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二上麻池堖的散文

二上麻池堖的散文

記得,第一次去麻池堖是在2008年,曹永紅的爺爺仙逝,我與諸友前去拜祭,因路險,不免寫下了“蜿蜒小路上雲霄,涉谷盤崖攝膽魂。”之句,但印象最深的是當地民風的純樸和貧瘠,很難忘。

二上麻池堖的散文

嵐峪踏青,田飛書記力挺麻池堖村,甚感意外,足見其卓然獨秀。對我來説,更因永紅回村當了主任,心儀已往。永紅是我好友,多年以來我們常在一起玩樂,並一起做過生意。只是自從他接上村委班子後,他常住在村裏,就很少再見面了。我想見他,正好逢時。

過小橋,盤砼路,到了村邊。抬目望,學大寨時蓋的二層民窯樓房,依然顯現着當年的風彩,數一數,差不多有二十多間,真是奇蹟。翻翻榆邑的各個角落,已寥寥無幾。即便是當年,也是獨一無二的。經歷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令人感慨。或許,正是因為村子偏僻,才得以倖存。也正因為如此,村民更加貧寒。多少年來,生長在這紅土地中的麻池堖子民,過着田園生活,甚是安然愜意,悠閒自得。可是,隨着時代的進步,顯然已不能滿足向前的慾望。但村子又是何因令人慕名而往呢?我想起了田飛講的小事:村裏十分潔淨,環境很好。不僅經常清掃院落、巷道,就是大雪過後,好幾公里的.山路,都是靠村民自覺清掃出來的。下雪過後,開車去其他村不敢保證,但去麻池惱就能成行。我想得到驗證。於是,沿着砼路向村委走去,但心裏好像落了點東西。忽然憶起,我腳下的砼路,是第一次來所沒見到的。

永紅來了,寒喧過後他引着我們到了生態園。生態園是在已無人居住的舊村址上,由村與幫扶單位合辦起來的養雞項目,養着伍千多笨雞,是綠色產品。他説,這裏的笨蛋及小米等農產品,就是貴一點,也不怕沒有銷路。他還説,這裏的土地全是紅土,很是肥沃,只要捉住小苗,就是好收成。我一邊聽着,一邊觀賞着。但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園中竟然有整套的石碾、石磨,那可是很少見的了。永紅説,計劃開發生態綠色採摘、觀光休閒等項目,蓋個小屋,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將是吸引市民的法寶。他的言語,讓我對該村的未來藍圖,充滿了遐想。我知道,友人是個實幹家,有智慧、有能力,要不全村人怎都請這個沒有農户吃“細糧”的回鄉創業呢?

從生態園歸來,我們進了村委,聆聽創業之路。永紅説,現在的農民政策就是好,國家不僅在政策上給與傾斜,好多項目國家都給與資金補貼。回村近五年來,修了砼路,打通了四方,方便出行;硬化了街巷,不少村民蓋起了新房,自來水全村免費等等共投資了六百多萬元,村裏的面貌,煥然一新。我更關心掃雪一事。他説,多年以來村裏養成了良好習慣,不僅經常清掃院落、巷道,只要是雪後,全村人都自覺清掃路上的雪,好幾公里村裏不貼一分錢。多好的村民,多好的民風,不禁令人感慨。在我的周邊,很少有這樣的風俗了。這裏正是桃源,令人嚮往。我向牆上張望,琳琅滿目的圖表未在意,有一張“全家福”深深的引起了我的興趣。永紅説,那是大年初一縣攝影專家為全村人拍下的。多麼幸福的全家啊,好生羨慕。但隱隱之中有一種悲涼。大年初一,也不過百口人。這令我想起了許多所走過的村落,皆是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閒置的房屋成堆冷落在那裏,一片萋草叢生,只有烏鴉與耗子長鳴。勞力都擁擠進了城市。我不禁要問,農村閒置的房舍將向何處去?曠大的嵐峪鄉,常年居住的,不過三千多人口,且三分之二,是老人、婦女與學生。這不能不説是令人沉思的問題。但願這次走進該村之後,帶給我更多更深的思考,並希望有正確的答案,我好用筆去向社會呼籲。詩云:

麻池堖上看桑田,仿入桃源世外天。

淳樸民風傳小院,温欣笑語入心甜。

白雲峯下斜陽好,紅土梨間望月仙。

只是人潮何處去?痛惜萋草滿離園!

標籤: 二上 麻池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jyq70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