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課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課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內容大家學習了嗎?文章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課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桂林山水》課文原文

人們都説:“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着木船,盪漾在灕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我攀登過峯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峯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桂林山水》課文教學

(1)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灕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種獨特的美。怎樣引導呢?

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詞句的含義。如“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我攀登過峯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兩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灕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麼呢?比的是它們各自的特點。這兩句話的意思,不是説大海、西湖都不如灕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説,灕江的水既不同於大海,也不同於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於泰山,也不同於香山,它們擁有的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藉助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感受詞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峯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無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峯羅列、翠綠的屏障、新生的竹筍、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這些詞語的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地領悟到:“這就是奇峯羅列”“這就是危峯兀立”……如不具備上述條件,可找一些圖片展示給學生,或者畫一些簡筆畫,還可以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根據想象自己畫一畫。

(2)指導學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必須聯繫全文的內容。“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意思是説:奇、秀、險的桂林山圍繞着靜、清、綠的灕江水;而靜、清、綠的灕江水裏又倒映着奇、秀、險的桂林山。這裏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繫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這幅圖畫點綴得更美了。觀賞桂林山水,一般是從桂林市區到陽朔縣,這一段的航程約80千米,沿途所見,都是這樣的美景,所以説“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正是由於這樣,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來概括他觀賞桂林山水的整體感受。

(3)這篇課文,寫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語言也是美的,而貫穿於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國壯麗山河的美激盪起來的情感。因此,本課的教學應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體會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桂林山水》課文導學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審美過程是一種見情、見性、見靈、見神韻活動,靠的是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魯迅説,文學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審美從文章三美入手:

1、讀出音樂美、形象美:

以一個遊覽者從容、輕鬆語氣語速朗讀,突出幾處強調重音,如“卻從沒見過”、“靜、清、綠”、“奇、秀、險”等。注意以上幾點,分小組讀課文,在讀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感受到一連串意象的美。

2、配樂讀課文:

齊讀課文,並配上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優美旋律,學生審美感受又進一層。

3、簡要繪畫:

課文最後一節從整體上描寫了桂林的山水,引導學生簡要畫畫文字內容,讓學生慢慢沉浸於文本意境之中。

4、展現桂林風光圖畫:

本人從網上下載了系列桂林風光圖,讓學生觀賞,學生感歎“啊,這樣美!”學生頭腦中意象或與此契合,或沒有想象到,通過互補、印證想象更豐富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vr3y8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