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關於散文的作文彙編10篇

關於散文的作文彙編1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文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散文的作文彙編10篇

散文的作文 篇1

時光翩然,鋪展一地清清淺淺的秋涼,踏過一路荒蕪,拾取一片落葉,窺幾回春秋,採擷一縷微風,探幾許淒涼。——題記

我低頭匆忙行走在塵世間,本想在夏日為盛開的夢想採摘一朵清荷花,抬頭卻已是一片金秋豐收之季,原來立秋已經好幾日了。夏荷不等我採摘就以隨着季節凋謝,一陣秋風拂過,空氣中氤氲着碩果豐收的喜悦與甜蜜,可我依舊兩手空空。濛濛的秋雨泛起我晶瑩的眸子,為那些錯過的花期,辜負的夢想。而我只能怨怪着流年的無情,獨留心中的失落和悔恨,面對傷感的秋天,依舊在惆悵中忙碌的行走。

漫長的秋夜涼如水,寂寥的孤燈閃爍着微弱的光芒與之為伴。漫長的人生如流水,這個秋天陪伴我的只有錯過與辜負。

秋風蕭瑟,吹落了一地淒涼,涼了我荒蕪的生命。紛飛飄零的枯葉蝶渲染了離別的憂傷,埋葬了我來時路,站在芳草萋萋的人生路口,面對滿目瘡痍,我徘徊不前,只因豐收喜悦的秋天裏我依舊滿心淒涼,一無所有,現實和夢想變得模糊不清。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説秋天是一個悲寂寥的季節,而我卻認為秋天還是一個慈悲的季節,因為秋天接受凋零,尊重死亡。

春天開始不一定是美好的,秋天結束也未必是傷感的,因為故事有美好的開始就必會有悲傷的結束,人生有欣喜的相聚就必會有悲痛的離別。一切繁華終將歸於平淡,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抵擋歲月的摧殘,世間才會有那麼多曲終人散的無奈,人走茶涼的傷感。

慈悲的秋天驗證了世間萬物的收穫,讚揚了萬物的滿載而歸,同時也包容了我的一無所有。颯颯秋風將枯萎的樹葉送還給了大地,只為期待生命再一次的勃然生機。而我錯過的和辜負的那些日子一定不會重返,可來年捲土重來,我一定不會擁有的只有錯過和辜負!

秋天踩着荒蕪,心懷蒼涼,是對世間萬物一場功德圓滿的救贖,只為了精心策劃一場來年開春的重生!

散文的作文 篇2

我們每天早晨都會去學校。在我進學校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層層薄薄的霧,雖然不是很大,但也是迷迷糊糊的!

“好了”,現在我就帶你們進入我們的學校吧。在校園裏,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銀杏樹,在春天的時候,銀杏們就像是一個小孩子一樣特別的頑皮,他(她)就像跳到路面上來玩吧!“哎”可是,現在是秋天了,銀杏們也沒有長得也沒有比春天好看了,現在的銀杏樹,他(她)們都是光禿禿的,一點也不好看。

現在,我在帶你們向前走,我們左邊的是以片碧綠。最最下面,就是離泥土很近的上面是小草,小草們綠的嫩,綠的翠,綠的濃。長得可好看呢。我惡魔呢在慢慢往上看,我們看到有紅楓,紅楓紅的像火呢。再接着向上看,我們可以看到,有碧綠碧綠的香樟樹,還有幾棵,好像是綠的吧,中間還是碧綠碧綠的,綠的濃,但是芭蕉樹的的頭上,那裏有點黃突突的。

再接着往右走,地上的小草,小草上還有一行字“讓綠色的旋律,環繞每一個生命”。草上面還有四座石凳,維着中間還有一些,碧綠中還帶着點黃色的小樹苗吧!在往上看,還可以看到,一個高的石座上,還有我們學校的標誌,它的顏色是深紅深紅的,看上去怎麼跟麻花一樣的,石座旁的邊上還有“騰飛”兩個字。在旁邊還有一行字,那就是“千錘成利器,百鍊成純鋼”。

這是我們的校園,我們的校園是空氣很清晰的,因為我們的校園的綠化是很好的。這就是我們的校園啊!

散文的作文 篇3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獨自一人走向深巷中,牆上的磚頭黑乎乎一片,沒有一絲生機,死氣沉沉的老街,有些恐慌,有些壓抑,昏鴉飛過已是黃昏,邁着沉重的腳步走向那佈滿記憶的小屋。望着眼前那破舊的木門,多少還有褪了色的春聯,門上的鐵釘已被雨水打得早已生了鐵鏽,門前的螞蟻忙碌的搬着屬於自己的東西。

推開老家的門,走進那塵封已久的庭院,粗壯的老樹樁還在講述老屋的過去,風從耳畔吹過,輕輕的把我帶回那個美麗的夢境。

望着眼前那弱不禁風的身體,我心酸酸的',臉上像被蜘蛛爬過的痕跡,沒有了昔日的英俊,我想被牽了線的木偶站在原地,望着正在撥弄花的老人,我實在不忍心去打擾他。他吃力的轉過身,笑了,笑得那樣和藹,我走到他的身邊,撫摸着悉心照料的花。:孩子,想學嗎?”我爽快的點了點頭“種花知道怎麼樣才能讓它開出美麗的花嗎?”話到嘴邊但卻説不出口,老人笑了笑“心”“心?只要用心就好了麼?”老人仍撥弄着,卻沒出聲,已是黃昏,煮茶的響聲以打破了寂靜的老屋。我倚在老人的身上,聽着寂靜的聲音,聽着花開的聲音……

“孩子,給你講故事聽好嗎?”我嘲老人笑了笑,老人有氣無力的講着,信念卻很堅定,手也不像以前那樣有力的握着我的手,卻力不從心的放開了,呼吸急促了不少,我害怕下一秒就會失去眼前這個老人。

老人喜歡看海,洶湧的海水捲起陣陣浪花,海水衝擊着巖石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響,聽着海鷗高亢嘹亮的叫聲,眼神那樣空洞,表情是那樣的麻木,好像是最後一次看海。不知何時再次坐在老人的身邊,聽着花開,伴着鳥叫,聽着老人講述那不知名的故事,故事的聲音時弱時強,我已沉迷於其中,似乎過了很久,院子裏安靜的有些詫異,連葉子落地的聲音都能聽到,我抬起頭看到眼前的蘭花已被染成了紅色,一滴一滴落到花瓣上,那麼有節奏……

幾經風雨,幾度春秋,我獨自一人走向海邊“爺爺,我想您了”就像一滴滴的血與淚江集在了一起,注入了海里,我多麼希望能再聽到您講的故事,您悉心培育的花,您的笑,您留在臉上的表情。

塵封的記憶清除了黃昏時的寂寞,月白,如沙,寂寞,如酒!

已不再,已不再!

爺爺您的故事又講給誰聽了?還能聽到花開的聲音嗎?又是一年花開季,您愛的花在我悉心的照料下還算漂亮,只是少了一個人,少了一種特別的花香!在夕陽的襯托下,還真是一副温馨而唯美的畫面!

爺爺您的花開了嗎?落木瀟瀟的老屋前,落花繽紛的夕陽下,充滿記憶的打點着每一份情,爺爺,您依舊在我生命的起點上!

散文的作文 篇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有人喜歡萬物復甦的春天,有人喜歡豐收的秋天,還有的人喜歡大雪紛飛的冬天,但我喜歡熱鬧的夏天,尤其在那初夏時節——

我在果園裏嚐到初夏。走進果園,成羣的桑葚迎面而來,摘下一個黑得發烏的桑葚,咬一口,紫色的汁液順着喉嚨流下,一直流到了心窩,也甜到了心窩。

我在樹林裏聽到初夏。走進樹林,一陣“布穀、布穀”的叫聲由遠到近傳來,是誰在鳴叫?原來是布穀鳥呀。它的叫聲好像在對我們説:“春已歸去,夏已到來!春已歸去,夏已到來……”

我在水中摸到初夏,初夏時節,跳入水中,一陣陣涼意襲來,可以讓你短時間忘記一切。放眼望去,水上擠滿了人,有的在打水仗,有的在游泳,還有的在比誰遊得快……

朋友,就像布穀鳥説的一樣,春已歸去,夏已到來!讓我們一起遇見初夏,感受初夏吧!

散文的作文 篇5

【位置】

趵突泉位於位於濟南市區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今日之趵突泉正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成為“遊濟南不遊趵突,不成遊也”之盛譽。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誌,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名稱來歷】

20xx年,有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早在2600年前的編年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並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該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湧,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趵突”不僅字面古雅,而且音義兼顧。不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同時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湧時“卜嘟”、“卜嘟”之聲,可謂絕妙絕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觱湧三窟,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金代詩人元好問描繪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在《趵突泉》詩中讚道:“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璣盡倒飛”,清朝劉鶚《老殘遊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清代康熙南遊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餘題了“激湍”兩個大字,並封為“天下第一泉”。

【基本介紹】

趵突泉名列濟南眾泉之冠,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公園內,趵突泉公園始建於1956年,其名勝古蹟,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具有南北方園林藝術特點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園林。

趵突泉是公園內的主景,泉池東西長30公尺,南北寬20公尺,泉分三股湧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塊砌石,環以扶欄,可憑欄俯視池內三泉噴湧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佈着金線泉、漱玉泉、洗缽泉、柳絮泉、皇華泉、杜康泉、白龍泉等三十多個名泉,構成了趵突泉泉羣。其中漱玉泉與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有關,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邊,因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現在泉北的李清照紀念堂正是為紀念這位著名的詞人而修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園的南大門,佈置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大門上的橫匾“趵突泉”藍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的御筆,有人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一點也不為過。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築“濼源堂”(現為清代重建),堂廳兩旁楹柱上懸掛有“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對聯;西南有明代建築“觀瀾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書“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池東為“來鶴橋”,橋南端聳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樓,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跡”字樣。

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巖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是理想的天然飲用水,可以直接飲用。"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樑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嚐了趵突泉水後 ,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緻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泉的形成】

濟南以“泉城”而聞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國之最了。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湧出來。比較著名的泉就有四個:珍珠泉、黑虎泉、金線泉、趵突泉等,僅趵突泉每天就湧出7萬立方米的泉水。

為什麼濟南的泉水這麼多呢?這主要與濟南的地形結構有關係。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區,是山東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濟南位於山區和平原的交界線上。

這裏的山區是由石灰巖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隱藏着巖漿巖。山區的石灰巖大約是在4億年前形成的,其質地比較純,它以大約30 ℃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石灰巖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地下順着石灰巖層的傾斜,大量地流向濟南。成了濟南泉水的水源。在平原下的巖漿巖,它的組織很緊密。所以地下水流到這裏後碰到巖漿巖的阻擋就流不過去了。巖漿巖上又覆蓋着一層不透水的粘土層,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這些被攔阻的大量地下水憑着強大的壓力,從地下的裂隙中湧上地面,就形成了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周邊攬勝】

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蹟枚不勝數,尤以濼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歷代文化名人諸如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等,均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蹟有所題詠,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藴更加深厚,成為海內著名的旅 遊勝地。

【觀瀾亭】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築物,名"檻泉亭"。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説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形制考究,為歷代文人稱頌。宋代大文學家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蹟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一詩猶為著稱。

散文的作文 篇6

秋天是一個蕭瑟的季節樹葉在這個季節裏變的枯黃,而後似癲狂一樣隨風飛舞那景象固然美麗,可當看到那光禿禿的樹枝時,才感受到悲涼的氣氛樹葉沒有對樹枝留有眷戀。

只是隨風飄向遠方,不只到哪裏落回地面,腐爛秋天的雨最令人厭煩它沒有夏雨的激情,也沒有春雨的歡快,帶給人們的只有沉悶而已天空一連幾天都是黑灰色的,陽光被遮擋住,穿透不了那厚厚的雲層雨水一直朝大地落下,不是暴雨也不是細雨綿綿道路的坑窪處積滿了渾濁的雨水有些路上因為泥土與雨水完美的結合而變的泥濘不堪,被行人厭惡可雨一直從天空落下,似乎有一種永遠不會天晴的感覺秋風,雖沒有冬天的風那樣砭骨,但還是會帶給人一種冷的感覺每當清晨或夜晚在路上騎着自行車時。

總會不只不覺的感受到秋風的冷,風吹在身體上沒有春風的和煦而在此時心裏會有種寂寞的感覺在內心深處徘徊雖無法看到風,但卻能感覺到風的存在,那種冷清的感覺秋天,一個令人悲傷的季節,不知以後還會不會有人吟誦劉禹錫的秋詞!

散文的作文 篇7

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完。鄭重其事的年如約而至,又在喧鬧聲,鞭炮聲中匆忙掠過。待安靜下來,品一下年的味道,竟無法道出,自己都有點詫異了。是不是感覺有些遲鈍了?要不然就是漸老的徵兆?什麼時候開始的,失卻了對新年的祈盼和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感歎和傷感,甚至還夾雜着一絲恐懼。追問自己,年輕的心態到哪裏去了?也許什麼也無法遮掩住歲月的腳步,莫名的惆悵在某一時刻會從心底竄出來。嗅覺,味覺都會失靈。

過年的人羣中該是有我的吧,卻似乎自己又是一個陪客,陪父母以敬孝;陪孩子以盡責,滿臉的笑意,滿心的歡喜都是給他們的嗎?又似乎不全是,要不然怎麼會心安理得的忙碌着,累着。或許只有在一個寂靜的地方,一個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的方,只一瞬間的神經觸動,會覺得快樂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在一個不適合的時間,不適合的環境,品不出味道。

每年過年,我總會隨老公,孩子們回鄉下陪公公婆婆過年。農村的春節總是伴隨着各種繁文縟節和林林總總的講究,中原民俗在這裏不但繼承而且已發揚光大了。自己不受約束的個性從心裏不情願順從,特別是大年初一的大拜年,初一一大早,全村年齡不太大,輩分不算高的所有成年人(我和老公在此行列)會挨家挨户拜年,給長輩問安,給孩子添歲(出門時壓歲錢是要備好的),家長裏短,柴米油鹽也是要講的,全村三,四十户人家,等全部拜完,天已近黑。儘管每到一家都會有煙茶果子招待,也耐不住肚子還是咕咕叫了,腳也走的痠痛。踩着積雪,頂着寒風,心裏有一千個不願,嘴上是不會説了,已不似那些年孩子氣了。會對自己默默説,一年就這麼一次,忍着吧。有時候,容忍也是一種成熟,一種涵養,一種最無私的愛。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忍的感覺,這種感覺和年的氛圍是不搭調的。其實也是有讓人情感自然宣泄的時候,當村裏90多歲的老太太很慈愛地望着我,叫出我名字的時候;當村裏大嫂用粗糙的大手拉我上炕的時候。自己心裏不是有一種温暖在流淌嗎?為什麼要用“忍”呢?感覺自己很可笑,告訴自己,既要學會享受一個人的安靜,也應該融入那種熱鬧和喜悦。

年的味道,已無法清晰地道出,或喜,或憂;或甜,或澀……或者是五味雜陳,自己已然不能分辨得很清,已不似兒時的單純,不似年少時的清爽,靜下心來仔細的品,各種滋味會一起湧上心頭。

年亦然是新年,味道已被時間發酵,只有自己才能品出最真實的味道吧!無法分享,收藏也好……

散文的作文 篇8

嗨,你好嗎

在知道一切以前,我以為你一切都好

我會經常想起你,每次走到家門口那個大大的斜坡

我就會想起曾和你一起,騎着單車快速地下滑

風吹起校服的衣襬,你和我的短髮

我喜歡對你説:你説,等十年二十年以後,我們還會聯繫嗎,還會記得彼此嗎

你的頭髮細碎,嫩黃,正配你白到透明的皮膚

你笑着,和我一樣有點尷尬:肯定會記得的吧,你這麼傻,想忘記都難

後來我們剛升入高中的時候,我對你説:我把你寫進了最近的一次作文裏,就寫我們在那個大大的斜坡上的情景

我們彼此的默契,寫進作文裏的就是朋友

你是我的朋友,我也是你的

現在想想,一生太短,我浪費了你太多的時光,不知道我們是不是,上輩子有什麼故事,你總是讓我在等

而這輩子,輪到我了

我永遠會心懷愧疚,那天下雪了,你在我樓下等我,我一如既往的遲到,你抬頭看我,頭上身上都落滿了雪花,卻沒有發火

我的自行車壞掉了,你載着我穿過小區門口那個狹小的出口,我們差點摔倒,你以舞蹈家的柔韌性,伸出腿撐在牆上我們才躲過一劫,但是我們笑得很開心

還有那麼那麼多個下午,放學後兩個人坐在單車上,停在我家樓下,從黃昏聊到天色漸晚,天空像是蒙上了閃着細碎光芒的黑幕

一生太短,一瞬又好長

我已經沒有機會再開口問你,但我想你肯定都記得

我們不是閨蜜,但是曾經要好地走過了那幾年

我們是朋友,彼此欣賞

那時候我是那麼的自戀又自信,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你鼓勵又温暖的眼神和微笑,給了我安全感和歸屬

你接納了我那麼多的缺點,我被你慣壞了

你為什麼總是在誇我,為什麼要對我如此寬容?

我跟你也學會了愛別人

但我也覺得被愛是理所應當

直到被現實打敗,生不出改變的念頭

為什麼我會那麼懶,為什麼你也不主動聯繫我

但是你一直活在我的記憶裏

現在,你真的是活在我的記憶裏了

我不想忘記你

一生好短,一瞬好長

幸好啊,你的手曾落在我肩膀

我想説,對不起,我確實為你寫過一篇作文,但是卻沒有寫到最後,這是不是意味了什麼

我知道你會原諒我,像之前無數次一樣

但是我還是想寫下這一篇文章,更多的回憶和故事,都在心裏,最珍貴的抽屜裏保存着

我已經不是以前的我啦,還沒有那時候會寫

但是我彷彿看見

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時空

青澀的我們騎着單車,明媚的陽光模糊了眉眼,但笑聲清晰

那時候不知道歸途在哪裏,未來永遠充滿希望

如果可以,我永遠不想對你説

謝謝你曾經出現在我的生命裏

散文的作文 篇9

蘇軾一生對散文用力甚勤,咳唾成章,作品宏富,今存各體散文約四千餘篇。體裁有賦銘、頌讚、論議、雜著、記敍、表狀、書牌、碑傳、筆記等多種,略可區分為議論文、記敍文、小品文、雜著幾類。

議論文是蘇文中的一個突出部分,它包括奏議、進策、經解、雜説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論和政論。

記敍文包括碑傳文、山水記、亭台記等,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最富有獨創性。碑傳文善用生活素材和日常細節刻劃個性,以突現奇人異才的高風特操,《方山子傳》、《石氏書苑記》等可作代表。遊記文長於在寫景記遊、烘染意境中,寄寓識見,融入詩情雅趣,《石鐘山記》、《雩泉記》、前後《赤壁賦》等,是這方面的名篇。

比之歐曾諸家,蘇軾在散文藝術上有新的推進和開拓。

其一,由長於議論到精於思辨。蘇文也以議論見長,它的議論具有一種雄辯的氣勢和化隱為顯的形象狀述力,如蘇軾的史論、政論,大多立意新警,善於翻空出奇,推倒舊案;在論證中,上下古今,援據賅博,雄辯滔滔,一往無前;而筆力縱橫捭闔,騰挪變化,使文章具有一種滾滾不窮,渾浩流轉的氣勢。東坡的議論,不同於某些政治家一味平正的開陳正見,他善於用形象化的手段,來闡述複雜的道理。

其二,由重在傳道義到重在寫性靈。北宋古文運動從倡導尊韓崇道開始,初期古文家多主張宗經明道,至三蘇強調了寫胸達意。蘇軾説:“作文先有意,則經史皆為我用。”(《清波雜誌》)蘇軾寫人耿介曠達,敢笑敢罵,曾自謂“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腑藏(《密州通判廳題名記》),故其文多寫自我,見胸臆,顯性靈。

其三,由容與閒易到靈動活脱,舒捲自如。歐文“修達疏暢”、“容與閒易”,是平易自然風格的典範。東坡沿着歐文的路子邁入了工巧與天然渾化統一的新境界。

蘇軾散文不僅以議論見長,且貫於向思辯化的更高層次昇華,不拘於明道議政,而尤長於寫胸臆,見性靈,妙手生春,涉筆成趣;在手法和體制上,由單一化走向複合化,善於融眾長於一爐,破舊格生新變,由此文風從自然平易一途,邁入了活脱靈動、儀態橫生、出神入化、氣韻天成的高境妙域。因此,我們説蘇文集中體現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一代散文創作藝術的最高成就。

散文的作文 篇10

上美術課時,大多留下一段時間給學生習作,這時的我,便在課桌間的行人道上來回穿梭,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碰到沒事時,有時也順便找條凳子坐一坐,因為我這段日子身體不適,站久了體力有點支持不住。

九十七班的講台原來剩有學生坐過的兩條小板凳,不知何時其中有一條成了“三腳貓”,剩下的一條放在講台的“肚子裏”,留給老師偶爾坐一坐。那天我剛在課桌的森林中巡視玩一圈,就感到力不從心,想找條凳子坐下來歇一歇,我老馬識途似的來到老地方,誰知道凳子不翼而飛了。接着我掃視了一下教室的四角,仍不見蹤影。奇怪,難道這凳子長了翅膀不成?沒辦法,坐的希望破滅了,我只好拖着沉重的步子再次去兜圈子。

當我來到第一小組倒數第二個座位前時,我便看到了那個叫劉宗漢的同學課桌邊多出了一張凳子。他把它放在靠窗的牆跟下,緊挨着牆壁。凳子上放滿了一大疊書籍本子,頂上面還放有文具盒、水彩筆、彈弓之類的東西,還有一截小木棒。今天看來我覺得這些東西特別刺眼,想説什麼卻又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他的課桌的確太陳舊了,有點弱不禁風的樣子,我將目光在這小傢伙臉上劃了一圈。他似乎明白了什麼,略微低了低頭,裝着滿不在乎的樣子,不斷用他的鐵皮小刀在課桌的橫木上刻畫着溝槽。

對這個劉宗漢,我並不陌生,每當上美術課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舉手,説要上廁所去方便,一次二次還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次數多了,我才知道他是故意逃課,後來每當他提出請求時,我就來個駁回上訴,維持原判。這時他揉着肚子“哎呦哎呦”連聲高叫,死皮賴臉,軟磨硬泡,最後“投降”的往往是我。現在這傢伙還露出了自私的一面,將公家的東西據為己有,居然還心安理得。他從我的目光中明明知道我是來找凳子的,卻裝着視而不見的樣子,真是豈有此理!心裏到底還有沒有我這個老師?他那雙小眼睛偷偷地溜了我一下,見我有點板着臉孔,但仍“臨危不懼”,我行我素,一臉不屑一顧的神態,繼續幹着他的“事業”。

星期三,又輪到我上美術課了,我在黑板上畫着公雞,突然“砰”的一聲,緊接着便是嘩啦啦書本撒地的聲音。教室裏一片鬨笑,我車轉身子,只見學生的目光齊刷刷地射向第一組的後面,又是那個劉宗漢!我氣不打一處來,飛快地走過去,準備狠狠地剋扣他一頓,以報上次“不恭之仇”。可他正埋着腦袋,手忙腳亂地在撿拾着書本,全沒理會我的感情。我瞥了一眼他的課桌,確實是老掉牙不中用了,它承受不起那些書籍的重負,便搖搖已墜了,而不是故意為之,我將怒氣暫時壓住下來。

課桌的底板鬆動了,被滿盒子書本壓垮了脊樑,只見劉宗漢把那條據為己有的凳子移到課桌的底部,再用一根小木棒,豎着放上去,想將課桌的地板撐起來,由於木棒太短,一時無法實現自己的想法。他四處張望着,目光裏流露出一絲求助的信號,看到這一幕,我的心立刻軟了下來,怒氣也土崩瓦解了,而且動了惻隱之心,我見門外有一堆磚頭,那時學校搞建築剩下的,我跑到那兒拿來一塊,替他豎放在板凳上,只差那麼一點點,墊上一本不常用的破書,不高不矮,天衣無縫,剛剛頂住盒子的底部。算是解了這燃眉之急,了卻了他的一樁心願。末了我還叮囑他説:“小心點,別碰到了,砸了腳。”這時的他望着我傻笑了一會,喉部在滾動着,嘴巴癟了癟,但終究沒有説出聲來。忙着將書本整理課桌內。下課後我找到班主任,請求幫助他把課桌修好。

今天的美術課正在進行,二十分鐘後我將圖畫畫好了,信步朝教室的後面走去。“老師,給你凳子!”一個清脆的聲音闖進我的耳朵,只見劉宗漢恭恭敬敬地用雙手捧着那張凳子向我遞過來。我點點頭,衝他笑了笑,便有點理所當然地將凳子接過來,搬到講台前一屁股坐下來。大約過了十來分鐘,我不經意地朝劉宗漢那兒掃視了一遍,只見那個座位邊空空如也。怎麼,難道他又溜到廁所裏去了?真是糊不上牆的稀牛屎,即使要去方便,也要向老師打個招呼,豈能這樣溜之跑之,不是把老師當做擺設麼。

我心裏嘀咕着站起來,快步朝後面走去,準備到他同桌那兒去問個子醜寅卯,誰知我走近一看,真是大眼瞪小眼,劉宗漢正坐在桌子下,背靠着牆根看到我走過來,早已把書合上了,望着我一臉怒氣,他依然是一臉傻笑。我説:“你怎麼能這樣呢?”“老師,我沒……沒凳子。”“你不是有兩條凳子嗎?還有一條呢?”“昨天,寧靜同學的凳子壞了,我給了他一條。今天,我見您的腿有點兒打顫,便……”我的腦袋“轟”的一聲,似乎全懵了,後面他説的話也沒聽清了。

我那點偏見,那點固執,此刻都煙消雲散,化作了一種愛憐,多好的一個學生啊,是那麼善解人意,我以前為什麼總是以為他很頑劣呢。於是我請他站起來,才發現他的屁股下竟墊着那天我給他所拾的那塊磚頭,我連忙彎下腰將這塊磚頭重新拾起來,看了又看,此刻在我的眼中,它竟然不是一塊普通的磚頭了,而是一顆心啊,既滲透了一種愛意,又滲透了一種敬意。

我很快地返回到講台前,將那條小板凳拿在手中,慢慢地撫摸了一遍,感到它特別的厚重,又特別的温暖,這是我從教以來的最珍貴的禮物,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愛,什麼是回報。最後我將這條小板凳端端正正地放在劉宗漢同學的座位邊,讓它去奉獻自己,墊高別人。

標籤: 散文 彙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zry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