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梁實秋 >

談考試 梁實秋賞析

談考試 梁實秋賞析

晚年梁實秋曾説過一生中有四個遺憾,其中之一就是有太多的書沒有讀,説明他是多麼喜歡讀書的作家了。

談考試 梁實秋賞析

  談考試 梁實秋

少年讀書要考試,考試是人生苦事。

②考試已經是苦事,而大都是在炎熱的夏天舉行,苦上加苦。我清晨起身,常見三面鄰家都開着燈讀書學習不停止;我出門散步,河畔田埂上也常見有三三兩兩的孩子們手不釋卷。這都是一些好學之士麼?也不盡然。我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臨陣磨槍。曾聽説有“讀書樂”之説,而在考試之前把若干知識填進腦殼的那一段苦修,怕沒有什麼樂趣可言。

③其實考試只是一種測驗的性質,和量身高體重的意思差不多,事前無須恐懼,臨事更無須張皇。考試的時候,把你知道的寫出來,不知道的只好暫且擱置起來,如此而已。但是考試的後果太大了。萬一名在孫山之外,那一份落第的滋味好生難受,其中有慚愧,有怨恨,有沮喪,有悔恨,見了人羞答答,而偏有人當面談論這回事。這時節,人的笑臉都好像是含着譏諷,枝頭鳥鳴都好像是在嘲弄,很少人能不覺得人生乏味。其後果還不止如此,這可能是生活上一大關鍵,眼看着別人春風得意,自己從此走向下坡。考試的後果太重大,所以大家都把考試看得很認真。其實考試的成績,老早的就由自己平時讀書時所決定了。

④對 於身受考試之苦的人,我是很同情的。受苦的不只是考生,主持考試的人也是在受考驗。先説命題,出題目來難人,好像是最輕鬆不過,但也不是這樣的。千目所視,千手所指,是不能掉以輕心的。大概出題目不能太僻,也不能太寬泛。假使考留學生,作文題目是《我出國留學的計劃》,固然人人都可以謅出一篇來,但很可能有人早預備好一篇成稿,這樣很難評分而不失公道。出題目要恰如其分,不空泛,不含糊,實在很難。在考生揮汗應考之前,命 題的先生早已汗流浹背好幾次了。再説閲卷,那也可以説是一種災難。曾有人接連十二天閲卷之後,暈厥在地。閲卷百苦,還有一樂,荒謬而可笑的試卷常常可以使人笑倒,精神為之一振。我們不能不歎服,考生中真有富有想象力的奇才。最令人不愉快的卷子是字跡潦草的那一類,喻為塗鴉,還嫌太 雅,簡直是墨盒裏的蜘蛛滿紙爬!有人在寬寬的格子中寫蠅頭小字,也有人寫一行字要佔兩行,有人全頁塗抹,也有人隻字未寫。

⑤有人挺豔羨美國大學不用入學考試。那種免試升學的辦法 是否適合我們的國情,是一個問題。據説考試是我們的國粹,考試到了科舉可以説是登峯造極,三榜出身才是唯一正規的出路。至今,考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國的卡賴爾在他的《英雄與英雄崇拜》裏曾特別提出,中國的考試製度,作為選拔人才的辦法,實在太高明瞭。其要義之一是如何把優秀分子選拔出來放在社會的上層。平心而論,考試和選舉一樣,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之前,考試還是不可廢的。我們現在所能做的,是如何改善考試的辦法,要求其簡化,要求其合理,不要讓大家把考試看作是傷害身心的酷刑!

(有刪改)

12.從大的方面來看,選文寫到的考試之苦分兩個方面,請概況。(2分)

13.品析選文第④段中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2分)

14.選文多處運用了舉例論證,試舉一例作簡要分析。(2分)

15.文中提到“其實考試的成績,老早的就由自己平時讀書時所決定了”“中國的考試製度,作為選拔人才的辦法,實在太高明瞭”,針對這些説法,談談你是如何看待考試的。(2分)

參考答案:

12.【答案要點】考生苦,主持考試的人也苦 / 不只考生苦,命題人也難,閲卷人也苦。

【評分標準】①每答出一點得1分,共2分。②意思對即給分。

13.【答案要點】作者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試卷的髒、亂、字跡潦草 / “塗鴉”“墨盒裏蜘蛛滿紙爬抹”“簡直是”等詞語帶有調侃、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頁第1頁)…③意思對即給分。④有錯別字扣1分。

15.【答題角度】從成績來源於平時的積累和中國的考試製度作為選拔人才的辦法是比較合理的兩個角度作答,意思對給分。

【評分標準】①共2分。②言之有理即給分。③有錯別字扣1分。

作品風格/梁實秋[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

文學主張

他是中國國家社會黨黨員,否認文學有階級性。早期梁實秋專注於文學批評,曾委婉的斥過冰心散文,堅持將描寫與表達抽象的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的文學觀,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和主張的蘇俄“文藝政策”,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一,要求思想自由。這期間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梁實秋曾被魯迅先生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毛澤東也曾把他定為“為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從1927年到1936年,論戰持續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魯迅不幸逝世,對壘式論戰也自然結束。

從文學創作的主體來説,梁實秋認為文學是天才的創造。梁實秋一再説,“一切的文明,都是極少數天才的獨創”,“文藝是少數天才的獨創”,“大多數人就沒有文藝,文藝就不是大多數的”。並且在梁實秋看來,不但創作的主體只能是極少數的天才,就是鑑賞文學也是極少數天才人物的專利,“最高的藝術只能少數人能瞭解……藝術自有許多的等級,所以藝術的鑑賞亦有很多的等級。”對於一般民眾的文藝要求的滿足,梁實秋給他們安排了説書、唱戲、通俗文學作品等藝術,因為他們的知識只能理解這樣的`作品,他們也只對這樣的藝術感興趣,至於偉大的藝術作品,想莎士比亞的戲劇,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有偉大的藝術家們才能欣賞、體會。梁實秋看到了不同的藝術主體對藝術有不同的要求,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梁實秋的錯誤在於誇大了天才等英雄人物的作用,完全忽視了廣大人民羣眾在藝術創作和接受中的作用。

文學題材

從文學題材上來説,表面上梁實秋主張題材無限制論。他説:“文學的國土是最廣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限制。”題材是不應該加以限制了,但如何處理題材,卻並不是任意的,而應該是有選擇的,用梁實秋的話來説,就是“批評家並不限制作品的題材,他要追問的是作家的態度和作品的質地。”這裏,梁實秋所説的雖然是批評家,其實也代表了梁實秋心目中作家處理題材的態度,因為梁實秋心目中,批評和創作是大體一致的,對不符合人性的題材,作家應該通過藝術加工,使之符合人性,比如説,

對通姦這樣一件事,不是説不能寫,但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應該以藝術的方法指出,這樣的事情是悖乎人性的,不合倫理的,這才是正確的處理題材的方法。可另一方面,梁實秋又説,“藝術的題材和藝術的方法又絕非可以離開,只有高貴的題材才值得用高貴的方法。”高貴的方法只有高貴的題材才配用,那麼,要想創造出高貴的作品,自然更要用高貴的題材了。題材雖不可限制,但題材的價值是有高低之分的,這才是梁實秋心目中真正的題材觀。在《現代文學論》《論詩的大小長短》《詩與偉大的詩》等文中,梁實秋一再強調,偉大的藝術作品當有一定長度,這其實是他心目中這一觀點的折射。梁實秋看到了作者在處理題材上應起的積極作用,卻又人為的將作品的題材劃分為上中下幾等,這是由他的貴族主義思想決定了的,可以説,梁實秋骨子裏的貴族主義精神註定了梁實秋的文藝思想走不出這樣一個怪圈。

文藝思想

梁實秋的人性論批評從人性善惡二元構成、善對惡的適度節制、天才才能洞察絕對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響,但梁實秋拓展了絕對真理的範疇,強調普遍人性,更偏重實踐理性。

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曾選修美國新古典主義大師白璧德的《十六世紀以後之文藝批評》課程,在文藝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響,從以前的浪漫傾向和唯美傾向轉到傳統的、古典的傾向,究其原因是由於白璧德的思想為梁實秋反思了中國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提供了理論資源,也由於白璧德的人文主義與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有相似之處,而梁實秋思想中的傳統觀念比較濃厚,這為梁實秋認同白璧德的人文主義提供了堅實基礎。

梁實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文學要表現普遍的、永恆的人性。人性論是他思想的核心。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書中説到:“偉大的文學乃是基於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文學難得的是忠實,——忠於人性;至於與當時的時代潮流發生怎樣的關係,是受時代的影響,還是影響到時代,是與革命理論相合,還是為傳統思想所拘束,滿不相干,對於文學的價值不發生關係。因為人性是測量文學的唯一標準。”在這裏梁實秋説明了文學價值之所在。他認為,文學的價值不在於文學是否表現了時代精神、革命理論、傳統思想而在於它是否表現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正是他的這種文學價值觀確定了他的文學目的就是表現普遍固定之人性。正如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文中説:“文學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種種的現象來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海德格爾認為藝術作品是超驗存在顯露自身的一種獨特方式,藝術與存在的真理原本同一。這些對現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哲學家關於文藝的思想的一個共同點在於:文藝要顯現普遍性,要顯現無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梁實秋所説的文學要表現普遍的人性和他們的理論儘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但其基本思路與他們是相通的,這就是梁實秋的人性論文學觀的現代意義所在。

標籤: 梁實秋 賞析 考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iangshiqiu/kkkx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