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文言文 >

中考必背文言文

中考必背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考必背文言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考必背文言文

1、《論語》十則 (七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 桃花源記陶淵明(八上)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3、 陋室銘劉禹錫(八上)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 愛蓮説周敦頤(八上)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 三峽酈道元(八上)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6、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八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7、馬説韓愈(八下)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8、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八下)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9、小石潭記柳宗元(八下)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 岳陽樓記范仲淹(八下)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1、 醉翁亭記歐陽修(八下)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2、 出師表諸葛亮 (九上)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1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九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4、魚我所欲也孟子 (九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5、 曹劌論戰《左傳》(九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6、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九下)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中考16篇文言文◎譯文

1、《論語》十則 (七上)

1、孔子説:“學習了知識,然後時常温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來這,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2、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3、孔子説:“温習舊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可以憑(這一點)當老師了。”

4、孔子説:“只讀書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但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説:“由,教給你認識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6、孔子説:“看見品德高尚的賢人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品德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説:“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見自己也有)他們的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説:“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剛毅,因為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説:“(碰上)寒冷的冬天,這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説:“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2、 桃花源記陶淵明(八上)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有一天他沿小溪行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着小溪兩岸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草鮮豔美麗,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很為這種景象驚異。他又向前行船,想走盡這片桃花林。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處沒有了,就有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隱約好像有光。漁人就離開船,從洞進去。洞開始很狹窄,僅能通過一個人。漁人又走了幾十步,突然開闊明亮了。洞外,土地平坦開闊,屋舍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狗的叫聲互相聽見。這裏面的人來來往往耕田勞動,男女的衣着,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小孩全快快樂樂。

裏面有一個人看見漁人,竟然很吃驚,問漁人從哪兒來。漁人詳細回答他。他便邀請漁人回家,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漁人。村中人聽説有這樣一個人,都來問消息。他們自己説祖先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兒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説魏朝和晉朝了。漁人一一給他們詳細説出所知道的,他們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都拿出酒食款待漁人。漁人停留了幾天,告辭離開。這裏面的人告訴他説:“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説啊。”

漁人出去後,找到他的船,就順着原來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標誌。回到武陵郡,拜見太守,報告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前往,尋找原來所做的標誌,竟然迷路了,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路。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志趣清高的人,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尋找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從此以後就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3、 陋室銘劉禹錫(八上)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葱,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閲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使身心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説:“有什麼簡陋的呢?”

4、 愛蓮説周敦頤(八上)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蓮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沾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並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不生枝節;香氣遠播,越發清芬;筆直的潔淨的立在那裏,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應當很多了!

5、 三峽酈道元(八上)

從三峽開始的七百里當中,江流兩岸都是連綿不斷的大山,連一點兒缺斷的地方也沒有。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

有時皇帝有命令需要急速傳達,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到江陵了,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快馬、駕着風也沒有這樣快。

在春、冬這兩個季節,則是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種景物的影子。在極高的山峯上,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峯之間,常有懸泉和瀑布飛流衝蕩。江水清清,樹木蒼鬱,山勢險峻,百草豐茂,真是情趣無限。

每到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一片清涼和寂靜。常有猿猴在高處放聲長鳴,聲音連續不斷,淒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鳴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當地打魚的人的歌中唱道:“巴東三峽巫峽最長,(人們聽到)猿猴的幾聲哀鳴,淚水就要沾濕衣裳。”

6、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八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遊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院子裏,月色灑在地面,如水一般空靈清明,“水”中藻、荇交纏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綠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罷了。

7、馬説韓愈(八下)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它,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8、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八下)

我小時就愛好讀書。家裏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着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裏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鬆。抄寫完畢,趕快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説,又擔心沒有大師、名人交往。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經書向同鄉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邊侍候着,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着身子,側着耳朵,向他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説;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於能夠有所收穫。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裏,深冬季節,颳着猛烈的寒風,踏着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洗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客舍裏,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着華麗的衣服,戴着紅纓裝飾成的綴着珠寶的帽子,腰上繫着白玉環,左邊佩着刀,右邊掛着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我卻穿着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不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9、小石潭記柳宗元(八下)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珮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我的)心情感到愉快。便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小道(走過去),看見下面有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潭)用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等不同的形狀。青葱的樹,翠綠的莖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憑藉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又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人一同歡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彎曲前行,(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裏。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憂傷極了,幽深極了。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悽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

同遊的人有:吳武陵、龔古以及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10、 岳陽樓記范仲淹(八下)

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嶽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面通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衝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的誣衊、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羣的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葱。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着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説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廷裏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説:“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11、醉翁亭記歐陽修(八下)

環繞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峯,樹林、山谷尤其優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峯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迴環,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裏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裏,並寄託它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雲回聚攏來,山巖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裏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於揹着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遊。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淨,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面擺着,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於管絃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着,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髮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這時樹林裏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12、 出師表諸葛亮 (九上)

先帝創建(統一全國的)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裂為三國,(我們)蜀國軍力疲憊、貧困衰弱,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生死存亡的時刻啊。可是,侍衞大臣們在宮廷裏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士們在外奮不顧身,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的待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而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説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忠誠進諫的道路啊。

宮廷中的侍臣和朝廷中的官員,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有差別。如果有做壞事、觸犯法令的以及盡忠做了好事的人,都應該交給有關主管部門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當出於私心偏袒一方,造成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徵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實行,這樣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益處。

將軍向寵,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軍事,從前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幹,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部隊中的事情,都要徵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使部隊中將士團結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當。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所以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堅貞正直,能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就為期不遠了。

我本來是一個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裏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屋中來拜訪我,向我徵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我因此甚為感動,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戰爭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難困危之中領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細心,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愁歎息,惟恐先帝的託付不能完成,以致損傷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偏僻的地方(去作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並率領全軍,進軍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竭盡自己平庸的才智,剷除奸詐兇惡的敵人,復興漢朝天下,返回到原來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理事務)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毫無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朝的重任交給我,如果我不能實現,那就懲罰我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揚美德的言論,那就責罰攸之、禕、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己多加思慮謀劃,徵詢治國良策,明察和採納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遺詔。(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如今我正當遠離陛下,面對奏章我落淚紛紛,不知道自己説了些什麼。

1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九下)

從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説從築牆的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百里奚從買賣場所中被舉用。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順,所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情堅韌,增加他過去所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吐露在言語中,然後人們才瞭解他。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14、魚我所欲也孟子 (九下)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就捨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就捨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所想要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厭惡的,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更厲害的,所以有的禍患我不去躲避。假如人們所想要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那麼凡是可以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假如人們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躲避禍患的事情,有什麼不可以去做的呢?通過這種方法,就能得以生存,然而有的人卻不願採用;通過這種行為,就能躲避禍患,然而有的人卻不願這樣做。這是因為人所想要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令人厭惡的東西有超過死亡的。不只是品德高尚的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它,只不過品德高尚的人能不丟掉罷了。

一筐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生存,沒有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的吆喝着給他,就是過路的飢人也不會接受;踐踏過再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對於高位厚祿,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高位厚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為了宮室的華美,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現在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現在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現在為了所認識的貧窮人的感激而接受;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們的天性。

15、曹劌論戰《左傳》(九下)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部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莊公。他的同鄉説:“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説:“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曹劌)於是進宮廷拜見莊公。曹劌問:“你憑什麼作戰?”莊公説:“衣服食物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們分給大家。”曹劌説:“小恩惠沒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不會聽從你的。”莊公説:“豬牛羊這些祭品、玉器及絲織品,我(祭祀時)不敢虛報,一定按實情對神説。”曹劌説:“小信用未能令人信服,神不會保佑你的。”莊公説:“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細察,也必定按照實情來處理。”曹劌答道:“這是(對人民)盡本職的事,可以憑藉這一條件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隨您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魯軍在長勺和齊軍交戰。莊公(上陣)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説:“(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曹劌説:“可以(擊鼓進軍)啦。”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説:“還不行。”曹劌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瞭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説:“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後,魯莊公詢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已經消失了。敵方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方士氣正旺盛,所以打敗了他們。(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在此有埋伏,我發現齊軍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16、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九下)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體形容貌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鏡子,對他的妻子説:“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説:“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裏比得上你呀!”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就又問他的妾説:“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説:“徐公哪裏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着聊天,問他:“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説:“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鄒忌躺在牀上考慮這件事,終於明白了:“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對我有所要求。”

於是,鄒忌上朝廷去見威王,説:“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説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裏,有一百二十座城,后妃和左右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中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來,您受矇蔽一定非常厲害的。”

威王説:“好!”於是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官員和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書面規勸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口和院子裏像個集市;幾個月後,偶爾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麼説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説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説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別國”。

標籤: 文言文 中考 必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wenyanwen/zwmgq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