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寓言 >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8篇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8篇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代寓言》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8篇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矛與盾》説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相互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説,告誡人們説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不失形象生動,託寓的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寓言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設計理念:

語文課堂應成為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台。古文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文教學應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六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較強,我確定了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確定下“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這一基調,讓學生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我採用瞭如下手段:其一,堅持以讀為本,在讀中理解故事內容;在讀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讀中體悟寓意。其二,把寫引入課堂,進行寫字練習,説感受,寫感受,寫體會等。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説寫中內化語言。其三,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通過看文字、讀課文、誦課文,感受古文的韻律美,提高審美情趣,把語言訓練和人文精神的薰陶結合在一起。

教學目標:

1、學會四個生字:“寓”、“矛”、“盾”、“譽”。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初步領悟所講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背誦;

2、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話語展開思考、討論。

教學難點:

弄懂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

學習方法:

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1、古樂伴奏帶。

2、隸書豎排抄寫全文的小黑板。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啟發談話,解讀課題

1、齊讀課題,板書課題

2、認識矛與盾

(1)根據插圖,認識“矛”與“盾”。

(2)識記生字“矛”與“盾”,引導觀察,指導識記書寫。

(3)根據課題質疑,梳理問題,便於進一步展開對課文的深入學習。

二、反覆誦讀,疏通文章

1、暢談感受,明確方向

(1)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

(2)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解決疑難的方法,及時歸納和小結。

2、合作學習,疏通文章

(1)採用適當的方法,把課文讀懂,讀通順。

(2)通過小組協作,疏通文章。

教師提示方法,巡迴檢查。

3、檢查學習效果

(1)請學生參考註釋,用現代口語複述故事。

教師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2)初步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淺談對古文的理解並適時點撥。

(3)展示全文,反覆誦讀、共同感受古文“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三、品讀課文,感悟寓意

1、小組合作,弄清問題。

提出合作任務,出示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中的三個句子,相機點撥。

2、品讀課文,檢查讀的效果,配樂朗誦。

3、嘗試性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四、聯繫實際,暢談感受

1、在同學們的朗讀中,老師覺得文章作者韓非子已經來到我們中間。他微笑着,想説些什麼,又什麼也沒説。你能幫他説出來嗎?

2、漫談體會,寫體會。

五、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必做題:1、書寫生字。

2、背誦課文。

選做題:1、蒐集古代寓言故事。

2、把故事複述給親朋好友聽。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讀懂會講課文。

(二)領會寓言所藴含的道理。

二、課前準備:課文朗讀錄音帶或投影片,硬紙小船、寶劍和線,供課上演示用。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讀懂兩則寓言詞句意。

一、重點 二、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一滴水能夠反映太陽,一則材料應藴含深刻的道理。例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刻舟求劍”等寓言故事,寥寥數語,情節極其簡單,卻極富哲理性,讓人百讀不厭。

2、作者介紹:

韓非子《韓非子》。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 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子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説,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後人稱《韓非子》,現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

3、戰國末期背景:

是繼春秋之後的一個時代,約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這一階段人們思想極其活躍,曾有“諸子百家”之説。

4、文本賞析:《鄭人買履》

(1)註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在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duó忖度,這裏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dù,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裏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俱。

操——操持、帶上、拿着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裏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裏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2)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3)翻譯課文。

鄭國有個人想買一雙鞋,他不知道自己腳的尺寸,就拿了根草繩依自己腳的大小絞了一段,放在凳子上。他到了集市上,找到鞋鋪,這才想起忘了帶尺碼。店主是個有經驗的人,一見他要買鞋便當即拿出一雙,要他試穿,可他卻説:“不行不行,我忘了帶尺碼,怎能買鞋?我得回去取!”

回家一看,尺碼果然放在凳上,他拿起草繩,又返身往集市趕,到了集市,集市已散,那鋪子也關了門,他十分氣惱,連連怪自己太糊塗,以致誤了買鞋。

路人笑問:“你是給誰買鞋呀?”

“我自己。”

“那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非要去取尺碼呢?”

那人搖頭説:“那怎麼行呀,我的腳怎麼會有尺碼那麼準確呢?”

《刻舟求劍》

(1)註釋:

遽:jù,立即,匆忙。

契:qì雕刻。

是:指示代詞,這兒。

從其所契者:他;雕刻記號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2)翻譯課文:

楚國有一個人坐船過江,船到了河中心,他的寶劍從船上掉入水中,那人立即拿出刀子在船沿上雕刻上記號,並且説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船靠岸後,他順着刻有記號的船沿下水撈劍。船已經向前行了,可是掉下水的劍並沒有移動。等船靠岸後再下水撈劍,不是很糊塗的一種方法嗎?

(3)演示實驗,幫助理解語句意。

(4)指導朗讀:

要讀出同船人催他時着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5)作業:背誦課文。

第二教時

一、教學內容:重點理解寓言寓意

二、教學步驟

1、檢查背誦

2、討論問題:

①《鄭》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笑話,連鞋子也沒買到。

②《刻》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

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着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

③你覺得《鄭》的買鞋人的可笑之處是什麼?

他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他錯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實,只會按照原來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靈活性。

④你覺得《刻》上掉寶劍的人愚蠢之處在哪裏》。

不懂得船既然離開了河中心,而刻記號的地方已經不是掉劍的地方了。

⑤《鄭人買履》諷刺了什麼樣的人?

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⑥《刻》的寓意是什麼?

諷刺了那些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

⑦暢所欲言,談談你通過學習這兩則寓言懂得了一些什麼樣的做人處事的道理。

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着變化……

⑧今天我們學習這兩則寓言故事,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如:正確面對現實,靈活機動地處理事情。

尊重客觀事實,不要因循守舊

時代在發展,思想要跟上……

3、共同完成“拓展練習”

① 根據意思寫出成語

沒有真實本領的人,混在裏面湊數,或比喻以次充好。 (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後互相牴觸。 ( )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面有害。 ( )

塞住耳朵去偷鈴,比喻不能欺騙別人只能欺騙自己。 ( )

② 你能講一個成語故事嗎?講給大家聽聽,並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看誰講得好。

③ 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字。

( )人摸象 ( )人憂天 ( )人尋味 ( )人君子

( )人之危 ( )人相輕 ( )人師表 ( )人買履

( )人捉刀 ( )人頭地 ( )人深省 ( )人而異

( )人唯親 ( )人鼻息 ( )人善任 ( )人心絃

④ 在括號裏填上反義詞構成成語。

自相( )( ) ( ) ( )相依 只爭( ) ( )

( ) ( )雙全 混淆( )( ) ( )( )唯谷

顛倒( )( ) ( )( )交困

4、佈置“基礎練習”:

① 用“√”選擇正確的讀音。

吾(wǔ wú買履(lǚ lǔ)遂不得履(suì suí)寧信度(níng nìng)守信度(dù duó)自度其足(dù duó)

説出下面帶點字的意思:

反歸取之 至之市 何不試之以足

至之市 及反 不亦惑乎

自度其足 何不試度以足

吾忘持度 無自信也

② 翻譯句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寧信度,無自信也。

是吾劍之所從墜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如履、及、遂、度、寧、以等。

2.能借助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3.明確本文寓意(諷刺那些不顧實際,迷信教條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課文中寓言所藴含的道理,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難點:文言實詞與虛詞的掌握。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講解法

教學步驟:

一、檢查導入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課前蒐集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等)

2、作家、作品(學生先介紹,老師補充。)

(1)韓非:戰國後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於韓國貴族。曾與李斯一起師從於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餘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於是發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後,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後被李斯毒死於獄中。

(2)《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韓非子》是戰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之集大成者。

3、正音辨形

履lǚ 遂suì 寧nìng

度:(1)duó量長短(2)dù 量好的尺碼

二、誦讀課文

1、老師範讀(注意字音、朗讀節奏、語調)。

2、學生自由讀(兩遍,體會朗讀節奏,瞭解大意)

停頓: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其它同學糾正其不正確的停頓。有爭議時,教師予以點撥。

三、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1、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及工具書瞭解全文大意。

2、疑難的文言詞語,小組討論解決。教師點撥。

(1)重點文言實詞與虛詞

履:鞋子;操:拿,帶;及:到,等到;遂:終於

寧:寧可;無:不;以:用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3)一詞多義:

A、度自度(duó)其足:量長短。

吾忘持度(dù ):量好的尺碼。

B、之而忘操之:代詞,譯為“他”“他們”“它”“這”

或自稱等。(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至之市:到,往,去。

(4)古今異義:

A、及古義:等到。如:及反(等到他返回)

今義:達到。如:及格,達到合格。

B、度古義:忖度;計算;測量。如:先自度(duó)其足。

今義:度過。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4個生字,理解並寫出課後第3題中帶點詞語的意思。

2、藉助註釋和譯文讀懂課文內容。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藉助註釋和譯文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藉助註釋和譯文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具:

字典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學過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給大家聽嗎?

説説怎樣學習文言文?

2、新課

學生藉助註釋和譯文自學課文,解決不了的詞句標出,在小組中討論。

3、小組合作學習

説説每句話的意思,再一起説説課文的意思,解決不理解的詞句。

全班交流,教師點撥講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

學生説説句意,重點説明帶點字的意思。

亡:丟失。

鈇:斧子

意:懷疑

其:代詞,他的。

鄰:鄰居。

子:兒子。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懷疑是他鄰居的兒子偷走的。

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視:看。

其:代詞,指鄰居的兒子。

行步:走路。

竊:偷。

顏色:指面部表情。

言語:説話。

無為而不:沒有一樣不像。

(他)看鄰居的兒子,走路的姿勢,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説話的腔調,像偷斧子的。舉止言談(一言一行)沒有一樣兒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後來再看鄰居的兒子,舉止言談沒有一點兒像偷斧子的了。

4、朗讀

自己説説課文的意思。

朗讀課文,試背誦。

通讀全文,背誦課文。

5、作業

思考:丟斧子的人為什麼前後的看法發生了轉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5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寓”等7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瞭解兩則寓言各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弄懂兩則寓言的寓意。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使學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説話做事前後要一致,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對短文的品讀,體味文章機智幽默的語言之美。

二、學法引導

學生藉助文後註釋自讀自悟,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理解短文中詞意、句意,領悟寓意。

(二)解決辦法

1、學生依據註釋自讀短文,理解詞句,瞭解全文內容,理解寓意。

2、教師講解有關古漢語知識,幫助理解句意。

3、學生列舉生活中實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引導學生結合註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2、講解學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詞的意思,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讀短文,結合註釋瞭解字義,理解句子意思。

2、對難理解的詞句,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3、正確朗讀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出示課題: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第25課《古代寓言兩則》。齊讀課題。

2、解題:我們過去學過寓言故事,那麼什麼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説明一個道理。)“寓言兩則”又是什麼意思?

(課文一共有兩個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兩則。)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矛與盾》。

(板書:矛與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解題:通過預習,誰能説一説“矛”和“盾”各指什麼?(矛,古代一種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槍頭。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箭用。)

2、自由讀短文,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然後思考,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大概説出即可。)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l、先自己説一説每句話的意思,然後同座討論:每句話意思是什麼?

2、交流。(學生説,師生評議)

教師應講解以下有關知識,幫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

②“譽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沒有什麼……”意思。意思是:“沒有哪一種東西能夠穿透它。”“也”語氣詞,表示句子説完。

④“其人弗能應也”。“其人”,那個人。“也”,語氣詞,表示句子終結。)

3、把每句話意思連起來説一説。譯成現代白話文,要把上下文説通順。(學生練説)

4、交流。(能説出大體意思即可。)

(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説:“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説:“我的矛非常鋭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説:“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5、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後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6、指導朗讀。(讀出買盾人的自誇炫耀語氣,人們的質問語氣。)

(四)總結、擴展

那個楚國人説話前後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你從中應吸取什麼教訓?

(五)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熟讀課文,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背誦《矛與盾》全文。

2、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二)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鄭人置履》。(板書課題)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意思?(有一個鄭國人買鞋)他是怎樣買鞋的呢?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結合註釋,瞭解每句話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哪些詞句不理解?提出來討論。

2、檢查自學情況。

①指讀短文。(要讀通句子)

②本文講什麼事?(有個鄭國人去買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腳而相信尺碼,最終沒有買到鞋的事。)

③質疑。(師生歸納問題。)

(四)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詞句和短文內容。

2、交流:教師應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理解:“鄭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一雙鞋”或“有一個打算買鞋的鄭國人”均可。“已得履”,“已經拿到了鞋”。“乃曰”是“於是説”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來”,“人曰”即“有人説”。“何”是“為什麼”。

譯成白話文。(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發現忘了拿尺碼。他拿到了鞋説:“我忘了拿尺碼了”,於是,返回家裏取尺碼。等到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因此他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那個人説:“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什麼地方?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具體情況下應採取具體的辦法。)

4、指導朗讀。背誦短文。(讀出買鞋人的可笑。)

(五)總結、擴展

1、鄭國那個買鞋人和楚國賣矛和盾的人同樣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舉例説一説。

2、總結學習方法。

①我們已經學過兩篇古文。回想總結一下,我們是怎麼學的?(討論)

②交流,師生總結:

“釋句意——通全篇——感情讀。”

以後,我們學習古文要按着這個學習思路進行。

(六)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寓”、“譽”、“遂”字字形,“寓”字第10筆是“豎”。“譽”上半部不能少一點,“遂”裏面“點、撇”不要丟掉。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積累文言重點詞語並瞭解《韓非子》和《呂氏春秋》。

2、引導學生了解寓言的文體特點,把握故事情節,領悟寓意。

過程與方法:

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意”的閲讀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認識固執守舊、脱離實際的不良後果,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念,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並背誦兩則寓言。

難點:引導學生深層理解寓意進而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教學方法】

朗誦法、合作討論法、品味欣賞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課時教學要點:引導學生學習《刻舟求劍》

一、情景導入

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中藴含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鄭人買履》,下面我們一起來背誦這篇短文(學生背誦),通過這篇寓言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呢?(學生回答)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二則寓言,看看從這則寓言中我們又會明白什麼道理呢?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背景資料(多媒體顯示)

呂不韋戰國末秦相,相傳門下有賓客三千

《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一部書,是雜家的代表作。

2、引導學生敍述故事內容

3、學生展示所積累的字詞(多媒體顯示)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4、學生初讀課文,要讀出人物的語氣。

三、合作討論、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詞語,疏通文句,圈點勾畫疑難文句。

2、學生交流疑難文句,合作研討,學生試譯課文,教師對疑難問題予以引導。(多媒體顯示)

明確:重點詞語: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指示代詞,這兒。

疑難語句:遽契其舟:急忙在船邊上刻下記號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3、學生合作,師生共同釋疑:(多媒體顯示)

1)哪句話告訴了我們故事的起因?

2)結果找到了嗎?

3)為什麼沒找到?文中哪句話告訴了我們原因?

4)文中哪句話表達了作者對這件事有何看法? 這是個什麼句?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1)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2)沒有

3)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學生答“舟已行矣,而劍不行”亦可)

4)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反問句。

4、引導學生按照起因、經過、結果、議論的順序背誦全文

四、合作探究,理解寓意

1、教師預設: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麼?(多媒體顯示)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共建明確: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離開了河中心,而刻記號的地方已經不是掉劍的地方了。

2、教師預設:請用“這則寓言諷刺了,從而告訴我們”的句式談談你對文章寓意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共建明確:這則寓言諷刺了那種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而採取靈活對策的蠢人,從而告訴我們做事要根據客觀實際與變化了的情勢,以發展的眼光靈活機動的處理事情。

五、鏈接生活,啟迪人生

學習了本文,你有什麼啟發?(多媒體顯示)

學生討論,明確:(示例)我們做事要根據客觀實際與變化了的情勢,以發展的眼光靈活機動的處理事情。尤其是我們七年級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面對變化了的環境以及新的學習內容,我們不能完全沿用小學的那套學習方法,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絕不能因循守舊做刻舟求劍中的楚人。

六、當堂訓練,複習鞏固(多媒體顯示)

翻譯:是吾劍之所從墜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學生試背全文

七、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時所學的知識

1、呂不韋及《呂氏春秋》

2、重點文言詞語及課文翻譯

3、文章寓意及對我們的啟示

八、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刻舟求劍》

2、完成《基礎訓練》

【板書設計】

古代寓言二則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意思。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於求成、違反事物規律”及“做多餘的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説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於求成、違反事物規律及“做多餘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説明的理。

教學難點:能借注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方法:講解、探究

教學準備:課件蒐集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你們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給同學們講講嗎?最好能説出語言給你的啟示。

二、朗讀課文——奇文共賞

1、自讀:組織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通順流利,並標註有疑問的地方。

2、互讀:組織學生協作組內分別輪流朗讀,並互相評讀儘可能解自讀時的疑難問題並標註互讀時產生的新的疑難問題。

3、聽讀:播放兩則語言的錄音朗讀,要求仔細聽讀,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讀。

三、疏通文意——合作釋疑。

1、小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組將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紙上。

3、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集體釋疑

4、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必要指導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畫。

通過感知課文,我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個感性的理解。那麼,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準確的把握股市的內涵呢?

(自選配音或作畫的方式)

第二課時

一、創新設計——提升理解。

續編故事:現在這個農夫懊悔不已,他發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了。這回,他……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合編一個新的寓言故事。看誰的故事編的棒。

交流評價。

二、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呢?請大家用生動的語言敍述故事,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本節課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穫呢?與同桌交流,並記錄下來。

四、積累內化。

1、背誦兩則語言。

2、認讀生字,指導書寫生字。

五、實踐活動

蒐集寓言故事準備開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賽。

板書

14古代寓言二則

揠苗助長畫蛇添足

將苗拔高強求速成畫完蛇能喝到酒不顧客觀實際

結果苗死反而弄糟又為蛇添足沒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古代寓言》教學設計8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借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理解《鄭人買履》所藴含的寓意,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學習重點】

學習並掌握文中一詞多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學習難點】

理解《鄭人買履》所藴含的寓意,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自學、引領、討論、點撥

2、查、劃、寫、記、練、思

【教學準備】

《古代寓言二則》課堂學習活動單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先説個謎語給大家猜猜,請聽好: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卧在牀前。(學生回答謎底)

“鞋”在古時候也叫“履”。這節課我就帶着我們聰明的同學們穿過時空隧道,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去看一看在那兒發生的一個與鞋有關的故事——《鄭人買履》。二、目標展示

首先請同學們來熟悉並解讀下學習目標

1.能借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理解《鄭人買履》所藴含的寓意,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動方案

活動1:熟讀翻譯課文

1、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學們對於寓言的閲讀不在少數,不過我們今天接觸的是文言文。首先我們要學會古文是如何來朗讀的。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同時請2位同學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鐘之後請每小組代表來朗讀,注意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2、同學們讀的都非常棒。讀書讀書,朗讀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們還需要能夠讀懂文意,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預習來向大家説説你學到了哪些文言字詞?你能夠翻譯整篇課文嗎?等下請同學們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預習問題三。

活動2:文言現象積累

到此我們學習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詞,那同學們,你覺得那些文言字詞是需要重點掌握,哪些句子是與眾不同的呢?請小組討論並向大家展示:

1、歸納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1) 自度其足:動詞,(duó)量長短

(2) 吾忘持度:名詞,(dù)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2、 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歸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積累:

(1)定語後置句:鄭人有欲買履者------有欲買履之鄭人

(2)倒裝句:何不試之以足?------何不以足試之?

活動3:讀懂了文章的大意,現在就需要我們來思考文章的內涵了,首先告訴大家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從這個故事中你們發現什麼祕密了嗎?而這個故事對我們的現實生活又有什麼啟示?

寓意:做事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相信以往的經驗或書本上的教條是愚蠢的,不會成功的。

啟示:告訴我們書本上的東西並不一定可靠,根據現實需要大膽地試,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隨機應變,不可頑固守舊,不知變通,否則就會鬧出笑話。

活動4:嘗試背誦課文及重要字詞→小組內一對一背誦,過關

四、歸納總結

這是我們學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我們都有什麼收穫?

示範:1、這節課我掌握了這些重點文言字詞;

2、我能夠翻譯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從這節課中瞭解了《鄭人買履》這則寓言的…寓意;

4、從這兩則寓言中我能夠聯繫我們的現實生活並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師小結

這則寓言中的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因而鬧了大笑話,説明這個鄭人的思想僵化、不知變通。而我們以後就要引以為戒,要做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人。

【答案】1.(1)《韓非子》 戰 法ó dù 3.(1)鄭人/有欲買履者4.(1)量長短 代詞,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腳的尺碼,卻將量好的尺碼放在座位上。(2)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 (2)反,同“返”,返回。 7.鄭人買履 諷刺了那些固執己見,墨守成規,處理問題不從實際出發,不敢大膽嘗試的人。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借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理解《刻舟求劍》所藴含的寓意,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學習重點】

學習並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

【學習難點】

理解《刻舟求劍》所藴含的寓意,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自學、引領、討論、點撥

2、查、劃、寫、記、練、思

標籤: 教學 寓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yuyan/e2pw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