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課文黃河象的主要內容

課文黃河象的主要內容

《黃河象》課文通過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及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那麼,黃河象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課文黃河象的主要內容

黃河象課文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裏,吧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着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的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人們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頭大象正昂首闊步向前跑。

科學家假想這具黃河象化石的來歷。200萬年的一天,碧空萬里無雲,太陽炙烤着大地,荒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幾棵櫟樹呆立不動,一羣一羣的羚羊和鴕鳥走來走去。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流去。

一羣黃河象,在一頭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疲勞和乾渴,把它們折磨得有氣無力。一望見前邊有一條小河,它們就高興地跑起來。老象跑在前頭,最先來到河邊。它伸長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夠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進水裏,美美地喝一頓,再洗個澡,那才涼爽呢!老象的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進河裏,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進去。又爛又軟的淤泥怎麼承受得住這樣重的老象呢?不一會兒,老象身子一側,栽進河裏。它使勁掙扎,但是越掙扎身子越信下陷。它抬起頭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裏猛灌進去。

緊跟在後邊的象羣。驚恐地望着在淤泥裏掙扎的老象,它們嚇得顧不上喝水,回頭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裏的老象終於不能動彈了。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象被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它的屍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卻慢慢地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

200萬年過去了,大地發生了巨大地變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嶺聳出了地面,一條新的大河又從老象安息的地方流過。

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的一些農民在這裏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他們立即向當地政府報告。後來在當地政府的指揮下進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裏,腳踩着石頭。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它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後沒有被移動過。

黃河象的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寫的是科學家根據黃河象挖掘時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裏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説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變的可靠證據。

課文按不同方面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寫科學家假想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是課文的重點,其中第4自然段尤為重點,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簡要地寫地殼的變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寫發現和挖掘黃河象骨骼化石時人們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學家的想象和推理。

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現出了獨具匠心,要學習表達方法。作者先寫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黃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讀者的好奇。接下去寫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故事,讀來生動有趣。接着交代地殼的變化,使故事更具科學性。最後寫挖掘時人們親眼看到的情景,點明瞭假想的根據。這樣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課文的四部分內容還可以按其他順序安排。比如,先寫二、三部分,再寫第一部分,再寫第四部分;也可以先寫第四部分,最後寫第一部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o02jyy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