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親近鳳縣民歌散文

親近鳳縣民歌散文

順着蜿蜒曲折的秦嶺,往西南方向走,便會踏入“嶺南第一州”的古鳳州,即現在的鳳縣。在這裏棲息繁衍下來的鳳縣人,用勤勞和智慧伴隨晨鐘暮鼓,用真誠和質樸傳遞深情厚誼。因而,在鳳縣的溝溝坎坎、嶺嶺峁峁、田間地頭、坡邊河畔都能找到民歌的痕跡。

親近鳳縣民歌散文

聽父輩講,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各村出現過許多“歌王”和“把式”,大大豐富和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鳳縣人之所以這麼喜愛民歌(當地人叫山歌),這説起來還有一段感人的神話呢。相傳西周時,有一隻鳳凰和石鳥在鳳縣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有一天,偶遇被奴隸主逼上山來的一對奄奄一息的夫妻。好心的鳳凰為救他們,從東海邊上噙來一滴仙水,途中水、食未進,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後落腳在他們身旁,最終救活了這對青年夫妻,然而,鳳凰卻閉上了雙眼。看着它的屍體,他們傷心欲絕,就以唱歌的形式來抒懷,這一唱,又是七七四十九天,眼淚和歌聲融合在一起,匯成一條河。就在他們感覺絕望的時候,那隻美麗的鳳凰奇蹟般地活了過來。從此,這裏的山民便迷戀上了山歌。

鳳縣始建於秦朝,距今兩千多年,加上地形特殊,所以棲居在這裏的鳳縣人不是純粹的`“土著”,還有從湖廣、四川過來的移民。巴蜀之風行至鳳縣,經過時代風化、沉澱,形成了一種當地人稱之為“湖廣廣”的腔調;平木、巖灣、河口鎮的人説話有些西府味道,而縣城以西的張家窯、何家坪村語音沾上了甘肅腔調。鳳縣人把遷徙過來的人都稱為“客”,這些客人和當地的土著聚居在一起,時間久了,就形成了共有的文化,民歌自然也不例外。

仔細辨聽鳳縣的民歌,就會發現它們有着各自的獨特性。

南邊留鳳關鎮所轄的三岔、南星、瓦房壩一帶唱的山歌明顯帶有湖廣腔,且有着濃郁的江南味,所以就形成了“下江調”。聲腔婉轉、清新、輕柔、細膩,好似潺潺溪流,那種意藴像是低眉頷首的羞赧之女,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恍若身處藍天白雲下、鳥語花香處、山澗溪流旁,微風過處,倍覺愜意。

靠近甘肅的雙石鋪鎮張家窯和周邊的幾個鄉村以及唐藏鎮,所盛行的山歌烙上了“花兒”調的印記。據説這“花兒”調的山歌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男孩唱叫“少年”,女孩唱叫“花兒”。歌詞短小,形式靈活、內容豐富、高昂優美,一般分為兩部分,前段比興,後部分是歌唱內容,重點抒情。在鳳縣的張家窯村有一個民歌傳習所,八十一歲老人張克勤帶領他的二十餘位徒弟,依然在傳承着這種民歌。

坪坎鎮、鳳州鎮一帶的民歌則是有着濃厚的土著色彩,不用任何樂器,便可以即興演唱。獨唱、對唱、羣唱,形式多樣,其適用範圍較廣,田間地頭、勞作現場、農家小聚皆可。原汁原味的土著民歌,能把人帶入那個久遠的鳳縣……

還有一種就是平木、巖灣、河口一帶的人,因為説話的口音有西秦味道,所以,他們的民歌韻味則傾向於西府曲子。從外在形式來看,又有着一些華陰老腔的影子,就內容來看,卻有着厚積薄發、出奇制勝的效果。平時所用的板凳、偶見的煙鍋,在這個時候都是道具,平添了生活氣息,彰顯了民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特點。

山歌繞鳳嶺,鄉韻醉嘉陵。前不久,鳳縣文化局舉辦的一場民歌大賽,棄“陽春白雪”行“下里巴人”之風,讓我耳目一新、神清意爽,對山風野調有了新的認識。各種形式流淌的民歌異彩紛呈,讓我立刻有一種感覺:民歌竟然會有如此神奇的魅力。

鳳縣民歌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題材形式和社火調、風俗歌曲(孝歌、酒麴、嫁女歌、乞巧歌、祈雨歌等)、宗教歌曲等十多個種類。這也説明鳳縣民歌隨時都能唱,藉此可以抒發心中的苦與樂、愛與恨、真善美。例如在田間勞作,便可對唱或者羣唱《薅草號子》“扇子鋤頭兩頭尖,兩頭尖,鋤了這邊鋤那邊。吆號號吆號號……七寸碟子八寸碗,八寸碗。洋芋攪團往上端,大塊子臘肉老燒酒,吃好喝好往上端。”隨着節奏來薅草,將單調的勞動變得生動有趣。可以用“頭尾齊”“折斷腰”“兩擔水”等形式,不僅可以解乏,活躍氣氛,還可以鼓舞幹勁;一對少男少女想要給對方表達心中愛慕之意,亦可藉助比興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達:“狼吃芹菜勤想姐,姐吃韭菜久想郎……”山坡上放牛羊,一個人掄起鞭子,邊走邊唱,會覺得心曠神怡,這聲音翻過山巔、越過嘉陵江,飛向高空,真情演繹了嶺南世外桃源之感:“四月裏來放羊四月八,娘娘廟裏把香插,楊柳葉兒青啊,娘娘廟裏把香插。”年少的時候,羨慕父親會唱民歌,當初我以為這就是放牛娃的歌,沒啥稀罕的,今天才知道這還是“寶貝”——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父親同齡的老鄉前輩,一曲《繡荷包》把我帶到了那個時候:“正月裏個鬧元宵,荷包繡開了,荷包繡咱毛主席,領導主意高……”

不管身居城市還是住在鄉野,能有一種民歌,邀你來到恍若仙境的地方,忘卻塵世之煩絲,盡興盡情地享受最純真的情感,何樂而不為?

鳳縣民歌本身就散發着無窮的魅力,雖説現在傳人不多了,大多都是年長者,他們老而彌堅,傳播着傳統文化的血脈,把民族之魂融入現代生活的骨髓裏,相信嶺南這顆璀璨的明珠一定能更加絢爛奪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0r8w9e.html
專題