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小學課文評課稿

小學課文評課稿

在聽課教書後應該如何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評課稿,僅供大家閲讀參考!

小學課文評課稿一

12月11日,我和楊校長、張燕老師一起來到安頭實驗小學為青年教師指導課堂教學。我們共聽了兩節課。下面我就分別談談對這兩節課的感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堂課給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整節課,老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步步深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鑽研文本。從題目切入,提出“是什麼讓周恩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中華不振”這一原因。張老師又順勢而導,“你從課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會‘中華不振’?”當學生鑽進文本體會“中華不振”,張老師又引入社會背景資料,結合圖片真正讓學生感受“中華不振”的境況。老師讓學生在交流中順勢而生的品讀體味,使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中華不振”這個切入點的高妙——只有充分地體會“中華不振”,學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只要充分地體會“中華不振”,學生就會自然地走進塵封的歷史與少年周恩來一起感同身受,產生情感共鳴。

二、拓寬文本,整合資源

本課教學中,老師立足教材而又沒有侷限於教材,她整合了多種課程資源充實進課堂教學中來,拓展了文本的寬度。如:1、利用圖片和資料在對比中讓學生感受在中國的土地上華人如狗,中國割地賠款,外國人踐踏中國土地、蹂躪中國人的歷史背景;2、結束時,收集不同時期的周恩來的照片,形象展示周恩來光輝的一生,豐滿了人物形象,使學生明白“周恩來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一生去實踐了自己的誓言。

三、以讀傳情,品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動,不應以教師剖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動積極的思維和情緒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緒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課堂情緒的交換,離不開文本,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體驗。

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老師在教學實際操作上還是有一點問題:在重點句和重點詞的研讀時,沒有做到及時的體會與讀相結合,如果僅是讓學生談感受,未免錯失讀的昇華良機,如果此時讓學生馬上帶着體會讀文章,那麼對於學生的讀將起到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使讀真正做到有感情,而且這個感情並不是老師強加的,而是學生自己的感受,那麼練習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精讀課文。教者上的是第二課時,主要講解課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圍繞“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三個中心句展開,從它的精妙佈局、宏偉建築、珍貴文物這三方面來展現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縱觀全課,主要有以下可取之處:

1、注重情感投入,增強教學效果。

老師業務素質較高,能夠在課堂教學這個舞台上演出一場好戲,投入自己的全部真情,時而讓學生沉浸在昔日的美景中,時而讓學生充滿憤怒、惋惜之情。從美景到毀滅,整個畫面、情感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的情感受到強烈薰陶。如在課末,全體學生站起來高呼: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愛國之情得以昇華,推到了極致。

2、合理使用課件,提升學生情感。

教者運用多媒體創設了一個信息量大且頗具人文色彩的環境來輔助教學.通過課件展示圓明園各類景觀和被毀滅後的大量圖片,引導學生先觀察再朗讀,結合教師言語的渲染,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3、落實課標要求,朗讀指導到位。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葉老師在教學中注重磨擦課程理念的貫徹落實,通過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放手讓學生默讀,師生引讀、全班齊讀等各種朗讀方式的使用來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

幾點個人見解:

1、整堂課容量較大,面面俱到,略顯倉促,一代而過,教師導的多,學生悟的少。

2、、“舉世聞名、眾星拱月、不可估量”等重點詞語的品析是否可以再深入點?

雖然兩位老師很年輕,但在教學方面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希望兩位老師刻苦鑽研,爭取在語文教學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小學課文評課稿二

評課內容:

潘老師執教的《論美》,能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學生主體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寓教於樂,體現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新課改下一堂有意義、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態下真實的佳課。縱觀本節課我認為主要體現了以下五個特點:

1、教學目標明確到位

本節課教學目標制訂比較全面、具體,適宜,充分體現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及思想情感這三維目標,體現了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紅樓夢》中賈寶玉週歲抓取脂粉釵環故事入手,到當今社會“整容”熱門話題,引出我們如何認識美的研討,並進行“內在美與外在美,誰更美”小小辯論,直至最後的實踐活動,每項活動設計都能較好體現本課宗旨,緊緊圍繞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師生、生生互動和諧,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2、駕馭、處理教材嫻熟自如

評析老師一節課好與壞,除了看目標完成情況,還要看老師對教材組織和處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節課潘老師樹立了全新的教材觀,用好用活了教材,真正實踐了“用教材去教知識能力,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可見教者駕馭處理教材能力很強。

3、教學程序清晰流暢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潘老師的教學思路符合教學內容設計,從學生熟悉的名著故事片斷導入激發興趣,創設氛圍,到引導學生感知美的豐富性,再到“內在美、外在美,誰更美”的這一關鍵話題,最後達成共識,並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最後以活動來學以致用,整個教學兼顧了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與教學流程的層次性的統一,學生的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4、教學氛圍融洽和諧

潘老師的課充滿激情,點燃了學生智慧情感的火花,營造了互信互賴的心理空間,師生間關係民主、平等、自由、和諧,整節課上教者始終微笑教學,和藹可親,運用賞識性語言激發學生求知慾望,讓學生體驗快樂、體驗成功。另外小組學習法不僅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精神,更讓教師真正成了協同學生進入課堂的夥伴,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5、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樣化,效果明顯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潘老師備課充分,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設計問題貼近學生實際,圍繞問題展開教與學,在問題中生成能力與情感。巴班斯基説“分析一節課,既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學效果方面”,本課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正是有效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擴大了課堂容量,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

本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

1、教學目標應體現開放性與生成性。有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能做到心中有數,但課堂中目標是有變數的,其內容有很大的不定性,教學時往往教者不能“如願以償”,因此,駕馭課堂、把握課堂節奏仍須加強,否則課堂就是教者“作秀”。

2、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空間,這樣才能讓學生體現到學習樂趣,才利於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度。

3、教師還應有更加淵博的知識儲備,本課內容涉及到美的許多知識,雖不必過多向學生傳授,但在學生研討美的話題涉及到相關知識時,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真的要有一桶水,一桶“活”水才行。

瑕不掩瑜,潘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主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跳起來摘果實”,使不同程度學生在教學中體驗了快樂,體驗了成功,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語文課。

標籤: 評課 課文 小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xyygy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