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季羨林 >

季羨林《憶往述懷》簡介

季羨林《憶往述懷》簡介

《憶往述懷》是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在平實無華的敍述中,透露出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季羨林《憶往述懷》簡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季羨林《憶往述懷》簡介

季羨林《憶往述懷》內容簡介

人世多悲歡,珍重生命的人,會尋求一種較合理的人生態度。我所欣賞的人生態度,是道家的一種境界。正如陶淵明詩中所云:

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

無復獨多慮。

——季羨林

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素以學術造詣深厚而著稱,且有大量散文隨筆問世。本書收集了大師近年來發表的散文隨筆,其藴涵大師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觀。

領略大師風采,傳承智慧文明,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經典散文全新結集出版。全景展現學術大師的生活態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譭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世事的感悟。

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必須實現人生的價值,才對得起這僅有的一次生命。

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作「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人類自從成為人類以來,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人與自然的關係;二、人

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三、個人內心思想、感情的平衡與不平衡的關係。

人必自愛而後人愛之。沒有禮貌是目中無人的`一種表現,是自私自利的一種表現,如果

這樣的人多了,必然產生與社會不協調的後果。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個人小事而掉以輕心。

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在永恆不斷流逝的時間的長河中,到了一定的時候,應該回頭看一看,看看走過的歷程中自己走得是否都完全正確,正確的要堅持,不正確的要揚棄。這是十分必要的。

一個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於是就苦幹、實幹、巧幹。但是什麼時候才能成功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可以不必過分考慮。只要努力幹下去,而方法又對頭,幹得火候夠了,成功自然就會到你身邊來。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對我都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悔。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個人,人人都説他好,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極端圓滑的人,圓滑到琉璃球又能長上腳的程度。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同時它還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季羨林素以學術造詣較深著稱,他雖是年事耄耋卻神思煥發,有大量散文隨筆問世,亦是文壇一大幸事。本書收集了作者近年來發表的散文隨筆,藴涵着作者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觀,它雖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從平實無華的敍述中,卻透露出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讀過之後讓人的心靈不禁為之一振。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構思精巧,文筆精妙,從書中可以領略欣賞季羨林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為人處事的原則,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讀他的作品是一種享受,開懷釋卷,典雅清麗的文字拂面而來,純樸而不乏味,情濃而不矯作,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從中可以窺見國學大師的生活態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對於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追尋。

作者介紹

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人德國格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直至現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離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他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此外他還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

拓展閲讀

《憶往述懷》讀後感

清風茗月品大師林語堂先生著有《清風茗月品女人》一書,書名倒是給了我不少啟迪。像季羨林先生這般志趣高雅,品行高潔的人,我們唯有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中,呡一口濃溢的香茗,邀山間之明月,才能更真切地走近這位畢生與國學為伴的大師。

大師,季老聽到這個稱謂,恐怕又要惶恐地擺擺手,謙虛的説道:"我哪算什麼大師,充其量只是小師。"他一直認為自己的學術成就比不上陳寅恪等大師。然而,7月11日凌晨,季老在北京301醫院安詳辭世,享年98歲。這一天,標誌着一個大師時代的終結。從此,國學的星空隕落了一顆最為耀眼的星星。日月為之失色,舉國上下為之皆泣。我們不應懷疑,雖然季老與世長辭,但是他的關輝永遠照耀着我們,激勵着無數後來人為國學拼搏終身。

季老不僅是國學大師,更精通12國語言,對常人望而卻步的梵文更是深有造詣。對於這麼一位身兼北京大學副校長職務的大學者,我們卻不能用“孤標傲世”這種常形容文人的詞語來評價他。從他身上,我們根本看不出一絲一毫清高冷傲的影子,有的只是平易近人與平和坦蕩。終年穿着中山裝的他,常被剛進入北大校門的新生誤認為是老校工。的確,這麼一位樸素的老人,與一般人想象中的“國學大師”的形象大相徑庭。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一件關於季老的小軼事。北京大學新學期伊始,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生奔走在校園,忙着辦好登記註冊等手續。一位新生在校園小徑上碰到一位面容和藹的老人,便請老人幫自己照看一下行李。一個多小時後,該新生回來時,老人仍在盡職盡責地照看行李。這名學生怎麼也沒有想到,第二天開學典禮上,他居然又看見了這位老人端坐在主席台上。而他,正是大名鼎鼎的季羨林。

這麼一位深受世人愛戴的大學者,逝世後更贏得了眾人對他極高的評價與深切的緬懷。

也許,我們更應該收起眼淚。因為季老在《憶往述懷》一書“人生的價值”一文中早已這麼寫道:“人世多悲歡,珍重生命的人,會尋求一種較合理的人生態度。”季老所欣賞的人生態度,是道家的一種境界。正如陶淵明詩中所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季老被社會大眾冠以“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國寶"等桂冠,科技老卻分別寫了《辭大師》,《辭泰斗》,《辭國寶》三篇文章來回應這些稱號。

在如今學術風氣日益浮躁,名利掩蓋真知的氛圍中,相比於學術造假,餘秋雨曲解“大師”一詞等帶有商業利益和炒作的事件中,季老一輩子鍾情於學術研究,卻淡泊名利,讓人不甚感慨。我謹記着季老贈送給中學生的八個字:愛國,孝親,尊師,重友,也願意輩子追隨季老,做一個“骨子硬,心腸軟”的人,做一個質樸醇厚,誠懇平易的人,做一個性情中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jimulin/r80jg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