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魯迅 >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通用6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通用6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

葉聖陶説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於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孜其如,非謂教師滔滔講説,學生默默聆聽”、“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課文通過周曄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説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熱愛勞動人民;憎恨黑暗的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麼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懷。

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繫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每講學一個小故事,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歎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博大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緻。

“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説出了哪個動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然後再讓同學們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最後讓學生們去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通過3個角度去找理由,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最後問學生,這一跪,跪出了什麼?學生自然能説出很多。再説女傭,這樣的一張一弛,舒展自如。

課文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裏我及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説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這節課中尚有不足之處,如語言文字訓練尚欠到位;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見解,鼓勵創見性的發言還做得不夠。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2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暢談讀書、笑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抓住涵義深刻的句子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後通過朗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一‘‘質疑問題’’,強調教師的點撥、點化。

對於學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首先應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教學‘‘暢談‘碰壁’’’這一段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有什麼問題,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決不了的,再前後四人討論,任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大家討論。目的在於學生能夠發揚協作的學習精神,做到思維互補。而在學生解決不了問題時,及時地加以點撥,點撥不夠,還需點破、點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的含義,這是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裏我及時向學生資料,瞭解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的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世補充介紹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二、強調求實、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創造的成功。在課結束前,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想象的拓展訓練:假如你現在在萬國殯儀館裏,你想對魯迅説些什麼?讓學生給魯迅寫副輓聯或寫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通過前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對一些必要的課外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魯迅的敬佩之情也隨着課文的深入學習而越來越厚,情到深處不吐不快,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激活。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着創造性思維,體驗着創造成功後的喜悦。

只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閲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最大限度地開展互説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思維。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3

在這堂課上,如果當時老師只是把“飽經風霜”的含義直接地解釋給學生聽,學生雖然知道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領悟到它的含義,並進而靈活運用它。再説,平時學生作文,一是常為沒有寫作材料發愁,覺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寫出來的文章假話、空話、套話比較多,言不由衷、無病呻吟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因此,面對此情此景,我隨機應變,巧妙地利用了動態生成資源,使一個成語成了學生練筆的好素材。這樣做,不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且,讓學生通過聽、想、説、議的過程,把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興趣。

自己的收穫和不足

上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要談反思,説實話,真不知從哪裏説起。那麼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談收穫,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

收穫,形成了一個理念:

本來選擇的課文是《景陽岡》,設計理念是抓住一個訓練點,即通過揣摩人物的語言和人物個性品質之間的關係,進而提高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設計的時候,沒覺得有不妥之處。試教過後,有些老師建議改課文,還挺老大不樂意的。假期裏,看了從圖書館借來的一些雜誌,尤其是拜讀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文章後,覺得這樣的設計,缺少人文氣息,有點像80年代的訓練課,而且中間環節通過研究劇本,表演的方式來學文,可能缺乏實效性,達不到想象當中在認真揣摩人物特點之後,進行再現,再創造的理想境界。

而從情感角度入手,先動學生的情,在濃濃的“情”場創設好之後,再進行語言文字也好,閲讀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所有的知識、技能的學習都是為了更好的體會,感悟這個情字。一堂普通的語文課因為有了情感的浸淫而變得豐潤,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課文,一定要先緊緊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調。這種感情也許出自於作者,也許出自於作品中的人物,也許出自於品味文章的讀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線,才有可能在設計教案,安排步驟時,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關鍵。才能使課堂牢牢抓住聽者的心靈。

於是選擇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樣一篇,感情基調明顯,利於學生進行感悟的文章。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曄對作為伯父的魯迅先生濃濃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萬萬素不相識的以車伕和傭人阿三為例子呈現的人民大眾對魯迅的深沉的質樸的感情,更有,再瞭解這些,瞭解更多魯迅事例之後,讀者,也就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產生的對魯迅的敬佩,懷念之情。這些感情應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和學生一起烹製一桌濃濃的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你來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沒有根基,課堂的時效性如何體現?在鑽研教材和繼續閲讀特級教師的真知灼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飄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體會到,或觸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那些詞,那些句,那些課外有益的材料,引領學生進行感悟。

總結一句話,這個理念就是,語文課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語文性來!

不足,教案的設計和學生不能共鳴,課堂氣氛不活躍。自己的語言不夠生動。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4

這周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在課的伊始,我由回顧內容而迅速呈現課的主旨,開門見山,提綱挈領。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魯迅先生。我發掘了與課文內容、情感相關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讓學生參讀,對於形成與課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圍,這樣有利激發師生的感情。

在救助車伕一部分,教材為了準確地寫出魯迅兄弟倆救治受傷的情景,連用九個動詞“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現了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有特色的語言,引導學生在反覆的閲讀中學習領悟。

在教學中我把救助車伕的部分作為重點,深入挖掘。而關心女傭部分則採用明快簡潔,一筆帶過的方法,製造一種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點。

最後總觀全文,要求學生把所有的淚聯繫在一起,把所有的淚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淚夾雜在一起,把所有的淚糅合在你的心頭,讓學生去思考一個極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問題,所有“淚”的交織一剎那間於學生心頭凝結成“愛”,凝結成“博愛”。

不過,本課教學中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還有待加強。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5

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師和員村六小張老師的到校指導,使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收穫良多。聽了她們中肯而精闢的評課意見,靜心反思自身教學過程,總結本課教學得與失如下。

本次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處:

一是調動各種課堂資源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感情,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它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麼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它,我採用了情境創設辦法。首先是結構的安排。在課文的結構上,我跨越時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課時通過學習第一段創設了弔唁魯迅先生的場景,並以此為軸心,通過回憶引出四件事的學習,感受魯迅先生對少年兒童及勞動人民的關懷和熱愛。每學完一個故事,再輔以描寫弔唁人們表現的資料,鋪設“周曄的淚——小孩的淚——車伕的淚——青年的淚——傭人的淚——老人的淚”情感主線,現實與回憶交織,立體多維地推進教學。使學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與今日悲哀之間穿行。愛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發起對魯迅先生深切的懷念。其次是相關資料的引入。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和魯迅先生名言詩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課運用了圖片及音樂藝術手段創設情境,在渲染氣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三段配樂朗讀令學生在憂傷的樂曲聲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瀾。

二是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開掘,構建人物形象,並滲透寫作方法指導。

在第三個故事中有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場面描寫,我在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進入畫面後,抓住“跪”字深入開掘,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偉人為救助低層勞動人民的長時間的一跪,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深切的關懷和熱愛,構建起閃爍着“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偉大形象。在感受語言文字內涵的同時,我還適時地滲透抓住人物動作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讓閲讀習得的技巧在寫作中得到遷移。

由於個人的水平所限,本課還有許多的不足。首先在時間分配上,第三個故事精講,花時間太多。第四個故事則略略帶過,沒有對前面的認識進行深化與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傭的話品味魯迅先生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中心: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學習的資源,如課外材料與名言都是老師出示,應該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間讓給學生。此外,,本節課在朗讀的形式上比較單調,小組學習討論的機會不多,個別字發音未夠標準,都是我以後要注意改進的地方。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1945年寫的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説明魯信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我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種博大的胸懷。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繫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以反映魯迅先生高尚品質的“深受愛戴”“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為小標題,將課文內容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

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説出了哪個動作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讓學生去尋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然後通過設計情境,自然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最後反覆誦讀兩個“清清楚楚”的句子,體會魯迅先生當時憂國憂民的神情和給周曄留下的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部分,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疑問“為什麼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入手,從追悼會引出生前的四個故事,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這樣,隨着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眾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

這節課基本上克服了滿堂課串講串問的弊端,做到了“以讀為本”,比較重視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uxun/83d2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