讀晏子與楚王針鋒相對的話,體會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思想品質。

教學難點:讀懂晏子反駁楚王的幾句話含義,及句子間嚴密的邏輯關係,理解”水土不同”的深刻含義,體會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

三、教學準備做好以下課件材料:

1、把課文中宴子的畫像圖片製作成課件,讓學生髮現宴子長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為楚王叫他鑽狗洞作鋪墊。

2、三個重點句(鑽狗洞、最不中用、水土不同)

3、宴子説得十分形象三個分句的學習和欣賞(舉袖成雲、揮汗如雨、摩肩接踵)

四、教學流程複習導入→走近宴子、潛心感悟、研讀宴子→讚美宴子→超越文本演宴子→課外延伸、學晏子練口才、策劃小小辯論賽

五、設計理念1、課堂開場採用模擬小小見習外交官的遊戲形式導入,創設愉悦的課堂氣氛和能誘發共振的教學環境。

2、整個教學過程,能突出重點,充分體現學法指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同時能對幾個難句,採取重點輔導、半扶半放、放手自學、對難點“水土不同”進行點撥指導的教學方法。

3、抓住五個“只有”的理解,讓學生體驗明寫楚王的無奈和暗寫宴子的反駁節節勝利,把侮辱不卑不亢地還給了楚王令人鼓舞的效果。我的板書設計就能充分體現這一理念。

六、教學思路根據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步教學線路:

第一步:複習導入,進入角色。

我先讓學生複習回憶《晏子使楚》事情的起因,最後的結果來導入課文內容,並提煉出板書為:想侮辱………………不敢不尊重。而後,追問:怎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引出學生對晏子初步的認識:晏子是個聰明、機智很會説話的人。進而再激勵學生説:“讓我們也學學晏子,學當小小外交官,跟着晏子去楚國看看晏子是如何和楚王脣槍舌戰,挫敗楚王那扣人心絃的場面?

第二步:走近晏子,讀懂、理解課文內容,潛心體驗、研讀晏子。並將第一個回合的學習進行重點指導。

首先讓學生明確自學的步驟是:獨立研讀課文第三節,再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學習要求是:

(出示課件一)

1、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

2、晏子遇到如此不禮貌的讓他鑽狗洞的“接待”,他心裏是怎麼想的?接着又是怎麼説的?緊接着晏子又是怎麼做的?

3、你認為晏子説的哪句話,是話中有話,最厲害?為什麼?

4、你知道楚王聽了又是怎麼想? 怎麼做的?楚王是心甘情願的嗎?你是從哪裏看出?

再通過交流反饋,抓住晏子面對楚王如此惡毒的人格侮辱,讓學生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通過對晏子內心活動的揣摩,引出晏子之所以能如此從容、不卑不亢地與楚王進行反駁的動力是要維護國家的尊嚴,為了國家的利益,我必須給予針鋒相對的反擊。如此,就能更好地理解宴子為了齊國的利益而作出冷靜、機智的反應,説出那層層推進,邏輯性很強的、非常有力的反擊語言:從“這是狗洞,推理出——訪問狗國,當然得鑽狗洞——再推斷出“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尖鋭而含蓄地得出——楚國是狗國的結論,加以有理有節的強有力的回擊,做到既把侮辱還給楚王,又不傷兩國的和氣。讓學生領略到這就是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華!

然而,第二個回合,則採取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自主研讀的方法。讓學生劃出楚王諷刺、侮辱宴子的句子,以及晏子反駁楚王的語言。讓學生選擇最愛讀的語句訓練感情朗讀,並嘗試自行理解重點句“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這兒了。”的含義以及推理過程。再安排分角色朗讀的體驗,加深對晏子智慧和才能的感悟。還可引導學生欣賞好句:

出示課件(二)

“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都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腳碰腳。大王怎麼説齊國沒有人了呢?”

並穿插能力訓練——讓學生把句子概括成四字詞語。最後再安排學生模擬扮演宴子,分角色朗讀,來加深對人物的智慧和才能的體驗。並且教師也參與其中的角色扮演,做到師生互動,營造愉悦、和諧的課堂氣氛。

第三回合,可採取學生獨立閲讀,自讀、自悟的方法,來訓練學生掌握學法,培養閲讀、理解、欣賞能力。然後再讓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水土不同,再展開討論理解。

第三步:小結延伸。

1、讓這些小外交官們説説隨宴子出訪楚國後的感受,可設計問題:你佩服宴子嗎?那你想怎樣誇他?如此,可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積累的知識,掌握的詞句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我班內有學生説:“晏子真了不起!”有的説:“晏子你真是個出色的外交家!”還有學生説:“晏子你好酷啊!”然後教師小結:出示課件:“宴子使楚 不辱使命 勇挫楚王 捍衞尊嚴”以這16個字來概括、總結課文。

2、跳出文本,超越課堂。緊接着,教師還可進入角色,扮演楚王説:“我雖然鬥不過宴子,哈哈!你們楚國難道真的沒有人了嗎?怎麼盡派你們這些乳嗅未乾的娃娃外交官來呢?”再請學生來學宴子能言善辯的口才來進行能力訓練。讓學生覺得:《宴子使楚》的課文雖已進入尾聲,但為學生創設了學習宴子,提供了展現才華的空間,使課堂教學迸發出新的高潮。

3、我精心設計了課外延伸作業題,做到超越課堂,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強調的“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喜歡語文,知道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親身體驗到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以達到全面貫徹《新課標》精神,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標,為學生提供發展思維,發揮聰明才智,磨練能力和口才的平台。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小鎮的早晨》是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中第四單位《塞北江南》的第二篇主題課文。這是一篇很經典、很美的文章,它重要形貌是江南水鄉一個小鎮清晨的情形。

二、説目的

1、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2、學習憑據重點詞歸納綜合天然段重要內容的要領。

3、相識江南水鄉小鎮清晨特有的情形,以及小鎮的生長與變革,造就學生熱愛生存的情感

三、説教法學法

1、以讀代講法

2、讓學生睜開想像的小舟,在江南水鄉里漂泊;讓學生擁有自大,在讀中品位小鎮的古香古色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二)、檢查字詞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教師小結

(五)、課後拓展

這篇課文是一篇描寫江南風景的文章,我們的學生生活在北方,對那裏的情況瞭解不多,比較生疏,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恰巧又是讓學生從文本中去理解江南小鎮早晨的美,所以要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下學習未曾接觸過的異域風格,似乎有些難度。所以我必須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為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在設計導課時,我考慮到我們的學生生活在北方,對江南水鄉瞭解甚少,所以我就用兩三句話向孩子們作了以下簡單的介紹,然後用相關的風景圖片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拉近他們與水鄉的距離,為後面的體悟文本打下基礎。

這篇文章從小鎮早晨的安靜、熱鬧、忙碌三個方面來寫小鎮的美。首先,我引導學生走進小鎮的早晨,親自體會小鎮剛剛被喚醒時的安詳,為此,我在這裏重點讓學生去模仿櫓聲,讓女生模仿櫓聲説一段話喚醒男生,讓男生閉眼休息,醒後説一説被喚醒的感覺是什麼樣的?這樣的一個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並滲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學生肯定是在快樂中成長的。

被櫓聲喚醒的小鎮是什麼樣的?自然的就進入了下一段的教學,也就是描寫安靜的段落。第二自然段使我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表面上看它寫的是小鎮早晨的安靜,但是細細琢磨之後,這份安靜中還透着一些美,於是,我在教授這節課時,先抓住安靜這個特點,應到學生去找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安靜,那些字眼讓他們體會到了安靜,然後抓住這些描寫安靜的詞語去體會朗讀,在朗讀時學生必定是有一些感受的,這種感受就體現了學生對安靜的理解程度,學生也可以在朗讀中獲得成功的喜悦,以讀帶悟,突破了難點。

當然,只停留在安靜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接着我引導學生去感受小鎮早晨的美。分別從水美、橋美、船美三個方面帶他們步入想象,身臨其境,利用圖片,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彷彿真的看到了那份美似的。

課文學完後,學生的學習結果怎樣呢?末了,我計劃了一個齊讀的關鍵,在我的一個聲情並茂的引讀下,讓學生帶着本身的領會去讀,這也是一個完善的總結吧。在計劃作業時,我思量到語文學習的東西性,故而讓學生下去後用總分的方法向別人先容一下小鎮清晨的平靜,一來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二呢,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5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這首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了讚美之情;

《望天門山》頭兩句描寫山川氣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望天門山》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

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望天門山》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望天門山》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説説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李白

(著名詩人),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關鍵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

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解説:引導學生想像與聯想,實現從文字信息到畫面信息的轉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閲讀價值。改寫並不等於古詩今譯,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斷、開、回、出、來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斷、開、回、出、來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閲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鑑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麼呢?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説説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畫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門山。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説説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內容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二冊第四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得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將了魚、牛、燕子和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的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想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和教材中所出的位置,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圖文結合,瞭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

2、能力目標:

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

3、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禮貌待人。

其中,讓學生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中,懂得魚、牛、燕子和壁虎的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看圖,讓學生理解小壁虎尾巴得用處和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及語言特色,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想上,可採用情景教學法,運用版畫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教師通過語言描繪及提問、啟發、點撥、以讀帶講、以讀帶問,本課除繼續運用已學過的“有序看圖,分清主次,拒圖讀文,圖文對照”等看圖學習的學習方法,還要教給學生圖文結合,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的學習方法。

三、説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進扣《大綱》和教材,體現“三為主”教學思想和以讀為本,以講促讀,以看、聽、説、讀、寫和促讀的教學思路,我的教學程序是這樣安排的: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這一過程我直接從尾巴入手,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大自然中,親自體會各種動物的尾巴的不同用處,然後趁勢提出老師這裏有一個特殊的動物,他長着特殊的尾巴,你們想認識他嗎?這樣設計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使學生投入自覺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學習,引導學生由特定情感轉移在老師所設置得氛圍中。

2、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這一過程我充分利用現代手段將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真實的展示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並精心設計三個問題:

⑴ 整個故事的主人是誰?他在做什麼?

⑵ 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借到了沒有?

⑶ 為什麼不借給它?

學生通過回答問題,能初步的感知畫面和課文內容培養了學生在快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深入課文插入難點:

通過畫面學生真實的看到小壁虎自己長出了一條新尾巴,這是他的特殊功能──再生,那麼這種功能回給小壁虎帶來什麼好處呢?

在這個問題上我採用自學的方法小組討論,並再次回放教學課件,使學生得出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從而突破難點。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記敍了一個歷史故事,讚頌了劉琨面對入侵強敵時的勇敢與智慧。

課文開篇先交待了時代背景,西晉末年,北部邊疆很不安寧。在這種情況下,劉琨駐守晉陽城,勇氣可嘉,也為下文智退敵兵做了鋪墊。

課文接着寫匈奴騎兵將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晉陽成了一座“孤城”。此戰,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晉陽守兵不過兩千,而匈奴騎兵則有5萬之眾。在劉琨沉着指揮下,守城將士“利用有利地勢英勇抗擊,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儘管如此,由於“援兵未到”,加上“城裏兵力減弱,糧食在減少”,“孤城”晉陽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劉琨不能不“急得團團轉”。

然後,課文用5個自然段的篇幅,詳細描寫了一天晚上,劉琨登樓巡察,面對冷月、荒漠……他發生一聲聲長嘯,驚動了匈奴兵營。劉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讓人取來了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胡笳,對着匈奴兵營深情吹奏。劉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騎兵的思鄉情。匈奴將領眼看將士們無心戀戰,就連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傳為千古佳話。”課文就此戛然而止,顯得簡潔傳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結果,又點了題。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識字能力,教師只需針對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做強調;在詞語理解上,學生已經掌握不少方法,課前已經能通過預習自主學習詞語。在課堂中,教師更應做到在詞語的運用和表達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詞語的理解上。

學生通過四年多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概括、表達、感悟的能力。作為老師除了繼續提供一些學習方法之外,還更應注意每個教學環節設計上的層次性。不僅使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吃得下,也要保證學習能力較強學生能吃得好。

因為這是一篇歷史課文,因此在設計教學環節的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基本能力、興趣。做到讓學生不僅能進入文本,更能從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質。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在讀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動聽、哀傷悽婉、淒厲、四面楚歌、千古佳話”等詞語的意思。

這些詞語的理解並不只是單純的理解,可以説這些詞語貫穿整篇課文的教學。從引出課題對“聞雞起舞”一詞的理解;到整體感知各種方式對“水泄不通、悦耳動聽、哀傷悽婉、千古佳話”的理解;然後運用這些詞語進行概括全文主要內容;在研讀課文時,還將“淒厲、悽婉”進行比較;通過觀看錄像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真正發揮詞語的作用,而不是隻為理解而理解。

目標二: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把課題補充具體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朗讀方面有整體感知的讀;有理解後的感悟讀;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讀;有老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讀……多層次的朗讀訓練旨在讓學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因為課題一看馬上就能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因此只要把課題説説具體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燦爛的中華文化”為專題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孔子拜師》。本組課文以《孔子拜師》入手,一方面讓學生從這個故事中,用語文的閲讀讓孩子對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瞭解,讓學生知道了古代偉人也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從語言特色説,學習通過抓重點詞句品讀課文,課文的小提示也正好説明了這一點。這也是學習後面課文比較典型的範文。

這篇課文是敍事性文章,線索非常清楚,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通過對孔子和老子的語言、心理和動作的描寫,來突出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文章中有兩個人物,兩條線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質。一條是以孔子不遠千里、風塵僕僕拜老子為師為主線,另一條以老子誨人不倦為暗線,兩條線索相輔相成,互為滲透。

教學目標:

1、準確地認讀“兼”等7個生字,規範書寫“聞”等12個生字,通過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等方式,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等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瞭解孔子的求學經過。

3、學會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體會孔子謙虛好學的品行。

教學難點: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二、説學生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孔子離他們是比較遙遠的,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情況不是很瞭解,無想想象,所以會有學生説到挖草根,吃樹皮。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只能讓學生在閲讀中體會,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知識理解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從對話中,從文本中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彬彬有禮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閲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悦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三、説教法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正處於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的閲讀教學的過渡階段,在小學語文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並在段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三年級學生閲讀實際情況,主要採用了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閲讀探究並體驗,配合板書,最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四、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瞭解孔子

1.導入課文。

問:後面這麼多老師,你們高興嗎?這讓老師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當中肯定有我的老師啊,我可得向幾十位小老師共同來完成今天的學習任務!

2.學生自讀課文後的《資料袋》,感受孔子的偉大。2.揭示課題,寫課題。

課文後面的材料介紹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 可大家為什麼説孔子、老子呢?師介紹“子”的含義。同時引導學生了解還有:孟子、韓非子、孫子等等。生彙報,師相機評價。

3. 師;通過大家的介紹老師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學問的人,人們對他們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啊?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

二、初讀課文,感受“誠心”

1.自讀3分鐘,你能讀幾遍?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回。

2.交流讀詞語。

風餐露宿 風塵僕僕 日夜兼程 遠近聞名 傳授 佩服 納悶 止境 等候 迎候

拜訪 拜見

3.同桌互讀最受感動的地方,説説感受到了什麼?

4.教師板書,小結。

三、研讀“誠心”,體會人物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閲讀,用“——”劃出孔子誠心拜師的句子,用“。。。”圈出重點詞語。

2.交流

板塊一:“屈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1)你能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孔子的誠心,圈一圈,讀一讀,説一説。

2)交流:*用比較的方法,從體會“終於”一詞,體會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難。

*在學生交流時,由風餐露宿引出風塵僕僕。

3)指名讀,齊讀。

提示:感受到了什麼?“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麼理解的。

1)你體會到了什麼?相距上千裏説明什麼?(路途遙遠)

這讓你想到哪些成語?(千里迢迢、萬水千山)

你能讀出“遠”嗎?

你讀到“風餐露宿”這個詞語時,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情景?

體會“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趕路;

———————,孔子在趕路。

板塊二:

孔子想: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連忙説:“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説:“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1)自讀,體會到了什麼?

2)選擇其中的一句話,感情朗讀。自讀。指名讀。

3)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的這句話。

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體會到了什麼?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

讓我們學學孔子,彬彬有禮地拜見老師吧。讀

孔子連忙説:“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説:“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你怎麼理解?

用一個詞?(學無止境)你還知道哪些成語跟它意思一樣?(學海無涯)

聯繫實際生活來説説?

師:這就是孔子對學習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師學習的一個根本原因。

你們在不斷的學習,老師在不斷的學習,今天在場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學習,可見學習是沒有盡頭的,讓我們在齊讀一下這句話。

引:因為學無止境,所以孔子跋山涉水、不遠千里去拜師

因為學無止境,所以孔子風塵僕僕、不辭辛勞去拜師

因為學無止境,所以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師

< type=text/java> < type=text/java src="_"> 面對這樣的孔子,你有什麼話想説呢?

聯繫課文,聯繫自己實際談感想。

板塊三:“從此,孔子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1)圍繞着前一句想象説話。

2)教師補充資料。

四、深入感悟、拓展“誠心”

孔子一生為我們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精神財富。單單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記錄下來,變成了一部書叫《論語》,對後世影響很大。我們一起來積累一下他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温故而知新。

你還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1.你還知道孔子拜師的其他故事嗎?學生介紹。

2.教師補充兩則孔子拜師的故事。

1)孔子跟師襄子學琴。

2)孔子拜項橐為師。(三字經: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五、作業設計

1.把課文中你特別佩服和敬重孔子的句子抄下來。

2.孔子生平故事和名言(小組專題研究)。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9

《口耳目》是一篇象形字歸類識字的課文,十二個字按器官、動物、天體現象、植物來分類。並且把畫畫、古文字與象形字對應起來,融兒童情趣與識字為一體。

本課是識字教學中的第二課,我力求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識字的興趣,以小熊貝貝為線索利用闖關的形式安排教學環節讓孩子們能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讓抽象的漢字和枯燥的認字過程成為孩子們愛做的事,使識字過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提高識字效率。

一、從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本着一個“成為孩子們學習時夥伴,玩耍時的朋友”的指導思想來設計教學程序,通過創設情境、遊戲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尊重學生感受和體驗,在學的方面,也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從平均用力轉向突破教學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漢字在他們眼中既陌生又熟悉,加上本課生字均一色象形字,都是高頻字,學生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經接觸過,因此障礙不大,所以我在學習了2個象形字以後,我讓學生們自己去學習剩餘的4個字,讓他們自己去讀、去記、去想,在前面兩個字基礎上,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讓他們用自己的觀察與想象巧妙地將漢字事物聯繫起來。既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能鍛練學生獨立思索、想象的能力。

三、以課內為中心轉向課內外結合

語文是母語教學,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漢字更是生活中隨處可見,讓學生養成留意周圍事物,學習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習慣,本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特意安排了“認標牌”的小遊戲,我希望通過這一小遊戲,能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交際、生活中開動小腦識字,讓識字自然地融入到孩子們的活動和學習中去,讓孩子們進一步提高識字興趣,並且以識字為榮。

(一)、本堂識字課我研究的的重點:

鼓勵孩子運用各種方法認字,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根據象形字造字的規律學習生字,並通過本課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及識字的能力。

(二)、策略:

1、教學方法多樣化

情境中識字

針對我班學生好動、愛玩、做事沒耐心的特點,在本課中我以小熊貝貝為線索,通過闖關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於最佳的學習狀態,使孩子能主動參與,大大地提高識字的效率。

遊戲中記字

遊戲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把遊戲引入識字教學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整個情境中,我又穿插了諸多遊戲來調味課堂,例如,兒歌誦讀、找朋友、歸類遊戲、認標牌等,其本質都是識字,複習生字,可是學生學得不累,總覺得老師還設置什麼新花招在等他,寓教於樂,使枯燥的識字過程演變成活潑有趣的活動過程,這正是學生所期盼的。

2、抓“典型字”教會學生學字方法,由扶到放讓學生自主識字

在課始我便抓住“兔”字的教學,使學生通過象形字學法和熟字加筆畫法來鞏固此字,並通過“兔”字的學習,遷移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記憶另外的4個字。本課裏均是象形字,每個字都可以對比事物來記憶字形,此種方法固然巧妙,但是象形字畢竟只是漢字的一部分,讓孩子們嘗試多種方法來記字形,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根據本課的“木”、“禾”等字的特點,我希望引導學生能用加減筆畫,編兒歌等方式來記字,使記字方法更為豐富。

(三)、在研究中我碰到的新問題:

在本課之前,我們課文中學的漢字基本上都是靠學生反覆讀兒歌來強化記憶的,既沒有給孩子們分析字的結構,筆畫,也沒有特意要求學生如何記住這個字的外形,因此,在備本教案時,從一下子重音過渡重形,我很擔心當我問你如何記這個字時,學生除了能對比事物來記,其餘毫無方法。甚至會出現像學習拼音那樣“兔,小白兔的兔”。

這六個字的教法,雖然我安排了扶兩個字,放4個字,並通過情境與遊戲參與,可是我發現備來備去,六個字的教法與學法還是十分雷同,這使很苦惱。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教材簡介

《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是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組安排的一種學習形式。“遨遊漢字王國”是由“有趣的漢字”和“我愛你,漢字”兩個板塊組成。“有趣的漢字”分別從字謎、有趣的諧音、漢字小笑話、漢字的起源等方面揭示了漢字的神奇性和趣味性。“我愛你,漢字”分別從漢字的演變、錯別字的危害、漢字的書法藝術、漢字的魅力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中華漢字的燦爛文化。

2、教學目標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標對學生綜合實踐性學習活動重視的具體體現。它相對於學生來説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通過本組的學習,學生可以瞭解到漢字歷史的悠久,知道漢字記錄並承載着中華的文明;同時還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漢字在今天同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明白漢語如今在世界上影響的逐步擴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和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根據本組教學的要求,結合實踐活動的特點,聯繫學生的實際,我在摸索中制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步瞭解漢字的起源,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自豪感。

2、認識簡單的甲骨文,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閲讀教材中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蒐集有關漢字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2、學生收集有關象形文字文字的資料,通過對這些象形文字的組合、聯想,瞭解會意、指示等構字方法。

3、策劃並開展簡單的小組活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感受漢字的趣味,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自豪感。

3、教學重點:

初步瞭解漢字的起源,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4、教學難點:

理解會意字、指事字的構字過程,策劃小組活動。

二、説學情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身體和心靈兩個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長,對於知識的追求也與日俱增。五年級學生可以很完整地畫完一張畫,有些機靈的學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圖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們的想象力已經接近現實生活。但是五年級學生在這種轉變過程中,有時受特殊因素影響會過於現實化,缺乏天真活潑、敢想敢幹的創造性心理。

三、説教法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提供前所未有的條件,因此,現代教育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並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建構主義認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1)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2)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3)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四、説學法

新課改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要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本課學習中我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這樣能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從而使學生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現成的結論,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親自參與到豐富、生動的實踐活動中去,經歷了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

五、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學生不熟悉的小篆字體,讓學生對漢字產生好奇,激發其學習興趣。

2、通過對“文字”的解釋來引導學生對“漢字”下定義。

(二)漢字的產生

1、讓學生了解文字出現以前人類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並通過小組討論,使學生主動發現“結繩記事”的缺點。

2、通過傳説中倉頡獨特的形象,激發學生對“倉頡造字”故事的興趣,並體會倉頡造字的偉大意義。

(三)有趣的甲骨文

1、出示“甲骨文”圖片,讓學生對甲骨文產生直觀上的認識。

2、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識別簡單的甲骨文。

3、小組間競賽,認識更多的甲骨文。

(四)制定小組活動計劃(作業佈置):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綜合性學習”,對小組活動還不太瞭解,所以我在第一課時只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初步制定出活動計劃。這也是本課的一個作業,我在課前為學生製作了小組活動計劃表,在課堂也會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

(五)總結:

1、讓學生談談對漢字有了什麼新的認識,引導學生產生對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的自豪感。

2、通過對這一段文字的朗讀,加深傳承中國文化的責任感。

六、説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主要以漢字的產生為線索,加以教師範寫甲骨文,能讓學生對漢字的產生產生系統且直觀的認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mmwv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