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老舍 >

茶館老舍賞析

茶館老舍賞析

老舍《茶館》向我們展現了中國茶館文化,也反映了老舍先生對於社會變革的個人看法。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茶館老舍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茶館》從第一幕的晚清戊戌變法到第二幕的民國初的軍閥混戰,一直寫到第三幕的抗戰結束,歷經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在《茶館》裏體現得淋漓盡致。

《茶館》的思想內容:

三幕話劇《茶館》,通過在茶館中活動的各色各樣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個時代長達50年的社會生活。在這50年間,,社會上發生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但是作者並沒有正面描寫這些事件,而是選擇北京城內一家老茶館,通過它的歷史變遷和在其中活動的各種各樣人物生活的變化,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透露社會的變化。作者曾説:“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劇本緊緊圍繞茶館這一典型環境,讓各類人物先後登場,寫他們的言行舉止寫他們怎樣活着又是怎樣死去,折射出那個黑暗腐朽的時代,反映了人們的悲慘遭遇和命運。《茶館》中先後登場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個,他們各有自己的經歷,各有自己的故事,匯成一個總的故事,就是那個時代的故事。

《茶館》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戲劇衝突。《茶館》中出場的人物很多,但他們之間並沒有正面衝突(個別局部的衝突例外),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係,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物無法擺脱厄運,社會渣滓卻橫行霸道。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每一個大的或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物與時代之間的衝突。課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難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現了帝國主義操縱的軍閥混戰給社會造成的混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就是劇本所要展示的人民與舊時代之間的特殊的矛盾衝突。這種看似“無事的悲劇”,實際上揭示的是社會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更能激起人們對舊時代的強烈憎恨。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每一個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們與舊時代的衝突。這是一個帝國主義、封建勢力、流氓特務橫行霸道、無法無天的時代,也是一箇中國人民對水深火熱、災難深重的社會反抗的時代。展現了清末社會的眾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腐朽所造成的農民破產,市民貧困和社會的黑暗。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月即將來臨。

《茶館》的人物形象: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裏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説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幹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比如對李三的苦處、康順子的遭遇等,他雖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決不會為了他們而損害自己的利益。對巡警、特務則不同,他明知是敲詐,卻巧於應付,不敢表示一點不滿。對劉麻子之流,他雖然從心眼裏厭惡,但仍然笑臉相迎,不願得罪他們。但在黑暗的舊中國,儘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比如當唐鐵嘴説“感謝這個年月”時,他説:“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藴含着他的不滿、愁苦和憤恨。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脱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命運的真實寫照。

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朽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他不諱言他的不滿,對抓過他的特務仍然很強硬,對正在發愁的王利發則雪中送炭。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也窮困潦倒,絕望地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反映出舊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

鬆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遊手好閒,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寧願自己捱餓,也不讓鳥兒餓着,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劉麻子、唐鐵嘴等,是一羣地痞無賴,一個説媒拉縴、拐賣人口,一個是麻衣相士,算命騙人。這樣一類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畸形和病態。

《茶館》的藝術特色:

1、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也叫人像展覽式結構)。這一幕出場的人物有三十多個。有台詞的近二十人。這些人物沒有特別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斷登場,又不斷下場。茶館中每個人物的台詞也都不多,他們在茶館一閃而過,口中説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舊民主主義者崔久峯與王利發的對話,只表現了他理想破滅後的沮喪和失望;鬆二爺的出場也只表現了封建遺老的沒落。即使是起着貫串作用的茶館主人王利發,也沒有什麼重場戲,只是在與茶客的交往中表現自己。

由此看來劇中人物的活動,都是截取他們在茶館中的一個橫斷面。無數的畫面組織起來,構成了一幅卷軸畫,隨着劇情而逐步展開。

2、淡化貫穿始終的情節設置,這一幕沒有統一的情節,人物雖多,但關係並不複雜。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單一的,人物之間的聯繫也基本上是單線的,小範圍之內的。(比如,一開始出場的跑堂的李三,與茶館有關的戲不多,他的'戲主要集中在他與茶館主人之間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錢少。再比如劉麻子的戲主要是與兩位逃兵有關,茶館只是他做販賣人口交易的一個場所。王利發的戲是屬於應付生意的,這是人物身份決定的。真正屬於他本人的戲只有在茶館的利益得到維護或受到損害的時候,比如他與常四爺、李三、巡警等人的戲。總之,整個一幕戲就是由一個個發生在茶館中的小情節、小故事聯成,是平面展開的。)

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課文部分)有台詞的僅有五人,卻關係複雜,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僕等多種複雜的血緣關係,有主有次,人物的語言動作都圍繞着同一個矛盾展開——三十多年間周魯兩家的矛盾始終交織在一起,貫穿全劇,戲劇性極強。

3、它所採用的特殊的戲劇衝突方式。劇中雖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們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具體的、針鋒相對的衝突,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係。劇中的人物彷彿是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軌跡必然地運行。正直、善良的人無法擺脱厄運的襲擊,那些異常活躍的社會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準則行事。作者也沒有過於追究他們個人品質上的某種邪惡之處。

《茶館》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話劇。劇作者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筆名。滿族,北京人。中國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的《茶館》創作於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5萬字的《茶館》裏,以話劇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裏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説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裏,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説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標籤: 賞析 老舍 茶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aoshe/kkgw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