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饃夾的肉散文

饃夾的肉散文

再來説被饃夾的肉。

饃夾的肉散文

外地的朋友聽到臘汁肉這個稱謂,也許往往會想到臘肉,但事實上,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美食——臘肉是用鹽醃製,臘汁肉則是用陳湯燜煮(先用猛火煮,再用小火燜)。在臘汁肉的製作中,陳湯(也稱老湯)的作用,往往被格外強調,如飲食文化專家王子輝教授就曾經指出:“開水加調料的湯煮出的肉味淡,陳湯愈久味愈濃,色澤也愈佳。”

我當然認同這種看法。但服膺這種看法,卻不等於認為“沒有陳湯便無法制作臘汁肉”。在西安人的餐飲史上,製作第一鍋臘汁肉時,有所謂的陳湯嗎?陳湯是從新湯成長起來的,並且,當陳湯加水、加調料再去進行新的一次對肉的“燜煮”時,相比昨天的陳湯,它其實又成為了一鍋新湯,就這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選擇調料不能有一次馬虎,掌握火候不敢有半點兒懈怠,新湯變陳湯、陳湯變新湯地不斷循環往復,最終才能成就了一鍋醇香濃厚的陳湯。有人考證説,西安臘汁肉的製作,在唐代時就已經開始;我願意相信這種説法。那麼,在上千年的歲月裏,由於馬虎和懈怠,使得陳湯質量降低甚或徹底壞掉的事兒,不會一件也沒有;而從燜煮第一鍋臘汁肉起步,開始成就陳湯漫長曆程的不懈努力,也會不時發生……立足於這樣的層面來解讀餐飲業對陳湯的推崇和看重,我倒認為,這與其説是在強調一種物質遺存,不若説是在張揚一種敬業精神:從“零”起步,持之以恆,毫不馬虎,絕無懈怠,最後必能成就一番事業矣——臘汁肉質量的保障和提升,有時可能要受制於生豬質量高低等外部因素,但從業者必須堅持的,則是前述所言之敬業精神。

王子輝教授曾言道:“近來餐飲市場上出現了洋人用兩片面包夾肉或其它食物吃法的‘三明治’等等,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洋人也頗驕傲地説,他們最早發明了最好的快餐。‘最早’一詞不必講了,因為關中肉夾饃的歷史要追溯到盛唐時期,比起‘三明治’來早了千餘年。‘最好’嗎?這要看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三明治’是冷食,適合西洋人的習慣,“肉夾饃”是熱吃,適合於國人的習慣,至於味道,秦人肯定選擇的是肉夾饃。”這當然説得極是。但換一個角度去理解這一番話,我們不難發現,臘汁肉夾饃這個歷史最久遠(也就是“最早”出現),同時在像王子輝教授和我這樣的西安人心目中“最好”的快餐品種,仍然有着很大的改進餘地和提升空間。

首先,臘汁肉夾饃畢竟是誕生在物質較為匱乏時代的大眾吃食,所以,它所具備的重油重味的口感特點和果腹解饞的功利目的,就理所當然。從王子輝教授筆下所描繪的吃肉夾饃之行狀:“用中心空虛的白吉饃(俗稱兩張皮)夾上臘汁肉,饃吸納了臘汁肉的醇香,臘汁肉的油又滲入饃中,咬在嘴裏,那濃醇酥香的滋味,立即滲入你的每一根味覺神經,隨之瀰漫於全身心,綿遠悠長,數日不絕……”很容易就能體察到臘汁肉夾饃的口感特點和功利目的。然而,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的豐富,人們的飲食追求也在與時俱進,也因此,如何在保持“濃醇酥香滋味”的同時,儘量做到“低油”,如何科學搭配適量的綠色蔬菜,去幫助消費者更健康地吃,諸如此類的'問題,應該是臘汁肉夾饃必須面對的當務之急。

再者,西安是臘汁肉夾饃的發源地,五花八門的售賣臘汁肉夾饃店鋪,差不多也要數以百計吧,有的店鋪,據説還擁有上百年曆史的陳湯。但為什麼一直不曾在工業化生產、標準化生產、連鎖化經營這三個方面有所突破呢?就連店堂的衞生條件,也和經營西式快餐的麥當勞、肯德基天差地遠。我們可以不喜歡西方人的口味,但我們必須喜歡西方人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因為,這關係到中國消費者的福祉和中國經營者的利益。而臘汁肉夾饃的衝出潼關,走向全國,進而走向世界,能在國際大市場上和洋快餐爭一杯羹,也是舍此無他途也!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一件舊事。在一次餐飲文化論壇上,中國烹飪學會的一位祕書長打斷我的發言,發表了他的一個觀點:“西安肉夾饃是全世界漢堡的鼻祖。”説句老實話,對這樣的説法,我大不以為然。因為,外國人在他們的一畝三分地裏發明了漢堡,中國人在咱們的一畝三分地裏發明了肉夾饃,沒有確鑿的史料和實物來證實二者之間的血緣關係,你中國肉夾饃就是出世的日子再靠前,好像也不能自説自話地給外國漢堡當鼻祖吧!更何況,現代人在餐飲市場上選擇食品,着眼點是可口好吃與否、安全衞生與否、營養豐富與否、食用方便與否、價格合適與否……至於歷史久遠與否,幾乎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在這種事兒上,也要迫不急待地表現所謂的“愛國情懷”,是不是有點兒太那個了呢?

一孔之見,姑妄言之。

標籤: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rvol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