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文言文 >

文言文《桃花源記》的教學課例

文言文《桃花源記》的教學課例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桃花源記》的教學課例

桃花源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四篇文言文都是“記”一類的散文,其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語的含義,積累文言字詞知識,疏通文意。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課文、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虛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它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農村並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園生活的恬靜閒適, 於是用筆構想出了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風氣淳樸的理想社會。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脱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讀這篇名作,要在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學情分析:

1、學生雖已在七年級和上學期學過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還比較薄弱,而本文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現象,因此會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礙。

2、學生年齡都在十三四歲,年齡尚小生活閲歷較少,特別是他們對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個人的生活經歷瞭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有一定的難度。

3、學生已經接觸過遊記類散文和敍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關閲讀這類散文的能力,可引導學生進行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習本文。如遊記散文往往以“行蹤”為線索,本文就有這個特點。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生字詞,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熟讀並背誦全文。

(二)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敍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三)德育目標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着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

(五)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wenyanwen/vzqk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