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勞動節裏話勞動散文

勞動節裏話勞動散文

生活中,最絢麗燦爛的篇章,是勞動篇。那是用汗水譜寫的美文,是用心血撰寫的詩句。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情,是欣慰地佇目在勞動收穫面前的喜悦。累累碩果,那是陽光雨露的結晶,辛勤勞動的收益。幸福,快樂的欣喜,油然而生。當你看見這些勞動的收成,你就忘記,你肯定會忘記了,那些在勞動過程的艱辛,苦楚,無耐,甚至煩躁。生活上沉甸甸的壓抑,社會上真真切切的競爭,也將會忘記得一乾二淨。反而慶幸,它們使自己的整個勞動過程,變得豐富多彩,使自己的整個生活,變得更具有詩情畫意。

勞動節裏話勞動散文

勞動辛苦嗎?我説,是的,肯定是很辛苦的。勞動快樂嗎?這個問題,人們的答案也許是多種多樣的。勞動,只有通過勤勞的勞動,我們才會收穫得更多。我的父親,是這樣對我説的。我聽我的父親説,他的父親也是這樣傳承給他的。所以,我們的家族,是以勤勞能致富的理念,代代傳承,教妻育子。

我記得,我們在兒童的時候,全家人都住在農村。那是一個很大的郢房,大約有近百户人家。那個村落,由東西兩個生產隊組成,在我記憶中的村落裏,算是比較大的郢房。而且,大家幾乎都是姓張,也幾乎都是親戚。這也許是中國農村的傳統,好相互有個照應。

我們的家,住在靠近村落的東部。前排有五間大屋,中間有一間,開着一個大門,大門朝向南方。門口一邊有一個土凳。我們小的時候,經常猴在上面坐着。夏天,東南風吹來,在屋裏,就像現在的空調房間一樣,感覺到很涼快。東邊是廂房。從裏屋進門,第一間是廚房,第二間是柴房。西邊是一座一人高的土牆,後面是堂屋。相屋和西山牆之間,是一個不小的四合院。在冬天裏,那是一個曬天陽的好去處。我記得,在我孩提的時候,經常賴在媽媽的懷裏,將頭靠在媽媽的胸上,眼睛微微閉着。像睡着,也像在享樂。再長大一點,就賴在媽媽的腿上坐着,頭依然依偎在媽媽的懷裏。媽媽輕輕地拍着我的背,哼着哄我睡覺的催眠曲。我盡情地享受着媽媽的母愛。

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了,三四歲的蒙童,就要學習所謂的特長。爸爸媽媽,也忙得使自己的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生活怎麼會變成這樣!沒有母愛,童年的生活,將會變得枯燥,苦澀,乏味。在這個小院落裏,嫂嫂和姐姐學會了補衣、做鞋。這裏沒有大聲的喧譁,只有慢聲細語的傳承。這裏只有家庭的温馨,沒有生活的浮躁。這裏只有親情的交融,沒有爭奪的訛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母親是天,孩子就是天上的星星。母親是地,孩子就是地上的小樹。我至今仍然有念家的情懷。

那西邊圍牆的頂部,兩邊是斜斜的坡。春夏秋三個季節裏,在土牆的頂部,會看見上面長滿螞蟻菜。到了開花的季節,螞蟻菜上,開滿了許多的花兒。有紅的,黃的,還有粉紅色的呢。堂屋的後面,是一個與堂屋相連接,其它三面都是用土牆圍起來的院子。土牆雖然不高。但是,一般的半大小孩,還是翻越不過來的'。北邊的圍牆,西部一段是圍牆,中間留有柴門,方便出入。東部一段有兩間小房子。一間是豬圈,一間是茅房。在雨雪的天氣裏,我們上茅房,是不會淋到雨雪的。這是爸爸媽媽的勤勞,給生活的又增添的一個亮點。這個後院,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尤其是在滿樹的大棗長熟了的時候,我更喜歡到那裏去。平時,大多是拽着媽媽的衣裳,要媽媽割些韭菜,或摘些蔬菜,炒炒給我吃。大棗紅了的時候,我便更多的是拽着爸爸和哥哥們的衣裳,要棗子吃。他們也樂於這樣做。因為,他們在幫助我的同時,自己也享受到了一些。幫助別人,自己也能分享到一份成果,這是我們經常應做的事情。人,自私到只有自己的時候,他的人生道路,將會荊棘叢生。社會生活如發展到這種程度,人人只為自己,眼裏只有自己,這個社會,會亂套的。巧取豪奪,坑蒙拐騙,我們應該唾棄這樣的惡劣行為。

我們家前排有五間房屋。最東邊一間,住着我們幾個沒有成家的小光頭。最西邊一間,住着我的大哥大嫂。大門的西側一間,放有一個對窩。我的爹爹,樂於助人。他將對窩放在前門邊上,方便鄉里鄉親的鄰里來磕米。對窩是用大青石鍛造出來的倒四菱體,上面大,下面小。上面的中間有一個半球體凹槽,用來放被磕的食物。放好後,再用石錘磕。用對窩磕米的時候,我還很小。所以,自己從來沒有動手幹過。只是因為有人唱勞動的號子,經常到現場看過不少次。有人磕米時,不作聲。有人磕米時,唱着勞動的號子。有唱得非常好的,還是很好聽的。這種勞動的號子,曲調十分簡單的,節奏性卻很強,號詞也沒有固定的。你可以站在邊上看。但是,你可千萬不要流口水。否則,你的好吃相,就會被編進去,數落一番。那時候,零食很少。特別是過年的前夕,做有些食品,都是熟食。你站在邊上,嘴角會不知不覺地就流起口水來。有時候,會把布卦外面的兜兜,都淋濕一大片。

我的父母是樸實勤勞的莊稼人,種田不怕困難,勞動不辭辛苦。泡稻種,育秧,拔秧,插秧,收割,曬糧。田裏有做不完的活,他們更有使不完的力氣。有一次,天下着大暴雨。父親對母親説,這天下這麼大的雨,田裏淤水太多,會把咱們家的秧苗淹壞的,他要到田裏去看看,如果田裏的雨水太多了,他要在田埂挖個缺口,將田裏的水放掉一些。母親也要去。父親説,雨太大了,你就不要去了。我去看看。母親堅決要去。父親沒説話,就將蓑衣穿上,母親親手幫父親蓑衣的衣領部位繫好,不讓雨水滲入領口裏。母親將父親的蓑衣繫好後,也拿了一件蓑衣穿上,非要和父親一起去。父親執拗不過,只好一道。

外面下着滂潑大雨,不遠處的樹木,被雨水塗抹得模糊不清。像大寫意的淡墨風景畫。遙遠的田野,都已消失在雨霧中,不知哪裏是天,哪裏是地。父親和母親,一個人拿了一把大鍬,一前一後,高一腳淺一腳地向我家的田間走去。父母的背影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千盆大雨,朦朧了我父母的背影。但是,這一幕情景,至今我仍然記憶猶新。我深深地體會到,朱自清看見父親的《背影》時,那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敬仰,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溢於字裏行間。我們的父母攜手共行,走過人生最艱苦的歲月,迎來康莊大道,看着我們一個個都已長大成人,倍感自豪。父母的勤奮勞動,給我們一個温暖的大家庭。無論是哥哥們上學,還是我和弟弟上學。我們的家庭,從來沒有在經濟上影響我們。我們幾個孩子,也沒有一個因為經濟問題而輟學。我們的家庭教育,給我們以很大的鼓勵。幾位哥哥和我,也就學會了相互呵護,相互提攜,相互依託。我的父母,是我人生的第一個老師,他們的身傳言教,將使我們幾個孩子終身受益。他們教我們熱愛勞動,快樂生活。

人生的風風雨雨,我們需要有許許多多的驛站來佇足,需要許許多多次父母的呵護和鼓勵。就是我們長得再大,家庭仍然是我們的精神依託。安全的,充滿温馨的,情意融融的家庭,是我們每個在外出飄零遊子的最好港灣。我們每個孩子的茁壯成長,仍然需要這樣的大家庭,充滿關愛,熱愛勞動的大家庭。

標籤: 勞動 散文 勞動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ln0k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