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散文愛勞動

散文愛勞動

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勞動。要發展天才,必須長時間地學習和高度緊張地工作。人越有天才,他面臨的任務也越複雜,越重要。

散文愛勞動

散文愛勞動1:讚美你,家鄉的農民朋友

農民們有着非常可貴的精神——像機器中的齒輪不停運轉,勤勞而艱辛;像田埂間的石頭靜靜躺卧,倔強而厚實;像天邊的彩虹,樸實而美麗。這就是我眼中的農民!在這個剛剛過去的假期裏,我更是見證了農民朋友這種可貴的.精神。

其實,很久以前就很想用自己的語言來歌頌一直辛勤勞作、默默奉獻的農民工朋友,但總感覺自己語言通俗、文筆拙劣,遲遲不敢下筆。而現在之所以鼓起勇氣寫,是因為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讓我敬佩。

今年家鄉的冬季很冷。相比於去年春節期間,大家穿着短袖過年,今年,家鄉的鄉親們都是圍着火爐過年呢。然而,過了大年初一、初二以後,鄉親們又開始忙起來了。有些甚至大年初一都捨不得歇歇,急着去砍甘蔗。元宵節前幾天,家鄉飄起了小雨,響起了春雷。雨,連續下了好幾天,我在家裏冷得是圍着火爐過,幾乎離不開火爐。您可能會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在家裏休息,但是,家鄉的農民朋友們都披上雨衣,穿上水鞋,帶上帽子,拿上鐮刀,冒着風雨,頂着寒冷,外出砍甘蔗。這是多麼的艱苦啊,我為他們的行動感動!冬季是種植甘蔗的農民朋友收穫的季節。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裏,村民們早出晚歸,忙得疲憊不已,但也不亦樂乎,累並快樂着。回校的前幾天,跟隨着爸爸媽媽,我和弟弟也拿起了鐮刀,向甘蔗地進軍。那一天,天氣也不是很給力,下了一點小雨,我們也就披上了雨衣。因為下雨,全身都是冰冷的,連甘蔗也是冰冷的,手凍得幾乎麻木到沒有知覺。但是,在田間,大家都

是有説有笑,鄉親們純樸而略帶幽默的笑話逗得我笑個不停。這是多麼的難得啊,我為他們的精神震撼!在家鄉,鄉親們從事的農業勞動主要有:砍甘蔗、種甘蔗、撥甘蔗葉,種玉米等等。或許你會説,勞作對象幾乎都是甘蔗。是的,我們家鄉以甘蔗為主要經濟作物,以甘蔗為生。一年四季,村民們的生活都是圍繞着甘蔗:春季種植、夏秋季護養、冬季收穫,其中春冬兩季是村民們最最繁忙的時刻。春天到了,村民們開始耕地種植;夏天到了,村民們又開始下地除草;秋天到了,村民們又要撥甘蔗葉子;冬天到了,村民們開始砍甘蔗。

從種植到收穫,其中的每一個程序都是不容易。以前有流傳過這麼一句笑話:“甘蔗好吃,但是渣難嚥。”現在我想説:“甘蔗好吃,但是養植艱難。”不管是炎炎烈日,還是風雨交加,村民們都要準時出工。

農民,站在歷史的肩頭,從土地中尋求閃光的太陽。他們雖然穿着樸素,但是他們有顆純樸善良的心。他們風裏來,雨裏去。整日裏為了生活忙忙碌碌,然而他們卻任勞任怨。

雁美在高空中,花美在綠叢中,話美在道理中,人美在勞動中。家鄉的農民朋友們,我為你們驕傲,你們是好樣的。

散文愛勞動2:第一次參加農業社的集體勞動

那是農曆十一月的一個星期六下午,我聽説媽媽和巧伯他們要去社裏挖積水塘,很想跟他們一起去。我試探着問媽媽,媽媽説:“想去就去吧。”於是,我找了兩隻小兜箕和一支扁擔鈎子,跟着媽媽和巧伯向我們的農業社所在地——錦岡村出發了。

我們本是交椅山人,怎麼要到錦岡農業合作社去幹活呢?

原來這年春天,我們第九區開始出現了初級農業合作社。隨後像一股春風吹遍大地,全區各鄉紛紛響應,各地的初級農業合作社相繼成立。當時,我們三峯就有好幾個農業合作社,都由原來的互助組合並組成的。

我們交椅山村子裏只有婢婆媽、巧伯和我家三户人家,一開始就加入到沙背岡互助組(見前文《一九五二年小鏡頭集錦·加入互助組》)。沙背岡跟錦岡兩個自然村,雖然相隔一里多路,但是長期以來,村民們共吃一眼泉水——都得到井水窩裏去挑,因而,兩個村子的人緣向來很不錯。兩個互助組的組長一合計,覺得現在聯合起來成立一個農業合作社,既合乎潮流,又利於生產。他們分頭徵求各户組員的意見,組員們都表示贊成。於是,兩組商定日期,在錦岡村的大夫第召開大會,宣佈成立“錦岡初級農業合作社”(簡稱“錦岡社”),還選出了合作社的幹部。我所記得的有社長俞髮根,會計曾道楠,記工員謝練達等人。我們三家交椅山的人也隨沙背岡互助組加入到錦岡社去了。

今天,媽媽他們為什麼要去挖積水塘呢?

錦岡農業合作社成立以後,雖然土地增多而且分散,但是勞力也多了,集中起來,統一管理,便於使用,力量更大。尤其是耕畜和大農具相對集中,更利於發揮作用。從春耕播種到秋收冬種,四季農活都有人作出合理安排,每一處農活需要多少勞力,都算計得相當準確,很少出現窩工浪工的現象。幹部們大公無私、以身作則,社員們心情舒暢、團結互助,將近一年的共同勞動,把大家的心連得更緊了。年終分配下來,勞力強的不覺得吃虧,勞力弱的得到了照顧,大家幹活總覺得越幹越有勁。於是,社員們心中有了更高地要求——要把門前的一片旱田變成糧倉。

原來,錦岡村家門口本來有50多畝田,因為三峯到峯市的公路從田塅中間一貫而下,耗去了近20畝水田,還剩下30多畝。這塅田陽光充足,土質肥沃,田坎不高,便於耕作,是一片良田。遺憾的是,水源不夠充足,30多畝田的灌溉和兩村人的飲用,都靠井水窩裏的一眼泉水。半個月不下雨,下半塅田就要受旱;一個月不下雨,四分之三的田就要乾裂。缺水向來是錦岡田塅的大問題,過去單家獨户沒法解決,互助組時仍然勞力單薄,加上各户田塊相互間雜比較多,從來沒有人去領頭整治一下,況且,早年也還沒有人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

今年以來,錦岡社的幹部社員,都深切地感到了乾旱對這塅田的嚴重威脅。入冬以後,政府發出了大力興修農田水裏的號召。錦岡社的幹部社員決定,利用井水窩口上的一丘田的有利地形,深挖下去,壘土築壩,修成一口積水塘。初步估算,容量大約350立方米,平時用來積水養魚,天旱可以排水灌溉。

決定之後,立即行動起來。他們先向鄉里彙報選址和設計方案,然後派幾個人為積水塘預先砌好控制排水的孔道。幾天後,估計砌築材料已經乾硬,社裏組織全體社員一起上工,挖塘,築壩。今天下午,就是他們開工大幹的日子。

這趟熱鬧,剛好被我趕上了。

下午一點多鐘,社員們相繼來到井水窩口,大約有三四十個人。我發現社長、會計、記工員等幹部也都來了。社長先作了一下分工,抽調六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打夯,安排十幾個人揮鋤挖土,幾個帶鐵扎的人專門裝土,其餘十幾個人專門挑土。分工完畢,大家各就各位大幹起來。

剛開始,還用不着打夯,小夥子們先把挖出的石頭壘在壩基的兩側,又幫着把挑來的土倒在壩基心裏,整平。壩基是曲尺形的,等填滿曲尺的一邊,就叫挑土的倒在另一條邊上,他們6個人就操起夯筒,“嘿咯嘿咯”地打起夯來。挖土的很起勁,結實的土塊常被他們大塊大塊的挖出來。挑土的很賣力,那大塊大塊的土塊,不好裝也不好挑,他們利用等待裝碎土的時間,就把大土塊整塊整塊地抱到壩基去,返回來又接着挑土。看他們幹活的樣子,似乎一點都不覺得累。我人小,重活幹不來,社長説挑土較為隨意,就讓我參加挑土。我挑的是一擔小兜箕,裝的土本來就沒有大畚箕多,裝土的人也好像照顧我,每次都裝得不多。我挑起來不覺得沉,走路也快。看我來回不停地挑土,樣子好像比大人還快,大人們都説:“阿昌不像一個小學生”。

夯土的夯實了一邊,就轉向夯另一邊。他們在曲尺形的大壩兩邊輪番着夯。隨着夯土的層數的增加,水塘底部漸漸降低,靠山的一側也逐步擴大。大約幹了兩個小時,社長叫大家休息一下。

那水塘上游邊上,原來有人用石頭圍成一個水窟,貯滿了泉水,水窟邊上有棵大楓樹,樹下有幾墩石頭。社員們放下手中的活,有的坐在石頭上抽煙,有的到水窟裏喝水。我也口渴了,到水窟裏捧起涼水就喝。雖是冬天,那泉水剛從泉眼裏汩汩地冒出來,還帶着大地的餘温,並不會刺人肌膚,喝到嘴裏特別覺得清爽宜人。有的人説:“這泉水常年不斷,又那麼甜美,水塘築好以後,這塅田一定會變成我們的大糧倉!”

休息了十幾分鍾,社長又叫大家起工了。社員們又繼續操起自己的傢伙,大幹起來。

冬天的日子過得特別快,不知不覺就到了六點鐘,只有汀江對岸的青山還沐浴在金黃的.夕陽裏。這時,記工員謝練達放下鋤頭,跟社長等人講了幾句,就從衣袋裏掏出鋼筆和本子,蹲在一旁記錄下午出工的人員,按照各人的基本分打分,給特殊工種的加一些分。完畢,他一一照單宣讀,唸了人名念分數,先念社員後念幹部,社長的在最後,然後問大家有沒有錯。——他們每次收工前都是這麼做的。

今天最特別,在社長的唸完之後,記工員還特意念了我的名字:“乃康,2分。”媽媽説:“乃康的不要記了。小孩子是來學習的,不要記分的。”記工員説:“要記的,要記的。”社長説:“我們農業社就是講‘按勞取酬,多勞多得’,阿昌雖然年紀小,但是幹勁很大,起碼可以頂半個勞動力,給他記半勞力的工分,合情合理。大家説對不對?”社員們都説:“對!”媽媽不便再説了。

接着,社長檢查了各項工種進展的情況,調整了明日的工種和人數,希望大家明天上午爭取七點半上工,然後宣佈收工。社員們各自收拾工具,逐一離開了工地。

回家路上,我問媽媽:“為什麼記給我2分?這2分多嗎?”

媽媽説:“我們社裏全勞力做一天的基本分記8分,一般要身強力壯的男子,才能得8分;像我們婦女的基本分是7.8分;半勞力的基本分是4分。社長説給你按半勞力記分,你才做半天,給你記2分,是你佔了便宜。”我説:“那不是剛剛好嗎?”媽媽説:“真正的半勞力是那些十五六歲的小後生,或者六十多歲的老人家。你才虛歲12歲,扛鋤頭都還不像樣,那裏算得上半勞力呀?”

我被媽媽説得有些慚愧起來。是啊,自己還是小孩子,那裏算得上半勞力呢?本來只想湊湊熱鬧的,不曾想得了2分。今天,我算知道了農業社是怎樣“按勞取酬,多勞多得”的了,心想:如果還有機會參加農業社的勞動,一定要儘自己的力量。

散文愛勞動3:什麼是勞動?

勞動是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行動。詞典裏這麼解釋。我知道什麼是勞動: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爾基如此理解。

五一節,伴隨着1886年美國芝加哥的工人們流血過程而誕生。1949年12月我國也將5月1日定為法定勞動節。五一節,旨在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理解勞動,投入勞動。

勞動創造了人類。“人猿揖別,直立行走;刀耕火種,石器制磨;銅鐵起舞,手工製作;機器轟鳴,信息網絡”,勞動強健體魄,延續生命。勞動擺脱愚昧,建設文明,勞動讓我們從遠古走向未來。

勞動創造了世界。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唐宋元明清、新中國成立乃至改革開放,歷史進步離不開勞動,歷朝歷代,勞動改造山河。勞動讓我們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

勞動偉大,勞動光榮。勞動換來了果實,勞動取得了成績。勞動改變了生活改變了環境改變了社會。

萬丈高樓平地起,源於建築工的勞動;春種夏鋤秋收糧食豐,源於農民的勞動;冶金企業流金瀉銀,源於工人的勞動;三尺講台育桃李,源於教師的勞動;道路暢通雙手揮,源於交警的勞動;美味佳餚香顧客,源於廚師的'勞動;邊疆駐守家國安,源於士兵的勞動;救死扶傷身體康,源於醫生的勞動;真情抒出華美文章,源於作家的勞動;華採丹青繪時代畫卷,源於畫家的勞動。

神舟飛天,是勞動的見證;奧運健兒奪金總數第一,是勞動的結晶;中國擁有了自己的航母集羣,成為富人俱樂部的GB成員國;國內學者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項……中國綜合實力的日益強盛,是中華兒女勞動正能量的充分體現。我們為自己的勞動獲得回報而感到無比自豪,我們為生活在這個盛世中國而感到無比驕傲!更多的時候,我們在勞動帶來的幸福裏體會到生存的艱難,解讀到人生更深層次的況味。

盧梭説:“勞動是社會中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義務。”人活着就需要勞動,你勞動我勞動他勞動廣大勞動者一起勞動,共同創造財富,實現着個人利益最大化,實現着文明進步的新生活。

張衡雲:“人生在勤,不索和獲?”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勞動就是服務,就是奉獻,就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就是永無止息的奮鬥。比如説錢,在我看來它實質上就是一種勞動的象徵和勞動的回報。它一方面督促人們付出勞動,另一方面作為回報又回到你兜裏,如此循環往復。看到錢,我們就應該想到勞動、勞動、再勞動。勞動與付出是雙向定律,永遠相伴相隨。

勞動者,無貧賤高貴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建設社會主義大廈,既需挑大樑的棟樑之才,也需默默無聞一磚一瓦奠基之人。沒有勞動一切無從談起,勞動豐富、美麗了我們的人生。

所以,懂得勞動,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收穫勞動,享受勞動。勞動最神聖!勞動最高貴!為勞動者鼓掌,為勞動者喝彩!只有勞動才能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又一個五一節來臨了,讓我們將感念化作祝福,向身邊的、遠方的、國內的國外的所有華人勞動者道一聲:“你們辛苦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po92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