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石頭城全詩翻譯賞析

石頭城全詩翻譯賞析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石頭城全詩翻譯賞析

【譯文】 舊時的月亮依舊從秦淮河東邊升起,夜深時月亮還照過那城頭的矮牆。

【出自】 劉禹錫 《石頭城》(金陵五題之二)

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牆來。

註釋:

石頭城:位於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三國時孫吳就石壁築城戍守,稱石頭城。後人也每以石頭城指建業。曾為吳、東晉、宋、齊、樑、陳六朝都城,至唐廢棄。今為南京市。

故國:即舊都。石頭城在六朝時代一直是國都。

周遭:環繞。

淮水:指貫穿石頭城的秦淮河。

舊時:指漢魏六朝時。

女牆:指石頭城上的矮城。

譯文:

羣山依舊,環繞着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淮水東邊,古老而清冷的圓月,夜半時分,窺視這昔日的皇宮。

譯文二:

羣山環繞的故都,四面羣山依舊,江潮依舊拍打着空城,帶着絲絲寂寞的情緒又退回。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那輪明月,依然是舊時的那輪明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冷冷的月光還是從那城上的短牆照進城來。

譯文三:

羣山始終圍繞在故都周圍,潮水拍打荒城默默退回。只見當年秦淮河東昇起的明月,夜半依然從城垛升起來。

創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蹟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

賞析

《石頭城》是劉禹錫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全詩着眼於石頭城周圍的地理環境,在羣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顯古城的荒涼和寂寞,格調莽蒼,境界闊大,感慨深沉,歷來備受讚譽。

劉禹錫寫作這首詩時,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裏大臣相互排擠;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這首詩並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沈, 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這首詩獨闢蹊徑,避開了和金陵、六朝有關的所有史實,將感情線編織在貌似無關的周邊景物中,以一種內在的對比結構暗連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荒涼,虛實相生,極富張力。

這首詩詠懷石頭城,表面看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抒情。詩人寫了山、水、明月和城牆等荒涼景色,寫景之中,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歎,悲涼之氣籠罩全詩。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於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

開頭兩句寫江山如舊,而城已荒廢。山圍故國周遭在,首句寫山。山圍故國,故國即舊城,就是石頭城,城外有山聳立江邊,圍繞如垣牆,所以説山圍故國。周遭,環繞的意思。潮打空城寂寞回,這句寫水。潮打空城,石頭城西北有長江流過,江潮拍打石牆,但是,城已荒廢,成了古蹟,所以説潮打空城。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

後兩句寫月照空城。淮水東邊舊時月,舊時月,詩人特意標明舊時,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橫貫石頭城,是六朝時代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遊樂場所,這裏曾經是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的不夜城,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即是見證。然而曾幾何時,富貴風流,轉眼成空。如今只有那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來照著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牆來,依戀不捨地西落,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卻顯得更加寂寞了。一個還字,意味深長。

李白《蘇台覽古》有句雲:“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謂蘇台已廢,繁華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處在“只今惟有”四字。劉禹錫此詩也寫江月,卻並無“只今惟有”的限制詞的強調,也無對懷古內容的明點。一切都被包含在“舊時月”、“還過”的含蓄語言之中,溶鑄在具體意象之中,而詩境更渾厚、深遠。

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羣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着詩人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

詩人在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歎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鑑今的現實意義的。江城濤聲依舊在,繁華世事不復再。詩人懷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qv0d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