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散文修改的三要素

散文修改的三要素

散文修改的三要素

門的歷史,在中華大地上是淵源流長的。《詩經·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論語·雍也》:“誰能出不由户?”《易經》所言:“闔户謂之坤,闢户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自有門以來,藝術韻味已孕育其中。遠古人們以石、柳或樹枝為門,自然古樸、渾然天成。商周時期的門醇厚質樸,秦漢時間門如線走龍蛇,此後盛唐之門雍容和平,明清以後日漸精密細緻。自清末後,門逐漸種類繁多,式樣繁如花斑,功能也日趨齊全。但無論如何,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依然如千年之前一般:門是家的訊息、是安全的港灣、是紛繁世界的召喚、是人性中野蠻一面的衝擊。

人的一生是不能沒有門的,一個活70歲的老人一生光開關門就花掉了17天的時間,而做禮儀接待工作的人則要花掉3個月,——可見門在一生中的位置有多重要!

但門不僅僅只是人生活中的一個工具而已。

門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一個人意圖長大,就必須擺脱稚嫩的束縛,走向社會,接受困難的磨鍊,承受貧困的打擊,經受挫折的洗禮,走過大風大浪的狂嘯猛翻,趟過滾水堅冰的兩極温差,衝過艱難險阻的重重阻礙——才算是真正長大。一位平凡的偉大母親曾説:“一個女人,只有在真正嚐到過做母親的那一份刻骨銘心的痛楚和幸福的喜悦之後,才真正成了一個女人,一個成熟、美麗的女人。”

門是心靈溝通的鑰匙。一人獨處一室,若沒有了門,則心靈空虛、內心憂患、焦躁不安、蠢蠢欲動。——因為沒有門的屋室,是封閉的環境,是一個人寂寞孤獨痛苦的源泉;但倘若此時有了門,就有了同外界溝通的渠道,就有了與他人合作的機會。人是大自然的一員,沒有羣體的力量是無法獨自生存下去的。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是希望被承認、被肯定、被欣賞的,真心朋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而若沒有了溝通之門,一切都是枉然。

門是國與國之間和平外交的手段。當日歷一頁頁翻過,時間一秒秒飛過,世界期待和平降臨的時候,和平之門向人類打開了:世界已不能再承受戰爭的傷害,地球已不能再接受核能的輻射,人類也無法再一次“享受”核輻射的“樂趣”了。戰爭是野蠻和殘酷的,世界和平是世界老人安排的必然命運,誰也逃脱不了,世界惟有接受現實,真誠地向彼此敞開和平共處的心扉,光明的大門才會向人類打開。只有當人類用生命與和平相愛,猶如古老的猶太民族一般,世界才是和平和安詳的。

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渠道。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是令我痛心不已的:當我面對照片上因為被捉去做動物試驗而面目全非的動物的時候,我心如刀絞;當我的雙眸中映出河流泛起青沫,小魚小蝦屍橫遍野的時候,我心如鼎沸;當我望見昔日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盡是粒粒黃沙、棵棵枯草的時候,我沉默無言;當我仰面瞥見灰濛濛的蒼穹聚集着一塊塊黑煙,我胸悶氣喘……或許我只是人類中渺小不過的一分子,但我堅信:與自然的溝通和和諧相處是幸福的來源。

門的藝術並不在於外表的雍容華貴、種類繁多,而在於它建起了一座“橋”,一座溝通與和平的橋,當我們走過、打開過的時候,心與心交融的時刻來臨了。北京2008奧運會牽動了多少人的心!——有外國的,也有中國的。世界在注視着中國,向中國敞開了懷抱,中國也擺脱了百年前的“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荒唐歷史——雖説英國一門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可不也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可大自然會允許人類一炮轟開自己的大門嗎?當然不可能。自然是無情的,你不善待它,它自然也不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當此時,和平之門是關鍵。取之於自然歸還於自然,受人孕育之恩定當誠心回報,而非瘋狂殺虐。

可見,門對於我們的實際應用、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未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那麼這四門中有哪一扇是我們真正打開過了的'呢?

這是一篇以“門”為依託,闡述事理,內容非常豐富的説理散文。作者的知識面寬,思維展開靈活,表現出了較好的寫作基本功。但認真讀這篇文章可以發現它存在着散文寫作的許多通病。

一.形散神也散

散文講究形散神聚,形散足以顯示知識的豐富與思維的廣闊,神聚則使所關涉的材料都具有了生命力,因此“精鶩八極、心遊萬仞”必須有一個前提,要圍繞一個鮮明的主旨生髮。本文在第一段末尾用四個排比句確立了全篇之“神”,可是細細推敲,就會發現後文與這個“神”沒有太多的聯繫,致使全篇文章出現了“羣龍無首”的混亂局面。

二.“物”“理”分離

託物言志,緣物設理是説理類散文常用方式,這類散文最重要的是所依託之物與論述之理要巧妙地結合,所論之理要符合所託之物的物理性質,除了要“見別人所未見”之外,還要見“物”之所能見。這篇文章,在“物”與“理”的結合上欠些功夫。這主要表現在四、五、六、七等四個主體段,雖然每段的段首都用一個“門是……”的判斷句領起,但闡釋文字卻不能與領起句語脈一致,這主要是因為作者沒能把材料與主旨通過分析建立起語義聯繫。

三.不合邏輯

散文講究形散,但要散而不亂,這就需要作者用嚴密的邏輯關係協調佈置看似雜亂無章的材料,這種邏輯關係是內含於文字之中的。本文由於缺乏對所用材料的邏輯關係梳理,好多地方形成了堆積語言材料的弊病,比如開頭及結尾處的幾個小段落都羅嗦累贅。

另外本文的一些語句內部也出現了許多不合邏輯的生硬表達現象,實際上,由於受網絡及流行歌曲語言的影響,中學生在寫作練習中為了追求語句的詩意美和深刻化,往往生編硬造,亂施“脂粉”,結果是不僅不能扮靚語言,反而顯得不倫不類。比如“走過大風大浪的狂嘯猛翻,趟過滾水堅冰的兩極温差”就是這種語言現象的代表。

因此,修改這篇文章,首先應該依據文章內容重新確立全文的主旨,並依據內容要點調整語言表達的角度及語段順序,使文章具有邏輯性,另外,還要刪除與主旨無關的材料,使內容更加簡潔明瞭。

修改如下:

生活之中離不開門,據説一個活70歲的老人一生光開關門就要花掉17天的時間,而做禮儀接待工作的人則要花掉3個月,——可見門在一生中的位置有多重要!

門不僅僅只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工具,它還在講述着許許多多意藴豐富的故事

遠古人們以石頭或樹枝為門,自然古樸、渾然天成;商周時期的門淳厚質樸,盛唐時期的門雍容典雅,明清以後門更加精密細緻,種類式樣日漸繁多,功能也日趨齊全。

意隨形變,門的內涵也愈來愈豐富。

《論語·雍也》:“誰能出不由户?”《易經》所言:“闔户謂之坤,闢户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古人竟然把門的韻味闡釋得奧妙無窮。站在二十一世紀前沿上的人們,似乎還能看到門的這些美麗的影子:層層打開的成熟之門,悄悄開啟的心靈溝通之門,時閉時開的和平之門,人與自然溝通的綠色之門。

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奮鬥過程。在打開成熟之門之前,也許你會打開貧窮之門,這是一扇蓬門,《詩經·陳風》雲:“衡門之下,可以棲遲”,雖然只是用一根橫木當門框,但仍能坦然的生活,這是一種高尚的生活境界,所以,走進這扇蓬門,你就會看到生活的真美。也許你還會打開一般人不願打開的坎坷之門,打開了這扇門,你會發現這裏有大風大浪的狂嘯猛翻,有滾水堅冰的兩極温差,有無窮無盡的艱難險阻。但是很多人只打開了一條縫,便又匆匆地膽怯的把這扇門關閉了,這是懦夫,很難走向成熟。只有勇敢的打開了這扇門,為這種壯觀的景象所陶醉的人才會練就一身鋼筋鐵骨,才能有資格打開成熟之門。洪戰輝就是打開了一扇一扇通向貧窮、困難的門之後,歷經磨難,才走進了成熟之門。

獨處一室,而這恰恰是一座沒有門窗的屋室,心靈有了空虛、內心有了憂患,於是焦躁不安、蠢蠢欲動——因為沒有門的屋室,是封閉的,會讓人孤寂痛苦;倘若開了一扇門,就打開一道同外界溝通的渠道,就有了與他人相處合作的機會。人是社會中的一員,脱離了羣體是無法獨自生存下去的。要想滿足內心深處被接納、被肯定、被欣賞的渴望,那就請您拿起真誠與寬容的鑰匙,去打開心靈溝通之門吧。

和平之門是最沉重的,歷史上的這扇大門開了關,關了開,每一次的開關都是以無數的生命作為代價。然而我們堅信野蠻殘酷的戰爭是短暫的,和平發展才是主流。世界和平應該是上帝安排的必然命運。當我們用生命與和平相愛,當我們像古老的猶太民族一樣用友誼與寬容的大手去撫摸這扇大門的時候,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難中鄭重地向和平之門伸出心靈的鑰匙的時候,這扇大門就會訇然中開!讓我們祈求着這扇大門永遠向人類敞開吧!

但我又聽到了另一扇門就要關閉的警笛聲,那是自然之門。我曾經看到了被捉去做試驗而面目全非的動物;我的雙眸中映出被污染的河流泛起的泡沫,還有小魚小蝦屍橫遍河;我望見了昔日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盡是粒粒黃沙、棵棵枯草;我仰面看見了原來湛藍的天空卻堆積着塊塊黑煙……自然在哭泣,心靈在冷漠。

門的藝術並不在於外表的雍容華貴、種類繁多,而在於它建起了一座“橋”,一座溝通彼此的橋,當我們打開門走過橋的時候,心與心就會交融,試想我們願意把帶給我們陽光與雨露、花香與鳥語的自然之門關閉嗎?我們願意長久地敞開着那顯露醜惡的灰色之門嗎?不會的,我們把那些醜惡關到另一個世界裏去吧!而把人與自然相通的綠色之門永遠地敞開吧!通過了這扇綠色之門我們也就走向了人類的福地。

一個人的成長因為少打開了一些門,結果在生命的盡頭還做着童年的夢;人與人的相處因為找不到打開一些門的機關,便把自己困在了孤島上;人類的發展因為打開了一些不該打開的門,弄得整個地球硝煙瀰漫。

人站在門跟前,該想些什麼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lgm4e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