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邊塞詩鑑賞專題指導

邊塞詩鑑賞專題指導

一、邊塞詩的概念

邊塞詩詞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開始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宋年間邊界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詞流派。

二、邊塞詩的意象:

1、與戰爭有關的器物,如旗、鼓、幹、戈,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

2、與戰爭有關的地點和人、事、物,如大漠、長城、黃沙、樓蘭、陰山、瀚海、涼州、長城、受降城、玉門關,單于、吐谷渾,羌笛、胡笳、琵琶、蘆管,《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

三、邊塞詩常見的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齡·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四、邊塞詩的思想感情:

1、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報效祖國的激情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有抒寫徵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沈佺期·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3、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以及對帝王窮兵黷武的不滿

[杜甫·兵車行]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4、注意:不同時代的邊塞詩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時代的邊塞詩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邊塞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應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

初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鬱勃。

當時天下甫定,一統王朝的元氣正徐徐上升。但整個説來,尚覺力不從心,國家時遭侵襲,因而邊塞詩中常常充盈着一種強烈的憤激之情,同時伴有沉重的壓抑之感。這種鬱勃特色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於強敵入侵的憤然抗擊,一是對於時事政治的喟然長歎。前者的代表是駱賓王,後者的代表是陳子昂。他們都不止一次地從軍出塞,對邊塞生活描繪逼真,感觸深沉。

盛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豪雄。

氣勢磅礴的邊塞戰爭,賦予它極為鮮明的時代特徵:

(一)雄大氣象。詩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軍旅英雄,描繪了無數具有傳奇色彩的戰爭,表現了唐軍克敵制勝的巨大威力,激盪着一種氣吞驕虜的雄風。

(二)尚武風習。投筆從戎成為反覆鼓吹的主題。許多詩對效忠君國作了熱情的讚許,更對武功作了熱烈的頌揚。與此同時,普遍貶斥和親。

(三)自信觀念。詩中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敵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寫戰爭的苦難時,也具有一種雄渾的底藴,怨氣之中含有豪氣,因而並不使人感到低沉。

(四)開創心理。盛唐人志向高遠,有着“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戰鬥決心。詩人們對邊地的奇景奇事,充滿激情,詩的境界多有創新。另外還常看到一種無畏的“拿來”精神,對塞外的樂舞、風俗、物產等多所讚美,對民族友誼有許多感人的描寫。以上諸端,使盛唐邊塞詩贏得了崇高的讚譽,人們從中看到了民族偉力的迸發。

中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蒼涼。

安史亂後,唐王朝從繁盛的頂峯上跌落下來,對外戰爭的優勢隨之喪失。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國土淪喪,無力收復。詩人們常常對庸懦的朝廷給予辛辣的諷刺。為光復舊物,詩中時時發出深沉的怒吼,表現出昂揚的鬥志;時而又傳來悲憤的歎息和淒涼的哀怨。舊時的換兵制度已經廢毀,邊愁鄉思成為詩中的突出主題。對征戍之苦的描寫大量增加,出現了許多這方面的佳篇傑構。在整個創作中,理想的光輝逐漸淡弱,現實的色彩愈益加濃。

晚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則是蕭颯。

色彩陰鬱,景象悲苦,感情壓抑,意緒低沉。詩中多寫戰士的苦難,其中對血與死的描繪尤其令人觸目驚心。把邊塞與死亡連在一起,成為習見現象,英雄主義的熱情日趨消冷,人道主義的新潮代之而起,對凡庸軍將的批評更為尖鋭突出,為士兵的呼號更見痛切。與此相呼應,景物描寫也常顯出一片蕭瑟悲苦,沮喪、絕望情緒十分濃重。

宋代邊塞詩的主導風格則是憤懣。

宋代國家一直在民族鬥爭中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詩壇和詞苑交織着救亡禦侮的悲愴呼號!儘管仍然洋溢着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淒厲,更多一些惆悵。

五、邊塞詩鑑賞

要理解、鑑賞這類詩歌,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把握時代特徵,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詩評家常稱讚“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①。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式微,雖然詩人也仍保持着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着多少悲壯,多少婉傷:“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鬥爭一直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在報國無門的憤懣(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儘管仍洋溢着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淒涼,更多一些惆悵。時代不同,邊塞詩的題材、主題基本類似,風格也差別不大,卻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時代特徵。

2、推敲作品中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範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説)。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閲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衞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體會不同的藝術風格。

在大量邊塞詩中體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也很不一樣,有的豪邁曠達,如前述的“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可能準確領會到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以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不同藝術風格。

六、邊塞詩的類別

邊塞詩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頌戰,如盧綸的《塞下曲》。一類是反戰,如杜甫的《兵車行》。讀這類詩,又會生出無盡的歎息。一類是反映戰況或邊塞生存狀態。面對浩如煙海的唐詩,後來的學者認為七絕的巔峯之作首推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或者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

七、題型初探

1、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有什麼寓意?

答案:(1)晚秋、秋風、漢關、寒雲、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解析:

分析詩歌“意境”,答題步驟:

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 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 瑰麗雄壯, 虛幻飄渺 淒寒蕭條 繁華熱鬧等。

(2)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案(2):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鬥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鬥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題步驟:

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2、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隴西行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

(1)詩中“貂錦”指什麼?這是一種什麼手法?

答:漢代羽林軍穿棉衣貂裘,這裏借指精鋭部隊,是借代手法。

(2)有人説詩的後兩句震撼人心,你認為呢?為什麼?

答:本詩的跌宕處全在三四兩句。“可憐”句緊承前句,“猶是”句盪開一筆,另闢新境。“無定河邊骨”和“深閨夢裏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悽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着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3)就這首詩的內容來看,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答:“可憐”“猶是”兩句,以特別傷慘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語句,表達詩人對陣亡戰士的哀傷和悼念,為後方閨中人不知實情依然夢裏與愛人相會的令人痛徹肝腸的情感與傷懷。

3、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河湟舊卒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注:湟水源出青海,東流入甘肅與黃河匯合,合流的一帶稱“河湟”。詩中指吐蕃統治者從唐肅宗以來所進佔的河西隴右之地。

(1)詩中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答:記述了一個久戍河湟倖存的老兵,他的戰友們都戰死,自己有幸回到故鄉,黃昏時分獨自吹奏着邊庭的樂曲,流露出的是一種深沉的哀傷。

(2)全詩表現了什麼主題?請作簡要分析。

答:詩通過河湟舊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為戰爭付出的慘重代價,戰爭給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訴了唐政府的無能。

4.閲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訴衷情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請概括詩中的人物形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w4jn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