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老舍 >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通用7篇)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通用7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通用7篇)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1

以前就有看過《茶館》的話劇演出,而且最近也有《茶館》的電視劇上映。總體上的感覺,經典,覺得再也不會有這麼一部意義深遠的話劇了。相比舞台上的話劇表演,老舍先生的原版劇本,帶給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間。“茶館”,眾所周知,簡單一點來説,就是喝茶的地方。

《茶館》裏的“茶館”也不例外,王利發的茶館,吸引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這裏,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鬧劇。我只能説,老舍先生的大局觀非常好,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事,延續這麼長的時間,可是看下來一點也不覺得紊亂。在我看來,這是由於老舍先生始終堅持一點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怎麼樣,不脱離“茶館”。

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用一個“普通的、蒙特卡羅小小的茶館”,儘可能多的反映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社會面貌和現實。老舍先生的《茶館》,語言詼諧幽默,妙語連珠,但是結構卻很嚴謹,主題也很嚴肅,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唱響了一部舊時代的輓歌。“茶館”裏的人物相當的豐富,基本上包含了一個時代社會上存在的所有人,而且刻畫的都十分的真實,很能引起我的想象和共鳴。《茶館》,不管是原着,還是話劇或電視劇,都是不朽之作。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2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好處。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性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户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發奮下。他逐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這樣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因此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乾淨、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刻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其二,儘管茶館人三教九流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鬆二爺膽兒小,人卻不壞)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鬆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阿婆還真不容易。聽聽!説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透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衞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換包裝不換資料。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説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帶給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咱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説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説聲:“多謝!多謝您留予咱們如此寶貴的財富。”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3

近日去新華書店,在書之海洋中,惋歎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書者,名曰《茶館》,置於書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書而視,受益無窮於其中,故有感如下: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4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認的人民藝術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務也早已經深入人心。而《茶館》則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劇本之一,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語言都、為人們津津樂道。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茶館》也不例外。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乾淨、簡潔,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間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裏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日本投降了,但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在整部戲劇中,有個場景是我始終都不能釋懷的。我不能理解,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中國人。

那就是龐太監在買媳婦的時候,中間人剋扣了人家賣女兒的銀子卻絲毫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的羞愧。最終老人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養育多年的女兒。我不知道十兩銀子夠不夠養活一家人,但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只是為了讓家裏人活下去。這到底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被賣的姑娘昏了過去,龐太監卻依舊在旁邊大聲叫囂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過來的時候,龐太監大笑着説:“她又活了。”我不禁要問,這樣的姑娘,到底是人還是個玩物?既是這樣的玩物,那姑娘以後過什麼樣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個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貧苦人家的孩子還不如富貴人家裏的一隻狗。我又不禁要問,難道只有富貴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貧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試問誰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懷胎呢?誰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呢?

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為下一頓飯在哪裏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着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5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一部不朽的傳奇。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老舍把這些人物集中在茶館這個微縮社會中,讓他們各自上演不同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來寫大社會,同時以茶館的興衰來透視舊中國的衰敗。

《茶館》一劇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是多麼悲慘,道出了勞苦百姓對生活的憎恨與不滿。可以説,老舍筆下的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這三幕戲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和一些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並沒正面敍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説,用這些小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來説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些混雜着汗與淚,歌與笑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茶館裏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級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鋭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樣的戲劇構思縱橫開闔,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生動描寫,是老舍先生的獨創,帶給了大家這樣耳目一新的故事。因此曹禺先生説,《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裏上演,演繹着老舍先生蘸着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裏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恆的記憶。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6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説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主角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但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我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齊,回顧自我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我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

“我愛咱們的國啊,但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歎不已。好句子

老舍的《茶館》的讀後感7

茶館,彼此説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户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間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説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説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aoshe/g8dp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