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關於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方法探究

關於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方法探究

 摘要 學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幫助學生又快又準地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題目擴展補充,提煉關鍵詞語,找出中心句子,抓住人物關係,觀察文中插圖,創編兒童歌謠等方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 小學語文;概括內容;概括方法

文章的主要內容指一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什麼。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正確理解作者記敍的事件及所要抒發的情感,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有助於學生在短時間內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應遵循文章體裁的特點進行歸納,記敍性的文章一般是抓住要素進行歸納,寫景文章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概括。結合日常教學實踐,主要有以下六種方法。

一、題目擴展補充,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能捕捉到很多信息。題目擴展,即在原來題目的基礎上增加一些修飾性的詞語,如:誰、怎麼了、結果如何。把題目所要表達的意思用一兩句話描述出來,使題目更加具體,從而快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和時間賽跑》一課,作者是台灣知名作家林清玄。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運用題目擴充法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如:誰和時間賽跑,結果如何。通過提示,學生知道是小作者林清玄和時間賽跑,養成和時間賽跑的好習慣。用這種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方法簡單,易於操作,效果突出。

像《遲到》《飛奪瀘定橋》等一類寫事的文章也可用題目擴展補充法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提煉關鍵詞語,歸納文章主要內容

把文章分成幾個部分,再把各個部分的意思相連起來的內容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最簡單、最直接、最常見的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也有人稱之為段意合併法。提煉關鍵詞語就是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再加以概括提取。

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一課,通過初讀可把課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一個晚上,詹姆斯和父親一起到船塢釣魚。第二部分講由於距離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的時限,父親要求詹姆斯把釣到的大鱸魚放掉。第三部分講這件事給詹姆斯的啟示。把這三部分段意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這樣概括略顯宂長,因此,可以在段意相連的基礎上提煉出:“釣魚,放魚,啟示”三個關鍵詞,並組成一個句子。則本文主要內容就是詹姆斯釣魚又放魚,並從中得到了啟示。

關鍵詞語具有動一個詞語就能牽動全文的提綱挈領的功效。釣魚、放魚、啟示三個詞語是全文843個字的高度凝練概括。

三、找出中心句子,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中心”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事物的主要部分”,文章的中心應該是文章寫作內容的集中體現,作者所選擇的材料也是為中心主題而服務的。因此,中心句是能體現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子。

《海底世界》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十單元“奇妙的海底世界”中的一篇主體文章。全文共有7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一個問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麼樣的嗎?”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要部分,針對上文提出的問題,具體生動、有序地描述了海底的聲音、動物、植物、礦物,展現了一幅神祕有趣、色彩鮮豔、生動活潑、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圖。最後一個自然段指出:“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句,也是中心句,又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中心句,有時放在文章的開頭總起,有時放在文章的末尾總結,有時在文章的中間起過渡作用,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抓住人物關係,梳理文章主要內容

記敍性的文章是由各種人物及人物的活動構成的。主要人物的活動則是為了突出中心內容而特意安排的。抓住課文中主要人物的關係和活動進行提煉也是一種概括主要內容的辦法。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普羅米修斯》一課,課文中出現了幾個比較長的外國人名字,如:天神普羅米修斯、主神宙斯、太陽神赫利俄斯、大力神海格力斯……初讀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畫出課文中提到的幾個神仙,一一把他們請出來,並指導把這些人名讀通順,讀得順順溜溜。其次,讓學生簡要説説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課文中幾個人物的關係概括出: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取火,受到了主神宙斯的嚴懲,太陽神赫利俄斯及仙女們同情他,大力神海格力斯救下了火神普羅米修斯。再接下來的步驟是去掉次要人物,根據主要人物間的關係,學生輕而易舉地説出文章主要內容是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取火,受到了主神宙斯的嚴懲。

《井底之蛙》《為了他的尊嚴》《一枚金幣》這類故事性較強的課文也都適合抓住主要人物的關係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五、觀察文中插圖,猜想文章主要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圖文並茂,插圖形象直觀有趣味。圖文結合是教學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插圖往往也藴含着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結合插圖,看圖推想文章主要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體育主題”單元有一篇主體課文是《學弈》,作者孟子。教材配有文言文、譯文和一幅插圖。插圖色彩明快,簡單有趣。通過觀察,學生説出圖意:有兩個人和一位老者在學下象棋,一人神情專注,認真思考,另一人卻眼望它處,三心二意。學生只要説出圖意,就可大致知道文章的主要內容。

六、創編兒童歌謠――滲透文章主要內容

兒童歌謠朗朗上口,為兒童所喜聞樂見。小學語文課堂中,若能適時加入兒歌進行教學,不但能調節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 效果。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英雄”單元中有一篇課文《江凡》,講述了10歲的小江凡在樓房失火的危難關頭,將30多位遇難鄰居帶出火海,自己也獲救的感人故事。學完了生字新詞這個環節之後,教師調換了詞語的位置,就所學習的生字新詞編成一首兒歌,既複習了詞語又暗藏着課文主要內容,既高度概括了故事情節又調節了學習氛圍,可謂一舉多得。

誇江凡

火焰迅速 燒樓房

煙霧騰騰 把人嗆

物倒人慌 相擠撞

鎮靜扶老 心不慌

三十鄰居 出火場

齊誇英雄 小兒郎

當今社會是信息轟炸的時代,學生接觸新信息的來源廣、數量大。閲讀文字文本時,他們不可能對每篇文章都能做到精讀細思,深刻研磨,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大致瀏覽,有時侯甚至要學會一目十行的快速閲讀。因而,學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快速讀懂一篇文章顯得尤為重要。

標籤: 概括 探究 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g9ov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