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煙雨興佛寺散文

煙雨興佛寺散文

煙雨興佛寺散文

立夏以來,雨水似乎多了些,也許是想補償許多天來的春旱,也許是想調和一下,這些天來驟然升高的氣温。但初夏的雨,總是這麼纏綿悱惻,淅淅瀝瀝中,彷彿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愫,如煙似霧。

仰望那蓮花山上,綠樹掩映中樓閣廡殿,煙雨迷濛,彷彿凌空而降的瓊樓玉宇;若隱若現的飛檐畫棟,姿態翩翩,恰似大鵬展翅;隨風飄飄的幡帳旗幟,靈動飄逸,又如蝴蝶躍躍欲飛。

看那煙雨中的興佛寺,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葱綠與空明,織成了一片蒼茫與幽寂,別有一番韻致。忽然有了一種雨中登臨的衝動,於是,我便撐了一把小傘,穿過寬闊的馬路,沿濡濕的台階盤曲而上,不滑不泥。沒有其他的人影,不受半點干擾,不緊不慢,走走停停,立立看看,倒也輕鬆愜意。輕聽雨水滴落,慢看雨絲飄灑,細察因雨珠的滋潤,而更加晶瑩的青草綠葉,往常三百六十九級台階,也就需要十多分鐘,這次卻走了半個多小時。

左轉右旋,終於登上了山頂。台階盡處,翠柏掩映,紅牆圍砌的院落,就是附近家喻户曉的興佛寺了。寺院倒不大,幾座建築物依山順勢,拔地而起,卻也錯落有致。推開虛掩的大門,繞過香鼎,登上三四級台階,便是大雄寶殿了。

進興佛寺,必看大雄寶殿,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是整個寺院,最有歷史底藴和文化特色的建築。單純看它的外觀,樸實無華,甚至有些飄搖破落,但一跨進高高的門檻,立刻就有不一樣的感覺。迎面端坐的佛像赤金貼面,莊重安詳,通身金裝彩繪,典雅高貴。旁邊環侍的佛陀、僧尼,或威嚴,或端莊,栩栩如生。磚券的圓形拱頂,猶如穹窿蓋地,垂帷遮幔,香煙繚繞,彷彿一下子進入了佛國仙境。這座最初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公元1637年)的建築,以及殿內的塑像,沒有毀於兵燹,沒有壞於動亂,巍然屹立近四百年,自有一種超然脱俗之氣。

走出門檻,看那廊檐滴水,滴答滴答,彷彿輕輕叩響的木魚聲。忽然想起了蔣捷的《聽雨》詞,現在我正是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靜靜地聽了一會兒,便沿東側的土路朝殿後走去。這裏的空地上,是一塊廢墟,四圍殘缺的地基靜卧在那裏,幾株柏樹茁壯生長,翠葉上浮動着晶瑩的露珠。再往後,依次是三清殿、毗盧閣和安陽宮了,這幾座仿古的建築,不過是在近十多年修建的。殿內的佈置和擺設,也都隨心所欲,不論供奉的是三清真人,還是毗盧菩薩,或是無極老母等,似乎都無礙於附近民眾虔誠的叩拜。特別是月初和月中的日子,虔誠的信徒絡繹不絕,但現在只我一個人。一個人想走就走,想看就看,不受暗示,不被支配,不必牽掛,不必尷尬。

説是寺院,其實這裏早已混合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的元素。我一直感慨民間的信仰,有着巨大的融合力,把那些神化的、虛幻的意象打碎了,糅合在一起,衍生了許多所謂的神靈,並按個人主觀的臆想,賦予它們可愛的名稱,幻化出它們或親近或威嚴的形體,供奉在這裏。記不清多少次來過這裏了,每次我都是從門外經過,對於殿內的佈置,總是熟視無睹。前前後後,轉來轉去,方圓不過兩三畝大的地方,走馬觀花,一會兒就可以走完。這一次,也許是無所事事,也許是濛濛細雨惹了某種情思,我倒像外地初來的觀光客,突然對這裏幾座建築物的名稱以及供奉的尊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三清觀是典型的道教建築名稱,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位道教最高的尊神。毗盧閣裏供奉的,應該是釋迦牟尼“三身佛”之一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卻常常被誤讀為昆(田+比)盧閣。我猜想大概是因為道教傳説中,崑崙山是西王母的修煉之所的緣故。安陽宮裏“十二老母朝無生”,主要供奉的無生老母或無極老母,卻有極其尊貴的神號,“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或“至尊至聖始母天君無極祖母天尊”。這樣的頭銜,一般人自然記不清楚,就像現在某些人名片上的頭銜一樣,不過是一個噱頭而已,倒是越簡單的越好記易懂。那十二老母,卻和我在其他地方見到的大不相同,什麼西天老母、觀音老母、泰山老母、託天老母、普賢老母、地藏老母等,全是道教神祇混合佛教彌陀的衍生物。也許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思想觀念,習慣了具象的審美觀,一處建築一尊塑像,必須得有特別的名稱,才有特別的意義,其實,這些不過是一個抽象的稱謂罷了,很多情況下,沒有必要究根刨底。佛家寄託於來世,道家祈望於窒慾,儒家則渴望於功名,全都是以個人幻想,構築起來的心靈寶塔。真正的信仰,卻是對於自己內心道德信念的昇華。

走遍整個寺院,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這一圍傾圮的地基。那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香豔記憶,那曾經叮咚於青空的檐馬,那曾經晃動於天闕的珠簾,便如那煙雨深處的美景,那份詩意,那份愜意,全在我自由散漫的思緒間浸洇。

相傳這裏曾經有“好馬跑不出山門”的俗語,我初來乍到,差點兒就以為這寺院應該相當闊大,還仔細辨認過寺內石碑上的文字,卻説“該寺原有山門、十王聖殿、東西配殿和大雄寶殿等。寺院東西長約27米,南北寬約21米,面積約為567平方米。”不免心生疑竇。究其原委,原來山門外是懸崖,崖下是滔滔黃河,再好的馬匹跑出去,自然要粉身碎骨。在這莊嚴肅穆的佛門淨地,老百姓這樣戲謔,不啻為一種詼諧。

可惜原來的山門、鐘樓、配殿被毀,現在的鐘樓、配殿只是近些年才新修建的,自然缺少歷史的韻味。就要走出大門的時候,卻在不經意間發現東、西配殿,不知何時改換了門庭,原來的地藏王菩薩殿,換成了關帝殿,原來的伽藍菩薩殿,換成了韋陀殿。門牌上歪歪斜斜的字跡,一下子調換了神靈的位置。看起來似乎很滑稽,卻很少有人去揣摩,究竟是人們主宰着神靈的座位,還是神靈主宰着人們的命運

興佛寺不大,緣于山頭窄小,但這塊有限的土地,卻擁有無限的空間。站在這裏,可以俯仰天地,可以舉目遠眺,可以看黃河之水天上來,可以看綿綿邙嶺籠罩在煙雨中,還可以看腳下這片黃土嶺,因為有了蓮花山的名字,而忽然變得神奇,而蓮花山有了興佛寺,而多了幾分靈動的神韻,好像青草地上棲落一隻開屏的孔雀,又恰似典雅美人頭上的鳳冠。這種畫龍點睛的點綴,便一下子化腐朽為神奇。

黃土丘嶺因蓮花山而美麗,蓮花山因興佛寺而美麗。興佛寺掩映在綠樹叢中,只露出生動的翹角飛檐,沉靜中透着空靈的禪意。背後,如火如荼的工業園區,裹挾着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腳下,新修的公路那邊,是正在開建的工地,高高的腳手架,靜靜地聳立在雨中。那邊,是將要成熟的滾滾麥浪,半空裏傳來幾聲布穀聲聲。再遠處,全都溶入一片雨色之中。

登高騁目,總以晴朗的天氣為好,但在這薄煙細雨中極目遠眺,卻也別有一番韻致。山是温潤的,樹是水靈的`,全都在浩渺一片的濛濛煙雨中,化為浮動的剪影。我輕輕地旋轉手中的小傘,圓溜溜的雨珠,飛入身邊的綠草叢中。我來到興佛寺,不是為了拜佛,也不是為了找尋寄託,只是為了感受這裏的寧靜。寧靜,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吸引力,那是從山峯深處透出來的堅韌,那是耐得住寂寞的堅守。聳立的山崖,曲折的台階,猶如一道道魔障,在一步步的跋涉中漸漸消退。塵世的喧囂,也在一縷縷的雨絲中漸漸稀釋。這裏有莊嚴、靜寂的庭院,這裏有嫻靜、典雅的宗教建築,這樣的地方可以靜心斂性。説不清多少次來過這裏了,但每一次來,彷彿就是要一次次澆灌心中的那棵菩提樹。站在高高的懸崖邊,猶如登臨心靈的殿堂,冷冷地審視自我,思念與神往,失落與尋找,痛苦與歡樂,全都在生活的荊榛草莽中來回穿越,化為烏有。細細的雨絲,織成薄薄的霧紗,輕籠漫掩着蓮花山,秀麗而神祕。旁邊的溝壑裏,飄蕩着幽深的色調,靜謐而優美。一片岑寂之中,有一種近乎酣睡的恬淡。雨輕靈,心悠然。只有山腳下大路上車轔轔,馬蕭蕭。

雨聲零落,不吵不喧,恰到好處,聽在心裏,有種特別的親切。看那鐘樓上的撞木,輕輕晃動着,彷彿聽到了一陣清越的鐘聲,在心底深處轟鳴,長長的餘韻,在如煙如霧的雨幕中久久盪漾。

興佛敗佛,應是本心激盪。晴天陰天,皆是自然現象。站在蓮花山頂,看這煙雨世界,那該需要一種怎樣的心態?那該收穫一份怎樣的心情?

暖暖地垂憐,冷冷地審視。雨中的興佛寺是朦朧的,又是清新的。遠山近水如煙如霧,如真如幻,山也虛無,谷也縹緲,但腳下的泥土是温潤的,身邊樹葉上的露珠,也是真切的。

何處不煙,何處不雨,只是這煙雨中的興佛寺,總會讓你不經意間怦然心動。

標籤: 散文 煙雨 佛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k77e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