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老舍 >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舍茶館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老舍茶館讀後感1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裏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裏帶着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羣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他是那個時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圓滑,心眼不壞,但有一點自私和貪財。他可以説是裕泰茶館的化身。他是懂得變通的,這一點,可以從裕泰茶館的翻新和長存看出。他也是膽小怕事的,他不敢為了朋友出頭,裕泰茶館也一直貼着“莫談國事”的紙條。然而縱然裕泰茶館再改良,再翻新請戲台子請招侍,舊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終裕泰茶館被強佔,王利發也上吊死去。

鬆二爺和常四爺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館的老主顧。他們的個性,從他們一出場就可以看出。“鬆二爺文謅謅的,提着小黃鳥籠;常四爺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畫眉籠。”鬆二爺是舊文人的典型,他愛國善良又膽小怕事,有那麼一點點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處。常四爺健康正直,然而固執,不懂變通,所以在後期只能挑菜材上街賣,勉強餬口。

秦仲義是維新時期民族資本家的代表。他是有着實業救國願望的大心胸的人。他變賣祖產,耗盡心血,創辦起不小的企業,自以為能使民富國強。然而在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本主義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終秦仲義的工廠在日本和中國的雙重壓迫下,被強行沒收。一生愛國的秦仲義最終只落得個賣花生米的下場。

還有《茶館》裏的其他人物們,代表底層農民的康六,小妞和鄉婦;代表頑固舊勢力的龐太監,龐四奶奶;代表軍閥勢力的沈處長等人,他們一起構成了那個時代中國的社會。老舍先生把這些人物,三個時代高度濃縮在裕泰茶館之中,使得《茶館》這部話劇成為一個不可超越的經典。無怪乎曹禺先生曾説,《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1898年維新變法,1945年抗戰勝利,中間大概近50年。50年發生了多少故事,數不盡的心酸。老舍《茶館》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它寫盡了封閉的、妥協的、灰色市民的形形色色,點到了我們民族根性中最頑劣的一面,更在於他點明我們去深思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如何自處,以及珍惜現在美好,謹記過去苦難。

老舍茶館讀後感2

故事的開始是在北京的裕泰茶館,迎面而來的老北京味道把我帶入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稍帶熱鬧的場面與結尾處王掌櫃上吊而死的淒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三幕場景下來,留給我的不止是我對老舍先生精湛的寫作技藝的歎服,還有我對那個時代的思考與感悟。

“曾想倚劍走天涯,奈何服輸於現實。”秦二爺在第一幕的正直與實業救國的決心讓我震撼。在那個戊戌變法,軍閥混戰的混亂時期,大多數人情緒低迷,或愚昧無知盲目地抵制變法,或趁火打劫欺壓弱小。大家像一盤散沙,又像一羣吸血鬼,在各個地方張牙舞爪出演醜劇。而秦二爺不但沒有同流合污,反而產生實業救國的想法,寧可自己一無所有,也要挽救這個迷茫的民族,豈不讓人心中一顫,為之肅然起敬?

然而,一己之力終究寡不敵眾。

在那個天色昏暗,燭光搖曳的傍晚,當年的秦二爺與王利發、常四爺再次相聚在裕泰大茶館,他們身上均沒有了當年的不服氣。而秦二爺,也隨着大茶館的轉讓徹底向黑暗的現實低頭,唆使勸誡其他人有點錢便要自私的去吃喝嫖賭,全然不要理會民族與國家的命運。這已然不是當年的秦二爺,而殺死當年的秦二爺的,正是這黑暗的現實。它在黑夜中用一把鋒利的尖刀刺向所有企求挽救民族危亡的秦二爺們,然後又毫不猶豫的將它拔出。

將左右逢源奉為謀生之道的王掌櫃,正直愛國、樂善好施的常四爺、醜惡的龐四奶奶、命運悲苦但仍然堅守正義的康順子……這些人物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各個有血有肉,形象飽滿。讓我不禁感慨:他們都是想方設法在這樣一個社會現實中生存下來,他們都在努力地為自己,為他人生存下來。老舍先生讓作品浸潤在老北京的舊時代這樣一個背景中,用動聽的聲音將故事娓娓道來。作為經典名著的它實至名歸!

同時,《茶館》中揭露的當時社會的黑暗令我痛心,它就像一個黑心女巫,豢養了許多以吃人謀生的動物,她不僅教唆動物去四處咬人,還要用自己的黑魔法把一顆顆跳動着的紅心變黑。這部劇吟唱的輓歌,和着低沉悲傷的旋律,唱盡了當時人們以及社會的所有淒涼。當“莫談國事”四字越寫越大;當好不容易有了花生米卻全嚼不動;當小二德子揍過一個又一個教員;當大家由熱血沸騰到心灰意冷……我就知道,這正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之處。

一曲《茶館》嗚咽聲,唱盡多少淒涼痛。

老舍茶館讀後感3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是一個普通,但卻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的茶館。茶館的名字叫“裕泰”,象徵着富裕和安泰,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寄託。但是在當時這樣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藉助於一家普普通通的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徵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茶館》有着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繪導了一出由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大戲。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中,這個茶館裏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概括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段,幾種勢力的尖鋭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等人物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王掌櫃,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老主顧常四爺,同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但不同的是他比王掌櫃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樣都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我最欽佩的還是常四爺了,欽佩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在清朝時,他有份“鐵桿子莊稼”不用幹活就拿錢。後來清國滅亡,常四爺沒有像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到了民國時期,茶館新開張時,鬆二爺,常四爺都去賀喜,常四爺雖然穿的沒有那麼體面,但他的精神面貌很好,面對政局的混亂他還能放得下面子,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所缺少的,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很難生存。因為他是以一個單純的方式出現在舞台上,他正義,愛國,實話實説。也許你覺得這個人太過於直腸子,不夠圓滑,反而會給自己惹禍上身。但反過來看看王利發,他夠圓滑了吧,可最後還不是一個死的下場。

曹禺先生曾説《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也有人評論説《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僅用了一些小人物的生存和死去,説明了年代的形形色色。他揭示了社會的一角,讓我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幸福。

老舍茶館讀後感4

老舍的《茶館》於1956年寫就,1958年由“人藝”出演。50多年長演不衰,堪稱中國現代戲劇經典之作。

我在上世紀60年代離開京城,40多年與《茶館》未能謀面;近日,為紀念演出600場,人藝復排這部名著,才得以了卻夙願。

《茶館》以舊北京城中一間大茶館——裕泰茶館的興衰為背景,反映了清末、民初到抗戰勝利後三個不同時代、近50年的社會面貌,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

托爾斯泰曾被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在這個意義上説,老舍先生的《茶館》何嘗不是近代中國的一個縮影。“天地大戲台,戲台小天地”。《茶館》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我在劇場裏看到,來看這部“老戲”的,有中老年人,也有不少(居多)是年輕人。他們中有的已經看過兩三遍了(票價高昂且一票難求)。我想,一個話劇作品演了50多年還長演不衰,兩三代人都能產生共鳴,自然有着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100多年過去了,浪淘沙盡,換了人間。曾幾何時,顯赫一時的大清帝國殞落了;不可一世的外國鬼子也滾蛋了。人們回首過去,是為了更好珍惜現在,更加嚮往未來。年老的看《茶館》,大多帶點“懷舊”情緒:或是對劇中反映的五十年曆史感同身受、藕斷絲連,或是對“老人藝”(於是之、鄭榕、藍天野等老藝術家)的“藝風”“戲骨”情有獨鍾、難以忘懷;年青的大概想和“新人藝”套套“近乎”,復排的是三版的《茶館》,演員是個“豪華”陣容:樑冠華(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神探狄仁傑》的主角)、濮存昕(演過電影《魯迅》電視劇《走西口》等的“形象大使”)、馮遠征(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説話》主角)、楊立新等一批影視明星近距離接觸,其音容笑貌、舉手投足,近在咫尺,生動真切。

濃縮的往往是精華。戲劇是高度濃縮的藝術。《茶館》的戲劇結構細針密縫,十分嚴謹。第一幕尤為令人擊掌。人藝前院長曹禺曾讚歎説,這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在這一幕中,五六十人輪番上場,撐起了社會人生大舞台,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等人,個個性格鮮明,活色生香。

話劇是語言藝術。人們在煙霧繞繞的“茶館”裏,感受着百年來老北京的風俗人情: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三教九流,五花八門,還有京味十足的吆喝聲,配上亦莊亦諧幽默地道的“京片子”,不愧是“語言大師”的大手筆。

《茶館》是舊時代、舊北京的一首輓歌,而老舍先生的晚年也是一個時代“杯具”。老舍抱書自沉的太平湖,就在離我當時就讀的北師大不遠,課餘也常在湖邊走過。多年後返京,湖已填埋,難覓舊跡了。

謹以此文紀念老舍——這位“人民藝術家”。

老舍茶館讀後感5

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

此作品以一個小茶館為背景,以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為關鍵人物,以小寫大,折射出了一個社會時代的老百姓的生活。老舍先生的這種藝術形式,用劇本的這種有非常強的`人物特性的表現,語言的簡略,來體現一個社會風貌,通過人物來反映當時的社會變遷,第一幕清朝暮年、第二幕民-國初年、第三幕抗戰勝利之後的三個歷史階段,用一個茶館的興衰來反映,我不得不稱讚老舍先生十分獨特的眼光,以及相當得了的文化底藴,因為不真正瞭解生活的人時絕不會理解別人的生活的辛酸的。

一個大社會被老舍先生寫成小小的茶館,老百姓成立主角,王利發王掌櫃,小心的經營着,到最後被政府霸佔了,無力反抗,只有自荊而常四爺因一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拉去坐牢,出獄後也不再有以前的好日子過…。都充分表現了人們在那種時代下的無奈。

此外,文中也有寫的很多很好的地方,比如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作品中每一句話都是人物的語言,表達了人物的思想,體現了人物的性格,老舍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寫出了十分符合他們的語言,無論什麼人哪怕只有一次出場的機會,都把握的很到位,對台詞的那種韻味,寫得都十分有感覺,同時語言中應用了地道的北京話,京味兒很濃,有生活氣息,也更真實。

還有文中最重要的時體現了老百姓民不聊生,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封建、帝國主義、無法無天的時代,也表明了當時中國處於一個水深火熱,災難重重的時代。

總之,一個茶館反映一個社會時代,這樣的表現手法,不是你説寫就能寫的,完成這樣一本劇作,也絕非易事,所以我十分佩服老舍先生,真不愧為一代大師!

老舍茶館讀後感6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户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逐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這樣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乾淨、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間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其二,儘管茶館人三教九流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鬆二爺(膽兒小,人卻不壞)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鬆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阿婆還真不容易。聽聽!説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衞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換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説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説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説聲:“謝謝!謝謝您留予我們如此寶貴的財富。”

老舍茶館讀後感7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認的人民藝術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務也早已經深入人心。而《茶館》則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劇本之一,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語言都、為人們津津樂道。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茶館》也不例外。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乾淨、簡潔,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間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裏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日本投降了,但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在整部戲劇中,有個場景是我始終都不能釋懷的。我不能理解,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中國人。

那就是龐太監在買媳婦的時候,中間人剋扣了人家賣女兒的銀子卻絲毫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的羞愧。最終老人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養育多年的女兒。我不知道十兩銀子夠不夠養活一家人,但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只是為了讓家裏人活下去。這到底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被賣的姑娘昏了過去,龐太監卻依舊在旁邊大聲叫囂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過來的時候,龐太監大笑着説:“她又活了。”我不禁要問,這樣的姑娘,到底是人還是個玩物?既是這樣的玩物,那姑娘以後過什麼樣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個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貧苦人家的孩子還不如富貴人家裏的一隻狗。我又不禁要問,難道只有富貴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貧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試問誰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懷胎呢?誰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呢?

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為下一頓飯在哪裏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着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老舍茶館讀後感8

書由文字構成,書的文字構成了令人難忘的情節。而一些書更是隻通過一個很小的點,敍述了整個面的特況,這種奇妙的感受,是我讀完老舍的《茶館》之後才萌生的。

泡一杯茶,緊跟着老舍,就走進了那些波濤洶湧的年代……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以獨特的角度在上演着整個社會的戲。

一切還在繼續,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這種場景容易想象,令人難忘、髮指。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安然了結他的一生。這種安靜的悽景,比轟轟烈烈的流血犧牲還要令人心酸!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隨着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難以忘記那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令人壓抑的氣氛。

在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難忘那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章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

一轉眼,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難忘世態的炎涼、冷漠刻骨銘心……

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簡潔、乾淨,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這便是這本劇的最大優點。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讀者在感歎,老舍在感歎,茶館在感歎,歷史在感歎,中國在感歎。我們——所有中國人,都一定不會忘卻這一位作家,這一部《茶館》,這一段歷史的影子!

老舍茶館讀後感9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説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主角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但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我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齊,回顧自我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我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

“我愛咱們的國啊,但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歎不已。

老舍茶館讀後感10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户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老舍在《茶館》中的機智俏皮的語句,將嬉笑怒罵融合在一起,使人發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時還催人淚下,或者發人深思,讓我明白了《茶館》為什麼被稱之為“一曲含淚帶笑的舊時代的哀歌,一個亦莊亦諧的社會葬禮”。

《茶館》中,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吳祥子與宋恩子這兩個特務。一句“誰給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道出了他們的“辦案原則”。這兩個前清的走狗,“專辦革命黨”的,也許很多從事革命活動的仁人志士就遭到了他們的殘酷迫害,他們死心塌地為清政府效力。可是,一改民國,本來應屬於鎮壓對象的他們搖身一變成為“新生政權”的“同志”,“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

這透露出的是一種“狗性”,就像哈巴狗一樣,唯“飯”之命是聽。無論是哪一個王朝的統治者,都是需要這樣的走狗的,他們不一定需要忠臣,卻無法拒絕走狗。宋恩子、吳祥子憑着他們原有的狗性被新主人看中。喪家之犬得以找到新家,繼續幹着走狗的勾當,再一次將它們的狗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實在是“他們前世修來的福氣”。這讓我想起了《聖經》裏的一句話:“惡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發旺的時候,正是他們要滅亡,直到永遠。”就算宋恩子、吳祥子再怎麼像孫悟空般會變,也變不過時代的步伐,時代的潮流終將淹沒他們!

在《茶館》中,王利發的茶館裏掛着“莫談國事”四個大字,由這四個字中,我似乎明白了崔久峯為何要出家當和尚了:當人們都在閒情逸致地喝着茶,而你崔久峯卻高談國家大事時,別人都會把你當作異類。國事,應該人人都要關心,尤其當今:人民當家作主,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我們理應關心,不能像王利發那樣挑選性地關心:“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不管是“打仗”的新聞,還是“不打仗”的國事,我們都應關心。

在此,我想對砍櫻花樹的大學生們説:你們的確愛國,但你們的“愛國水平”還沒到家,你們沒有了解日本,何來關懷中國?

最後我想説的是: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説它的優劣,在你面前,我只有説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aoshe/r9lgg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