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唐詩 >

《題廬山雙劍峯》唐詩鑑賞

《題廬山雙劍峯》唐詩鑑賞

【作品介紹】

《題廬山雙劍峯》唐詩鑑賞

這首七言絕句為晚唐來鵠所作。作者巧借廬山雙劍峯中的“劍”字進行形象生髮和演繹,設想如果雙劍峯真是鐵鑄的,那麼,這些用於征戰的兵器就應該重新冶之於爐,製造出以利耕耘收割的生產農具該多好!《題廬山雙劍峯》雖為山水名篇,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要求阻止戰爭、發展農業生產的強烈願望,融入了深廣的社會內容。

【原文】

題廬山雙劍峯

倚天雙劍古今閒,三尺高於四面山。

若使火雲燒得動,始應農器滿人間。

賞析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軍閥混戰,農業生產荒蕪,廣大人民深受刀兵之苦。《題廬山雙劍峯》雖為山水名篇,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要求阻止戰爭、發展農業生產的強烈願望。

這首詩巧借廬山雙劍峯名字中的“劍”字進行形象生髮、虛擬和演繹,從而創造了別具新意的藝術境界。詩的開頭兩句主要狀摹雙劍峯的奇姿異態。雙劍峯“倚天”“高”聳,勢凌“四面山”,可謂“英雄蓋世”。一個“閒”字信筆迸出,則寫出了奇峯無用武之地的憤恨。這兩句雖經藝術想象把山峯比擬為“三尺”劍,但卻始終沒有離開“形似”二字。三、四句則不然,它是繼第一次聯想和想象之後的又一次大幅度騰躍。詩人循着鑄劍的原料——鐵再次振動想象的金翼,設想如果雙劍峯真是鐵鑄的,那麼,在農業生產荒廢的情況下,這些用於征戰的兵器就應該重新冶之於爐,製造出以利耕耘收割的.生產農具,廣散人間,發展農桑,振興國家。詩人如此奇異的想象,如此奇妙的構思和境界,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化刀兵為農桑的美好願望。在一首山水寫景詩中能夠巧妙地融入如此深廣的社會內容,就足以顯示出詩人那傑出的創作天才了。

【作者介紹】

來鵠(?—883),豫章(在今江西省南昌附近)人。鹹通(860—873)年間舉進士而不第。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其詩多描寫旅居愁苦的生活,也有表現民間疾苦的人民性很強的作品。《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angshi/nmj74l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