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雜文 >

光之四書(教師中心稿)

光之四書(教師中心稿)

光之四書(林清玄)

光之四書(教師中心稿)

2017-01-01 21:17:01 紫露凝香@-NJk1 /article/ 複製 評論 

            (一)光之香

我遇見一位年輕的農夫,在南方一個充滿陽光的小鎮。   

那時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剛剛收成,春日陽光的金線如雨傾盆地潑在温暖的土地上,牽牛花在籬笆上纏綿盛開,苦苓樹上鳥雀追逐,竹林裏的筍子正紛紛脹破土地。細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陽光下成長的聲音,真是人間裏非常幸福的感覺。  

農夫和我坐在稻埕旁邊,稻子已經鋪平張開在場上。由於陽光的照射,稻埕閃耀着金色的光澤,農夫的皮膚染了一種強悍的銅色。我在農夫家做客。剛剛是我們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來,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脈一般,一條稜線接着一條稜線,這樣可以讓山脈兩邊的稻穀同時接受陽光的照射,似乎幾千年來就是這樣曬穀子,因為等到陽光曬過,八爪耙把稜線推進原來的谷底,則稻穀翻身,原來埋在裏面的穀子全翻到向陽的一面來--這樣的曬穀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簡直是一種陰陽的哲學了。  

農夫用斗笠扇着臉上的汗珠,轉過臉來對我説:“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吐出。  

他説:“你吸到什麼沒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氣味,有一點香。我説。  

他開顏地笑了,説:“這不是稻子的氣味,是陽光的香味。”   

陽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輕的農夫領着我走到稻埕中間,伸手抓起一把向陽一面的穀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時稻子成熟的香氣整個撲進我的胸腔,然後,他抓起一把向陰的埋在內部的穀子讓我嗅,卻是沒有香味了。這個實驗我深深地吃驚,感覺到陽光的神奇,究竟為什麼只有曬到陽光的穀子才有香味呢?年輕的農夫説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穀曬太陽時發現的,那時他還是大學學生,暑假偶爾幫忙農作,想像着都市裏多彩多姿的生活,自從曬穀時發現了陽光的香味,竟使他下決心要留在家鄉。我們坐在稻埕邊,漫無邊際地談起陽光的香味來,然後我幾乎聞到了幼時剛曬乾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曬的棉被、新曬的書畫,光的香氣就那樣淡淡地從童年中流瀉出來。自從有了烘乾機,那種衣香就消失在記憶裏,從未想過竟是陽光的關係。   

農夫自有他的哲學,他説:“你們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陽光,有陽光的時候,空氣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説花香好了,你有沒有分辨過陽光下的花與屋裏的花,香氣不同呢?”   

我説:“那夜來香、曇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種陰香,沒有壯懷的。”   

我便那樣坐在稻埕邊,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細細品味陽光的香氣,看我那樣正經莊重,農夫説:“其實不必深呼吸也可以聞到,只是你的嗅覺在都市退化了。”

 

                 (二)光之味 

在澎湖訪問的時候,我常在路邊看漁民曬魷魚,發現曬魷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魷魚放在水泥地上,隔一段時間就翻過身來。在沒有水泥地的土地,為了怕蒸起的水氣,漁民把魷魚像旗子一樣,一面面掛在架起的竹竿上--這種景觀是在澎湖、蘭嶼隨處可見的,有的台灣沿海也看得見。

有一次,一位漁民請我吃飯,桌子上就有兩盤魷魚,一盤是新鮮的剛從海里捕到的魷魚,一盤是陽光曬乾以後,用水泡發,再拿來煮的。漁民告訴我,魷魚不同於其他的魚,其他的魚當然是新鮮最好,魷魚則非經過陽光烤炙,不會顯出它的味道來。我仔細地吃起魷魚,發現新鮮雖脆,卻不像曬乾的那樣有味、有勁,為什麼這樣,真是沒什麼道理。難道陽光真有那樣大的力量嗎?  

漁民見我不信,撈起一碗魚翅湯給我,説:“你看這魚翅好了,新鮮的魚翅,賣不到什麼價錢的,因為一點也不好吃,只有曬乾的魚翅才珍貴,因為香味百倍。” 

為什麼魷魚、魚翅經過陽光曝曬以後會特別好吃呢?確是不可思議,其實不必説那麼遠,就是一隻烏魚子,乾的烏魚子價錢何止是新鮮烏魚卵的十倍?   

後來我在各地旅行的時候,特別留意這個問題,有一次在南投竹山吃東坡肉油燜筍尖,差一點沒有吞下盤子。主人説那是今年的陽光特別好,曬出了最好吃的筍乾,陽光差的時候,筍乾也顯不出它的美味,嫩筍雖自有它的鮮美,經過陽光,卻完全不同了。  

對魷魚、魚翅、烏魚子、筍乾等等,陽光的功能不僅讓它乾燥、耐於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氣味凝聚起來,使它發散不同的味道。我們走入南貨行裏所聞到的乾貨聚集的味道,我們走進中藥鋪子撲鼻而來的草香藥香,在從前,無一不是經由陽光的凝結。現在毋需陽光的乾燥方法,據説味道也不如從前了。一位老中醫師向我描述從前“當歸”的味道,説如今怎樣熬煉也不如昔日,我沒有吃過舊日當歸,不知其味,但這樣説,讓我感覺現今的陽光也不像古時有味了。   

不久前,我到一個產製茶葉的地方,茶農對我説,好天氣採摘的茶葉與陰天採摘的,烘焙出來的茶就是不同,同是一株茶,春茶與冬茶也全然兩樣,則似乎一天與一天的陽光味覺不同,一季與一季的陽光更天差地別了,而它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具備一隻敏感的舌頭。不管在什麼時代,總有一些人具備好的舌頭能辨別陽光的壯烈與陰柔 --陽光那時刻像是一碟精心調製的小菜,差一些些,在食賓口中已自有高下了。  

這樣想,使我悲哀,因為盤中的陽光之味在時代的進程中似乎日漸清淡起來。

有香味的是稻穀

 

初讀林清玄的散文《光之香》時,曾為好優美的文筆所打動,深邃的哲理所折服。一時心血來潮,竟要去外婆家享受陽光的香葉味。 

那時正值秋高氣爽,是豐收的好時節。一到外婆家,便被農村忙碌的景象所吸引,一大片、一大片割倒的金黃的稻穗田令人好不愜意! 

割稻的人們一點一點地向前移動着,身後一排排整齊的稻穗,猶如參加國慶閲兵的隊伍那般,而割稻的有説有笑,有的專心致志,一點一點向前挪。這時,一位正在揚穀的老婦人牽引住了我的目光,她那平凡而富有藴味兒的動作讓我覺得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她兩手從身下的谷堆上捧起一把谷,把它舉與頭平,微分兩手,那穀子便緩緩從那縫隙中溜出,一陣輕風微拂,那些瘦小的穀粒沿着谷堆的坡度滑到了底層,顯出得意的神情。老婦人拍了拍手,又從谷堆上捧了一把穀子…… 

這些簡單的動作其實也藴含了一種勤勞與樸實的美,可細想想,忽然發現,林清玄的説法並不完全對。其實,真正有味的不是陽光,而是人們的勤勞與樸實,才創造了稻穀,這才產生了豐收的香味。如果沒有耕耘,縱有陽光,何來谷香?因而,正是這種精神孕育了這沁人心脾的稻香;正是這種精神孕育了這充滿藝術美的動作;正是這種精神創造了世界。 

走在回家路上,老婦人虔誠地雙手舉過頭頂,揚穀的情景不時地浮再眼前,我忽然覺得這是真正的“光之香”,深沉的,永存心底的香味啊! 

上海奉賢育秀學校 李靜嫻 林清玄是名人。但作者不迷信名人,在體味陽光的香味同時,對勞動、對藝術,有了更深的瞭解。 

這才是會讀書。 

我們許多同學讀名人的文章,只知頂禮膜拜、一味吸收,而沒有加進自己的感悟和思索,這樣讀書,達不到讀書的目的。 

編 者 

(《中國中學生報》 924期) 

光之香

我遇見一位年輕的農夫,在南方一個充滿陽光的小鎮。   

那時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剛剛收成,春日陽光的金線如雨傾盆地潑在温暖的土地上,牽牛花在籬笆上纏綿盛開,苦苓樹上鳥雀追逐,竹林裏的筍子正紛紛脹破土地。細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陽光下成長的聲音,真是人間裏非常幸福的感覺。  

農夫和我坐在稻埕旁邊,稻子已經鋪平張開在場上。由於陽光的照射,稻埕閃耀着金色的光澤,農夫的皮膚染了一種強悍的銅色。我在農夫家做客。剛剛是我們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來,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脈一般,一條稜線接着一條稜線,這樣可以讓山脈兩邊的稻穀同時接受陽光的照射,似乎幾千年來就是這樣曬穀子,因為等到陽光曬過,八爪耙把稜線推進原來的谷底,則稻穀翻身,原來埋在裏面的穀子全翻到向陽的一面來--這樣的曬穀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簡直是一種陰陽的哲學了。  

農夫用斗笠扇着臉上的汗珠,轉過臉來對我説:“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吐出。  

他説:“你吸到什麼沒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氣味,有一點香。我説。  

他開顏地笑了,説:“這不是稻子的氣味,是陽光的香味。”   

陽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輕的農夫領着我走到稻埕中間,伸手抓起一把向陽一面的穀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時稻子成熟的香氣整個撲進我的胸腔,然後,他抓起一把向陰的埋在內部的穀子讓我嗅,卻是沒有香味了。這個實驗我深深地吃驚,感覺到陽光的神奇,究竟為什麼只有曬到陽光的穀子才有香味呢?年輕的農夫説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穀曬太陽時發現的,那時他還是大學學生,暑假偶爾幫忙農作,想像着都市裏多彩多姿的生活,自從曬穀時發現了陽光的香味,竟使他下決心要留在家鄉。我們坐在稻埕邊,漫無邊際地談起陽光的香味來,然後我幾乎聞到了幼時剛曬乾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曬的棉被、新曬的書畫,光的香氣就那樣淡淡地從童年中流瀉出來。自從有了烘乾機,那種衣香就消失在記憶裏,從未想過竟是陽光的關係。   

農夫自有他的哲學,他説:“你們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陽光,有陽光的時候,空氣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説花香好了,你有沒有分辨過陽光下的花與屋裏的花,香氣不同呢?”   

我説:“那夜來香、曇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種陰香,沒有壯懷的。”   

我便那樣坐在稻埕邊,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細細品味陽光的香氣,看我那樣正經莊重,農夫説:“其實不必深呼吸也可以聞到,只是你的嗅覺在都市退化了。”

                                 光 之 味  

在澎湖訪問的時候,我常在路邊看漁民曬魷魚,發現曬魷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魷魚放在水泥地上,隔一段時間就翻過身來。在沒有水泥地的土地,為了怕蒸起的水氣,漁民把魷魚像旗子一樣,一面面掛在架起的竹竿上--這種景觀是在澎湖、蘭嶼隨處可見的,有的台灣沿海也看得見。

有一次,一位漁民請我吃飯,桌子上就有兩盤魷魚,一盤是新鮮的剛從海里捕到的魷魚,一盤是陽光曬乾以後,用水泡發,再拿來煮的。漁民告訴我,魷魚不同於其他的魚,其他的魚當然是新鮮最好,魷魚則非經過陽光烤炙,不會顯出它的味道來。我仔細地吃起魷魚,發現新鮮雖脆,卻不像曬乾的那樣有味、有勁,為什麼這樣,真是沒什麼道理。難道陽光真有那樣大的力量嗎?  

漁民見我不信,撈起一碗魚翅湯給我,説:“你看這魚翅好了,新鮮的魚翅,賣不到什麼價錢的,因為一點也不好吃,只有曬乾的魚翅才珍貴,因為香味百倍。”

為什麼魷魚、魚翅經過陽光曝曬以後會特別好吃呢?確是不可思議,其實不必説那麼遠,就是一隻烏魚子,乾的烏魚子價錢何止是新鮮烏魚卵的十倍?   

後來我在各地旅行的時候,特別留意這個問題,有一次在南投竹山吃東坡肉油燜筍尖,差一點沒有吞下盤子。主人説那是今年的陽光特別好,曬出了最好吃的筍乾,陽光差的時候,筍乾也顯不出它的美味,嫩筍雖自有它的鮮美,經過陽光,卻完全不同了。  

對魷魚、魚翅、烏魚子、筍乾等等,陽光的功能不僅讓它乾燥、耐於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氣味凝聚起來,使它發散不同的味道。我們走入南貨行裏所聞到的乾貨聚集的味道,我們走進中藥鋪子撲鼻而來的草香藥香,在從前,無一不是經由陽光的凝結。現在毋需陽光的乾燥方法,據説味道也不如從前了。一位老中醫師向我描述從前“當歸”的味道,説如今怎樣熬煉也不如昔日,我沒有吃過舊日當歸,不知其味,但這樣説,讓我感覺現今的陽光也不像古時有味了。   

不久前,我到一個產製茶葉的地方,茶農對我説,好天氣採摘的茶葉與陰天採摘的,烘焙出來的茶就是不同,同是一株茶,春茶與冬茶也全然兩樣,則似乎一天與一天的陽光味覺不同,一季與一季的陽光更天差地別了,而它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具備一隻敏感的舌頭。不管在什麼時代,總有一些人具備好的舌頭能辨別陽光的壯烈與陰柔 --陽光那時刻像是一碟精心調製的小菜,差一些些,在食賓口中已自有高下了。  

這樣想,使我悲哀,因為盤中的陽光之味在時代的進程中似乎日漸清淡起來。

【閲讀導語】  

“光”本來是難以捉摸、難以描摹的事物。但林清玄先生卻以獨特的視角,品味出它的色、它的香、它的味、它的觸,把讀者的心靈帶入一個澄清洞明的境界。樓肇明先生認為《光之四書》堪稱是“化實為虛、化虛為實的典範之作”,“是一種十分罕見的化‘浩然之氣’為潺潺細流的藝術之極致”。這裏推薦給大家的是其中的第二、三,即“光之香”、“光之味”。如有興趣,可找來全文品味品味。【作文薦題】   

像“光”這樣一些平時接觸甚多,但又極難狀寫的事物,還有許多,如“聲”、“電”、“閃”等等。請選擇其一,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篇文章。 (晨仲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zawen/7xed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