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古詩詞鑑賞情景關係問題

古詩詞鑑賞情景關係問題

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古詩詞鑑賞情景關係問題,歡迎大家閲讀!

古詩詞鑑賞情景關係問題

一、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又稱“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後有情。“景乃詩之媒”(謝榛語),人物一開始心情比較平靜,由於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稱為“觸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詩就是典型的觸景生情之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人登上高處,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蒼涼恢廓的秋景:遼闊的江天,清猿哀鳴,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前兩聯內容),這種蒼涼的景色觸動了他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於是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俱湧心頭(後兩聯內容)。

觸景生情的例子很多: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共短亭。”(李白《菩薩蠻》);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二、融情入景

又稱“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後有景,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詩人的心情比較激動,把這種激動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興時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興,悲哀時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融情入景的例子在古典詩歌中也不少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三、情景交融

凡是有意境的作品,應該既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備,又做到虛實相生,給人留下想象空間。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僅僅二十字,就把天寒地凍與孤獨高傲的心情融為一體,確實做到了情景交融。但是從字面上看,作者呈現給我們的卻只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上垂釣,周圍則沒有任何生物的跡象。這是“顯”,是“實”,在這“顯”的後面,卻“隱”着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而這清高孤傲的漁翁又是誰呢?是詩人理想的化身,還是另有所託?這些言外之意,是“虛”。正因為它把情景虛實處理得如此妥帖,才使這首小詩形成一種絕妙的意境。

四、顯景隱情

在情與景的關係中,顯景隱情表現為全篇都是景物描寫,作者的情感傾向,幾乎不出現在詩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隱藏在景物畫面中。這種意境創造的方法,與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實到文字上的情感詞極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當隱蔽。至於此中的感情,要讀者反覆吟詠體味,才能領略其言外之意,獲得回味無窮的審美感受。

如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首詩描寫滁州城西郊野西澗的風情景物。乍讀此詩,感覺這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但聯繫詩人的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到它不單是寫景,而且有所寄託,只不過情感隱蔽罷了。韋應物是中唐前期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一位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就曾為自己無法抵制朝廷向百姓征斂繁苛賦税而內疚慚愧。他思歸田園,羨求山水,當他來到西澗時,一景一物都令他憐愛共鳴。他為何“獨憐”澗邊的幽草?因為澗邊幽草生機勃勃而又自甘寂寞,顯示了詩人無意譁眾取寵而甘於安貧守節的恬淡胸襟。他為何鍾情樹間啼唱的黃鸝呢?黃鸝除了反襯幽草的處幽守默外,還有自由自在、不受塵世羈絆之意。而那在春潮急雨中任自縱橫於野渡的孤舟,更流露了詩人生當風雨飄搖的亂世,無所用其才的憂傷情懷。詩人將自己無奈的處境和思慕隱居的心聲悄無聲息地糅入富於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中加以表現,意藴深厚而又了無痕跡,使此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言景不言情,作者的目的仍在抒情,在景物中隱藏着詩人深深的感情,達到了“狀難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構成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的無窮意境,給人特殊的審美感受,使讀者產生豐富的審美想象。

五、顯情隱景

詩歌的本質屬性是抒情。創造意境的多種手法中,顯景隱情體現了抒情的間接性;而顯情隱景則更多體現了抒情的直接性。顯情隱景要求做到:(1)作者要有真率的感情,且須是長期鬱積於胸隨時可能因外界激發而迸發的情,而不可無病呻吟,做作雕飾;(2)情要有所依託,仍要有物象、場景、環境等作為抒情的支點,情不能無緣無故、無依無托地爆發。

如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此詩是悼念亡妻韋惠叢所作。滄海深廣,看過之後,別處之水,就再難引起注意。巫山雲霞蒸蔚,為神女所化,相形之下,別處的雲黯然失色。信步走過花叢,懶於回顧,除了愛妻之外,絕不再會眷戀他“花”。為什麼懶回顧呢?一半是因為尊佛奉道、修身治學,一半是因為失去所愛。其實前一半也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脱的一種寄託。這首詩既是直抒胸臆,又巧妙用典,對亡妻的忠貞不渝和深深的懷念抒發得既淋漓盡致,又深沉藴藉。

顯情隱景的手法很巧妙地利用直抒胸臆,直指人內心的強烈感情,使讀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鳴,激發聯想,形成意境。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典詩詞情與景處理方法上,往往綜合多種方法,特別是較長的作品裏面。單純的某種方法,很少能使一首詩或詞有強烈感人的效果。

中國古典詩歌最講究意境,意境指文藝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一般由情景關係構成。這裏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緒,慾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動等。處理好二者關係成為詩歌創造意境的關鍵:情與景能渾然天成,則意境生成;情與景格格不入,則毫無意境。古典詩歌情與景的關係有以下常見的處理方式。一、觸景生情人在常態下,其感情比較平靜,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觸發,本來潛藏於胸的某種思想感情就可能會被喚起而釋放,從而凝成詩篇。觸景生情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能夠喚起情感活動的客觀世界(景),二是創作主體要具備一定的能因客觀世界激發出主觀感情的心理靈敏感,三是創作主體要有豐富的人生閲歷和因此生成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首聯突出秋天寥廓淒涼的特徵,景中滲情。頷聯視野開闊,寫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點,“觸景”是具體的,又是宏觀概括的。頸聯寫自身所處的境況——“萬里作客”、“百年多病”。尾聯寫由蕭瑟的秋天和蒼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況共同喚起的感情——“艱難苦恨”、“潦倒”。就景而言,萬木搖落的深秋,荒涼僻遠的山城,本來有一種壓抑蒼涼的況味。這種況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艱難”的處境融合擴展,使悲愴情調愈見濃郁。全詩的意境,就是觸景生情生成的意境。詩中的景並非客觀世界的單純復現,而是經過作者苦心經營的,這個景已經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筆下的秋景本來就有蕭瑟淒涼的況味,況且古代就有“悲秋”的傳統,觸淒涼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這種景與情的相應,使意境更為感人。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謂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創作時把先前飽藏於胸中的某種感情,外射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寫的景物滲透着某種主觀感情色彩,從而生成意境。觸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區別是:觸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樣的景往往喚起類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詩人將情注入所描寫的景中,不同的情會給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歐陽修《戲答元軫》:“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間歸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歐陽修青年時,曾被貶到宜昌峽州夷州做官。夷州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隔,眼下雖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還未到小城一樣。不過歐陽修那時還年輕,志向遠大,因此雖然有山居的寂寞愁悶、“鄉思”的纏繞,但更多的是伺機而發的熱情。眼前無花無春的景況,他並不感到悲傷絕望。詩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筍,都隱含一種新興的萌發的希望,他堅信將來的道路會寬起來的,“野芳雖晚不須嗟”,暫時受抑仍保持昂揚的胸襟,每句中都有體現。正是歐陽修的這種政治家寬解和遠見,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鮮明的色彩,讀之使人精神振奮。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中國詩學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説是前兩種情景關係的有機結合,情和景互相聯繫,互相滲透,“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 抽去感情,孤立寫景,詩歌就會失去靈性與感染力,從而失去生命。單純寫情,離開了景的烘托,詩歌又會顯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寫出意境渾成的佳作。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曾在成都擔任過嚴武的幕僚,僅六個月就受排擠而辭職。嚴武死去後,他在成都孤苦無依,只得攜家離開草堂,乘舟東下,再度漂泊,這首詩寫於漂泊途中。首聯寫“旅夜”所見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風陣陣,細草拂動,寂靜與孤獨籠罩一切。頷聯寫遠景,境界闊大雄渾。“垂”“湧”烘托平野的遼闊、大江的洶湧。這兩句以磅礴開闊的氣象反襯了首聯孤舟夜泊的悽清情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頸聯由寫景轉為抒情,以曲筆反語抒寫無由施展胸襟抱負的憤懣不平。尾聯觸景生情,以景自況,用遼闊的“天地”反襯“一沙鷗”的孤獨無依,沙鷗是孤舟,更是詩人。全詩描寫旅途月夜景色,抒發漂泊生活孤悽的苦悶,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成為情景相生的'名作。四、顯景隱情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藴藉,唐司空圖主張要有“韻外之致”“象外之象”“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在情與景的關係中,顯景隱情表現為全篇都是景物描寫,作者的情感傾向,幾乎不出現在詩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隱藏在景物畫面中。這種意境創造的方法,與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實到文字上的情感詞極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當隱蔽。至於此中的感情,要讀者反覆吟詠體味,才能領略其言外之意,獲得回味無窮的審美感受。如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首詩描寫滁州城西郊野西澗的風情景物。乍讀此詩,感覺這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但聯繫詩人的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到它不單是寫景,而且有所寄託,只不過情感隱蔽罷了。韋應物是中唐前期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一位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就曾為自己無法抵制朝廷向百姓征斂繁苛賦税而內疚慚愧。他思歸田園,羨求山水,當他來到西澗時,一景一物都令他憐愛共鳴。他為何“獨憐”澗邊的幽草?因為澗邊幽草生機勃勃而又自甘寂寞,顯示了詩人無意譁眾取寵而甘於安貧守節的恬淡胸襟。他為何鍾情樹間啼唱的黃鸝呢?黃鸝除了反襯幽草的處幽守默外,還有自由自在、不受塵世羈絆之意。而那在春潮急雨中任自縱橫於野渡的孤舟,更流露了詩人生當風雨飄搖的亂世,無所用其才的憂傷情懷。詩人將自己無奈的處境和思慕隱居的心聲悄無聲息地糅入富於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中加以表現,意藴深厚而又了無痕跡,使此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言景不言情,作者的目的仍在抒情,在景物中隱藏着詩人深深的感情,達到了“狀難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構成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的無窮意境,給人特殊的審美感受,使讀者產生豐富的審美想象。五、顯情隱景(直抒胸臆)詩歌的本質屬性是抒情。創造意境的多種手法中,顯景隱情體現了抒情的間接性;而顯情隱景則更多體現了抒情的直接性。顯情隱景要求做到:(1)作者要有真率的感情,且須是長期鬱積於胸隨時可能因外界激發而迸發的情,而不可無病呻吟,做作雕飾;(2)情要有所依託,仍要有物象、場景、環境等作為抒情的支點,情不能無緣無故、無依無托地爆發。如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此詩是悼念亡妻韋惠叢所作。滄海深廣,看過之後,別處之水,就再難引起注意。巫山雲霞蒸蔚,為神女所化,相形之下,別處的雲黯然失色。信步走過花叢,懶於回顧,除了愛妻之外,絕不再會眷戀他“花”。為什麼懶回顧呢?一半是因為尊佛奉道、修身治學,一半是因為失去所愛。其實前一半也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脱的一種寄託。這首詩既是直抒胸臆,又巧妙用典,對亡妻的忠貞不渝和深深的懷念抒發得既淋漓盡致,又深沉藴藉。顯情隱景的手法很巧妙地利用直抒胸臆,直指人內心的強烈感情,使讀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鳴,激發聯想,形成意境。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典詩詞情與景處理方法上,往往綜合多種方法,特別是較長的作品裏面。單純的某種方法,很少能使一首詩或詞有強烈感人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l78g3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