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漢語拼音 >

漢語拼音不存在“同音混亂”問題的內容

漢語拼音不存在“同音混亂”問題的內容

任何語言都有一定數量的同音詞,都能“容忍”這些同音詞,同音詞的存在不會妨礙語言的交際功能。

有時候語言裏也會臨時出現“同音混亂”的情況,這時候,語言就會自動調整,改變説法,避免混亂。

已故教育家林漢達説過:他的院子裏來了三個姓王的,都叫“老王”,一時分不清楚。語言是不能容忍混亂的,這是客觀規律,於是,人們立刻改成一個叫“大王”,一個叫“王老”,一個仍舊叫“老王”,自然而然也就分化了。

任何語言都不能容忍混亂,所以語言裏能夠存在的同音詞都是經過千錘百煉、長期實踐考驗證明是無害的,否則它們就會早就被淘汰,不會沿用下來了。

漢語的普通話也不例外。普通話有同音詞,多也好,少也好,數量多少無所謂,反正普通話並不存在“同音混亂”問題。這是鐵的事實,任何人舉不出任何實際普通話裏的同音混亂的例子。我們在同音詞問題上爭論幾十年了,大家舉出來的例句,都是主觀臆造的,沒有一個是實際語言裏存在着的。

漢語拼音可以如實地把普通話記錄成書面語,這個書面語可以原原本本地再現普通話。既然普通話裏不存在同音混亂,漢語拼音書面語也同樣不存在同音混亂,沒有必要產生“同音憂慮”、“同音恐懼”。

有人説:口頭語言中的“同音詞無害”並不能推斷出書面語中也“同音詞無害”,因為説話的時候可以有説話人的表情、手勢、語氣等這些視覺表現幫助理解。

這話乍一聽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實際上在一般情況下,説話時的視覺表現對語言的理解並不起決定作用。離開了視覺、只憑聽覺(聽錄音、聽廣播、電話交談等),本來清楚的話就會引起誤解的實際例子,我們還沒有看到過。如果我們能找到實際的而不是虛擬的例子,這個問題才能成立。

有的同志總喜歡編造、虛擬一些同音混亂的例子,然後用這些實際語言中並不存在的例子來作為同音必須分化的論據。例如,有人舉過“父女兩個談枇杷”和“婦女兩個彈琵琶”這兩個句子

其實,這都是多餘的顧慮,瞎操心。語言要表達這兩句話的意思很容易,但是決不可能採用上面那樣精心策劃、故意編造的引起誤解的説法。

這問題很容易分析:如果某一句話念出來是清楚的,那麼,用漢語拼音記錄下來也必然是清楚的,用不着分化什麼同音;反過來,如果這句話是不清楚的,那它絕對不是實際語言裏存在着的,只是你自己胡思亂想的產物,不能拿它來做論據。二者必居其一。有的同志希望漢語拼音能夠拼寫文言文,提出漢語拼音要根據漢字加以“視覺分化”,也就是,某些音節加上不影響發音的字母符號來對應某些漢字。

這些同志忘記了,漢語拼音方案有“三不是”:一、不是漢“字”的拼“形”方案,而是漢“語”的拼“音”方案,它不是用來頂替一個一個漢字的;二、不是“方言”的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話”的拼音方案;三、不是“文言”的拼音方案,而是“白話”的拼音方案。

加上代表字形或字義特徵的.不讀音字母來分化同音,那不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任務,不是拼音文字的需要,拼音文字恰恰是不需要表形或表義成分的。

這些同志忘記了,書面語,即使是用漢字寫的,也要求念出來人家聽得懂,不會誤解。據説從前白居易寫了東西就先念給老太婆聽,可見古人也注意到了這個要求。在今天這個傳聲技術非常發達並且佔有重要地位的信息時代,就更不能忽視這一點了。

漢語拼音不拼文言,並不是它不能拼文言,而是因為有些古代的文言現在念出來人家聽不懂,拼這樣的文言沒有意義。今天念出來仍然聽得懂的文言,漢語拼音拼寫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有時候喜歡用一些文言字眼或説法,那也沒有什麼不可以。識字不多的老太婆也説“豈有此理!”而不説“哪兒有那樣的道理!”大量的成語都是來自文言的,我們口頭上用得還少嗎?文言裏有許許多多精采的句子是口語裏常説的,例如: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我們總要從方言、古文、外語裏不斷吸收有用成分來豐富口語的。如果你喜歡轉文,請儘管轉。當然你不會説人家聽不懂或容易誤會的文言,所以你所説的文言或想要説的文言用漢語拼音拼寫是毫無問題的。

凡是我們在口語裏能説的文言,漢語拼音都能夠拼寫,都沒有問題。甚至打漢語拼音電報,用念出來聽得懂的文言也未為不可,“母病速歸”就可以,用不着打“你媽媽病了,趕快回來吧!”

錢玉趾先生根據許多外國文種裏有表示語法關係(性、數、格、詞類等)的成分就認為漢語拼音也應當加上一些不發音的、表示詞性詞義的字母。這是顛倒了語言跟文字的關係,違反了最基本的語言常識。語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外“文”裏有那些成分是因為外“語”裏本來就有那些成分,文字的那些成分都能在語音裏表現出來。漢語裏沒有那樣的成分,那就不能在拼音文字裏硬加上。加上了又不發音,念出來仍然跟不加上是一樣的,有什麼用?

對長期使用漢字的中國人來説,“念出來(或説出來)”是個萬能的“診斷儀”,能夠診斷出你是否患有“同音憂慮症”、“同音恐懼症”,也是治療這些病症的靈丹妙藥。

總之,漢語拼音書面語是不存在同音問題的,它不需要根據漢字進行同音分化。我勸這些同志不要再在這上面浪費時間精力幹這類勞民傷財無效的蠢事了。

順便説一句:為了打出漢字來的“拼音變換法”是為漢字服務的電腦輸入法,當然要跟漢字求得對應。那跟本文説的漢語拼音書面語不是一碼事,請不要混為一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hanyupinyin/0zrv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