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文言文 >

文言文教學生活化激趣策略摭談推薦

文言文教學生活化激趣策略摭談推薦

文言文在時間上和現在相隔百年以上,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已基本不再使用文言文進行日常交流,學生對文言文有陌生感、距離感也在情理之中。並且,在當前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注重的只是文言文字詞句的教學,對文言實詞、虛詞含義的歸納,以及對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的詳盡分析。這樣便讓學生漸漸地疏遠了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生活化激趣策略摭談推薦

然而,文言文真的已經退出現代生活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載體,其中包含着古人深厚雋永的思想和精緻凝練的語言。我們完全可以從文言文中汲取古人的智慧、理想,獲得情感的薰陶。《普遍高中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也提出瞭如下要求:“學習從歷史發展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可見,《課標》強調用現代人的觀念解讀文言文,將文言文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強調學以致用,而不是僅把文言文教學當作古漢語的文字教學。

那麼,什麼是文言文教學生活化呢?文言化教學生活化是指將文言文和現代生活聯繫起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挖掘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尋求文言文所反映歷史生活、人生體驗與現代社會的異同,從文言文中讀出新意,推陳出新。誠如劉國正先生指出“語文教學和生活相聯繫,就會牽動學生的內心,就注進了充實的活力,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筆者以為文言文教學生活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將現代日常用語應用於文言文教學

很多學生認為文言文是古人的語言,和現代語言沒有什麼聯繫。其實,二者有着天然的聯繫,現代語言中包含着許多由文言文保留或演變而來的詞彙,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可以將這些比較枯燥但又不得不講的文言詞語和現代語言結合起來,融古通今,讓學生明白文言文和現代語言的聯繫,從而使學生更樂於理解和掌握文言詞語。

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中的“見”字,如果在講解時只是告訴學生此處的“見”表被動,“徒見欺”意為“白白地被欺騙”,學生對“見”的含義只是被動地接受,並不能留下長久的印象。若能聯繫現實生活中學生耳熟能詳的“見笑”一詞,則既能很好地理解現代漢語“見笑”與古代語言的聯繫,又能很深刻地記住“見”表被動的含義。特級教師歐陽代娜在教授《岳陽樓記》時,也很注意把文言詞語和現代生活用語聯繫起來。她在學生口譯“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後,馬上提問學生注意“一”字怎樣翻譯。在學生正確回答“一”作“全部”譯時,她很自然地指出“一”在我們的漢語中常有“全部”的意思,並舉了幾個現代漢語中還保留此意項的成語,如“一往無前”、“一無所有”、“一如既往”等,勾連了古今漢語的聯繫。特級教師錢夢龍也指出這種“古今互徵”的方法,既可以幫助學生記住文言詞語的含義,又可以加深對現代漢語某些詞的理解,起到“學用結合”的效果,並且學生很有興趣學習。他還舉例作了説明,比如:《木蘭詩》“雙兔傍地走”中的“走”,可以和“奔走相告”、“走馬觀花”相印證。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文言詞語和現代漢語相聯繫,將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增添了教學文言字詞的情趣。

二、將現代生活的現象和文言文教學相聯繫

學生往往有這樣一種觀念:文言文距今至少上百年時間,我們和古人的生活環境、思想、人生經歷有很大的不同,學習文言文對當今生活並無益處,因此,在學習文言文時只是一種消極對待的態度。事實上,文言文裏所體現得思想和情感依然有着恆久的魅力,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要與現代生活相聯繫,將文言文所關照的生活現象、人生體驗、審美情操與現代生活相對照,在對比、聯繫中發現異同,溝通古今聯繫,引現實生活經驗之水澆灌文言文,學以致用,古為今用。如此,方能激發學生樂學文言文。

首先,用現代生活現象闡釋文言文。文言作品中反映的許多生活現象、哲理與現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其實是相通的。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若能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理解文言文中較為抽象的道理,則能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易於接受文言文。比如特級教師錢夢龍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提出了“愚公究竟笨不笨”的問題,他引導學生依據文本分析出愚公“確知移山之利”和“深明可移之理”,愚公其實並不笨。那為什麼智叟説他笨呢?這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即引導學生體會到這是由於個人看問題的角度、立場不同而造成的。這個問題較為抽象,錢夢龍老師適時地引入現代生活現象來形象地説明。他向學生介紹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車售票員,對待乘客非常熱心,是個學雷鋒的標兵,《文匯報》上刊登過他的相片。很多人都説他服務熱情,還寫信表揚他,但也有一些青年説這個售票員傻里傻氣,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學生自然就回答出有的人是從自己的角度看,有人是從他為集體做好事來看,所以有着截然相反的觀點。錢夢龍老師順勢總結出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結果便不一樣的道理。接着,他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分析愚公從不能享受到移山之利這點來看是愚的,而從移山是“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點來看,愚公卻是“大智若愚”。錢夢龍老師將現代生活適時引入文言文教學,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再比如《孔雀東南飛》中,引導學生體會蘭芝被休回家前的梳粧打扮所體現的複雜情感是教學難點,我在教學中虛擬了一個現實生活的場景:愛美是女子的天性,很多女性喜歡化粧,甚至不惜金錢到美容院美容。劉蘭芝此時梳粧打扮的心態和那些上美容院的女子一樣嗎?這樣一比較,然後再引發學生分析,學生便能領悟劉蘭芝的打扮不僅是為了單純追求外在美,更是表明對驕橫無理婆婆的無聲反抗和對軟弱焦仲卿的極度憤慨,劉蘭芝的行為體現了她外柔內剛的個性心理。

其次,將文言文學習的啟示應用於現實生活。文言文承載着古代先哲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情感,歷經時間的淘洗,積澱下來的作品都是先哲們智慧的結晶,我們閲讀這些作品,可以聯繫現實生活,將其中的啟示應用於現實生活。比如《寡人之於國也》這篇課文,孟子提出實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可以概括為養民、富民、教民,而這三條措施對現實生活也很有指導意義。“養民”措施中的“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和當今社會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如出一轍。“富民”、“教民”的措施和國家提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何其相似,在教學中完全可以聯繫這些內容作現代的闡述,進而體會孟子高瞻過矚的發展戰略。《觸龍説趙太后》這篇課文,觸龍針對盛怒之下的趙太后採用了“迂迴戰術”的勸諫方法,達到了勸諫的目的。觸龍先採用“緩衝法”,先談老人之“行”,彼此有了共同語言,緊張的氣氛減少了,再談老人養身之道,以敍家常的方式,由側面到反面,層層比較,步步深入;處處是體貼太后,而又處處圍繞進諫的主題,表現了觸龍進諫的才能和機智。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觸龍的論辯藝術,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思考在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時,如何避免和對方正面衝突,而從為對方考慮角度來達到勸諫目的的説話藝術。蘇軾被貶黃州,這是他人生中的低谷,蘇軾在《赤壁賦》中借主客問答形式表達了內心的苦悶、失意、孤寂,但作者並未一味沉浸在悲痛之中,而以江水、明月為喻,從“變”與“不變”角度闡明瞭生命短暫與永恆的相對性,表達了豁達、樂觀的人生觀。教學這篇文章可以和生命教育聯繫起來,啟發學生如何正確面對人生的挫折,如何寄情山水釋放自己心靈的包袱。以上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鏈接,但學生的思維卻迅速地超越了文字所設定的時空界限,置身於鮮活的現實之中。因此,文言文教學只要和現實生活相鏈接,就會散發出無窮的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wenyanwen/xzk4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